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赢家(山西潞安集团跨越式发展之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冰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人们时常会说到山西的煤,而在山西人眼里,说到煤,人们往往第一个会谈到潞安。这个现代化的矿业集团,不断地成为吸引人眼光与话题的新闻焦点,潞安的模范带头作用早已为业界人所熟悉。本书以新闻纪实和传记文学相结合的手法,勾沉过往,追溯来路,生动描绘出潞安近十年来集团化发展与腾飞的精彩。本书是一部对当代中国煤炭国企客观真实的描摹和记录。

内容推荐

潞安就是潞安煤矿。就是曾经的潞安矿务局,就是现在的潞安矿业集团。

曾经的潞安矿务局,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务局,潞安采煤法,更是被广泛推广,带动了整个中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今的潞安矿业集团,是中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的摇篮,为解决我国富煤少油的难题,走出了关键一步。

本书以新闻纪实和传记文学相结合的手法,勾沉过往,追溯来路,生动描绘出潞安近十年来集团化发展与腾飞的精彩。

本书是一部对当代中国煤炭国企客观真实的描摹和记录。细微之处究大义,引人深思。

目录

序言

写在前边

从苍蝇眼睛到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

Magic任润厚

第一章 它的名字叫红

 蝶变,让炎帝驻足

 不能落疤的苏联专家

 周总理给矿长改名字

 侯堡,让苗增泉成了窦娥

 潞安面孔之一:郝晓明——矿山铁人

第二章 终归大海做波涛

 河南大学生不爱罗马表

 俘获波兰“洋妞”芳心

 少帅局长的科技N次方

 开天窗,造潞安“原子弹”

 原来潞安是故乡

 潞安面孔之二:牛树林——最佳好矿哥

第三章 任润厚来了

 老总不想当烈士

 四年,再造了一个潞安

 和董事长一起“吹牛”

 爱才如命的唐僧

 “他们自己提拔了自己”

 “毕业了我要去潞安”

 “煤我给你,人你给我”

 上市,拧开资本市场水龙头

 火车凌晨进站,董事长的鞋丢了

 请问:你是要买,还是卖?

 那年,他嗅出了电饭煲的味道

 猪怎么没有吃的了

 狼被赶进高校围墙

 赤裸裸的买卖关系到了井口

第四章 魔幻潞安

 数字化和14年前的英伦之行

 从五路诸侯到群雄并起

 没有凤凰的凤凰城

 潞安面孔之三:杨新建“煤矿管理就像打桥牌”

 到新疆去

 潞安面孔之四:“无胆”英雄范世民

 喷吹,贫煤吹成“香饽饽”

 煤,怎么变成了油

 省长在引擎盖上签署文件

 老部长愤然离去

 产出全国第一桶油

 潞安面孔之五:刘斌“晋西北的放羊娃”

 点石成金多晶硅

 技术难,难于上青天

 打飞的,往返德国三天一个来回

 铁老二的铿锵之音

 “陈卖光”的拥戴者

 董事长拒绝访贫问孤以后

 红旗下的醋

 中央党建调研组来到潞安

第五章 一“潞”平安

 天字号工程

 功不抵过,矿长书记全下课

 安全怎么抓都不过分

 让“黑爷爷”享受最好的待遇

 潞安人物之六:宋卫国:用执著感动中国的“矿工”

跋 任润厚

 大潞安的工笔写意

 写在旁边——

 美好的“驯养”

试读章节

1985年元月,尚海涛被任命为潞安矿务局局长。

22年,弹指一挥间,潞安已经成了尚海涛的人生主场。作为一矿之主,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有全局谋略。对矿上的情况他不用专门去调研就知道得一清二楚,褒贬是买主,当家知柴米贵,他知道眼前的潞安绝不只是外人眼中风光的潞安。单从全局的生产能力来说,1984年实际产量已超过矿井总设计能力一倍,四个生产矿井中,王庄矿提升能力严重超限,每天超设计规定时间四五个小时在运转,石圪节已接近衰老期,大幅增产不可能,五阳和漳村两个矿正在进行改扩建,年底才能移交生产。

而根据经济总承包政策,六年总承包利润任务共1.5亿元,平均年上缴2500万元,根据目前状况,最多能完成2000万元。

压力可想而知。

全局两万职工拭目以待,看他如何治局治矿。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还真点起来了。

第一把,实行局长负责制,重大决策问题不再你推我拖。每周一,尚海涛主持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议,请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列席,日常生产、建设和经营问题,在会议上讨论决定,大家充分发言,最后局长拍板决策,杜绝拖拉扯皮之恶习,为生产建设赢得了战机。

第二把,推行承包制,层层承包,企业没有国家的大锅饭可吃,职工也不吃企业的大锅饭。对原煤生产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自主经营,单独核算”,对非煤产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三把,仍是科技这根支柱,除了他一贯倡导并推广的综采,全面鼓励各矿上综掘机,提高产量。

而在当时的中国,正患着严重的煤饥渴症。早自1979年,煤炭部长高扬文就曾被“煤”这个字眼折磨得夜不能寐:

全国生产生活用煤告急,煤炭产量太低;煤矿事故多,安全没保障;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运力太有限;全行业亏损,缺乏资金。

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技术太落后!

