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归田园(孟浩然传)(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曹远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襄阳的丽山秀水,养育出孟浩然亦静亦动、动静相宜的行为品性。静时,他常常不舍昼夜,孜孜不倦,闭门求读于汉江之阴,也常常行山乐水,感怀吟物,悉心独赏于自然之境;动时,他则奔走于襄阳城南的岘山一带,赈人患难,拜访贤达,结交乡里,与白鹤山的张子容、西山一带的辛谔(又名辛之谔)、檀溪的吴悦、襄阳城周边的朱去非、王宣,以及与涧南园相邻的农家子弟张祥等人互为知己,与他们畅叙人生理想,纵论天下时事。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志趣相投,言无不尽。

随着孟浩然的一天天成长,他在对生活的感悟中,渐渐开始对诗歌的吟赋,有了特别的钟爱。诗为心声,诗渐渐成了他对思想和感悟的最好表达。

孟浩然的诗,是从他对身边情境景物的描写和感受进行吟咏开始的,孟家涧南园里的诗意情境,是孟浩然诗歌创作立意的最早启蒙。

苍翠的岘山,清灵灵的襄水,绿油油的麦地,岸坡上的小草,粉艳艳的桃花,清波潋滟的水塘,谷茬粉烂的水田,泥水里的蝌蚪,窄窄的田埂,牵牛背犁的种田人,青翠的竹林,穿过竹林的石板路,襄水河岸的大槐树,大槐树下的南渡头。正是孟家涧南园里这片风清水净、秀雅清幽的山水田园,拂动和滋润了孟浩然心中的诗意情境,从而为他开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气之先,奠定了最早的思想基础。

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孟家屋后的桃林里,烂漫的桃花层层叠叠挂满枝头,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蜜蜂在花问嗡嗡穿梭,一阵轻风吹过,数不清的花瓣便会如飞雪般洋洋洒洒飘落而下,很快就会在树下的地面上积起一层。脚踏满地落英徜徉在香气袭人的花海中,总能让人心醉其中,如入仙境。

每年的这个时候,孟家屋后这片盛开的桃花,总是孟浩然心中的至爱。

在桃林深处,有一个专为桃子成熟时看护桃子用的草庐。由于草庐在春天总是空着,于是,钟情这片桃花的孟浩然便离开父母家人,独自一人住进自家园宅屋后的这问草庐,置身于桃林深处,闻花香,赏花姿,听花语,他总是习惯于融入自然之境,去寻求一份内心的空灵。

夜已经很深了,铺炕旁边一方小小的案台上,一盏高脚油灯燃着如豆的光焰,在噬嵫作响。孟浩然手捧书卷,坐在案台旁边的铺炕上,就着昏黄的灯光,孜孜求读。油灯不时跳动的光焰,映照着他正值青春年少的白皙的脸颊,俊朗而又沉毅。

随着灯芯上的灯花渐起,油灯的光焰渐渐开始变得昏暗而迷离,翻读书卷已至深夜的孟浩然身困体乏,他一口吹灭了灯盏,躺倒在铺炕上,拥衾而卧。

草庐外面风声四起,呼呼的山风吹得草庐的屋顶瑟瑟作响。实在是太困了,孟浩然迷迷糊糊地合上眼,昏昏睡去。恍恍惚惚中,他似乎听到了草庐外传来了滴滴答答的落雨声。外面下雨了,孟浩然这么想着,他在铺炕上翻了个身,又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早晨,孟浩然在一片叽叽喳喳的鸟鸣中醒来。他揉揉惺忪的眼睛,看见从草庐的木窗透进白白的光亮。

天已经大亮了,而孟浩然躺在铺炕上却是一动也不想动。猛然间,他想到昨天夜里响起的刮风下雨之声,这一夜的风雨,不知会有多少桃花从枝头凋落而下呢!

