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在一般读者看来,是个陌生而高深的领域。长衫先生李里将自己十几年的国学感悟融入十七大流派及其思想、成就中,使本书的行文通俗晓畅,深入浅出,而又启人深思。先生天生即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论述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时,先生积极入世、普及传统文化的热情喷薄而出,满腔的热血与拳拳真情融化在字里行间。
《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讲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佛家、医家、术数家、天算家、艺术家、谱录家、类书家共十七家,其中墨家、名家、纵横家是《四库全书》子部未列的。所讲各家既谈其思想学说,又简要介绍其历史沿革。
李里编著的《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是第一部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来梳理子学的国学读本。讲了雍容的儒家、实用的墨家、隐逸的道家、冷峻的法家、谋略的兵家、诡辩的名家、神秘的阴阳家、均平的农家、功利的纵横家、拼凑的杂家、形象的小说家、超越的佛家、灵奇的医家、神圣的天算家、风流的艺术家、专门的谱录家、广博的类书家等十七家。所讲各家既淡其思想学说,又简要介绍其历史沿革。《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语言通俗易懂,分析深入浅出,用点睛之笔把古今沦题结合起来,循循善诱地分析人性,分析价值观等问题,引入深思,是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国学普及读本。
第二讲 实用的墨家
在春秋末期,儒家是显学,同时与儒家齐名的就是墨家。这一学派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而且很多方面都是和儒家针锋相对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继孔子而后的著名思想家。墨子有一套手工业生产技术,自己能制造器具,相传他的技术与当时鲁国著名工匠鲁班齐名。他还博通古书,到各地游说,车里常带很多书。他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有时间就要多读书。这一点墨家和儒家是相同的。墨子将他的学生和信徒组织了一个团体,团体的首领叫钜子,墨子是第一个钜子。墨子的学生和信徒都必须听墨子的指挥。墨子的学生在政治上有了地位,如果不能推行墨家的主张,就必须自行辞职。如果违背了墨家的主张,就会被斥退出墨家这个团体。学生有了俸禄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供墨家团体使用。墨子的学生和信徒被称为墨者。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墨子实际是一个手工业工匠,墨子的团体大概就是按当时手工业行会的习惯组织而成的,墨子的学生就相当于手工业行会中的徒弟,钜子就相当于师傅。不过墨子是一个博学的手工业工匠,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墨子能将手工业者群体的思想主张表达出来。墨家的思想其实就是以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城市平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墨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共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墨子后学著作的总集,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记载墨子本人的活动,一部分是记载墨子的防御战术及守城兵器工具,一部分是墨子宣扬的主要思想,一部分是墨子后学的思想。墨家的思想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即以墨子思想为主,后期则主要以墨子后学思想为主。墨子宣扬的思想有十个方面:分别是兼爱、非攻、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尚贤、尚同。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学派的第一个反对者。为什么墨家学派会成为儒家学派的反对者呢?这就要从它们各自的思想基础来分析。
诸子百家各家各派的思想都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人的观念和主张。墨家所代表的是城市平民,是为平民说话的。而儒家代表的是周朝没落贵族中的读书人,所以儒家是为贵族说话的。这是两大学派最根本的对立点。
儒家虽是没落贵族,但他们仍然一心要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即周礼,而礼乐恰恰是贵族精神的体现。代表平民思想的墨家自然反对代表贵族思想的儒家。墨家反对儒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反对儒家的礼乐,认为礼乐讲排场,消耗财富,不符合平民节用的思想;第二,反对儒家所重视的文学艺术,认为文学艺术只是达官贵人、王室等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主张非乐;第三,反对儒家的厚葬,提倡节葬。
作为手工业者代表的墨子,是非常重视发展物质生产的,也就是要追求富庶。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庶是劳动力的生产。墨子主张增加物质财富的方法是增产和节约,增加劳动力的方法是早婚。所以墨子认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使物质财富增加,使劳动力增加。这集中反映了当时壮大起来的手工业者要求发展生产的强烈愿望。对物质生产的重视,也就是对利的重视,这又与轻视物质生产、轻视利益的儒家思想直接对立。由于墨家重视物质生产,因此墨家肯定人的劳动,并把道德与劳动联系在一起,把劳动看成是评价人道德行为的一个尺度,劳动是道德的,不劳动是不道德的。墨家把不劳而获称为“亏人自利”,认为“亏人自利”就是大不义。这是墨家非常可贵的思想,也是墨家对于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要发展物质生产,就必须要社会的安定。而春秋时代正是国与国之间战争、人与人之间争夺的混乱时代。针对这种社会现实,墨子提出了墨家最重要的思想——兼爱。兼爱就是使天下之人不分彼此地兼而爱之。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若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不慈不孝的人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互相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讨伐封国都没有了,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也没有了,君臣父子间也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能治理了。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人们相亲相爱,天下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故而墨子鼓励爱别人的道理就在此。
