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否从贪婪走向慈悲,从而启动金字塔底层的商机?
在这个越来越不平等的世界,市场经济如何创造未来?
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众多政经领袖为经济谋新未来!
本书探讨了将资本主义制度引入新的领域,并用它去解决原本应由政府或慈善机构解决的问题的可能性。
这并非只是一本倡导企业家善举的著作,而是要挑战有关经济体制的传统智慧,为构建更合理的经济体制提供新思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造性资本主义(破解市场经济悖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迈克尔·金斯利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企业能否从贪婪走向慈悲,从而启动金字塔底层的商机? 在这个越来越不平等的世界,市场经济如何创造未来? 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众多政经领袖为经济谋新未来! 本书探讨了将资本主义制度引入新的领域,并用它去解决原本应由政府或慈善机构解决的问题的可能性。 这并非只是一本倡导企业家善举的著作,而是要挑战有关经济体制的传统智慧,为构建更合理的经济体制提供新思想。 内容推荐 比尔·盖茨在2008年达沃斯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创造性资本主义”的的概念,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在这一新的体制下,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携手共进,企业可以兼顾行善和盈利,让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更多人从中获益。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广泛参与对这一概念的讨论。 曾在微软工作七年、《Slate》网络杂志创办人迈克尔·金斯利创建了一个网站,集中一批有识之士来讨论“创造性资本主义”,并将众家的讨论内容集结成书。书中各家对盖茨提出的概念或有认同,或有反驳,或另辟蹊径,而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汇聚经济学界、政界、商界等众多名家思想火花的著作,创作形式新颖独特,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阅读此书,犹如置身一场名家观点荟萃的精神盛宴。 值得指出的是,这并非只是一本倡导企业家善举的著作,而是要挑战有关经济体制的传统智慧,为构建更合理的经济体制提供新思想。 目录 引言 新型资本主义 创造性资本主义:备忘录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讨论“创造性资本主义” 创造性资本主义:初始的批评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案例 请等一下!难道不能让穷人自己作决定吗? 让老式资本主义帮扶穷人 怎样才能使资本主义具有创新性? 让我们超越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权威 为什么创造性资本主义使事情变得更糟 行善的企业有竞争力吗? 给理查德·波斯纳的答复:改革是自下而上的 给格莱泽的答复: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样的企业? 创造性资本主义违法吗? 如果不是害怕卡尔·伊坎,企业会自愿行善吗? 有关利润的十点看法 创新型和资本主义能并存吗? 为什么创造性资本主义阻碍了民主之路 不,创造性资本主义只会使民主更深入 老式资本主义的道德已经足够了 致盖茨的批评者:不要因噎废食 盖茨的问题:听我言,不要观我行 弗里德曼的问题:缺乏想象力 给布拉德福特·德龙的快速回复:危害在哪里? 致资本主义的捍卫者:不要只是被动防守 给伊丽莎白·斯图亚特的答复: 如果不是利润,那又是什么? 为何不尝试? 资本主义得以运作,是因为能进行自我调整 纯资本主义和创造性资本主义:一次错误的抉择 我们在讨论什么? 捍卫良好的声誉 我们在讨论什么? 创造性资本主义的首要工具 为什么常规资本主义不够好? 可以赚钱与穷人服务两不误 创造性资本主义不是慈善事业 只进行恰当的游说 我对“恰当游说”的观点 只向富人征税 资本家知道呼吁哪些人行动起来 国外援助“造就”了欠发达国家? 是的,但是欠发达国家能被诱导 援助产业如何变得有创造性 即使政府也可以具有创新性 扩展而不是试图改变资本主义 历史的教训 盖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 什么促使资本主义运行? 捍卫良好的声誉(2) 你希望构建创造性资本主义?那试试这个吧 给萨默斯的回复: 是的,这是一个中肯的忠告 最大化谁的利润? 来说点别的:关于有效市场 什么阻止了创造性资本主义的道路? 良好企业公民有那么重要吗? 基金会可以利用创造性资本主义的力量 给阿列克斯·弗里德曼的回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证明它可行,它就能迅速传播 盖茨基金的救援! 给基金会同仁的回复:你们与现实脱节了 对基金会同仁的另一个回复:你们在讨论什么? 请允许我们为自己辩护 西尔斯式解决之道 给沃格尔的回复:对美德的需求正在升温 给克拉克的回复:我们不要全盘否定 当前资本家的真正盲点 被迫行善的副作用 利他主义者像施虐受虐狂 盖茨意欲何为? 亚当·斯密会怎么做? 将创造力带回创造性资本主义 附录 试读章节 国外援助“造就”了欠发达国家? 迈克尔·克雷默 这次讨论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援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看起来理查德·波斯纳对创造性资本主义的怀疑是出于对援助的怀疑。这种怀疑站得住脚吗? 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如果每年固定将我们GDP中的5%用于援助发展中国家,那么将使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提高大约5%。