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爱玲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羽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经历过的苦难,它终生难解的心理症结,她对生命的热爱与痛彻,都贯穿在那些令人惊艳的文字间,和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对话,亘古不息。

本书解读了海上第一才女张爱玲的心灵世界,回味了沉香屑里的那些生死寓言。

内容推荐

一个个瑰丽的故事,如绽放的烟花五彩斑斓,有繁华有悲怆,看得我无限神住。一个个人物,骨子里都生着一种在唾手可得的救赎面前宁愿放手也不能触碰自尊心的神经症人格。剥去小说表面的装饰和岁月流转中思想肌体褪的一层层皮,我看到的东西似乎简单了,就是父亲,母亲,还有她自己。

本书解读海上第一才女张爱玲的心灵世界,回味沉香屑里的生死寓言。

目录

序/陈子善

上篇 上海岁月里不幸的她(1920—1937)

第一章 “到底是上海人!”

苏州河畔/华丽情缘/金童玉女

第二章 “第一个家在天津”

阖家北上/夫妻生隙/母亲去国

第三章 “你看多好!妈妈回来了!”

母亲归来/入学风波

第四章 “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

父母离异/圣校哀欢/后母的心/才华初绽

中篇 沪港双城记里的传奇(1937—1955)

第五章“What agirl’slife!”

逃离父亲/母亲的家

第六章 “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港大新生/战事无常

第七章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呼之欲出/卖文生涯/一见惊情/卷入潮汐/

出名趁早/乱世传奇/倾城之恋/事业攀升/

幸遇爱玲

第八章 “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

身险情断/复出文坛/初涉影坛/聚散之间/萌生去意

第九章 “在这夸张的城里”

再赴港大/英文创作

下篇 美国故事后的天地人(1955—1995)

第十章 “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

拜会胡适/结识赖雅/忘年婚恋

第十一章 “真的家应当是合身的”

第一个家/夏氏昆仲/似是故人/迁居洛城/寻求突破

第十二章 “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宝岛之行/香港受挫

第十三章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作为后母/每况愈下/赖雅去世/学者生涯

第十四章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大隐于世/最后声名/青灯独坐

余论

张爱玲生平著作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苏州河畔

2008年元月,大雪纷飞的上海,我背着淳子女士的《张爱玲城市地图》,按图索骥,一个人在上海走张爱玲走过的路。从华东师范大学乘94路到武定西路站下车,咫尺处就有1937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短暂回国期间住过的开纳公寓。然后转乘148路去康定东路87弄,那是张爱玲诞生并再生的地方。在令人神情恍惚的雪天里,我不能停止错觉,眼看历史的章页,仿若被小孩子的手,翻过去,又翻回来。

刚刚才被武定西路上幽雅瑰丽的洋房风姿感染得情不自禁,这条同样挤满了洋房、一样由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的康定东路,却凝重庄严得使我几乎不敢呼吸。斑驳的红砖墙,破落的雕花线条,还有那巍峨得不肯低头又潦倒不堪的身躯,都在雪花飘飞之中,悄无声息地震撼着我的心房。我想起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回忆这个家的时候说:

那别墅位于现在泰兴路(当时叫麦德赫司脱路)和泰安路(当时叫麦根路)的转角上,隔着一条马路就是苏州河,过河就是闸北区。它是一幢清末民初盖的房子,仿造西方建筑,房间多而进深,后院还有一圈房子供佣人居住;全部大约有二十多个房间。住房的下面是一个面积同样大的地下室,通气孔都是圆形的,一个个与后院的佣人房相对着。平时这地下室就只放些杂物,算是个贮物间。

如今,它还剩下些什么?宛如一个只矗立着骨架的老人,独自面对着寂寂无声的苏州河。

1920年9月30日,农历是中秋后的第四天,苏州河畔的这幢老洋房还叫做张公馆,里面有个叫张烘的女孩出生了。这座宅子是李鸿章给长女李菊耦的陪嫁,旁边就有一个规模可观的“鸿章纺织染厂”,也是他名下的产业。这是位怎样的父亲,把爱女嫁到一贫如洗的张家,让她和她的丈夫、子孙享用他送出的大笔妆奁。

张家本不在上海,张焕的祖父是河北丰润人,祖母是安徽合肥人,父母都在南京出生,外祖父家祖籍湖南长沙。按照今天比较流行的说法,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上海人”。后来,她“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再后来,她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

华丽情缘

90年的光阴,在这个世界的年轮上,会刻下怎样的纹路?1943年,张爱玲替她笔下的“白流苏”感叹道: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而90年前的1853年,李鸿章和张印塘——她的外曾祖父和曾祖父——是否也曾被一场摧枯拉朽的战争“成全”了呢?

