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肺癌很少有症状,因出现不适症状就诊者多属中晚期,治疗花费大而且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仅约10%。因而,早期发现、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于公众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了解烟草危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体检意识,正确对待疾病,科学防治养生。
支修益编著的《肺癌防治养生》以肺癌防治为主题,内容涉及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各种微创物理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养生等。本书作者均来自临床一线,对我国肺癌防治的严峻形势感受颇深,深感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编写了这本书,希望通过我们尽量通俗的语言,能将肺癌防治的科普知识传播给读者,使广大读者从中受益。
支修益编著的《肺癌防治养生》以肺癌防治为主题,内容涉及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各种微创物理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养生等。希望读者阅读《肺癌防治养生》后能够做到如下的知识更新:①病因防治。认识到控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肺癌、降低健康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②健康查体。肺癌高危人群(长期大量吸烟和有肺癌家族史者)应定期查体,力争早发现,早治疗。⑧科学治疗。肺癌患者应正视现实,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正规医院医生,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听信偏方、绝技等,使治疗少走弯路。④快乐生活。肺癌可防可治,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我们能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降低患癌风险。肺癌患者应放下思想包袱,善待自己,配合医生治疗,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快乐、充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说,根据目前癌症的发病趋势,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52万例新发癌症病例。也就是说,每年有152万个家庭将要承受“癌”这个坏消息带来的沉重打击。事实上,几乎所有癌症患者家庭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看来,到底要不要告诉患者这个坏消息、究竟怎样去传递这个坏消息是家属、医师、护士都要面临的一个非技术性的难题。心理学家指出,癌症患者必定会经过无法接受患病事实、心情沮丧的阶段,不过在得到家人亲友的支持下,并且经过适当的辅导后,超过八成最终都能克服这种心理。
作为肿瘤科医生每天接触很多肿瘤患者,我们常常觉得最棘手的首先还不是对这种病如何治疗,而是要不要告诉患者他得的是什么病,这个环节对以后的治疗很重要,有时直接关系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很多专家认为癌症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治疗显得格外重要。作为专科医生处理好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性格等,更要具有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尽管人们对各种癌症的治疗和认识已普遍提高,但对很多患者来说,被医生诊断患上了癌症,仍旧是等于被判死刑。这使得许多患者无法积极地面对病情。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癌症患者必须跨越的最大障碍,一旦可以调适心情与期望,正视病情,病情会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痊愈的机会是很高的。传统上多数人认为不应把患者的病情告诉本人,患者住院时,先由家属“打先锋”,反复叮嘱医护人员,千万不能让患者知道病情,怕万一患者听到坏消息会承受不住打击,丧失治疗的信心。也有人认为应该及早告诉患者,并帮助他正视疾病,树立抗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等等,众说纷纭,到底该不该告诉患者病情呢。要因人而异,讲究策略,区别对待。事实也证明,很多肿瘤患者由于心理调节得好,积极乐观,心态健康,最终战胜癌症,创造生命奇迹。相反心理素质差,悲观患者无论用多好的药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可见心理因素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而要不要告诉本人真实病情直接影响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和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心理素质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农村来的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一般可采取“隐瞒病情”“避重就轻”的方法。比如:肺癌告诉他是“肺炎”“肺结核”,肝癌告诉他是“肝硬化”等。尽量减少患者的“知情”机会,避免患者情绪低落,丧失治疗信心。让患者看到有治好的希望,树立起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患者心情轻松舒展,肯定有助于治疗。但是有些患者病情较重,就诊时已经没有治愈的机会了,只能是姑息治疗,他们的病情会逐渐加重走向死亡的。对于这些人,特别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同志、知识分子,他们认真了一辈子,容易较真,如果开始时就隐瞒病情,随着病情进展,他们往往会认为那么轻的病怎么会越治越重呢,是不是给耽误了,对医院的医疗产生怀疑,甚至拒绝配合治疗,最后往往有些患者是带着对家人、医护人员的不满甚至怨恨走的。这种不良的情绪降低了他们后期的生存质量。对这些患者如果开始时就如实告诉他们病情,可能他们会慢慢消除恐惧,面对现实,客观地对待,最终也会走得很安详。
到底为何人们难以承受癌这个坏消息呢?首先是观念上的误区,肿瘤知识的普及不够。1999年WHO提出了肿瘤的3个1/3,即1/3肿瘤是可以治疗的,1/3的肿瘤是可以早期发现的,1/3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谈“癌”色变没有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暂多次的弱信号刺激较快速强刺激更易被接受。这就要求医生、家属和护士们将坏消息以不同的方式逐渐传给患者,相当一部分患者一旦恐惧消除便可以从容面对疾病,精神上的解脱将使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抗肿瘤作用。
对医生而言,过于直接地告诉患者坏消息无疑是对患者心灵的严重创伤,是不可取的。对一些知识修养高、性格乐观的患者进行试探性的交谈。知道其已经对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时,我们以必要的医学知识、心理知识与之沟通。有的人提起“化疗”二字,就会条件反射地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怕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告诉患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化疗药正在向“高效低毒”的方向发展,使得化疗副作用减少到最低而化疗效果最好,而且这些副作用是可以用药物来预防的,即便有些轻微的反应,在停止化疗后也会很快恢复。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护理,大部分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并愉快积极地配合治疗,最终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P150-152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乳腺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上升了465%。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迅速上升。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87%是由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引起的。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1亿烟民,其中8亿多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烟民约占世界吸烟人口的1/3。如果现在的吸烟模式不变,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控烟措施.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将达到100万,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
早期肺癌很少有症状,因出现不适症状就诊者多属中晚期,治疗花费大而且疗效不佳,5年生存率仅约10%。因而,早期发现、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对于公众而言,最重要的是应该了解烟草危害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体检意识,正确对待疾病,科学防治养生。
本书以肺癌防治为主题,内容涉及肺癌的预防、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各种微创物理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养生等。希望读者阅读本书后能够做到如下的知识更新:①病因防治。认识到控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肺癌、降低健康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②健康查体。肺癌高危人群(长期大量吸烟和有肺癌家族史者)应定期查体,力争早发现,早治疗。⑧科学治疗。肺癌患者应正视现实,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正规医院医生,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听信偏方、绝技等,使治疗少走弯路。④快乐生活。肺癌可防可治,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吸烟者应尽早戒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我们能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降低患癌风险。肺癌患者应放下思想包袱,善待自己,配合医生治疗,让自己的每一天过得快乐、充实。
本书作者均来自临床一线,对我国肺癌防治的严峻形势感受颇深,深感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精心编写了这本书,希望通过我们尽量通俗的语言,能将肺癌防治的科普知识传播给读者,使广大读者从中受益。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