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北方家园(李花站村纪行)/黑龙江历史源流流寓文化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魏影//王晓琳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影和王晓琳编著的《走进北方家园》为《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丛书之一,记述了黑龙江沿岸边境村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着重描写了黑龙江大兴安岭呼玛县鸥浦乡李花站村的故事。书稿着重介绍了李花站村的历史和现在,记叙了这个村庄里众多俄罗斯族人的生存状况,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动荡以及最终与这里的汉族文化融合的过程。还记叙了这个村庄的现实生活,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情况,以及这里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书后附有“大事记”,亦具有史料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走进北方家园》是《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丛书之一,由魏影和王晓琳编著。《走进北方家园》的内容简介如下:

桃花,红了烛照千古的桃花源;杏花,香了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在时间无垠的荒野中,翻开书的这一刻您便与李花站不期而遇。

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庇佑了这些从战火纷飞的西伯利亚逃出来的俄罗斯姑娘,浩浩荡荡的黑龙江收留了这些闯关东而来的淘金汉、放排汉,他们在这片荒原上建立起村庄,组合了家庭。这是一场关于人类与自然、与战争、与贫穷、与死亡斗争的集体记忆。这个村庄用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宗教、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习俗的人们在大界江畔所开创的传奇。

这里有洋七仙女的故事,有雪国的诗人,有给东北抗联带路的少年,有明月照着大江,有鸥鸟飞过麦田,有露水清洗着花果,那些盛开在夏日傍晚的布拉吉承载着中俄后裔们的梦。这里是可以触摸到的精神家园,仿佛是谁用朱砂圈住了时光,让李花站如同一个古梦一样未曾醒来……

目录

前言 向着记忆旅行

起程

 黑龙江——中俄两国之间的历史

 清秋白桦——带着伤痕的树

 花种洒满大兴安岭

 晚风中眺望彼岸

集体的记忆

 漠漠大荒——避难的桃花源

 闯关东的拓荒者

 俄罗斯移民

 男人们的田园

 点灯的人

 “洋七仙女”的故事

 狼窝子,我的家

 大水冲走的家园

 这不是北京的怀柔

北方的家园

 北方的人,北方的马

 列巴、酸牛奶和野果罐头

 盛夏的布拉吉

 寒冬里的木刻楞和鸡毛褥子

 咬人的狗鱼

 知青眼中第二故乡

 日益繁盛的混血家族

风雨浮萍

 庇佑了俄侨、苏俄的中国

 苏联母亲的冰冷与柔情

 一张中国公民证

 中苏冲突中的中俄后裔

 一群从不追远的人

 俄侨出逃事件

 反修初期六人死亡事件

 卡佳“投修”事件

 可怕的逸闻

中国式乌托邦

 乌托邦构想

 分队档案

行走在李花的芬芳里

 泥泞的春天

 瓦西里

 模样以及模样引发的性格

 语言文化上的混化

 秋傍拾网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李花站生存的范式

 清澈笑容

 李花站唯一的商人

 白雪红灯的年

胞族相依

 俄罗斯族

 中俄文化碰撞

 俄罗斯民族村的特色

 俄罗斯族文化形态演变

 血缘意识

 三代人的婚礼

社会生活与经济现状

 李花站村基本情况(据年政府统计数据)

 李花站村的党政建设

 附近的经济中心

 交通情况

 无电的李花站

 医疗情况

 教育情况

 通讯情况

 婚配和人员流动情况

 村里的生活状况

 付荣香家的生活状况

 李花站村的发展与出路

离不开的黑龙江畔

 一次改变命运的旅行

 心是一颗明珠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雪国诗人

 一个漂泊多年的俄裔重回故里

附录一 怀柔站李花站大事记

附录二 主要采访者档案

后记 李花深处见故乡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试读章节

寒冬里的市刻楞和鸡毛褥子

怀柔站和李花站的人住的都是苏联式的木刻楞房子,地楞高,带走廊。它们都是由最好的落叶松木建造而成,盖房子的时候把一根一根木头放倒,在木头上面掏槽,在凹槽里还放上树毛(山上的一种草本植物),一层一层地堆垒起来。还有一种盖法是立着放木头,房子框架搭好后,还需要在外面钉上一层五公分左右宽的小木条,木条要斜斜地钉在上面,其目的是固定房子不让其变形。此外,还因为立木不挂土,斜的木条能更好地挂土。这些都做好之后,就要用拌有麦秸的泥土涂抹房子的内壁和外壁。这些泥土很容易脱落,每过几年就需要重新抹些土上去,所以农闲时节村里的人们都会抹抹房子。最初的屋顶是白桦皮做的,后来用木头,再后来用油毡纸,到了现在是铁皮的屋顶。盖房子和修理房子是分季节的。大兴安岭的居民盖房子其实是件很奢华的事情,要挑最好的落叶松,劈成木板,并在其中挑选最好的木板,这样的木刻楞房子在冬天里很暖和,这样才能抵御大兴安岭风雪严寒。