1853年初,那正是太平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的时候。在对八旗兵的战斗力失望之余,朝廷只得极力号召在京官员回乡组织地方武装力量进行抵抗,即所谓“结寨团练”。随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回乡办理团练的翰林院编修李鸿章,与刚刚升任安徽按察司按察使的张印塘,由同僚而至并马论兵,意气相投,在战争中结为生死之交。不料当年10月,吕贤基兵败自杀,李鸿章率小股部队东征西突也屡屡败北,而张印塘更于次年闰七月病逝于徽州舟中,一对战时挚友就这样擦肩而过。

到了1871年,历史又远远地宕开去了。李鸿章已经在这场战争中以胜利者的姿态脱颖而出,得授协办大学士,赏太子太保衔,加上被封为一等伯爵位,荣耀已达汉人极限,之前也因1870年成功解决了“天津教案”,而从曾国藩手中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衙门设在省城保定,北洋通商大臣衙门则在天津。李鸿章为应付海防和对外交涉,几乎长年在天津办公。

此时他的夫人是原配周氏去世后续娶的安徽望族赵昀(赵朴初之曾祖)次女赵继莲(1838—1892),比他小15岁,以贤能著称。赵夫人1864年生子经述,1865年生女菊耦,后又有子经远(早逝)和小女儿经溥。李鸿章对两个女儿异常宠爱,不仅让她们和兄弟一样从小在家塾中接受教育,还鼓励她们了解国家大事并发表观点,甚至委派她们代看公文,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其中长女李菊耦尤其知书达理,能诗会文,办事细心谨慎,又常有独到的见识,堪称一位适应时代潮流的大家闺秀,因此特别受到其父的器重。

而李鸿章的好友张印塘一家,虽因顶梁柱早逝而辗转流离,却并未一蹶不振。印塘之子张佩纶正是在1871年以辛未进士身份得授翰林院编修,此后短短数年间,更成为声震朝野的“清流党”健将,评议朝政,参劾大臣,一时风光无限,却也难免四面树敌。其时李鸿章极为赏识他的才干,再念及与其父的交谊,更对他青眼有加。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主战的张佩纶被独揽朝政的慈禧太后派往福建会办海疆事宜,实际是将他逐出京城,以免阻碍朝廷与法国议和。福建兵力单薄,又无支援,张佩纶一己之力,对战事的走向根本无从控制,而且他不过是一介书生,全无军事经验,在具体而紧张的指挥部署上难以有所作为。结果,8月23日马江之役,短短一两个小时内,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被炸。此后五天,法军几乎摧毁了闽江口至马尾两岸的所有炮台。

张佩纶作为主将吃了败仗,又负有临阵脱逃之罪,加上一班虎视眈眈的宿敌落井下石,自然成了朝廷严办的替罪羊,于1885年1月发配察哈尔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后没有官俸,费用自理,多亏李鸿章多次赠银,才使他安然度过三年戍地生活。

1888年4月,张佩纶戍满回京,受李鸿章之邀到天津小住。此时他已是十足的孑然一身。他的原配朱芷芗是大理寺卿、军机章京朱学勤的女儿,生有张志沧(早逝)和张志潜(字仲熠,1878—1942)两个儿子,于1879年去世。此后他又续娶了从陕西按察使做到闽浙总督的边宝泉之女边粹玉,边夫人于1886年故世,没有子嗣。李鸿章得知他的实际情况后,就暗示他秋后前来向长女李菊耦求亲。就这样,年届四十的张佩纶被选为相府的东床快婿。1888年11月15日,张佩纶第三次举行了婚礼。

张佩纶比李菊耦大17岁,又是个过气的罪臣,在局外人眼中,这场婚姻显然够得上石破天惊,于是各种议论嘲讽纷至沓来。有人作联日:“老女嫁幼樵无分老幼,东床变西席不是东西。”又有人作诗日:“蒉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然而李菊耦相信父亲的眼光,况且婚后他们伉俪情深,自然对所有浮言一概置若罔闻。