这当然不会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达到韩国的水平,但这对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人们来说,消费能力提高5个百分点也许就意味着受到教育与无知愚昧、身体健康与营养不良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在近几十年中,包括非洲绝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识字率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而有关援助的讨论经常忽略这个事实。 有时候援助造成的影响与标准经济理论有很大出入,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杰弗里·萨克斯提出了贫困陷阱理论:在初始阶段接受一个小规模的国际援助,将能启动国内投资,从而进入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理查德·波斯纳等人则通过复杂的阐述,指出援助会导致受援国经济形势恶化,阻碍经济增长。这两种说法可能都有道理,也都有特定的实例来支持他们的理论,但仍没有足够的论据表明他们的理论具有普遍性。 在本书的讨论中,没有人站在萨克斯的立场,认为援助能够对受援国自身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强化作用,因此在这里我不打算阐述这个问题。但是理查德·波斯纳认为国际援助会使政府质量更差,我认为这个结论有失偏颇。更可能的情况是,如果不考虑带有地缘政治因素的援助(如对埃及或巴基斯坦的援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实际上能改善该国政府的质量。 首先,除非出于对地理上重要战略意义的考虑,援助者一般不会给质量极差的政府提供援助。但津巴布韦是个例外。 其次,左右翼都有对援助的批评观点,但他们对援助为什么有害存有很大的歧异。左翼对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典型批评,主要针对这些组织在提供援助时所附加的条件,即要求受援国降低关税,私有化国有工业,采取保守的货币政策,等等。这的确是事实,许多国际援助都会视受援国的政策变化而定。近几十年中,这些受援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大幅降低,对外汇进口进行限制的国家数量大幅减少(这种限制是产生腐败和政治庇护的重要原因),恶性通货膨胀的现象完全消失。但津巴布韦是一个典型的例外。 国际援助在这些变化趋势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从小的方面说,这与左翼有关援助的理论以及对援助的批评相悖,因为左翼人士武断地认为国际援助不仅会使受援国更加远离自由市场政策,反而会导致臃肿的政府过分干涉经济;从大的方面说,这似乎表明,饱受左翼非议的“华盛顿共识”恰恰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对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改革提供一笔规模适中的贷款的话,也许就会使改革持续更长的时间。 援助者们已经促进了受援国的自由市场和民主的发展,而这对最近已经席卷非洲的民主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援助机构也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寻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激励。这些援助机构的存在意味着,一个诚实正直的本地公务员除了能在本国政府供职之外,还多了一个可替代的选择。正如爱德华·格莱泽指出的那样,这种摆在眼前的可供参考的权力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是很有益的。世界银行已经帮助“培养”出了许多财长、总统和首相,他们在利比里亚、土耳其等国家引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但总的来说,很难弄清楚国际援助对政治的影响。这其中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成功案例,如绿色革命和根除天花,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国际援助究竟是摆脱贫困的关键良方,还是滋生独裁的毒瘤,似乎最好的评判方法是就事论事地逐例讨论,而不是用一个笼统的理论来说明。 即使你认为来自国外政府的援助对本国的政治制度有破坏性的影响,创造性资本主义也不会有更多的潜在负面影响。例如,如果有一家企业研发出一种对抗热带病的新型药物或疫苗,或是手机银行服务,将会有数百万人直接从中受益。仅仅因为援助行为可能会导致独裁就对援助企业进行批评,似乎有点过于苛刻了。P118-120 序言 本书探讨了将资本主义制度引入新的领域,并用它去解决原本应由政府或慈善机构解决的问题的可能性。时运真不济,2008年9月底,当我埋头苦作之时,世界陷入了一场金融危机,其波及面会有多大,仍是个未知数。如果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一只股票,那么信誉就是通货,在过去的数周,这只股票急剧下挫。就在最近的劳动节,股票仍在疯涨,人们还在讨论资本主义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并纷纷为用创造性方式利用市场献计献策(有些观点书中将讨论到)。目前来看,让资本主义放任自由无异于将一群疯狗放出牢笼。也许当你读到本书时,危机早已结束,或者一切皆烟消云散,人们发现,所谓的危机,只不过是媒体蛊惑出的全球恐慌而已。 但也许,情况并不那么乐观。如果美国大企业能够做到自扫门前雪,即使经济灾难近在咫尺,我们的境况也会好很多,对此,我想本书的部分作者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不管事态如何发展,都不能诋毁全球广泛存在的共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制度是所有可能的制度中最不坏的制度(借用丘吉尔的话)。