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作者 刘勉钰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伟大的长征一样,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苏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本书吸取了十多年来全国党史、军史、革命史、现代史学界有关三年游击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包括江西各革命根据地概况、向游击战争转变、赣粤边的游击战争、汀瑞边的游击战争等。

内容推荐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伟大的长征一样,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苏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就其艰苦性来说,并不亚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就其结局而言,“正如长征红军是八路军的前身,南方游击队后来成为新四军”。

目录

第一章 江西各革命根据地概况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创建与发展

一、中央苏区的创建

二、中央苏区的发展

 第三节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信江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三、闽浙赣苏区的形成,苏区进入全盛时期

 第四节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第五节 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第六节 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二、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第二章 向游击战争转变

 第一节 游击战争的准备

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二、中共中央对留守中央苏区的部署与游击战争的准备

三、中央苏区早期的游击战争

 第二节 中央苏区的沦陷与中央分局战略思想的初步转变

一、正规战的继续失败与中央苏区的沦陷

二、敌人侵占中央苏区后的暴行和反动统治的加强

三、中共中央分局战略指导思想的初步转变

 第三节 遵义会议后的中央指示与留守苏区红军的战略转变

一、中共中央的二月指示

二、项英、陈毅组织九路突围,红军实现战略转变

第三章 赣粤边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长岭会议,制定正确方针

一、赣粤边游击区的地理环境与革命基础

二、项英、陈毅上油山

三、长岭会议

 第二节 保存自己,粉碎敌人的军事“清剿”

一、国民党军对赣粤边“清剿”的部署

二、挫败余汉谋的第一次“清剿”

三、北山事件及其教训

四、反封坑、反搜山斗争

 第三节 依靠群众,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一、敌人对赣粤边游击区的经济封锁

二、打破敌人经济封锁的斗争

 第四节 扩大游击区域,发展革命力量

一、抓住两广事变时机,扩大游击根据地

二、九月决议

 第五节 彻底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清剿”

一、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第一次“清剿”的失败

二、西安事变在赣粤边的反响

三、粉碎敌第四十六师的第二次“清剿”

四、梅岭事件

五、敌第四十六师发动第三次“清剿”及其最后失败

第四章 汀瑞边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汀瑞边游击战争的准备

一、红都沦陷后的严酷形势

二、汀瑞边游击战争的组织准备

三、血染铜钵山

 第二节 独立的,分散的游击战争

一、丝茅坪会议,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

二、做好群众工作,充分依靠群众

三、在党的领导下,三支游击队各自为战

 第三节 汀瑞边游击队在斗争中发展

一、汀瑞游击支队的组建

二、威震闽赣边的三次奇袭

三、和平谈判及改编为新四军

第五章 湘赣边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对湘赣边军事斗争的部署

一、湘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困境

二、中共中央和军委的“七二三训令”

三、红六军团西征

 第二节 国民党重兵“清剿”,红军游击队严重受挫

一、国民党军的联合“清剿”

二、游击战争初期的严重挫折

三、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

 第三节 棋盘山会议,湘赣边游击战争的转折点

一、谭余保遇险

二、棋盘山会议

三、整编武装,恢复和重建党的组织

 第四节 机动灵活,开创湘赣边游击战争的新局面

一、飘忽不定,神出鬼没袭击敌人

二、讲究策略,政治斗争与游击战相配合

三、依靠群众,军民鱼水情

 第五节 转向合作抗日,游击队改编

一、陈毅上山

二、湘赣边红军游击队下山

第六章 赣东北和皖浙赣边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红十军团的征战失败与红军挺进师的组建

一、红七军团北上与红十军团的组建

二、红十军团的出征与挫折

三、红军挺进师的组建与开辟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第二节 闽浙赣省委战略方针的转变与游击战争的开展

一、槎源坞会议

二、赣东北游击战争的开展

三、皖赣边游击战争的开展

四、皖南游击战争的曲折

 第三节 彰公山游击根据地的建立

一、省委领导重心转移到鄣公山

二、各路游击队齐集鄣公山

三、鄣公山会议与皖浙赣省委成立

 第四节 皖浙赣边游击战争的蓬勃发展

一、皖浙赣独立团胜利出击

二、赣东北游击战争的复兴

三、皖赣边游击区的发展

四、浙皖游击区的斗争和上浙皖、下浙皖游击战争的兴起

 第五节 击破国民党军队新的“清剿”