找病根易,去顽疾难,他无法解决。

1985年,于洪恩出任部长,中国煤饥渴症有增无减,每天,他都会收到十几家企业的告急来电和来信。

部长干脆主动出访,一个月后满载哀怨和歉疚而归。煤是工业的粮食,工厂断炊只能停产,许多企业已处半关门状态;百姓要用煤做饭才能填饱肚子,现在他们只能烧玉米秸和马粪驴粪。

而那些挖煤的工人呢,他亲自在医院里看到几个喝酒相庆的肢残矿工,正在举着残缺不全的手碰杯庆贺死里逃生。他手里的资料告诉他,在地球的另一面,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0.16,英国0.20,波兰0.50,南非0.68,中国呢?不敢想象。

如果有现代化的煤炭开采水平,不仅能提高产量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还能大大提高安全系数,减少伤亡事故。

这个担子交给谁?潞安!

部长知道潞安有敢与上天为党的豪气,潞安有石圪节矿风,潞安有一次投产成功的先进技术和人才,潞安有全国煤炭行业最年轻有为的局长尚海涛!

说走咱就走,部长本是急性子,奔潞安!

没有煤,心里的火却腾腾燃烧得也快到了眉毛。

常村、五阳、王庄,一路风尘,几天下来,部长花白的头发和沾满煤灰的双手成为矿工们心中一道温暖的风景。

“中国式的煤炭工业现代化,在潞安已经看出眉目来了。咱们中国煤炭工业的出路已经看到了,就是潞安的路子,非走这条路不可。”他心里有了底,在回程中,心里的火被另一股火苗所浇灭。他欣慰,好在有潞安!

两个月后,尚海涛拿出了《现代化矿务局建设规划(草案)》,火速送抵北京,得到部长首肯。他着眼于世界先进水平,制定了潞安矿务局以发展综采为龙头,以发展综掘、辅助运输机械化和电子计算机为重点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立即付诸实施。

“士为知己者死”,部长的信任让尚海涛和他的助手们恨不得腋生双翅,好早一点抵达那梦想中的目标。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综采队年产10万吨=亏损;年产10万吨以上=不亏不盈,年产100万吨以上=盈利好效益。

如何才能年产100万吨?

他们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到综掘和辅助运输机械化上来,鼓励采用综掘,创高产,结果成效显著,连续两年,出现两个万米掘进队,综掘单进居全国之首。同时,将过去分三层人工假顶采煤也改为分两层综采,产量大幅度上升,全局年产从500万吨猛增到1000万吨,而采煤队则由原来的二十多个减少为九个。

技术进步的同时,尚海涛深深懂得,技术进步与管理必须匹配,为何同样的现代化设备,在外国人那里就可以创出高产,而在我们一些企业就不行?关键一条是管理跟不上。于是以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突破口,扎扎实实地推进管理现代化。更新管理手段,全局购买了100多台微机,开发了十多个软件,财务、计划、运销、人事、供应等系统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各矿生产调度安装了监测监控系统;投资700万元,建起了煤炭行业规模最大、功能最多、工期最短的微波通讯系统。

此后的1986、1987年,部长连续三年亲临这个叫侯堡的小镇,尚海涛带领的潞安人没有让他失望。

其问有的煤矿跟部里讨要现代化煤矿的标准,部长被问急了总是回答:“去潞安看看吧,他们的标准就是国家应该要求的标准!”

1987年1月,尚海涛从部长手里接过了潞安矿务局为“中国煤炭工业第一个现代化矿务局”的命名,王庄、石圪节、漳村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化矿井!