孟浩然一骨碌从铺炕上爬起来,走到窗前打开木窗,屋外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叽叽喳喳的鸟雀欢叫着,在湿漉漉的树枝上飞来跳去,被雨水沾湿的粉黄色的花蕊在树枝的微微颤动中水珠四溅。昨晚一夜风雨,吹残桃花满地。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落满了厚厚的一层花瓣。

孟浩然十分怜惜地看着凋落满地的桃花,不知不觉问,心情却一点点开始变得凝重。

P6-7

书评(媒体评论)

孟浩然身怀仕途报国之心,情系山水田园之美。然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求仕与归隐的矛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耿介清高的诗人落寞而终。作者依据史料和传主诗作,详尽描述了孟浩然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文史专家何西来

孟浩然一生浩情在胸,可惜大梦难成,总在落寞孤寂的路上。作者深切地感受到传主的不幸与无奈,用心地在这不幸中检视他杰出的山水诗创作,并在其人生与诗歌的不断缠绕中书写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作品结构严谨,感情充沛,语言质朴,颇具诗意蕴含和感染力量。

——文学专家李炳银

后记

孟浩然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他与王维并称王孟,开启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气之先。他的诗《春晓》和《过故人庄》,以清新灵动的笔触,轻拂起山水田园的清雅秀淡之风,从而让人们吟读千年,传诵古今。孟浩然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岘山脚下、襄水之畔一殷实富足之家,父亲孟老爷自言是孟子后人,秉承孔孟之道操家立业。孟浩然早年受父亲影响,承传儒世家风,尊崇孔孟。所以,早年的孟浩然胸怀凌云之志,从他“欲映君王史,先标胄子襟”、“俱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他曾经想要襟怀天下的壮志雄心。然而,当时混乱的政局却让早年的孟浩然心灰意冷,二十余岁时,他便放弃了人生的政治理想,隐居到离襄阳三十多里外的鹿门山,与禅师、和尚、道士这些世外之人结交,过起了遁世隐逸的生活。孟浩然在鹿门山的“隐”,绝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自命清高的“隐”,他在鹿门山的隐是一种在困境中等待和观望的“隐”,他是在等待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他是在隐逸中等待一丝希望。然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孟浩然是“假隐”,是为“仕”而隐,他们说孟浩然之所以隐逸,其实就是希望通过隐逸来做官儿,这些人之所以会这么说,只能说他们没有从孟浩然的诗中读懂孟浩然。

“仕”与“隐”之间,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孟浩然的一生,徘徊在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所以,他的诗也如同是飘逸在蓝天与碧海之间的云朵,徘徊在“仕”与“隐”之间,心向仕途时,他的诗是“未能忘魏阙”、“金门诏不忘”;归寂山野时,他的诗则又是“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他的思想和他的理想一起,在与现实的碰撞和矛盾中起起落落。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国家朝政结束了一片动荡的混乱局面,随着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逐步进入到开元盛世。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孟浩然终于在痛苦的等待中,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于是,时年已过二十五岁的孟浩然离开鹿门山,回到了位于襄阳城南涧南园的家里,为他重新施展才华,从而实现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做好准备。然而,回到涧南园后不久,孟浩然就不幸身患重病,他在寄给张子容的诗中写道:“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他在诗中道出了他常常担心自己就这样病死了被埋进沟壑,从而再也没有办法振翅翻飞的深深忧虑。在孟浩然病重时刻,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两句平平淡淡的诗,就活灵活现地刻画和勾勒出了他想要振羽翻飞却又身染重病,以至于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复杂心境。

四十岁这年,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师长安,希望通过科举这样的正规渠道进入仕途,然而他却进士落第。后来他又希望得到朝中官员引荐,献赋求仕,然而,最后也没有成功。孟浩然在仕途上左冲右突,四处碰壁。到了晚年,他完全放弃了政治理想,从而终生布衣。