可惜,他们在北洋总督衙门的新婚生活并未持续太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佩纶并未参加朝廷决策,却因从前善谏直言素成积怨,被参奏跟随李鸿章左右,对战事不利负有责任。朝廷下诏将他逐出天津,勒令回籍。张佩纶的老家在河北丰润,距天津不远,朝廷当然难以放心,加之张佩纶从小在南方长大,对故乡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因此打算南下。1895年2月,张佩纶夫妇与李经述一家一同迁往南京。此时的南京,自太平天国被镇压后,经湘系、淮系多年经营,已成为两系的重要据点,不少将领退职后以此为侨寓之所。张佩纶重金买下了明末降清的著名将军靖逆侯张勇的旧府,又大加修饰。

……

P2-5

序言

如果从于青女士所著《天才奇女——张爱玲》(1992年7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初版)算起,海内外各种形式的张爱玲传记,包括她弟弟张子静带有回忆录和“前传”性质的《我的姊姊张爱玲》(1996年1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初版)和美国学者司马新先生带有“后传”性质的《张爱玲与赖雅》(1996年5月台北大地出版社初版,同年7月改名为《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内地版)在内,据不完全的统计,已经出版了二三十种。这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而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我以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热”造就了张爱玲传记写作热。张爱玲传记的不断出版,一方面固然说明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在现代作家中,拥有如此之多传记的作家,除了鲁迅,恐怕就要算张爱玲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张爱玲曲折的生活、创作和情感经历,引发了张爱玲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之作传的持久不衰的冲动。

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许多张爱玲传记的质量并不高,据第二手第三手并不可靠的材料东拼西凑的有之;照搬照抄胡兰成著《今生今世》,过分渲染“张胡之恋”的有之;名为替张爱玲作传其实是自说自话,任意曲解传主的也有之。尤其是今年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问世之后,相当数量的张爱玲传记完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不是我的危言耸听,而已经是“张学”界不少学者的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羽这部新的张爱玲传就值得一读了。不必讳言,王羽是“张迷”,对张爱玲的作品有所会心,她的硕士论文就是以张爱玲为题的。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转而潜心研读上世纪四十年代“东吴系女作家群”的作品和众多历史小说,对上海沦陷区文学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容忽视的创作成就有了更为宽广的认知。研究张爱玲,如果不对四十年代乃至整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很难切中肯綮。王羽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作了必要的努力。

王羽写出这部别开生面的张爱玲传,最初还是我的提议。记得在她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一年下半学期,北京有家文化工作室突然向我约稿,要我限时限刻完成一部通俗性的张爱玲传。我那时手头杂事正多,而且自认并非为张爱玲立传的合适人选,因此建议改由王羽撰写。她悟性高,笔头快,对张爱玲又熟悉,应能胜任,他们也同意了。没想到王羽“在台式电脑上奋斗了两个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几乎不和任何人讲话”而赶出初稿后,对方突然没了音讯,像人间蒸发一样。这样,她这部张传书稿就只能待字闺中。一直过了三年,王羽也已顺利毕业。在一次我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公开演讲之后,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周莺燕编辑热情向我约稿,我就向她推荐了这部张传,才终于使王羽的心血之作有了着落。或许也得感谢这番周折,否则,王羽未必有机会反复修改充实,使这部新的张爱玲传更具学术性和可读性了。

在我看来,王羽这部张爱玲传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此书记叙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分为“上海岁月里不幸的她(1920—1937)”、“沪港双城记里的传奇(1937—1955)”和“美国故事后的天地人(1955—1995)”三个阶段,这就突破了以往不少传记把张爱玲登上文坛后的上海时期(1942—1952)和香港时期(1952—1955)各设专章分别加以论述的惯常做法,而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强调“沪港双城记”对张爱玲前期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中所说的“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和1952年去香港后为香港人写了“上海传奇”(指《秧歌》等作品,当然,并不只限于香港人)落到了实处,形成对照和互动。而且,此书重视张爱玲前文学创作时期也即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她性格和创作风格的深远影响,不吝篇幅予以介绍,也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此书不仅较好地整合已有的关于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各种史料,更注重新史料的发掘,不人云亦云。不妨举个例子。张爱玲四十年代登上上海文坛,最初有赖于《紫罗兰》主编周瘦鹃的赏识,这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之后,周瘦鹃在续登《沉香屑 第二炉香》时,由于张爱玲要求一期登完,周瘦鹃因篇幅关系只能连载而无法满足她,以致双方产生芥蒂,年轻气盛的张爱玲从此不再为《紫罗兰》撰稿。这段不为人知的史实在这部传记中被首次披露。作者注意到了1943年8月10日《紫罗兰》第5期周瘦鹃《写在(紫罗兰)前头》中所说的“张女士因为要出单行本,本来要求我一期登完的:可是篇幅实在太长了,不能如命,抱歉得很!但这第二炉香烧完之后,可没有第三炉香了;我真有些舍不得一次烧完它,何妨留一半儿下来,让那沉香屑慢慢的化为灰烬,让大家慢慢的多领略些幽香呢”,读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对此作了恰当确切的分析,令人信服。

