孩子因爱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沐浴着爱不断长大。可是有那么一天我们却发现,自己对宝宝竟然是那么不了解。他昨天还是那么喜欢你把他举高,可是今天一举起来就哭个不停;他指着玩具鸭子不停地“啊啊”叫,可是你把玩具鸭子拿给他,他却大哭起来;本来走得好好的孩子,却整天让大人抱着;为何宝宝对你买来的贵重玩具置之不理;为何宝宝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宝宝为何会对妈妈说“走开!讨厌”……
宝宝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宝宝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再现了生活中的各种情形,并针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了宝宝的心声,并给出贴心、实用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上帝赐予的最好的礼物,怎么爱宝宝都觉得不够。但是初为父母者却经常对宝宝的行为举止心生疑惑。宝宝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宝宝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本书以宝宝的年龄为序,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再现了生活中的各种情形,全面介绍了0~3岁宝宝的各种行为习惯,并针对事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了宝宝的心声,还给出贴心、实用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本书能帮助婴幼儿的父母深入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了解宝宝,才能够给予宝宝所需要的爱,才能够让宝宝在快乐、安全、满足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为什么宝宝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
我女儿叫小敏,1岁2个月。她1岁开始走路,会说“妈妈”、“爸爸”、“拿”等简单词语。小敏在这之前是个很乖巧的宝宝,我说什么她都会仰起脸笑呵呵地听,还会做出“咿咿啊啊”地回应。我问她“小熊在哪里”,她也会很乐意地跑到贴在墙上的图片上去拍一拍,指给我看。可是过了周岁以后,我发现,她不再像以前一样了,经常对我的话充耳不闻。比如她喜欢去拉食品柜的抽屉,但我担心她会夹着手,每次都告诉她不要动这些东西,但是她就像没听到一样,依然我行我素。她肯定听得懂我说的话,但是就偏偏不按照我说的做。是不是孩子开始不听话了呢?
倾听宝宝的心声
宝宝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要看看宝宝不愿意执行的是哪些命令,是不是阻止他的话他就不听呢?其实,对于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行为还跟“不听话”无关。因为,他们现在心里面都是自己,还顾及不到别人呢,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自我中心”阶段。
我们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他刚刚学会走路,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完全新鲜的。他可以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视角来看周围的事物。虽然这些东西可能已经陪伴他一年多了,但是现在对他来说可是完全新鲜的感觉。处在“用手探索”期的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新鲜事物,如果不用手去摸摸,去碰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上走路这项新本领,能够让他自如地去他想去的地方,让他把双手解放出来做很多尝试,这个发现可不得了。宝宝这一阶段要尝试的东西太多了,拉抽屉可能还仅仅是个开始。
宝宝为什么明明听得懂妈妈话的意思,却又不愿意照做呢?首先,小宝宝还不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诱惑与妈妈的阻止之间,哪个更符合他当下的意愿,他就会去做什么事情。另外,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有的宝宝天生谨慎,对于妈妈的阻止可能很快就响应;但有的宝宝天生好奇心很强,只要他想做,就很难让他罢手。
而且,对于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他们还不太能分得清“可以”和“不可以”的界线,因为有的东西他可以任意玩,有的东西不能玩,有的东西要在家长监督下才可以玩,这些是很难区分的。家长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引导,才能帮助宝宝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给妈妈的贴心建议
1.少说“不”
在宝宝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不得不经常通过说“不”来让宝宝知道这个世界的生存规则和一些安全事项。但是,父母也要注意到,如果经常对孩子说“不”,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消极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认为“不”代表了“不要去尝试”、“不要去找出答案”、“待在那里不要动”等。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很多尝试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2.多说正面信息
其实少说“不”,我们一样可以让宝宝知道他应该知道的安全知识。你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他危险的因素在哪里,会对他产生什么影响。由于安全信息往往都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需要传递的,所以父母要总结一些很简洁有效的词语来提醒幼儿,比如“烫”、“扎手”等词语。事后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会给他带来什么影响,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宝宝轻轻地触碰一下,了解什么是“烫”,什么是“扎手”的感觉。直观的认识,不仅增加了宝宝的触觉体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以后听到这些词语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到这种危险可能给他带来的伤害,从而达到阻止的目的。父母还可以在平时告诉宝宝一些正面的词汇,比如“轻轻地摸”、“碰一下就好”、“小心拿住”等,这些直接、正面的信息的效果,不论对幼儿的心理成长,还是从使用效果来说,都远胜于只说“不”。 3.多做准备
不管怎样,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禁区是宝宝不能接触的,有些时候,也不是父母使用了语言技巧就真的能够阻止得了的,多为学步期的宝宝做一些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招:“隐匿法”。实在不能让宝宝动的东西,如会给他带来危险,或者非常昂贵易损的物品,就干脆不要让宝宝碰到,像剪刀、古董等。这是避免矛盾的最好办法。第二招:“一米开放法”。也就是说在家里1米以下的地方,就全部都“捐”给宝宝作为探索之用。你们可以在宝宝随手可及的抽屉或柜子里放上一些可以供他任意拿来拿去,没有危险的,但是宝宝会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不锈钢小锅、塑料喷壶、木勺子等。定期更换一下其中的物品,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让你们头疼的问题。第三招:“安全隔离法”。任何家居都不是完全为宝宝设计的,所以,对于既没法隐匿,又没法开放的地方,你们可以使用市面上的安全产品,如防撞角、门卡、冰箱门安全锁等。
4.不能急
什么东西能碰,什么东西不能碰,什么东西可以轻轻地碰,对于孩子来说,需要长时间有耐心的教导,他才能分清对于相似事物的不同处理办法。而且随着他经验的增加,他会慢慢熟悉并遵守这些规则,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还会把这些规则告诉别人。P83-86
孩子因爱来到我们的生活中,沐浴着爱不断长大。
可是有那么一天我们却发现,自己对宝宝竟然是那么不了解。他昨天还是那么喜欢你把他举高,可是今天一举起来就哭个不停;他指着玩具鸭子不停地“啊啊”叫,可是你把玩具鸭子拿给他,他却大哭起来;本来走得好好的孩子,却整天让大人抱着;为何宝宝对你买来的贵重玩具置之不理;为何宝宝会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宝宝为何会对妈妈说“走开!讨厌”……
宝宝到底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宝宝的内心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再现了生活中的各种情形,并针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了宝宝的心声,并给出贴心、实用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爱宝宝的方式或许会对宝宝造成心理伤害;你可能会发现宝宝大哭大闹的背后,原来就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点儿小事儿;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紧张担忧的事情,其实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你可能会发现你一直没当回事儿的事情,却对宝宝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通过本书,你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宝宝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了解宝宝,才能够真正地给予宝宝所需要的爱,才能够让宝宝在快乐、安全、满足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的答案,祝福每一个宝宝都能够身心健康地快乐长大,祝福每一个家庭都能在爱和理解中幸福生活。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访问了很多个家庭,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望得到专业人士及家长们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