在生活习惯上,俄侨及其后裔们不睡炕,都睡床,只有村里的汉族人睡炕。这其实是个好习惯,不上火。王金花老人讲,他哥哥结婚的时候还不习惯睡炕,只好打个小炕,让嫂子睡,他自己睡板铺,后来才渐渐习惯了睡炕。冬天睡板铺要铺上鸡毛褥子,鸡毛褥子既柔软又暖和,放在雪地里睡都没事。到了夏天,睡鸡毛褥子就热了,这时候就打草做草褥子,草褥子凉快,软和。落雪以后,草褥子再换成鸡毛褥子。鸡毛褥子基本上一年一换,草褥子一个夏天可以换两次,因为铺一铺它就薄了。

我们在王金花老人的炕上看到了她亲手缝制的鸡毛褥子。老人说:“现在睡炕也习惯了要铺鸡毛褥子。有时候好几天才烧一回炕,只要有鸡毛褥子就很暖和。”看来与城市里的电褥子、空调相比,最原始的取暖方式是最贴心的健康、自然的取暖方式。

记得几年前的热播剧《刘老根》中,龙泉山庄中有一项旅游项目,就是坐马爬犁游玩,这可不是臆想出来的点子,因为马爬犁是过去东北农村必要的交通工具。据村民回忆:

从有汽车出现已经四十来年了,但因为没有公路,汽车一般不往怀柔站跑(怀柔站是李花站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只往白银纳和呼玛跑。没有汽车之前,交通工具就是马车、马爬犁。冬天出门坐马爬犁,夏天坐马拉四轱辘车、两轱辘车。车轱辘里头是木头做的,外面用铁围了一圈,这样就耐磨了。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车了。农民种地一直用马犁杖,直到成立了生产队才有车。马夏天拉车,冬天拉爬犁。

如今的李花站使用马干活已经成为历史,基本上家家都有被称做“猴子”的农用四轮车。只有一户是例外,那就是张春喜老汉,他至今没有买农用四轮车,还用马爬犁,并经常去草甸子放马,对马十分爱惜。

咬人的狗鱼

在村民们对过去生活点点滴滴的讲述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黑龙江的富饶。

李花站妇女主任付荣香的丈夫吴国军,1960年出生,是第三代中俄混血后裔。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人,讲起捕鱼来头头是道,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了小时候捕鱼的情景。他说:

小时候可爱逮鱼了,上课的时候心里还惦记下着网的鱼咋样了。那时候男学生上学都不行,学习不好,又淘气,课余时间除了疯跑,就是逮鱼。晚上下网,早上去收网,上课时老师一提问,脑袋里还想着江里的鱼,都听不见问题。

那时候鱼厚,大鱼多。黑龙江最大的鱼是鳇鱼,有四五百斤呢。还有哲罗,八十多斤。鳍里腹子(土语)有一百来斤,跟鳇鱼形状一样,但没鳇鱼长得大。黑龙江的鱼多了去了。有一年在上游依西肯村打出来一条最大个儿的鱼,用大车拉着,脑袋在车里,尾巴在地上。像这么大的鱼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

鲵鱼炸酱吃,鲫鱼熬汤。鲫鱼汤最好喝了。狗鱼最大的有八斤多,狗鱼大的也挺好吃,给它收拾完了晒一下,煎着吃,很香。它的鱼头长得非常凶恶,嘴里都是牙。它吃小鱼,在黑龙江里属于快行鱼。我小时候让狗鱼咬过,那时候十多岁,去溜网,蹬着水溜,在摘网的时候怕鱼跑了,我就把手伸鱼嘴里了,结果是条狗鱼,这家伙把我咬了,我硬往外拽,把手指肚子都划开了,它咬住了就不撒嘴。

