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实修转经透视人生/清净自我透视人生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薛童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从现代人现实的生活角度,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风格,讲述了释迦牟尼佛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成长过程、学习过程、修道过程以及传播教理过程,让我们很清晰地明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如何推广佛法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作者“平凡带过”的思维及技巧。没有批判的文字,没有诱导式的说辞,更没有夸大不实的置入性推销;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而是运用大家所熟知的最普遍的文字;没有高深神秘的内容,只用朴实不虚华、且不加入作者个人思想角度的方式,重新描述了大家普遍所知的历史故事、现代环境以及发生在我们周遭的大小事物。在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内容中,借由作者的提问,使得我们发现了平时未注意的各种事物和角度,这是最不平凡的智慧。

内容推荐

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产生烦恼的问题,而不是要成为某个宗教或某个人的傀儡。因此要深入禅的世界,就不要把学理当做一个口号,也不是把学理当做学问在探讨、研习,更不是某位有名大师一直强调的,就信以为真。而是要把平常大家常读诵的经、偈、理论,变为实际的动作,把它融入实际的行动中,真正去实践。一天的用功实践,就会有一天的效果收益,经过长期的实践,就会有成长和改变。不要好高骛远,最朴实的做法,反而是最快、最安全且一定能够解决烦恼、痛苦。

在本书的每个段落中,以不同的角度设置了“禅宝宝动动脑时间”。这些小问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中的文章里,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是否省思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或是你更进一步地发现了更多的答案和问题。希望借这样的模式,来改变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启发大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求一个更深入的答案。当我们养成这种对事的新态度、新思维、新习惯后,就不会再被固有、僵化且只是表面的吸收、不求甚解的习惯动作所缠绕。这时,你已经拥有了打开进入禅法智慧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目录

序引 锻炼觉性悟性 成就智慧人生

序文

前言

第一话 实修

 一、开天辟地

 ◎时空后院

重组洗牌

堕落使者

摸寻新域

思想浪潮

 ◎统领未来

耀眼新星

孤寂心光

 ◎漫夜长路

欲熄之星

重振星光

 二、开拓荒野

 ◎经天纬地

苦寂深渊

善诱迷航

 ◎入俗传异

五渡超凡

繁星点点

 ◎率众植林

众星凝聚小舍基地

灼眼星团

传教煌宫

 三、突变幻灭

 ◎恶种深根

腐土蚀种

孽芽分枝

欲朽残木

 ◎去朽于清

 ◎夜水明舟

 四、光耀新土

 ◎兴振时代

星火燎原

涟漪流水

遍地开花

 ◎漫日步夜铊

拨土埋种

引泉灌溉

涓流细水

积储甘露

善种扎根

一花五叶

第二话 转经

 一、忧郁迷宫

 ◎播种蓄水

灌溉之水

填鸭施肥

背日之韭

认拙为妙

 ◎搬砖筑墙

瘸腿飞马

贪婪之蛙

骄慢之鸭

向凤之鸡

清水深渊

 ◎人工降雨

金情铁秤

黄金旋涡

沙漠冰雕

实逐虚梦

 ◎清水透己

 ◎飞沙埋城

普降酸霖

利捷恶网

 二、梦魇苦挣

 ◎快乐疯暴

 ◎金石补海

视鸦为凰

抓水吞雾

水淹鱼儿

引鸟人笼

与异共舞

闲话晓谈

 三、现识古知

第三话 透视人生

 ◎种子

 ◎强灌

 ◎速成

 ◎坠崖

 ◎轻松

 ◎盲从

 ◎逆友

 ◎影响

 ◎傀儡

 ◎犹豫

 ◎畏怯

 ◎小丑

 ◎蜜蜂

 ◎钓龙

 ◎烂漫

 ◎乐去

 ◎路径

 ◎演戏

 ◎害·死

 ◎邪·恶

后记 “缠”误人生“禅”悟人生

参考文献

禅宝宝俱乐部

试读章节

去朽于清

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是“述而不作”。在他涅槃以后,他所教授的学员中,由于口头传诵,心口相传,难免会引起对佛法诠释的分歧,以及义理见解上的差异,所以造成日后学习团体的分裂与各自独立的发展。每当发生了佛法争议与派别冲突时,便有人出面召集僧众举行经典结集,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大的结集。佛经是透过后人回忆传诵而来,每一次经典结集完成后,新出的经典也就越多,结果是与佛陀所传的佛法出入甚大。

