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被称为台湾最后的“左派”作家。本书陈映真的文选集,收录所及主要包括作者的自述,作者参与乡土文学论战的回顾文章,作者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思考等。书中从容不迫地道出了陈映真的生活心绪,也显示了作者苦难的人生、深刻的思想及其心路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映真文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映真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映真是台湾乡土文学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一系列文艺观点对建设台湾乡土文学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他被称为台湾最后的“左派”作家。本书陈映真的文选集,收录所及主要包括作者的自述,作者参与乡土文学论战的回顾文章,作者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思考等。书中从容不迫地道出了陈映真的生活心绪,也显示了作者苦难的人生、深刻的思想及其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陈映真文选》的第一辑主要是陈映真的自述,来源于他为自己的作品集写的序言,以及他的自我评论。第二辑收录了陈映真参与乡土文学论战,以及对论战的回顾文章。第三辑的主题是批判台独分离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幽灵。需要说明的是,首篇《乡土文学的盲点》也是乡土文学论战中的重要文章,对分离主义的批判原是乡土文学论战中的一大主题,陈映真随后结合对殖民主义的当代幽灵的揭示,深入论述了这个主题。第四辑体现了陈映真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思考,他创办《人间》杂志的经验非常值得大陆文坛借鉴。第五辑选收了陈映真阐述海峡两岸文学关系的论文,他作为台湾人对大陆文学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是颇为独特的,他对第三世界视野的强调发人深省。 目录 第一辑 关于陈映真 试论陈映真——《第一件差事》、《将军族》自序 关于陈映真 后街——陈映真的创作历程 鲁迅与我——在日本《文明浅说》班的讲话 我的文学创作与思想 祖祠 父亲 生死 第二辑 乡土文学论战 现代主义底再开发——演出《等待果陀》底随想 期待一个丰收的季节 最牢固的磐石 知识人的偏执 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 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 在民族文学的旗帜下团结起来 回顾乡土文学论战 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挑战——七十年代文学论争在台湾文艺思潮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七十年代黄春明小说中的新殖民主义批判意识——以《莎哟娜啦·再见》、《小寡妇》和《我爱玛莉》为中心 第三辑 分离主义的盲点 “乡土文学”的盲点 原乡的失落——试评《夹竹桃》 台湾长老教会的歧路 追究“台湾一千八百万人”论 西川满与台湾文学 美国统治下的台湾——天下没有白喝的美国奶 从台湾都市青少年崇日风尚说起 从一部日片谈起——论《联合舰队》 台湾内部的日本——再论日本战争电影《联合舰队》 “台湾”分离主义“知识分子的盲点” 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论的批评 被出卖的“皇军” 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批评陈芳明先生的《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 论“文学台独” 警戒第二轮台湾“皇民文学”运动的图谋——读藤井省三《百年来的台湾文学》:批评的笔记 第四辑 消费社会和文学问题 色情企业的政治经济学基盘 大众消费社会和当前台湾文学的诸问题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家和文学 《人间》杂志发刊辞 新种族 大众传播和民众传播 第五辑 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 中国文学和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 反讽的反讽——评《第三世界文学的联想》 “鬼影子知识分子”和“转向症候群”——评渔父的发展理论 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 同一个民族,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斗争——台湾新文学运动和“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联系 天高地厚——读高行健先生受奖辞的随想 中华文化和台湾文学 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从台湾看《那儿》 编后记(薛毅) 试读章节 鲁迅与我——在日本《文明浅说》班的讲话 同学们,晚上好!为了使你们听得清楚,我说话慢一点。有同学不用说得慢。那好! 语言是彼此互相了解的很重要的工具。中日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过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曾经有过非常好的关系,也曾经有过非常不幸的关系。而如果中日两国人民能够理解彼此的语言,通过语言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友谊和彼此的团结,那么我们便能够使这两个伟大的民族携手并进,为两国的和平、东亚的和平和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所以看到你们这么认真地学习汉语,我心情充满了喜悦。因为你们可能是将来我们两个民族和平与友好的最尖端的战士。 