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筠等编著的《棒线材轧机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对棒线材轧机传统孔型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均做了全面介绍,尤其重点剖析了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的设计思路、编程步骤、界面设计,公开了软件中的核心程序,并对程序的设计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CARD的实用性和操作的灵活性,着重培养读者使用计算机进行优化孔型设计、轧制工艺参数计算、绘制孔型图和配辊图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本书还对热轧带肋钢筋的切分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切分轧制精轧孔型设计的科学方法和孔型构成的计算式,为读者编制软件提供了借鉴。
赵松筠等编著的《棒线材轧机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从棒线材轧机孔型设计的基本知识,简单断面型钢孔型的延伸系统、精轧系统的分类和设计方法,到连轧机孔型设计的要点,都作了详细介绍,尤其重点介绍了单线棒线材轧机孔型设计,二切分、三切分、四切分轧制带肋钢筋的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书中对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的编程方法、编程步骤、编程要点都作了详细的剖析,并介绍了软件的操作界面和部分关键的代码程序。
《棒线材轧机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可供从事轧钢生产、设计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尤其对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者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并可作为大专院校金属压力加工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参考书。
1 孔型设计的基本知识
1.1 孔型设计的基本概念
1.1.1 孔型设计的内容
1.1.2 孔型设计的要求
1.2 孔型设计的程序
1.2.1 了解产品的技术条件
1.2.2 了解原料条件
1.2.3 了解轧机的性能及其他设备条件
1.2.4 选择合理的孔型系统
1.2.5 总轧制道次数的确定
1.2.6 各道次变形量的分配
1.2.7 确定轧件的断面形状和尺寸
1.2.8 确定孔型的形状和尺寸
1.2.9 绘制配辊图
1.2.10 进行必要的校核
1.2.11 轧辊辅件设计
1.3 孔型及其分类
1.3.1 按形状分类
1.3.2 按用途分类
1.3.3 按其在轧辊上的车削方式分类
1.4 孔型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4.1 辊缝s
1.4.2 孔型侧壁斜度
1.4.3 孔型的圆角
1.4.4 锁口
1.5 孔型在轧辊上的配置
1.5.1 孔型在轧辊上的配置原则
1.5.2 轧辊直径及车削系数
1.5.3 轧辊的“上压力”与“下压力”
1.5.4 轧辊中线和轧制线
1.5.5 孔型的中性线
1.5.6 孔型在轧辊上的配置步骤
2 延伸孔型设计
2.1 延伸孔型系统
2.2 箱形孔型系统
2.2.1 箱形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2.2 箱形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2.3 箱形孔型系统的组成
2.2.4 轧件在箱形孔型系统中的变形系数
2.2.5 箱形孔型的构成
2.3 菱-方孔型系统
2.3.1 菱-方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3.2 菱-方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3.3 轧件在菱-方孔型系?中的变形系数
2.3.4 孔型的构成
2.4 菱-菱孔型系统
2.4.1 菱-菱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4.2 菱-菱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4.3 菱-菱孔型系统的变形系数
2.4.4 菱-菱孔型系统的设计方法
2.4.5 菱形孔型的构成
2.5 椭圆-方孔型系统
2.5.1 椭圆-方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5.2 椭圆-方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5.3 椭圆-方孔型的变形系数
2.5.4 孔型的构成
2.6 六角-方孔型系统
2.6.1 六角-方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6.2 六角-方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6.3 六角-方孔型系统的变形系数
2.6.4 孔型的构成
2.7 椭圆-立椭圆孔型系统
2.7.1 椭圆-立椭圆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7.2 椭圆-立椭圆孔型系统的应用范围
2.7.3 变形系数
2.7.4 椭圆-立椭圆孔型系统的孔型尺寸及其构成