孟浩然的早期隐逸是为实现其鸿鹄之志所作的一种准备,是一种等待中的隐逸。孟浩然的后期隐逸是一种求仕不得的无奈选择,是对自己苦闷不平心情的一种排解。所以,他的诗就显出外冷内热、外静内动的特色。他往往把自己仕途失意和人生苦恼转化到对山水田园的形象描写之中,冲淡的基调中不时会流露出一些骤然高涨的激情,在清旷清淡的气韵中,又不时透露出几分内心的孤寂与愤懑,冲淡中有壮逸之气。随着孟浩然思想的变化,他的诗风也经历了由清旷到清幽再到清淡的变化。旷是心胸的开阔,也是境界的开阔。孟浩然早期将心中的旷情与眼前清景结合,就形成了孟诗前期的清旷风格。随着他求取功名的失利,他的旷情就变成了幽情,特别是第二次漫游吴越归来,他的心情已宁静下来,生活也平淡无波了,这一时期,他的诗就最能体现出清幽的艺术特色。到了晚年,他的心境由幽寂转为沉静,遁世后的平淡与山水的清景融合,形成了孟浩然晚年诗歌的清淡风格。孟浩然一生的思想发展变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活画出了孟诗的灵魂。

思想同时也是人物的灵魂。

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经邦济世的“用世”思想,是孟浩然思想的主流,它几乎贯穿了孟浩然平淡但却并不平凡的一生。同时,佛家的禅宗思想和道家“顺乎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给孟浩然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它们如同在孟浩然生命中不时跳动的音符,与儒家的用世思想一起,共鸣成一曲恢弘激越的生命乐章,贯穿并影响了孟浩然的一生。

孟浩然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写《孟浩然传》当然离不开他的诗。如果说孟浩然的思想是《孟浩然传》的绿叶,孟浩然的经历是《孟浩然传》的枝干,那孟浩然的诗就是《孟浩然传》这部作品灿灿夺目的红花。《孟浩然传》部分引用孟浩然的诗,在作品中进行阐述和诠释,目的在于让人们在读传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孟浩然的诗,了解到从他口中吟咏而出的那些清新的文字和优美的章句。

孟浩然虽然是以山水田园诗而闻名于世,但是,孟浩然的很多诗,都是记述游历山水田园的叙事诗,他常常在叙事的同时,又写景抒情,不拘形式。所以,王士源说,孟浩然的诗是“贮兴而作”。孟浩然的诗中,有不少都写到了具体的人名和地名,在《孟浩然传》中引用孟浩然的这些诗,为人们了解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打开了一扇窗口。所以,引用这些具有人名、地名和叙述事情经过的诗,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比较真实的孟浩然的生活,能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效果。

孟浩然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襄阳度过的,孟浩然是第一个用大量笔墨描写家乡襄阳山水风物的诗人,他的那些描写家乡山水田园风光的诗歌,很少矫揉雕饰,那些出自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在清新生动、质朴感人的同时,也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古襄阳的山川地貌、人情风俗,有选择性地在《孟浩然传》中引用孟浩然有关描写古襄阳这片热土的诗,可以让人们对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增进了解,从而熟悉孟浩然的成长环境。这样,既可以让人们在真实中回归历史,又可以让人们在历史中探究真实。

《孟浩然传》的创作,是以《孟浩然集》和《资治通鉴》作为基础,同时,以《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唐摭言》《唐诗纪事》《文苑英华》《诗话总龟》等历史资料对孟浩然所作的记录作为补充,另外,还有不少唐代诗人写到了孟浩然或与孟浩然相关的事件,《孟浩然传》也对此充分予以尊重。

在有关孟浩然生平的历史资料选用中,《孟浩然传》以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作为基础,其他历史资料作为补充。也就是说,其他历史资料所作的记载如果与《孟浩然集·序》所作的记载相冲突时,《孟浩然传》采用《孟浩然集·序》所作的记载,认其为历史真实。

这是因为,在这所有有关孟浩然生平历史资料的记录者中,王士源是与孟浩然走得最近的人。他不仅与孟浩然相互熟识,而且还亲自为孟浩然整理了诗集,并且他写《孟浩然集·序》的时间在孟浩然去世的五年之后,而其他有关孟浩然史料的记录者,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比之其它历史资料对孟浩然所做的记载,《孟浩然集·序》对孟浩然生平所做的记载,肯定要更为客观,更为真实。