刚才横地先生要我介绍我读鲁迅的经过。不必我介绍,鲁迅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可是在旧中国,鲁迅被反动的、专制的国民政府看成是危险的作家。他的书不能自由地流通,不能自由地贩卖。这种情形到了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以后更加严重,很多人仅仅因为书架上有鲁迅的书,就可能被抓走,判刑坐牢。 我接触鲁迅是在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为什么那个时候能接触到鲁迅呢?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光复以后,因为台湾曾受到日本统治,所以很多知识分子不能读汉语,也不能说汉语,可是他们有一种很大的愿望和喜悦,要学习祖国的语言。过去,是日本人统治的时候,汉语被强迫地夺走了,被强迫去学习日语,现在台湾解放了,光复了,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因为几十年没有学过汉语,所以大家很热心学习汉语。 这个时候,台湾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做杨逵。他是台湾的一个进步作家,在日据时代他不但写小说,也参加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社会运动,特别是农民运动。台湾解放以后,也就是说光复以后,为了要使台湾的知识分子能够很快地学习汉语,他出版了鲁迅的《阿Q正传》。我还记得那本书,是这样长形的,每页上栏是汉语吧,下栏是日语,这样地,知识分子能够读日语,也能够对照起来,跟汉语互相对照,用这样的方式,去认识汉语、学习汉语。 我的父亲也非常热心学汉语,所以他买了很多这样的书。可是到了一九五。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开始镇压在台湾的地下的共产党,镇压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以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二年发动了国家的暴力(白色恐怖),抓走了很多的知识分子,很多的年轻人。大约有四千到五千人被枪毙,大概有八千到一万两千人被判徒刑。在那样的时代,很多人被抓走了,很多像《阿Q正传》的书被没收了,很多没有被抓去的人,凡是家里有鲁迅或者其他进步作家的书的人,都偷偷地把许多书烧掉了。 我的父亲也一样。他烧了很多很多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把《阿Q正传》这个小小的本子烧掉。他还有一本鲁迅的《呐喊》,你们知道这个小说集吧?我父亲把《呐喊》压在书架上成排的其他书本的背后。有一次,我偶然地发现了深压在群书背后的这一本《呐喊》,坐在那儿看。那个时候我才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我当然读不懂《呐喊》,可是我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阿Q,因为那个老头很有意思,很滑稽,所以我记得阿Q。 后来我上中学,有一次就把父亲的《呐喊》偷偷地带走了。后来,我差不多每年至少都要读一次。随着我的年龄渐渐增大,我对阿Q、对鲁迅的理解也渐渐地多了。阿Q或者鲁迅给我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思想家,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没有想到,他死了以后,在遥远的台湾,有一个少年读了他的书,不知不觉地就走上创作与思想的道路。 后来,鲁迅的思想、鲁迅的文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到旧书店去找别的鲁迅著作,他还有《彷徨》,还有《潮花夕拾》,还有一大堆,我去找。当然,找不全,找不齐。可是就在找的时候,我发现了别的作家,像茅盾,像巴金,使我在台湾与大陆已经分断的情况下,透过鲁迅和别的三十年代的作家理解了中国,理解了中国的革命,理解了中国的道路。 可是这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在一九六八年被国民党抓走了,因为我跟我的朋友一起看鲁迅的书,一起谈论鲁迅的文学。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一九六八年我三十一岁,还没有讨老婆。好在没有讨老婆,要不然就很麻烦,这样到了一九七五年,国民党办大赦,我才又回到社会。 所以一直到今天,有一些评论家认为:我的文学的语言比较特别。我就想:如果我的语言,写的语言,果真有一点特点,大概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受到以鲁迅为主的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的影响。它是我接触的最早的文学的语言。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当时也在旧书店找到很多日文书,也是关于社会主义呀,比较进步的思想。为了想要知道、认识、理解这些书,我拼命地查辞典。所以我的语言有一点受到日语的影响。日语跟中文之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凡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汉语,都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是吧?我读了一点日语,也开始会用日语来思维、思想,所以它会影响我的语言,我的写作语言。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我读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外国文学系,所以外文特别是英语,就是西欧的语言,可能也对我的语言产生关系。总而言之,一直到今天,我非常尊敬也很崇拜鲁迅,虽然他让我吃到苦头。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我看来,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就能以极为成熟的白话汉语写这么好的小说了。