在佛法传播历史上共有四次佛经大结集。

第一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圆寂后不久,教团中因为各自的根器及喜好不同,以及每个人的修行法门不同,在失去佛陀的教导后,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言论争辩。加上假修行污道者欺世盗名的行为,在教团中逐渐出现背离佛法的言论和行为。有鉴于此,深感痛心和担忧的大迦叶尊者,召集了有修行的500位上座比丘,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结集。由号称“记忆第一”的阿难背诵出佛陀所说的佛法,然后经大家共同认定,便集结成了佛经。所谓佛经,就是释迦牟尼讲说的佛法,因为是由阿难背诵的,所以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是“如是我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听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另外,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把佛陀规定的戒条背诵整理出来,就是“律”。这次的结集,形成了佛法的“经”和“律”。

第二次结集:在释迦牟尼佛圆寂百年后,当时东印度跋耆族僧团的一些比丘对传统戒律提出新的见解:可以接受民众金银钱财的供养。这一行为遭到以耶舍长老为首的上座部长老们的反对。耶舍长老并以此召集了700位上座比丘僧团,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经典结集。跋耆族僧团也召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万人大结集。此后,教团正式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第三次结集:发生在释迦牟尼佛圆寂235年后的阿育王朝。因为当时有众多非佛法教义的外道教理被掺杂进来,以至于佛法的教义被搅乱混杂。为了重新整顿僧团及佛法教义,在阿育王的倡议下,由目犍连子弟须主持,出席者有1000比丘,地点在华氏城,对佛法尤其是上座部经典进行重新整理、确认。在这次结集中,大乘佛教得以真正确立。

第四次结集:发生在佛陀圆寂400年以后,地点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由胁尊者主持,以世友菩萨为上座,共有500比丘参加,这一次主要是论藏的大结集。

夜水明舟

每一次佛经的结集都因学员之间的争议而起,而结集的结果,又因各执不同看法和理解而形成了不同的教团,故逐渐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派系。如果以发展阶段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四个阶段,而其余小派支流不计其数。

其实,通过前面对佛法传播史的了解,当我们对佛法在流传中因什么而产生变异的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就会发现,所谓大乘小乘,其实都只是片面的知见而已。

事实上,佛法是唯一不二的,大家争论的只是个人对于修行实践理解的程度问题,是深和浅、粗和细的问题。佛法如果还分优劣好坏,那就不叫唯一了。当大家在争执孰优孰劣的时候,已经落于名相上,被名相所转了,也就无法契入佛法并了解里面真实的含义。其实,大乘小乘的“乘”都是一个工具,是到达智慧圆满、成就佛陀之路的手段而已。如果不懂得使用,即便争出个所以然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止观”也只是一个观察的方法而已。“止观”只是个名词,是帮助你理解这个观察方法的一个表述,当你着重在“止观”这个名相上,而不去真正了解这个方法并去实践运用,那永远都只止于片面的知解,根本无法体会“止观”的目的和作用。  当我们彼此为自己所认定的一个结果而争论不休时,早已和原来事情的真相越离越远,要如何做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

P28-30

序言

人处于一个群聚的社会。人要活在世上,就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维护。而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时常事与愿违,与周围的人搞不好关系,矛盾、冲突总是不断地升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改不了自己的毛病,总觉得痛苦,诸如此类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修养水平、欲望多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借助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认清问题的根源所在。而禅的训练是一个最佳且最快速的方法和管道。