还有,此书对张爱玲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特别是用了相当的篇幅对张爱玲前期代表作《传奇》中的大部分作品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作者的解读既不故作高深,又能将其与张爱玲的家族和经历勾连起来加以分析,努力开掘张爱玲小说多方面多层次的意义。张爱玲首先是具有个人鲜明风格的文学家,“张胡之恋”不管被怎样炒作和渲染,如果张爱玲不是文学家,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以为,一部合格的张爱玲传记首先应该是文学家张爱玲之传,应该紧密结合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来铺陈,哪怕这传不是“评传”而只是“传记”。作者显然认同这一观点,所以她在这部传记中加强了对张爱玲小说的品评,这品评又能恰如其分,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此书的另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写作态度的严谨慎重。作者曾亲自参与了张爱玲佚文的发掘。她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和再现已经逐渐远去的史实,努力寻找张爱玲在天津和上海的多处故居,踏勘已成为废墟的张爱玲中学母校圣玛利亚女校校舍,亲访多位张爱玲同时代的上海女作家,这一切都真实地记录在这部传记中,从而使传记平添一层厚重的历史感。书中“幸遇爱玲”一节,作者幸遇张爱玲散文《天地人》(原载1945年4月15日上海《光化日报》)的惊喜,写得是如此细致如此生动,不由你不与她一起分享发掘的愉悦。

当然,作者文字的活泼灵动,不受“学院派”清规戒律的束缚,也是使此书引人入胜的一个原因。我这样肯定这部张爱玲传记,并不是说其已臻完美,恰恰相反,如以更高的要求视之,作者对张爱玲后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就的评估略嫌不足,以致她对《秧歌》等的分析过于简单化,对《五四遗事》、《色·戒》等的探讨也浅尝辄止,对《同学少年都不贱》则是匆匆带过。《小团圆》的问世,引起海内外“张学”界的轩然大波,此书在“余论”中虽然有所论列,可惜限于时间,已来不及进一步展开,而且作者认为“作为小说,她(指张爱玲——笔者注)没写好,作为自己,她确实做到了”,也只是一家之言,不是没有可以商榷的余地的。

不管怎样,这部近二十万字的张爱玲传记,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突出了历史场景的原貌与现状,加入了我个人的情绪和思考,尤其是增强了‘我’和‘她’之间的沟通对话”,这样的“自评”是大致不错的。王羽确实写出了当下的“我”对张爱玲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和理解无疑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会促使读者去进一步探索张爱玲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学世界。而作者自己,相信也会继续思考,也会在今后的张爱玲研究中以此为新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09年10月12日于海上梅川书舍

后记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比任何人都幸运,初登讲台就如愿开设了《张爱玲研究》的公选课,拥有了一批最忠实的听众。不断有学生来问我,想研究张爱玲应该报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问题虽然幼稚,但我不会暗自发笑,因为当年我也曾经不知道答案。

从开始阅读张爱玲那一天算起,我的“张迷”生涯至今已经绵延15年之久,而且必将蜿蜒前行,是一生的因缘,也是一件温暖如春的事。在这段漫长里程中,我的生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成长。青春期时代的学习压力、心理困境以及对自身的评价失控、对未来的期待无望,都曾使我全身心地皈依于她的世界。成年后进入大学的我,更多迷恋的是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他们的日本现代文学,但是因缘际会,我还是因为喜欢她而选择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硕士阶段的专业,所以我永远不会嘲笑那个幼稚的问题。其实我一直有一种坚实的想法,爱一个人,而非吃一个人,我要对得起我爱的人,就不能用她换饼充饥。也就是说,我不能功利地用写她的研究文章来换自己的学术声名。所以,迄今为止,我探讨她自尊心的硕士论文还压在案头,我没有发表过一篇专门讨论她的论文,后来我把这种想法写在了给陈子善老师的信里。因为几乎在认识张爱玲的同时,必然会认识作为张爱玲研究专家的陈子善先生,我在25岁那年选了他做我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很幸运,他也选了我。