如果我们只是想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粗略的修补,那能让我们特别欣慰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众多企业已经培养出了越来越强的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现下每个人都想从事慈善事业,从大学生到好莱坞明星,从纽约社会名流到公司CEO。尽管我们尚不清楚这种趋势能真正带来多大的社会效益,但无论如何,这种趋势应该受到鼓励。难道你不这么认为吗? 但这一趋势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型集团公司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动机尤其值得怀疑,因为,根据法律规定,它们都是虚拟实体,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大型公司完全主宰着我们的经济命脉,如果谈论慈善事业时把它们排除在外,那么再谈慈善事业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2008年1月,比尔·盖茨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演说。这位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资本家——如果资本家的成功能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的话(如果不用这一方法,你还有更好的衡量方法吗),打算从微软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退休,全心经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该基金会是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梅琳达·盖茨在几年前创办的。自从该基金会成立后,短短几年间,盖茨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成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慈善家,当然,如果用财富多寡来衡量慈善家的话,大家就更有理由这么认为。截至2008年,盖茨夫妇已经向他们的基金会捐款300多亿美元,而基金会已捐出的善款也超过了160亿美元。此外,盖茨的朋友沃伦·巴菲特也决定通过盖茨基金会向社会捐出自己的大部分财富,这样一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产相当于600多亿美元(严格地说,巴菲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向基金会移交捐款,等到他离开人世后才移交。作为替代,他每年交付基金会善款,即300亿美元的5%,并要求全部捐出。由于法律要求基金会每年必须捐赠其资产的5%,这相当于巴菲特向基金会捐出了另外的300亿美元)。 然而,正如金钱只是衡量盖茨作为资本家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金钱同样也只是衡量盖茨作为慈善家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他对慈善工作的付出和坚持所引起的关注以及他在其中体现的修养,可以成为衡量他慈善工作的另一个标准。在微软,盖茨要应对同事和商业伙伴事无巨细的请示和汇报,工作给他的压力和他对公司的重要性都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相比之下,他觉得贫穷和疾病的问题虽然远在天边,但比眼前的公司发展更迫切,更需要去解决。 还有一个衡量盖茨身为慈善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他自身公众形象的逆转。有些人声称盖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这种说法太过荒唐。没有人会为了公共关系而花费300亿美元。五年前,在大多数人眼中,盖茨是一名邪恶的垄断者。甚至电影《反托拉斯》把盖茨刻画成一名杀人凶手。现在,比尔·盖茨这个名字更多地让人想到慈善而不是冷酷的商业行为。公众形象发生逆转,盖茨并不是第一人,约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都有过类似经历。 盖茨在成为有钱人(就算不是巨富,其财产之巨也令人叹为观止)大约二十年之后开始投身慈善事业。由于没有在更早些时候开始慈善工作,他饱受非议,但他一直说,花钱和挣钱一样,也需要动脑子,等他学会挣钱之后再去学习花钱。让某些人感到吃惊的是,盖茨确实就是这么做的。盖茨治下的微软公司不再仅仅以软件而知名。在达沃斯的演讲中,盖茨倡导一种不同的方法,他称之为“创造性资本主义”(creative capitalism)。他到底想通过这个词组表达什么含义,他表述得并不是很清晰,事实上,这也正是本书的主题之一:试图解释该词组的真正含义。无论如何,这一提法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规模日趋增大,经营日趋全球化,如果这些企业能在扩张业务的同时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善举,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如何将精神富足和物质富足结合起来,是企业和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听了盖茨的演讲后,我就想写一本书来探讨创造性资本主义这个主题,或者编著一本对这一主题比我理解更深刻的人写作的论文集。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本书就是那个想法的结果。这是一次写作实验。 从1995年到2002年,我在微软工作了七年。