“高兴,潞安人发自肺腑的高兴啊,当时全国煤炭行业的40项重要指标中,潞安就占了七个‘第一’。说潞安是中国煤炭行业的排头兵一点也不过分。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尚海涛的成就感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涌现的。

那一年,潞安生产原煤901万吨,全员效率为3.335吨/工,百万吨死亡率为0.45。

P77-80

序言

潞安在历史上十分有名。潞安于后周即设为潞州,明嘉靖年间升为潞安府。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辖领八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潞安的煤炭以品种丰富,煤质优良而著称,正因如此,再加上过去的潞安府早已演变为现在的长治市,以至当今的人一提起潞安,想到的却只有煤炭和煤矿了。

潞安就是潞安煤矿。就是曾经的潞安矿务局,就是现在的潞安矿业集团。

二十多年前我就去过潞安。和十几个作家,里里外外,把潞安大大小小的煤矿采访了个遍。下到采煤区,看到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像城市大街一样的矿井巷道,才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国有大矿,什么叫机械化综采。即使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潞安当时的现代化程度同现今在媒体上因事故而频频曝光的小煤窑也是天悬地殊,有着云泥之别。中国在进步,山西在发展,但国内外的媒体关注更多的却往往是它的问题和不足,以至于让省外国外的游客真正到了山西之后,除了惊叹自然人文景观的精致壮美和文化底蕴的深远厚重外,同时也才清楚了电视上曝光的山西并不是真实的山西和全面的山西。

潞安是中国采煤史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大型煤矿之一。从它每一片枝叶和每一丝根须上,都能看到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脉络。山西的煤炭企业不少,潞安,自有它不可复制的唯一。

那么多的第一,无数次,使人们的目光聚焦过来。

——潞安的石圪节,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通过矿工起义解放的第一座煤矿。正是这个小煤矿,曾被国家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石圪节矿风吹遍中国;

——潞安矿务局,是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矿务局,潞安采煤法,更是广泛推广,带动了整个中国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今天的潞安更是将这个处处争第一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他们用的是科技之火,用的是仁德之举。

——中国第一桶煤基合成油技术诞生在潞安,为解决我国富煤少油的难题,走出了关键一步;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喷吹煤技术中心在潞安,喷吹技术的发明,使我国冶金企业每年仅燃料购入费用就可节省270亿元,每年为全国节约优质炼焦精煤3332万吨;

——中国煤炭第一股在潞安,在资本市场上打造煤炭企业的品牌,让潞安真正走出了长治,走出了山西,站在了中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

——第一个全部安置残疾职工家属的企业在潞安;

——第一个走出晋地将煤炭资源重组的大旗插向新疆与内蒙的还是潞安……

在中国,人们时常会说到山西的煤,而在山西人眼里,说到煤,人们往往第一个会谈到潞安。这个现代化的矿业集团,不断地成为吸引人眼光与话题的新闻焦点,潞安的模范带头作用早已为业界人所熟悉。最近,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和省长王君强力推动的举世瞩目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推出的典型仍是潞安!

为什么是潞安?读读这本书,不难找到答案。

忧国奉公,革故鼎新,敢为天下先,是几代潞安人的共同豪情。苗增泉、尚海涛的时代如此,任润厚的时代更是把这一宏誓大愿发挥至极致。

潞安的高效率高效益来源于什么?其一是科技进步。从综采放顶煤到煤变油、喷吹煤技术,潞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煤炭行业的技术革命史,正是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准,让潞安得以在全员工效方面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其二是市场机制。就是董事长任润厚所强调的市场调节,用买和卖调动起所有人的积极性,在潞安,甚至连安全都可以量化为资本,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真正盘活了一切。

其三是精英团队。作为有着5.5万人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没有一个独具战略眼光的领路人,只能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个令行禁止的团队,只能是曲高和寡。任润厚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煤炭,更是一位深谙管理之道的企业家,他奉献给潞安的10年,让潞安这个历史悠久的老矿再度爆发出超强的竞争力,成为中国煤炭行业真正的赢冢。

原煤炭部长于洪恩曾不止一次在重大场合对其他煤企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出国就出国,实在不能出国可以去潞安看看,潞安不比国外差。”

如今,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得更加响亮,更加理直气壮。

近些年来,报告文学的写作每况愈下。失真,没有提炼,新闻性的缺失,鲜有独到的视角和思考,特别是缺乏深入实地采访而进发出来的激情等等,成为报告文学写作的瓶颈。特别是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一个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往往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其头绪之多,其人物之众,其事件之杂,往往让人费尽心思而力犹不及。作家李冰多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报告文学写作对李冰来说,恰恰弥补了那些专业作家的缺失和不足。李冰也可能意料到了此书写作的难点,便很巧妙又十分自然顺畅地选择了潞安有代表性的三个时期为结构支柱。

第一任矿务局局长苗增泉,年逾九旬,很庆幸李冰还能采访到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老局长,“甚至,我宁愿一厢情愿地相信,这位几近世纪老人的老煤炭,之所以还安静耐心地等在太原的某个角落,就是为了我们这迟来的相遇。”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深感欣慰,也为李冰的敬业之心而深为赞佩。

第一位将潞安建成中国现代化矿区的老局长尚海涛,其感人肺腑的话语,在李冰饱含激情的笔下历历在目,让人读来欲罢不能:“短短42天,揣着咸菜干馍和一摞盖好章的空白介绍信,尚海涛和王成学奔走了8个省市、8个矿务局;下了不同类型的14个矿井,行程上万里路后,关于洋机器的数据、原理、缺陷,一一记录在册,他们的考察日志已高达20万字!”