之所以动手写一部张爱玲的传记,正是源于博士一年级时陈老师的建议。我在台式电脑上奋斗了两个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几乎不和任何人讲话,写了一个20万字的版本。此后一直没有找到出版社,事实上我也从未真正联系过。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必须投向市场的商品,而是我送给自己的私人礼物。过了三年,当我已经拿着这本厚厚的张传打印稿当讲义为学生讲解张爱玲的时候,又是有赖于恩师的牵线搭桥,上海文化出版社同意将之作为“海上名家全传”系列之一予以出版。我当然快乐,但是也平静。2007年2月在上海发现张爱玲的佚文《天地人》时,我也是这种情绪,惊喜之余,最开心的是为她做了一件事。倒是2005年12月见到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中译者刘绍铭先生时,着实激动了一阵,听他讲他眼中的张爱玲,肤色纯白,天生高贵气度,他是我此生见到的第一个和张爱玲见过面的人,我不顾礼仪一路追着他问,为一个喜欢的人也值得。现在,终于能以这种方式再为她做件事了,我的人生都变得美妙许多。

2008年初,我独自跑到上海,冒着大雪,怀揣淳子的《张爱玲地图》,一站站地往下走。在圣玛利亚女校的原址上踏过了每一块废墟,在长江公寓门口被堵截,任凭我好话说尽也不得入内,在康定东路张爱玲17岁被囚禁的地方,止不住想哭。最不能忍住眼泪的是在江苏路285弄,张家最后的住所,一间14平方米的小屋。有邻居告诉我,张老师人很好的,那时和他继母一起住,晚上回来迟了,怕继母责骂,就在门前站上一夜不动。“张老师”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1997年他走在路上忽然病发身亡,和张爱玲也算殊途同归。热心接待我的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家周锡保的女儿,她买下这间房子以后才知道张子静的故事,自叹有缘。那段大雪飘飞的日子,张爱玲的上海,我几乎都走了一遍,当然就想接着走她的其他城市,我能走到的唯有我的故乡天津。

这座城市因为一直牢牢地守在我的背景和预算中,所以我从未看到过她的伟大之处。若能写一部《张爱玲的天津地图》就好了,可是能找到的坐标毕竞太少。2008年3月9日,我在原法租界徘徊了一天,其中就包括张爱玲居住过的赤峰道,拍过照的原法国公园,像是和结识多年却依然陌生的朋友重新见了面,知道她们都不寻常,都比我更了解张爱玲。  走了这些路,才敢回过头来用文字描绘对她的“寻访”。不是游刃有余,也不是青冥浩荡,连差强人意也不是,只觉得笔拙口涩,爱得越多,讲出来却越艰难。若干次卡了壳,写不下去,仿佛“访”来“访”去已经“访”不到真的人,只听到她怪我,不足以做这个“访”她的人。最终还是写成了,自己心虚得没胆量重看。我在课上给学生推荐的是余斌老师的《张爱玲传》,至今还是觉得它好,决不会推荐自己的。

我在这十几万文字中,突出了历史场景的原貌与现状,加入了我个人的情绪与思考,尤其是增强了“我”和“她”之间的沟通对话。在穿越时空的互动中,我完成了一次美好的相遇,和这个已让我思念了15年的人。有谁不期待和自己喜欢的人相遇呢?即使她给我一个冷冰冰的表情,我也依然会热情似火,再坚持15年,若干个15年。

时间真是件无情的东西。记得当年写过一首蹩脚的词,专门勾勒她一生的,其中有“韶华易老,流光可换,归去青灯独坐”的句子。现在是懂了自己强说愁时的意思。在时间面前,每个人,都会归去的,越伟大越孤独。

所以趁着在这里的时候,对生命多说感谢,趁着不孤独的时候,对身边的人多微笑多爱恋。缩小到这本不大成器的书,我要衷心感谢恩师陈子善教授,感谢责任编辑周莺燕女士,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感谢深爱我包容我的家人和视我为朋友的学生,更感谢曾为之辛苦奔忙的自己,你们都会好好的在这里。

王 羽

2008年12月

于天津师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