我的工作是创办一份“网络杂志”(webzine),现在网络杂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当时我就参与创办了在线杂志《Slate》(slate.com),现在该杂志归《华盛顿邮报》所有和发行。回想当初,真是难以置信。当网络杂志冲击报纸行业时,就有人质疑人们是否愿意在电脑上看东西,尤其是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即使现在,创作“长文”(10ng-form journalism)和长篇小说的人仍然拒绝在电脑上写作。 在《Slate》正式发行之前的编前会上,我们曾讨论过电子杂志的内容大概应该设置多长的篇幅才能吸引人们阅读,讨论过程中有人提道:“人们会坐着一口气看数千字的电子邮件。”那个时候,电子邮件的浪潮几乎席卷了发达国家中的每个人,而微软是这一大潮中的领军人物。尽管人们时常抱怨,但许多人还是每天都看长达数千字的电子邮件,而且如果邮件不见了他们还会觉得很不习惯呢。现在,除了电子邮件,我们还可以发短消息,浏览博客,还有RSS feeds新闻阅读器。 那位微软经理(我记得就是内森·梅尔沃德)的话启发我们也去试着看长达数千字的电子邮件,同时也觉得这个和同样篇幅的书面文章没什么本质区别。自电脑出现并联网之后,世界上的文字数量便一路飙升,这没有什么疑问吧?当然,我也听到有人开玩笑地说:那不是写字,那是打字。但是,网络上的有些东西并没有那么糟糕,实际上,其中有部分内容是相当不错的。此外,在电脑上写东西比较容易,至少比“真正”的手写要容易得多。很多职业作家都觉得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哪天能写上500字,他们就认为相当了不得了,可是坐在电脑前写上五六篇激情洋溢的电子邮件则相当容易,这加起来可相当于他们十倍的写作量呢! 当然,网络文章的质量也备受争议:语法错误,眼花缭乱的缩略词(更别提那些乱七八糟的表情符号了),拼写随意,句式不完整。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语言,人们读的就是它,用的也是它! 也正因为此,一开始我就想要创立一个网站,集中一批有想法的人来讨论创造性资本主义,并将讨论内容集结成书。我想,这本书的内容应该像网上的博客或者聊天室或者《Slate》上的邮件交流,话题很随意,格式也不要求那么严谨。“读”这本书就像是网上冲浪,唯一的区别是没有链接地址。 很多书都是由不同的网站推出的,但是有没有网站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要出一本书呢?或许有,但是应该不多吧。这种出书的方式或许会让你想到汤姆·索亚为波莉姨妈粉刷栅栏的方法。但请放心,撰稿人将会得到稿酬。在本书的预付款中,扣除前期的开支,会按照出版的实际字数给每个人支付稿酬。这种根据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的方法,旨在打动并吸引经济学家的参与。 该项目启动时,我们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严重错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网络让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和透明,于是一开始我们建了一个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登录的网站,结果使它成了“禁地”。当时我们就想,如果网站设计得具有排他性,防止参差不齐的各色人等进来,可能经济学家或其他人士更愿意参与进来和发表文章。因为有种顾虑始终存在,那就是像加里·贝克尔和劳伦斯·萨默斯这样的大人物会发现自己受到了狂热分子粗鲁甚至下流的侮辱,这些狂热分子似乎想终其一生在不属于他们的空间内游荡,并下决心让访客们备受摧残。我之前在其他网站上也有过类似经历。 到目前为止,在我们开始整理想要邀请的著名经济学家的名单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经济学家很容易答应参与这项工作,但实际上要得到他们的作品却很难。和其他人一样,经济学家也有短视的时候。他们之所以答应参与,是因为短期内不想老被我们缠着,当然也可能是真正有兴趣参与;但是从长期来看,要他们实实在在地写出东西,可能就有点遥遥无期了。 因此,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们决定走公开路线,用公开的博客代替原来的网站,因为那个网站虽然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操作太过复杂,而博客采用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Typepad软件,操作便捷。结果可谓令人惊叹,猛然间,我们每天的流量增至上千页。其他博客也只能自叹不如,更关键的是有人承诺长期写文章支持我们。看来,就连非常著名的经济学教授也喜欢听到有人对他们说:“嗨,我看到你的文章了。”相较于去会员制的俱乐部和其他著名经济学教授交流,他们更喜欢这种开放式的博客。 书评(媒体评论) 资本主义是否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个话题再度兴起,但与一个多世纪前不同的是,挑起话题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资本家,他们提出“创造性资本主义”的理念。一个多世纪前,人们的分歧聚焦于“革命”还是“不革命”,今天,分歧聚焦于“慈善”还是“不慈善”。 王石 我喜欢将这种新的制度体系称为“创造性资本主义”,在这种新的制度体系下,政府、企业及非营利性组织可以携手共进,让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使更多的人从中获益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为消除世界的贫困而共同努力。 比尔·盖茨 如果社会上确实有一些事情是市场体系无法解决的,那么捐赠以及类似的事情确实能成为“看不见的手”的有益补充。它对社会而言应该是第二只手——像管理企业那样来管理,观察这样一种体系可能产生的结果会非常有意思。 沃伦·巴菲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