墨子认为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人与人之间相互兼爱,不孝、不慈、盗窃乱贼、战争攻伐自然就没有了,天下自然就安宁了。墨子讲兼爱是需要具体行为来体现的,兼爱的具体行为就是相互帮助,有力的人出力帮助力弱的人,有钱的人出钱帮助没钱的人,有道的人教化无道的人,在相互帮助下,“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将兼爱中的互助称为“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说人们在兼相爱的同时,相互也就获得了好处。墨家讲的交相利是兼相爱的自然结果,并不是为了交相利去兼相爱。如果为了相互获得利益,而去兼爱,那就变成了功利主义。
墨家讲的兼爱与儒家讲的仁爱是不同的。儒家讲的仁爱主要是次第之爱,是由此及彼之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爱。因为我爱我的父母,把这种心推及别人的父母,由爱我的父母而去爱别人的父母,但是爱我的父母肯定爱得更多,爱别人的父母肯定就依次递减。同理,我由爱我的子女,而想到爱别人的子女,这就是次第之爱。儒家的爱是有差别的,有等级的,而这种爱也是更符合人性的。墨家提出的兼爱,照理说比仁爱更宽大,使天下之人兼而爱之,根本不分差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太符合人性。墨家是严密的帮会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墨子把这种帮会中无差别的爱推广到天下就是兼爱。使天下所有的人都没有差别地相爱,爱我的父母和爱你的父母一样,爱我的子女和爱你的子女一样。
墨子从兼爱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墨家的第二个重要主张——非攻。所谓非攻,就是不要去攻打别的国家。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给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墨子称为“贼虐万民”,所以墨子反对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欺凌弱国的兼并战争。墨子主张非攻,但并不主张非战,非战就是不打仗。墨子反对攻打,却讲究防守,主张备兵自守。墨子还制造了很多守城器械,并用这些器械去为将要被楚国攻打的宋国守城。
P49-53
农历丁亥年季冬初六,在湖南长沙,有缘相识了长衫先生。远观其行,徐而缓;近视其立,定而恭;眼见其坐,直而端,文彦风采,令人深印脑海。片刻交谈,感悟到其“以文会友”“修己以安人”“泰而不骄”的气质和风范。
长衫先生赠吾其所著《论语讲义》,读之,甚感“温故而知新”。读后思之,则明悟到《讲义》之博达。
农历庚寅年,长衫先生新著在国学勃然兴起之今时问世,实乃幸事。
本书为诸家冠名:雍容、隐逸、冷峻、神秘、诡辩、功利、拼凑、超越、灵奇等等,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哲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盖利·吉宁斯在《世界语言》一书中说:“汉语是智慧的语言。”可谓至理名言。
诸子百家之学,知其然者,甚多;知其所以然者,甚少。追思玄事,讲得失;见事遇人,论现实。本书云:国学复兴,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支撑中华民族的长足发展,来挽救严重破坏的世界生态平衡、功利浮躁的人心道德,才是当务之急。建序之讲,长衫先生乃尔。
国学中之经学、史学、子学、集学,知之熟之者,甚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者,甚少。旁征博引,独见独知;讲修己治人之道,修己治家之道,治国安民之道,阐发圣贤之道,长衫先生是也。本书言简意赅,豁然贯通,吾称愿细读之,乐愿深悟之。
吾才疏学浅,自感儒重治世,道重养生,释重佛心。读本书明儒家是常道,悟道家是非常道,知佛家是无常道。开卷有益,学而知之。
法国的哲学家、作家米凯莱·戴·蒙泰湟在校阅《中华大帝国史》法文版时,在书边写道:“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该是多么辽阔而变化无穷,无论是我们的前人,还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彻底了解它。”“国学的复兴,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是在多所大学执教的长衫先生,用令人容易了解的质朴语言,在本书中所讲的。
朱鹤亭(玄鹤子)
外孙李里新著行将付梓,嘱余作最后校对。在短短一周内浏览了此书,阅读后颇有感触,受益良多。通过阅读全书,眼界大开,明确了“子学”产生的土壤: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王道不行,诸侯都想得到能助自己称霸的学问,天下有志之士皆各持己学,游说诸侯,子学于是应运而生。又对其丰富的内涵及诸子百家的理论、各家学术的异同、著述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使我以前所知的一鳞半爪的各派的思想、学说系统化了,也更全面、深化了。
阅读后既惊叹我国几千年文化宝藏之丰富,先辈们智慧之敏锐,忧国忧民之心之高远,给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又感叹外孙李里在短短的数年间博览了如此众多的书籍,能把“子学”编纂成册,阅后使人对“子学”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书中把各派各家各人的简历、学说、内容条分缕析,且语言晓畅明快,内容易读易懂易记。各个小标题也很有特色。小标题前面的定语把各家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出来。如:雍容的儒家、冷峻的法家、形象的小说家、风流的艺术家,等等,一看标题就略知各家学术的特点了。此书名为《李里讲国学——大众子学》,的确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也为爱好国学的同仁进一步钻研作一铺垫,不失李里多年致力宣扬国学的初衷。
此书成书因时间较紧,难免有疏漏。我校对时只在文字上作了些修改,内容上提了点建议。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见谅指正。
八十六岁 苏应萱
二零一零年九月
李里贤友于传统学术甚有用心《大众子学》见解每有独到之处。
——国学大师、九十八叟 杜道生先生
吾才疏学浅,自感儒重治世,道重养生,釋重佛心。读《大众子学》,明儒家是常道;悟道家是非常道;知佛家是无常道。开卷有益,学而知之。
——硕学 朱鹤亭先生
本书对“子学”条分缕析,深入浅出,由繁返约,一气呵成,读之让人爱不忍釋,使阅者对“子学”之渊源、发展之脉络及其演变顿觉条理分明,思路清晰。
——中医扶阳派传人 卢崇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