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禅非常神秘,而且高深、晦涩难懂,认为只有高僧大德才懂,认为禅修是出家众的专属,与我们一般大众无关。这是因为后世一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大师们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有意无意之间故弄玄虚、卖弄机锋,误导了众生,造成一般人因不了解而产生错觉,因此,对禅产生了一种既敬重且畏惧又期待的复杂心理,从而失去一个解决困惑、提升自我人格的最佳途径与机会。

事实上,要了解禅一点都不难,如同“万丈高楼平地起”,禅的修行也是有次第、有方法、有步骤、有轨辙可依循的。如同要盖一栋大厦,在实际动工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地整平。进一步就是要挖地基,地基越深厚,楼就能建得越高大、越稳固。反之,如果急功近利,未挖地基就急着要建楼,能建多高?会稳固吗?禁得起考验吗?

而禅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像盖大厦一样,依照蓝图、施工计划、施工进度、程序,不马虎、不偷工、不减料的严格管理要求:如果没有扎扎实实、一层一层的从实践中积累起来,只要一遇到事情的考验,马上就会垮掉。如此而认为禅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因为自己本身并未契入禅的精髓。

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产生烦恼的问题,而不是要成为某个宗教或某个人的傀儡。因此要深入禅的世界,就不要把学理当做一个口号,也不是把学理当做学问在探讨、研习,更不是某位有名大师一直强调的,就信以为真。而是要把平常大家常读诵的经、偈、理论,变为实际的动作,把它融入实际的行动中,真正去实践。一天的用功实践,就会有一天的效果收益,经过长期的实践,就会有成长和改变。不要好高骛远,最朴实的做法,反而是最快、最安全且一定能够解决烦恼、痛苦。

在本书的每个段落中,以不同的角度设置了“禅宝宝动动脑时间”。这些小问题的答案就在书本中的文章里,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醒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是否省思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或是你更进一步地发现了更多的答案和问题。希望借这样的模式,来改变我们从小培养起来的阅读习惯,启发大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求一个更深入的答案。当我们养成这种对事的新态度、新思维、新习惯后,就不会再被固有、僵化且只是表面的吸收、不求甚解的习惯动作所缠绕。这时,你已经拥有了打开进入禅法智慧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后记

“缠”误人生 “禅”悟人生

常常有朋友好奇地问我,你是怎么学禅的,是不是每天在家里吃斋念佛、清修,甚至有人问我是不是会出家?

每每听到这些,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其实,写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学禅、领悟禅的一个过程。禅觉师兄常说:“禅是用来解决你的所有烦恼困惑,提升你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拿来作为增加谈资的虚华空洞言论的。真正学禅,要在日常生活的起居作息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领悟到禅的魅力。”

自己有幸在对禅完全空白的时候学习到正确的禅法观念,而没有像这些朋友被目前错误的禅法传播所植入的错误观念所缠绕,又因自己错误的认知而把禅拒之门外。

初始,自己因为学禅而颇为受益,希望能够写出一本对大家有所助益的书,然而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构思。就好比人一生中都会冒出N多个“我想……”一样,重点是如何将概念性的构思化为实际行动,让想法成为现实的结果。就我写书这个目标来说,就是如何构建这本书,又如何有效率地完成,以及如何跳脱现在关于禅的写作模式,既不剥夺读者悟的权利,同时又能给一个指引。这整个的过程就是训练禅的过程。

在写书的历程中就有很多训练禅过程的小插曲,例如:

在“序文”中曾经写道,禅觉师兄借了一个“机”,把本来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的初稿压缩到40天完成。

一天,我问师兄:“一家报社向我约稿,可不可以给他们写一篇报道?”

师兄很有兴致地问我:“不错哦,是什么报道?”

我自豪地说:“关于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报道。”

师兄表现出一种很赞叹的眼神回答道:“嗯,果然很有才干。”

我心里暗爽,微笑着说:“还好啦。”

这时,师兄突然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冷冷地盯着我说:“你到底要什么?”