文学的语言的成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总是从比较不那么流畅,不那么成熟的语言经过几代作家的尝试,才逐渐变成成熟的优美的文学的语言。 P29-31 后记 陈映真先生的小说早在一九八〇年代初就被介绍到大陆来了,他的评论文章则迟至一九九。年代中后期才受到大陆文坛的关注。而对陈映真先生来说,文学与社会政治的评论一直是他整个文学活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从来不是一个对文学之外的世界毫无兴趣的“纯”文学家,他自觉继承了鲁迅与中国左翼文学传统,并且创造性地激活了左翼思想对时代的批判能力,在这方面,他与一九八〇年代大陆作家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时至今日,恐怕还会有不少作家觉得陈映真先生的思想是落伍而陈旧的。但是,时代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在很多人对此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年以前陈映真先生已经开始认真严肃地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正如台湾学者陈光兴先生在论及包括陈映真在内的一些思想家时所说的那样:当我们自己的知识方式及状况出了问题,要寻找其它可能性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早就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走在那条路上,等着我们继续接着棒子往前跑。 二〇〇六年陈光兴来上海,我们一起讨论“其它可能性”的时候,话题集中到了陈映真先生身上。我们都觉得,仅仅将陈映真的创作归入台湾文学范畴,或者忽略他作为思想者的存在而仅仅强调他的小说创作的价值,都无法彰显他的独特性。陈映真对台湾文学有着深刻的意义,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对台湾的思考,是与他对中国、亚洲、第三世界在全球现代进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思考高度结合在一起的。在他与台湾形形色色分离主义文学与思想的斗争中,充分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他对第三世界的认同与关怀。陈光兴建议在大陆全面介绍和出版陈映真作品集,此议得到了上海作家王安忆女士,上海学者王晓明先生、陈思和先生以及出版家的支持,我被指派编选陈映真评论集。虽然该计划最后没能实现,但也因此积累了大量材料,并初步形成了编选思路。 二〇〇八年六月,三联书店邀我编《陈映真文选》,因时间和精力问题,我希望三联另找他人,我可以提供我所积累的材料和原初编选思路,以供参考。但三联坚持要我来完成这项工作,我只好勉力了。 由大陆人来编选,当然可以显示大陆的主体态度,但也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是资料的甄别,文章出处的考订,版本的选择,都不可能由我一个人来完成:其次是文章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文章发表时的语境,以及它在台湾历史上的作用,这也需要台湾文学研究专家的帮忙。幸得海内外学者特别是台湾学者的鼎力相助,才使本书得以顺利编定。《文选》的第一辑主要是陈映真的自述,来源于他为自己的作品集写的序言,以及他的自我评论。根据台湾学者吕正惠先生和陈光兴先生的提议加入了三篇散文作品。第二辑收录了陈映真参与乡土文学论战,以及对论战的回顾文章。吕正惠建议将写于一九六〇年代的四篇文章放入其中,因为它们记录了陈映真走出“现代主义风潮”的心灵轨迹。第三辑的主题是批判台独分离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幽灵。需要说明的是,首篇《乡土文学的盲点》也是乡土文学论战中的重要文章,对分离主义的批判原是乡土文学论战中的一大主题,陈映真随后结合对殖民主义的当代幽灵的揭示,深入论述了这个主题。第四辑体现了陈映真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思考,他创办《人间》杂志的经验非常值得大陆文坛借鉴。第五辑选收了陈映真阐述海峡两岸文学关系的论文,他作为台湾人对大陆文学现象的批判性思考是颇为独特的,他对第三世界视野的强调发人深省。 《文选》的编辑方式得到了吕正惠先生的极大帮忙。由于篇幅所限,陈映真先生的不少书评和访谈没有编入。文章的版本,凡收录到文选或作品集中的,以后者为准。如有文字上的问题,以期刊原文校订。翻译上的疏漏,则核对英文原文。 全书的编目还交与台湾学者赵刚先生、曾健民先生、蓝博洲先生,北京学者贺照田先生、赵遐秋女士审阅,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台湾学者陈筱茵女士提供了她汇编的《陈映真文章分类明细》,吕正惠先生提供了《陈映真杂文、论文目录》,台湾学者黄文倩女士、香港学者谭帕儿女士提供了资料,上海博士生李晨女士协助我搜集了陈映真发表在大陆的文章。在此,向诸位表示感谢。也感谢陈映真先生的夫人陈丽娜女士对本书的支持。感谢责任编辑冯金红女士,她的精心、细致的工作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向陈映真先生表示敬意! 薛毅 二〇〇九年九月七日,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陈映真是)海峡两岸第一人。 ——徐复观 映真不仅研究文学,也注意政治经济现象……映真在文学上、思想上、因而在政治上致力于批评台湾分离主义。 ——胡秋原 陈映真是台湾三十年来的作家之中最配得上“知识分子”称号的人。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历程本身就值得我们重视。 ——吕正惠 在世变日亟,倒错、淆乱、残暴等充斥的这个时代,具有乌托邦信念的人已成了空谷跫音。陈映真在我们这个时代受人推崇,它的最真实的原因不是别的。或者正是他源源不绝的信念给予人们的召唤吧! ——南方朔 假如我没有遇到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在中国六陆经济改革之前,我就会预先成为一名物质主义者。而这个人,使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对消费社会的抵抗力。这个人,就是陈映真。 ——王安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