冬天的时候我们就打冰窟窿捕鱼。先凿冰,一层一层地凿,能打一人来深,然后把冰掏出来,放进杆子用来固定鱼网,不让网动,叫等网。下完网后一般好几天溜一次,勤快的人两天溜一次,不爱逮鱼的也有一周溜一次的。有的大鱼会把网弄破,所以网必须得适应鱼的大小。原先是用缝衣服的棉花线织网,也没有丝网。那种棉花线的网不结实,鱼一挣扎,它就坏了。现在逮鱼的人多了,工具也先进了,可有时候想吃鱼,特意去逮,还逮不到大个的呢,因为大鱼越来越少了。

照片中的鱼都是付荣香夫妇在我们到来的前一天下网捕的。吴国军对我们说:“你们还算有福,逮的鱼还挺大的。”看着盘子里的小鱼,虽然种类繁多,但想着他给我们讲的依西肯的那条头在车上、尾巴在地上的大鱼,想起在江边遇到的另一位捕鱼人的话,他说早在十年、二十年前,黑龙江里上百斤、几百斤的鱼非常多,黄昏的时候就能看见大鱼跃出江面。

我不禁想,是不是这样的场景只能成为回忆和历史了?鱼小而少,并不是因为黑龙江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是因为中国一侧从上游至下游过于密集的下网捕捞,久而久之,鱼儿们渐渐熟悉了自己生活的环境,都靠近俄罗斯一侧游行。如何保护黑龙江中方一侧的水域生态,是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P50-53

序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后记

黑龙江是中国的第三大河,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其流域面积约18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基本同步,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仅对中华文化,而且对整个东北亚地区,乃至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始终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探究,不仅有着学术上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而且有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尽管近代以来,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变动剧烈,黑龙江由中国的内河变成中俄两国的界江,但无论怎样界定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时空范围和内涵,黑龙江沿岸的历史文化都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重点和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以及这里自然条件的艰苦和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自身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内学者对长达3200多公里、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界江沿岸的历史文化研究并不系统和充分。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巨大成就,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大量涌现,特别是2000年刘东辉同志《研究黑龙江流域文明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边界、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和生态等单项问题,少有对3200多公里长的边界地区的历史演进给予整体透视和文化形态的系统梳理,也缺乏对边界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全面的典型研究,这不能不说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的一个缺憾。

从2007年冬天开始,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厉声主任的建议和策划,我们在黑龙江沿边界地区选择100个左右村屯,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在考察当地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同时,还注意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多方面情况,最终形成完整的系列调研报告,在建国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奉献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厉声教授曾会同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其他领导和研究人员,几次来黑龙江与我们反复商谈、设计调研方案,并确定了调研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廓清历史原貌,梳理文化形态,查找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索新的发展理论,以推动黑龙江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此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陆续奔赴江边,在实地考察寻访、收集整理资料、客观研究总结等过程中付出了诸多艰辛。

在丛书付梓之际,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感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厉声教授,他在提出了开展百村调研的建议后,又多次亲赴黑龙江,对调研考察方案的设计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具体而精心的指导。

感谢我们的老校长、省委宣传部衣俊卿部长和现任黑龙江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他们对调研工作的肯定、关注与支持使调研课题被列为2008年黑龙江省社科基金规划重点项目。

感谢调研地区的各级党政领导,特别是村屯那些质朴的乡亲们,他们的热情帮助和积极配合使调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感谢天津绿洲燃气公司总经理陈亚明先生,这位20年前从黑龙江大学毕业的成功企业家的慨然相助,使调研考察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

感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李小娟女士和副总编辑刘剑刚先生,他们对边疆文化建设事业的忠诚与执著使得本丛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繁复的编校工作,如期出版问世。

最后要感谢参与调研考察工作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和研究生们。两年来,他们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克服了重重困难,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利用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奔走于从洛古河口到抚远三角洲长达3200多公里的黑龙江右岸。他们在考察调研中表现出来的对边疆文化事业的热爱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歌可泣。

我们的调研工作仅仅是开始,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存在不少缺憾和不足,但我和课题组的同仁们会努力坚持下去。我们坚信对边疆地区历史沿革进行切近考察和客观的概述,将以雄辩的历史回声构筑21世纪文化戍边的新长城;对边疆地区文化形态的透视和梳理将描绘出黑龙江边一幅意蕴独特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画卷;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尽记录和对今昔对比巨大变化的具体展现就是歌颂改革开放在黑龙江地区伟大实践的光辉史诗。  ‘

黑龙江流域文明的悠远、宏大、深邃,永远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段光达

记于国庆60周年之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5: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