在《孟浩然传》的创作中,对历史资料的选择和有关孟浩然人生履历的认定,采用综合归纳、博采众长的方式,力求真实合理,经得起历史检验和推敲,不片面采用一家之言。

因为关于孟浩然的人生履历,由于没有明确的历史资料充分予以记载,有些部分虽然有记载,但所作的记载很抽象,所以,孟浩然的人生履历只能是通过孟浩然的诗,结合有限的历史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去进行合理的推理,所以,由此而定的孟浩然的人生履历,弹性空间非常大。

对于历史资料中的每一段文字,对于孟浩然的每一句诗,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做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观点,所以,这自然就导致不同专家学者之间对孟浩然人生履历的推断,在学术界产生的冲突和分歧非常大。《孟浩然传》的创作,如何在这些具有争议和分歧的学术观点中进行选择,对《孟浩然传》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要想让《孟浩然传》对孟浩然人生履历的陈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推敲,必须是尊重历史资料,尊重孟浩然在他的诗中透露出的信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综合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不片面采用一家之言。

首先,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有历史资料予以记载的,《孟浩然传》采用符合历史资料记载的观点。其次,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存在明显冲突的观点,《孟浩然传》不予采用。其三,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或孟浩然诗中透出信息更为契合的观点,《孟浩然传》予以采用。其四、在学术界存在争议,能够结合历史资料和孟浩然的诗,从中找到合理出处的观点,《孟浩然传》予以采用。其五、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仅有似是而非的推理,但无论在孟浩然的诗中,还是在与孟浩然相关的历史资料中,找不到只字片语联系的观点,《孟浩然传》不予采用。

身为浩然同乡,素来仰慕先贤。如此桑梓情怀,前后十年,历尽艰辛,创作长篇历史小说《孟浩然》。壬辰龙年,欣逢“百位文化名人传记”创作招标,有幸入选写作《孟浩然传》,深感背负历史之重,诚惶诚恐,不敢擅然着笔,以致翻读史籍,日以继夜,累月经年。

孟浩然虽不系选部,布衣一生,但其才情之高,其扬名之远,韵绝四海,亘通古今。能为先贤提拙笔而传,乃为敝人之幸,桑梓之幸。搁笔之余,留此以记。

曹远超

2014年4月于襄阳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浊世生得浩然气

第二章/文不为仕负才名

第三章/红尘有缘识韩女

第四章/遁迹山水隐鹿门

第五章/家父亡故回南园

第六章/重振羽翼待逢春

第七章/厌弃洛京游吴越

第八章/江海漫漫有我行

第九章/冀求仕进赴长安

第十章/进士落第滞京城

第十一章/黯然还乡游吴越

第十二章/丽山秀水寻空灵

第十三章/韩公偕行赴京畿

第十四章/灌蔬艺竹清静心

第十五章/客居荆州闲无趣

第十六章/一代诗魂归鹿门

后续

附录一/孟浩然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阅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内容推荐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诗人。他自幼饱读诗书,身怀报国之心;青年时为抗议朝廷黑暗而拒绝科考,寄身山水期待一展抱负;步入中年后,他欲登仕途,却屡遭挫折,始终徘徊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落寞困顿,终老田园。

曹远超编著的这本《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依凭唐以来史籍记载与传主本人的诗歌作品,加以合理想象,以抒情的笔法详尽描述了孟浩然五十二年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

本书同时生动地描写了传主与张说、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传主的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

编辑推荐

孟浩然身怀仕途报国之心,情系山水田园之美。然文人功业的失意、家庭生活的磨难、求仕与归隐的矛盾,终使一个才华横溢、耿介清高的诗人落寞而终。曹远超编著的这本《梦归田园(孟浩然传)》依据史料和传主诗作,详尽描述了孟浩然的人生际遇、思想变化与命运轨迹;他与王维、李白、张九龄、王昌龄等人的酬唱交往,与时代背景、国家隆衰形成内在参照,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时代精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4: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