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谈中国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

民族人文情怀,个体独立精神,有着一枚共同的烙印——“中国人”。季羡林:一个学术时代的标志。本书为您呈现!

内容推荐

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先生时曾说: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但爱国家、爱人民始终不渝,他们不懈奋斗,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目录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公德

漫谈伦理道德

漫谈皇帝

老子在欧洲

法显

关于玄奘

病房杂忆

在病中

寸草心

赋得永久的悔

西谛(郑振铎)先生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

悼念曹老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回忆吴宓先生

怀念丁声树同志

忆念胡也频先生

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晚节善终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哭冯至先生

也谈叶公超先生二三事

怀念乔木

悼组缃

我的朋友臧克家

回忆汤用彤先生

我眼中的张中行

悼念邓广铭先生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扫傅斯年先生墓

记张岱年先生

赵元任先生

悼念赵朴老

追忆李长之

悼念周一良

忆念张天麟

痛悼钟敬文先生

悼巴老

试读章节

同面子表面上无关实则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处世问题,也就是隐居或出仕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很多都标榜自己无意为官,而实则正相反。一个最有典型意义又众所周知的例子就是“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他高卧隆中,看来是在隐居,实则他最关心天下大事,他的“信息源”看来是非常多的,否则,在当时既无电话电报,甚至连写信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因而写了有名的《隆中对》呢?他经世之心昭然在人耳目,然而却偏偏让刘先主三顾茅庐然后才出山“鞠躬尽瘁”。这不是面子又是什么呢?

我还想进一步谈一谈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非常古怪、很难以理解又似乎很容易理解的特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有诗为证:“文章憎命达”。文章写得好,命运就不亨通;命运亨通的人,文章就写不好。那些靠文章中状元、当宰相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中国文学史上根本就没有哪一个伟大文学家中过状元。《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吴敬梓真把穷苦潦倒的知识分子写活了。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人木三分,至今还栩栩如生。中国历史上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绝不会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中国诗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然而他们却偏偏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他们称这个为“骨气”。同“面子”一样,“骨气”这个词儿也是无法译成外文的,是中国的国粹。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问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在外国知识分子中,只有印度的同中国的有可比性。印度共有四大种姓。为首的是婆罗门。在印度古代,文化知识就掌握在他们手里,这个最高种姓实际上也是他们自封的。他们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受到普遍的尊敬。然而却有一件天大的怪事,实在出人意料。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印度古典戏剧中,少数婆罗门却受到极端的嘲弄和污蔑,被安排成剧中的丑角。在印度古典剧中,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梵文只允许国王、帝师(当然都是婆罗门)和其他高级男士们说,妇女等低级人物只能说俗语。可是,每个剧中都必不可缺少的丑角也竟是婆罗门,他们插科打诨,出尽洋相,他们只准说俗语,不许说梵文。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嘲笑婆罗门的地方,有点像中国古代嘲笑“腐儒”的做法。《儒林外史》中就不缺少嘲笑“腐儒”——也就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地方。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这种人物。为什么中印同出现这个现象呢?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历史,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在还没有变成历史,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论,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干。P006-007

书评(媒体评论)

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闭门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继承了中国“士”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关心政治,他研究隋唐史,表面上似乎是满篇考证,骨子里谈的都是成败兴衰的政治问题。

——季羡林

季老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

著名哲学家 汤一介

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著名学者、季羡林弟子 钱文忠

他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季羡林之子 季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