一、国民党军新的“清剿”部署

二、皖浙赣省委的失误与受挫

三、游击队与群众坚持斗争,共渡难关

第七章 闽赣边区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转入游击战争

一、闽赣、闽北面临的严峻形势

二、主动撤出大安

三、重建独立师

四、反叛徒斗争

 第二节 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一、在饥寒交迫中

二、黄龙岩会议

三、挺进敌后,开辟新区

四、洞宫山会议和闽赣省委成立

 第三节 全面粉碎国民党军新的“清剿”

一、时局的转换

二、国民党军在闽北增兵

三、组织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

第八章 湘鄂赣边的游击战争

 第一节 湘鄂赣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

一、“六七月事件”

二、敌人在湘鄂赣苏区的暴行

 第二节 恢复红十六师,开创新局面

一、八月紧急会议

二、重建红十六师

三、扩大红军运动的深入开展

四、红十六师五个月连战皆捷

 第三节 麦市河突围,转入敌后游击

一、敌人六十余团大举“清剿”

二、麦市河三路突围

三、红十六师余部向东南行动受挫与国民党军的分区“清剿”

四、盖板洞会议,转变战略方针

五、再次恢复红十六师,三度深入敌后

 第四节 把握时机,重整队伍抗日

一、三界尖会师失利与方步舟叛变

二、申明抗日救国主张

三、积极准备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和谈

第九章 南方国共合作谈判,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第一节 红军游击队改编的由来

一、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改编红军游击队的决策

三、游击区争取合作抗日的斗争

 第二节 南方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一、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

二、中央分局及赣粤边特委同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的谈判

三、汀瑞边游击队与国民党瑞金当局的谈判

四、闽赣边游击区与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的谈判

五、湘鄂赣边游击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谈判

六、皖浙赣边游击区与国民党地方当局的谈判

七、赣东北杨文翰游击队拒绝下山

 第三节 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一、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二、新四军军部成立

三、南方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

四、新四军奔赴抗日最前线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江西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的部分高级干部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 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恨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暴动基础上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扩大而成的。它地处赣、闽、皖、浙四省边界,基中心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的弋阳、横峰、德兴、贵溪、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玉山、广丰、乐平、浮梁(含景德镇)、都昌、湖口、波阳、彭泽、余干、东乡、婺源、资兴、金溪,福建的崇安、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浦城、福鼎、福安寿宁、屏南、松溪、政和,浙江的江山、开化、衢县、平阳、常山、遂昌、去和、泰顺、永嘉、青田、瑞安、庆元、景宁、安徽的祁门、东流、秋浦、休宁、太平、泾县等52县的部分地区,人口100余万。

闽浙赣根据地东临东海,西接鄱阳湖,北靠长江,南达闽江。武夷山、鄣公山、黄山、怀玉山、仙霞岭,重峦叠嶂,地势险峻,构成了武装割据的天然屏障。信江、抚河、乐安河、新安江、崇阳溪等水系纵横,水网密布,是得天独厚的游击地区。

一、信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大革命时期,赣东北就有中共组织和农民协会。1925年弋阳漆工镇农民在方志敏领导下成立了农民协会。1926年秋,邵式平等在弋阳组织了赣东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黄道在横峰也建立了党支部。波阳、铅山、上饶,闽北、崇安、建瓯等地均陆续建立了党组织。

在方志敏的指导下,弋阳农协于1926年冬组织了著名的漆工镇武装暴动,后被群众传颂为“方志敏两条半枪闹革命”。

1927年八一起义后,方志敏从吉安秘密回到弋阳家乡闹革命。11月25日,在弋阳窖头村召开了弋阳、横峰、贵溪、铅山、上饶5县的党员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劳农政府,平债均分土地的武装起义纲领,成立了中共五县工作委员会,方志敏为书记。工委下设起义指挥部,方志敏兼任总指挥。起义的武装组织,以自然村为单位组成农民革命团。会后,弋、横两县的农民革命团,联合组成六路纵队,在纵横百里的弋、横地区举行武装起义。斗争持续近3个月,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派1个团来进行镇压,起义军中的20余名骨干,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十四团一营一连,转入磨盘山区开展游击斗争。