第一位将中国潞安的大旗高举在经济奥运赛场上的任润厚,是这本书中分量最重、头绪又最为纷杂的段落,李冰浓墨重彩地抓住“潞安不是最大,却是赢利能力非常强”这一主旨,提纲挈领地将任氏赢利秘笈一一点破,可谓庖丁解牛,力透纸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任润厚,也看到了一个不同流俗的任润厚!

李冰的文字也让人十分喜爱,简洁生动,形象传神,既有新闻记者的特征,又有专业作家的底蕴。这本书既是李冰数月来心血的结晶,同时也是对当代报告文学写作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我们有理由为潞安鼓与呼,也同样有理由为李冰这一成功的写作而喝彩!

谢谢李冰,也愿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

是为序。

张平

(中国作协副主席,山西省副省长)

后记

大潞安的工笔写意

从1959年1月建局到现在,潞安走过了50年坎坷而又辉煌的历程。50年来,潞安和中国煤炭工业一同发展,一同成长。堪称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近十年来,可说、可写、可总结的东西甚多。

期间,从艰苦奋斗、勤俭办矿,到务实进取、技术进步,再到战略制胜、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潞安创造了引领风骚的好水平、好业绩,凝练了让人敬佩的好经验、好作法,培育了功勋卓著的好干部、好劳模……

于是,这些年,先后有许多作家、记者、诗人纷纷来潞安采访,用他们手中的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潞安。潞安辉煌的历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鲜活生动、多姿多彩。

然而,我一直有一种希冀,怎样才能“跳出潞安看潞安”,从一个“社会人”的角度,在一个更高远、更广阔的层面上,审视潞安发展的轨迹、前行的道路和成长的价值。

最后我们选择了李冰。

历史的回眸,与当初悉读了她的另几部作品有关:《感动中国的作家》、《瞧,这群文化动物》,以她70后的成长经历,能如此深邃、理性又不乏温暖的描摹中国现当代文坛,让人由衷赞叹。

李冰的散文同样是清水芙蓉般可读好读,我在《北京文学》《小说月报》上读得有滋有味。她的小说也是细腻温婉,如工笔画精描细勾,让人感动。

李冰是聪慧的,也是非常敬业的。她从下决心写潞安开始,就一头扎进去,以新闻记者对事件的敏锐和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下矿山、入社区、进厂点,甚至远赴太原、宁武等地,像一只辛勤的蜜蜂,采集那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故事,有些甚至称得上是潞安历史的钩沉,弥足珍贵。

当调研室将整理的李冰书稿——洋洋二十万字的《赢家——山西潞安集团跨越式发展之路》放在我的面前时,随手翻读,那种匠心独运的谋篇和质朴简洁的文风,让我的精神首先就为之一振。

《赢家》把握住了潞安的发展魂脉。看似不蔓不枝、娓娓道来,然而从一位位英模事迹中,品读出来的是潞安云卷云舒、大气磅礴的发展史诗,诠释出的是潞安的个性、品质和风范,以及潞安人的心声、底气和作风。这是大潞安的工笔,更是大潞安的写意!

我是幸运的,能够成为潞安这个好企业的一员,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我是幸运的,从2000年至今,在潞安工作了近十个年头,把握煤炭市场持续好转,亲自组织、参与潞安的转型、跨越和崛起,见证了潞安的又一个黄金成长期。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绿色发展的时代。煤炭企业既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新挑战,又面临着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考验。如何以国际化的胸怀、视野和标准,与能人携手,和巨人同行,建设亿吨级煤炭集团,打造绿色新型能化集团,实现永续发展、创造常青基业,是每个潞安人的责任和使命。

拜读书稿之时,正是世界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向好、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也是举国上下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窗外,金菊绽放,丹桂飘香,一种关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责任,让我不敢懈怠。回望与前行,我,每一位潞安人,都应该带着感恩的心,让脚步更加从容,更加坚实。

感谢李冰,又一次激活了潞安本当非凡的记忆!

感谢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位为潞安做出贡献的人!

任润厚

2009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