我心里一紧,感觉不妙,马上说:“我要写书。”

师兄表情冷漠,淡淡地说:“写报道比较有成就吧。”转身就走了。

一听这语气,吓得我一身冷汗,毛骨悚然,赶紧追上去说:“我会拿出实际行动写书的。”

师兄态度坚硬、语气冰冷:“40天后看成果。”

这个小插曲之后,时间的紧迫让我不敢有其他的想法,一心专注在“如何完成书稿”这件事情上。书稿如期完成后,师兄笑着问我:“好玩吗?”如果你是我,对于这个“小插曲”,你觉得好玩吗?

还有,这本书每个标题的出炉都是一个体悟生活智慧的过程。

全部书稿重新完成修改,交给禅觉师兄过目后,心里一阵轻松,心想,终于大功告成了。

谁知,师兄一脸疑惑地说:“这是什么?”

我惊讶回道:“书稿啊!”

师兄揉揉头说:“看了头晕。”

我一头雾水:“啊?”

师兄道:“很‘频烦’。”

我带点疑惑又信心满满地回答:“很平凡?这就是我想呈现的平凡风格。”

师兄:“真的很‘频烦’。”

我很兴奋地回答:“这是心血结晶。”

师兄大笑:“我说的是‘频烦’。”

我无语:“……”  这个“频烦”的来由,具体是怎么的一个过程呢?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在书第二部分讲述现在人“事业”那部分的标题是“搬砖筑墙”(原来的标题是“事业”)。大家看到“事业”这个标题,是否也和师兄一样觉得很“频烦”?

为什么用“搬砖筑墙”来形容“事业”?

人这一生大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喜好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原来设定的目标,当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人们往往心神涣散、见异思迁、见利忘义,而这样的过程就如同搬砖筑墙,而且东盖西盖,就给自己盖起了一座迷宫,最终劳碌一生的结果只是把自己给围起来。

第二部分在写“情感”那部分的标题是“人工降雨”(原标题是“情感”)。看到“情感”,是否已经感受到师兄那种“频烦”的感受?

“人工降雨”喻示:人原本思想清明,可以看清一切问题的存在,懂得趋吉避凶。看到情侣间的甜蜜情景,心生爱慕,开始苦苦追寻,追到了又怕失去,只得小心呵护。弄得整个心神全部关注在另一半身上,失去了原本清明的心。就如同晴空万里没有云雾遮挡,景色看得一清二楚,但是,人们常常无中生有,自己来一个人工降雨,结果搞得什么都看不清楚,满路泥泞,一不小心滑到,把自己搞得全身是泥,甚至一不小心还可能掉进被雨水覆盖的水坑里……

这样充满寓意的标题看着就觉得心情舒畅。于是,全体总动员,展开了一场挽救“频烦”标题的战斗。在经历一番激烈的头脑激荡、唇枪舌剑后,一个个禅趣盎然、机锋隐喻的标题就蜕变而出。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这样大大小小的插曲还有很多,其中有痛苦、有喜悦、有泪水、有欢笑。痛苦来自同样的错误状况一犯再犯,每一次虽然有一些体悟进步,可是因为新的习惯还没有稳固,还是会落入之前长期积累的惯性思维中,也就常常落入师兄依照我们固有的思维路径挖好的坑里,渐渐体会到原来禅就是和自己的不好习气比速率,看谁先把谁干掉。喜悦来自每次掉到坑里被摔得头破血流后,就会看到自己的无知和可笑而获得最终的成长。这样的过程,就像游戏中过关斩将一样,也是学禅的乐趣之一。

在此,特别预告:《清净自我透视人生》系列丛书之二已经在着手写作中,书中部分内容会写到我和我先生跟随禅觉师兄学习禅一年多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插曲、体悟和感受,以及从此所开启的全新生活方式。请继续支持!

薛童

2009年8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