不久,国民党军罗英团纠集弋、横靖卫团向磨盘山根据地发起第一次“进剿”,根据地被敌包围。为了统一思想,明确斗争方针,方志敏于6月25日主持召开了方胜峰会议。会上否定了团省委代表庞云飞提出的放弃根据地分散隐蔽埋枪逃跑的错误主张。一致通过了方志敏提出的“在根据地坚持战斗,与群众共存亡”的方针。次日,邵式平指挥工农革命1个连在金鸡山打败弋、横等县的靖卫团,敌县长闻风而逃。接着又在樟树墩、胡家墩打了几次胜仗,粉碎了敌第一次“进剿”。此后,组建了江西工农红军十四团。

8月,敌调来四十六军一个团,配合各地靖卫团、挨户团,向磨盘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进剿”。红十四团采取声东击西的游击战术,于9月23日攻占横峰县城,粉碎了敌第二次“进剿”。将根据地扩大到上饶、德兴及弋阳八区。

12月,敌第三十六旅向磨盘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进剿”。根据地党组织大力兵运工作,促使敌人2个连先后起义加入红军,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进剿”。

1929年3月底,中共信江特委成立,方志敏(代理书记)、邵式平、黄道、方志纯、吴先民等为特委委员,直接受中共江西省委领导。红十四团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郑孝胥任团长、李上达任政委。

1929年5月,敌第七师向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进剿”。独一团在弋阳团村歼敌200多人,自身扩大到5个连,1000余人。但郑孝胥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方胜峰会议后,黄道到贵溪开辟第二根据地。1929年4月,发动了周坊武装起义,7月发动了贵、余、万总暴动,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红色政权,组建了红十四团第七连。在弋横起义、周坊起义的影响下,上饶、德兴、铅山、波阳等县的部分地区纷纷组织了武装起义,建立了革命政权和武装组织,与闽北崇安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

10月1日,信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弋阳九区湖塘村邵家祠堂召开,选举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22人为执委,组成信江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为主席,邵式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通过了《施政大纲》,修改了土地、财政经济、文化、婚姻、惩治反革命等法令、条例。信江革命根据地形成。

11月初,敌十八师戴岳旅纠集8县靖卫团,兵分6路,向根据地发动第五次“进剿”。红独一团乘上饶县城空虚之机,一举攻占上饶县城,敌军急速回援,敌第五次“进剿”被打破。红独一团至此发展到6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2000余人,周建屏任团长。不久,红独一团又攻占德兴、弋阳县城,7月上旬,红独一团在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领导下,攻占重要城市景德镇。

至此,信江特委下辖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上饶、余干、乐平、余江、万年9个县委和铅山党组织,党员由弋横暴动前的几十名发展至6000余名;县苏维埃政府8个,苏区面积纵横500余里,人口近百万。

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30年7月中旬,信江特委与在鄱阳成立的前赣东北特委合并,成立新的赣东北特委,由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方志纯、吴先民、萧韶、李杰一、胡庭铨为特委委员。特委直属中央,机关驻弋阳芳家墩。22日,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一团扩建为工农红军第十军,在乐平界首村宣告成立,周建屏任军长,吴先民代政委,胡庭铨任前委书记。下编3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2000余人。7月,中央决定将闽北根据地合并到赣东北根据地。先后攻克乐平、余江、都昌、波阳等县城,第二次攻占景德镇,缴获甚多。

8月1日,赣东北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弋阳芳家墩召开,成立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9月9日,特委在万年富林召开扩大会,贯彻立三冒险主义,将党团组织合并,成立赣东北行动委员会,将红十军的3个团扩编为3个旅、1个特务团、1个机枪营。地方武装集中编成红军补充师。10月初,闽北红五十五团和教导团共1500多名指战员,开赴赣东北,编入红十军,闽北根据地和赣东北根据地正式合并。11月中旬,赣东北特委扩大会传达了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停止执行立三路线,撤销行动委员会,恢复赣东北特委,唐在刚任书记,成立特区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邵式平为军委会主席,涂振农为红十军政委。将红十军3个旅仍编为3个团。赣东北特委决定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在团长谢春钱和政委邹琦率领下,回闽北苏区。