2.8 椭圆-圆孔型系统
2.8.1 椭圆-圆孔型系统的优缺点
2.8.2 椭圆-圆孔型系统的使用范围
2.8.3 变形系数
2.8.4 孔型的构成
2.8.5 椭圆-圆孔型系统的变态孔型系统
2.9 无孔型轧制法
2.9.1 无孔型轧制法的特点
2.9.2 无孔型轧制法的应用
2.9.3 孔型设计基础
2.9.4 全连续棒材无孔型轧制工艺实例
2.10 混合孔型系统
2.10.1 箱形-菱-方或箱形-菱-菱孔型系统
2.10.2 箱形-六角-方混合孔型系统
2.10.3 箱形-六角-方-椭圆-方混合孔型系统
2.10.4 箱形-六角-方-椭圆-立椭圆或箱形-六角-方-椭圆-圆混合孔型系统
2.10.5 箱形-椭圆-圆-椭圆-圆、箱形-椭圆-立椭圆-椭圆-圆-椭圆-圆、箱形-双弧椭圆-圆-椭圆-圆混合孔型系统
2.11 延伸系统的孔型设计方法
2.11.1 等轴断面轧件的设计
2.11.2 中间扁轧件断面的设计
2.12 经验系数方法
2.13 ь.п.巴赫契诺夫方法
2.14 Z.乌萨托夫斯基方法
2.14.1 影响宽展的其他因素
2.14.2 孔型中宽展的计算
2.15 B.K.斯米尔诺夫宽展公式
3 精轧孔孔型设计
3.1 成品孔型设计的一般问题
3.1.1 热断面
3.1.2 负偏差轧制
3.2 圆钢孔型设计
3.2.1 轧制圆钢的孔型系统
3.2.2 圆钢成品孔型设计
3.2.3 其他精轧孔型设计
3.3 热轧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3.3.1 带肋钢筋的孔型系统
3.3.2 成品孔(K1孔)设计
3.3.3 成品前孔(K2孔)设计
3.3.4 成品再前孔(K3孔)设计
3.4 方钢孔型设计
3.4.1 方钢的孔型系统
3.4.2 成品孔(K1孔)设计
3.4.3 成品前孔(K2孔)设计
3.4.4 成品再前孔(K3孔)设计
4 连轧机孔型设计
4.1 连续轧制的基本概念
4.1.1 各道轧件轧后的断面积的影响
4.1.2 轧辊工作直径的影响
4.1.3 转速的影响
4.1.4 前滑的影响
4.2 连轧的三种轧制状态
4.2.1 自由轧制状态
4.2.2 拉钢轧制
4.2.3 堆钢轧制
4.3 连轧机孔型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3.1 单独传动的连轧机
4.3.2 集体传动的连轧机
4.4 几个标准孔型轧件红坯断面面积的计算公式
4.4.1 对角方孔红坯断面面积的计算
4.4.2 圆角菱形轧件断面面积的计算
4.4.3 椭圆形轧件面积的计算
4.4.4 六角形和箱形轧件面积的计算
4.4.5 圆孔型中轧件面积的计算
4.4.6 平椭孔中轧件面积的计算
4.4.7 双圆弧椭孔轧件面积的计算
4.4.8 切线立椭孔轧件面积的计算
4.5 连轧机孔型设计实例
5 棒线材轧机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概述
5.1 计算机辅助孔型设计编程发展阶段
5.2 用CARD软件进行孔型设计与手工设计的差异
5.3 CARD软件的功能
5.4 CARD软件的特点
5.5 编制CARD软件的基础
5.6 编制CARD软件的步骤
5.7 学习Visual Basic的一些体会
5.7.1 条件语句
5.7.2 循环语句
5.7.3 事件函数与通用程序
5.7.4 控件的选择
6 CARD软件变量及数据的输入、存储、输出
6.1 变量
6.2 数据的输入和储存
6.2.1 从头开始设计
6.2.2 从中轧开始孔型设计
6.2.3 只设计扁孔
6.2.4 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6.2.5 模拟计算数据的输入
6.2.6 绘图数据的输入
6.3 计算结果输出
6.3.1 储存
6.3.2 显示结果
6.3.3 打印结果
7 棒线材轧机单线轧制CARD软件剖析
7.1 选择孔型系统
7.2 分阶段设计
7.3 棒线材轧机CARD软件剖析
7.3.1 精轧系统等轴孔孔型设计
7.3.2 延伸系统等轴孔孔型设计
7.3.3 扁孔设计
7.3.4 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8 棒材轧机二、三、四切分轧制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8.1 棒材切分轧制的优缺点
8.2 五道次精轧系列切分轧制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8.2.1 孔型系统的特点
8.2.2 精轧孔型K1、K3、K4孔的设计
8.2.3 K2、K4、K6孔孔型设计
8.3 七道次精轧系列切分轧制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8.3.1 孔型系统特点
8.3.2 成品孔(K1孔)和切分孔(K3孔)孔型设计
8.3.3 预切孔(K4孔)孔型设计
8.3.4 其他精轧孔孔型设计
8.4 九道次精轧系列切分轧制带肋钢筋孔型设计
8.4.1 孔型系统特点
8.4.2 K1、K3、K5孔孔型设计
8.4.3 逆轧制方向设计K6、K7、K8、K9孔孔型
8.4.4 顺轧制方向设计其他精轧孔型
9 轧制工艺参数计算
9.1 连轧转速计算
9.2 轧制温度计算
9.3 力能参数计算
9.3.1 艾科隆德(Ekelund)单位压力公式
9.3.2 西姆斯(Sime)单位压力公式
9.4 模拟计算
9.4.1 输入参数
9.4.2 轧件尺寸计算
9.4.3 连轧计算
9.4.4 轧制温度、力能参数计算
10 CARD绘图系统
10.1 CARD绘图系统的外部特征
10.1.1 孔型图图形文件的形成
10.1.2 布置孔型图
10.1.3 生成配辊图
10.1.4 编辑孔型图
10.1.5 编辑综合孔型系统
10.2 CARD绘图系统的内部结构
10.2.1 CARD绘图系统的典型程序
10.2.2 CARD绘图系统的数据存储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