1930年11月,蒋介石调3个师3万余重兵向赣东北苏区发动第一次反革命“围剿”。红十军即由鄱阳回师赣东北苏区。12月18日,红十军奔袭上饶城,一举歼灭上饶、广丰、玉山、横峰等县靖卫团500余人,缴枪500余支。4天后,攻克河口镇,歼敌新编十三师李坤团和铅山靖卫团,俘敌380余人,缴枪800余支。不久又在上饶七星尖歼敌第五师一部,歼敌300余人,生俘敌团长。从而粉碎了敌第一次“围剿”。

1931年3月6日,在横峰葛源召开了赣东北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施政大纲》等法令,选举了方志敏为特区苏维埃政府,邵式平任特区军委主席。  P14-18

序言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伟大的长征一样,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苏区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就其艰苦性来说,并不亚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就其结局而言,“正如长征红军是八路军的前身,南方游击队后来成为新四军”。60多年前,郭沫若就把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称之为“新四军前身奋斗史”。

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极为珍惜和重视。2002年,在庆祝新四军成立65周年的大会上,就给与会的180人,每人发了一本《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史》。2007年,为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研究会与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联合,举办了《三年游击战争史》的大型展览;同时,为叶挺、项英等10位新四军早期领导人竖立铜象。这两件事办得园满成功,受到方方面面好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从这里走来》,并亲自从北京到南昌来到参观。此后,研究会又决定出版画册《新四军从这里走来》和《江西三游击战争史》一书,作为对新中国建立60周年的献礼。此事又得到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和一些老将军、老同志及新四军后代的支持。

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之所以决定出一本《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是因为江西有赣粤边、汀瑞边、湘赣边、湘鄂赣边、闽赣边、闽浙赣边、皖浙赣边等游击根据地;三年游击战争的领导机构——以项英、陈毅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分局设在赣粤边的油山,江西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上述游击区的幸存者,建国以后大多还在江西或者周边省份工作,有的离休以后又回到江西,写出一本全面反映江西各游击区艰苦奋斗历程的史书,是他们的心愿,也是对先烈的告慰。

因为我是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史研人员,研究会便决定将写书任务交给我,我欣然应允。我想,新四军的老同志南征北战,出生人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现在都已经八九十岁了,他们还念念不忘这件事,我能不干?又考虑到《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史》成书较早,(1993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全国第一部研究三年游击战争史的学术著作),当时能找到的文献资料有限,而只写了赣粤边、闽西和汀瑞边3个游击区,没有全面记述江西各个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历史。按老同志的愿望,把江西的其他游击区的历史予以补上,写成一部《江西三年游击战争史》,也有必要。加之第一会长刘建华、第二会长唐惠民、常务副会长曾铭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使我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三年来,我和办展览、编画册的同志们一起,先后到了南方6省(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湖北、浙江)60多个市、县及其有关乡镇,历时2个多月,行程2万公里,采访革命老人,收集资料文物,深入高山林海,拍摄遗址遗迹,体验当年游击队的艰苦生活,受到深刻的教育。所到之外,受到热情接待和鼎力支持,给我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令人终生难忘。特向这些地方的新四军研究会和党史、史志部门表示感谢。

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给我写书创造了必要条件,并先后在南昌和上饶召开研讨会,对本书大纲进行讨论,提出了宝贵意见,深为感谢。

本书吸取了十多年来全国党史、军史、革命史、现代史学界有关三年游击战争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解放军历史丛书编委会及《南方三年》办公室编写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系列成果,还有江西、福建、南京等地的优秀研究成果,在此不一一列举,特向这些同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照片由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提供,其中董小梅拍摄2张,庄永莆拍摄6张,其余均为崔常林副会长拍摄,特表感谢。

本书大事记系原江西大学图书情报系副教授吴继奇所编。她多年来身抱重病,独揽家务,全力支持我的科研工作,默默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最后,还要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他们在建国60周年的大忙时刻,抽出力量,及时审稿、编稿,以最快的速度印刷,采用精美的装帧,上乘的质量,保证了本书于“十一”之前,在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举行的首发式上与大家见面,实现了老同志们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愿望。

刘勉钰

2009年8月18日于南昌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2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