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这本心灵治疗小说是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又一力作。本书以故事形式述说心理学派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涉及的话题很广,比如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是专业人士及想浴火重生的人们的首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尼采哭泣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欧文·亚隆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尼采哭泣》这本心灵治疗小说是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又一力作。本书以故事形式述说心理学派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涉及的话题很广,比如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是专业人士及想浴火重生的人们的首选。 内容推荐 欧文·亚隆编著的这本《当尼采哭泣》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当尼采哭泣》的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目录 导读:当名医遇见超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圣萨尔瓦多的钟声打断了约瑟夫·布雷尔(JosefBreuer)的沉思。土他从背心口袋里拉出他那块沉甸甸的金表,9点了。他再次阅读前一天收到的镶银边的小卡片。 1882年10月21日 布雷尔医生 我有紧急的事情必须见你,这关系着德国哲学的未来。明天早上9点请在索伦多咖啡馆与我碰面。 路·莎乐美 一封鲁莽的短笺!多年来从未有人如此轻率地致函给他。他没听说过路·莎乐美(LouSalome)这个人,信封上也没有地址。他没有办法告诉这个人9点钟并不方便,也无法告诉她布雷尔太太可不喜欢一个人用早餐,还有,布雷尔医生正在度假以及他对“紧急的事情”一点兴趣也没有——真是的,布雷尔医生到威尼斯来,就是想要远离紧急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来了,来到了索伦多咖啡馆,准9点,搜寻着他周围的脸孔,想要知道哪一个可能是那个莽撞的路·莎乐美。 “加咖啡吗,先生?” 布雷尔对服务生点了点头,他是个十三四岁的小伙子,黑油油的头发往后梳拢。胡思乱想了多久?他再次看看他的表,又挥霍了生命中另一个l0分钟。而且,浪费在什么事情上呢?他一如既往地把心思萦绕在贝莎身上,美丽的贝莎是他过去两年来的病人。他回想起她揶揄的声音:“布雷尔医生,你为什么那样怕我呢?”当他告诉她说,他不能再担任她的医生之时,他就一直记得她的那句话:“我会等你。你永远是我生命中唯一的男人。” 他责怪着自己:“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停止吧!不要再想了!睁开你的双眼!看看四周!让世界进来吧!” 布雷尔拿起杯子,咖啡香和威尼斯10月的冷空气一道扑鼻而来。他四下张望。索伦多咖啡馆其余的桌子坐满了用早餐的男男女女——大多是观光客,上了年纪的居多。其中一些人一手拿报纸,一手端咖啡。在桌子的后方,许多蓝灰色的鸽子,或者在空中盘旋,或者向地面俯冲下来。在大运河平静的水面上摇曳生姿的,是沿着河岸排列的雄伟宫殿的倒影,航行过的平底轻舟带起了涟漪,偶尔扰乱了这壮丽的水影。其他的轻舟还在沉睡着,系在歪七扭八竖在运河里的柱子上,像是由某只巨大的手随意插下的矛一般。 “是啊,没错——看看你自己,你这个傻瓜!”布雷尔对自己说,“人们从世界各地来看威尼斯——在被这片美景祝福之前,他们拒绝死去。” 然而,生命中有多少部分已经被我错过了,布雷尔怀疑着,仅仅是因为疏于一看究竟?或是由于视而不见?昨天,他独自绕穆拉诺岛散步,花了一个小时绕了一圈之后,什么都没看到,记不得一点东西。没有任何映像从他的视网膜传送到他的大脑皮质。对贝莎的思虑全然盘踞了他的心神:她那令人陶醉的微笑、她那令人爱慕的眼眸、她的肉体所带来的温暖又放松的感触。还有,当他为她检查或按摩治疗时,她那急促的呼吸。这些场景有它们的力量——有它们本身的生命力,无论何时,只要稍不提防,它们就侵入他的心灵,并且占据他的思想。难道这就是我的终极宿命吗?布雷尔怀疑着。是否命中注定了,我这个人将只是一座舞台,永远上演着对贝莎的记忆呢? 某人从毗邻的桌子起身。金属椅挤碰砖墙的刺耳摩擦声唤醒了他,他又一次寻找着路·莎乐美。 她来啦!那个沿着卡朋堤道走下来的女人一进到咖啡馆里。只有裹在毛皮大衣里、高挑娉婷的她,才有可能写下那封短笺,那个漂亮女子现在急切地穿过交错拥挤的桌椅,大步地朝他而来。在她走近的时候,布雷尔发现她很年轻,或许比贝莎还年轻,可能是个女学生。但是那种超凡脱俗的风采,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这绝对会为她引来一群仰慕者。 路·莎乐美毫不迟疑地继续朝他走来。她怎么能如此确定就是他呢?他连忙用左手捋一捋怒生的略红胡须,以免早餐的面包屑依然沾在那里。右手拉拉黑色外套的一侧,免得它在颈边拱起来。就近在几米外时,她停下来,大胆地直视着他的双眼。 布雷尔的心突然停止了跳动。现在,观看不再需要集中注意力,视网膜与大脑皮质完美地合作着,路·莎乐美的意象自自然然地流进了他的心中。这是一个罕见的美丽女子:有力的额头、精雕细琢的坚强下颌、蓝色的明亮眼睛、饱满丰润的双唇,还有随意梳理的淡金色头发,慵懒地拢在一个圆发髻里,衬托出她的耳朵以及修长优雅的脖颈。他兴味盎然地欣赏着这个女人,还注意到有几缕发丝挣脱了发髻的束缚,肆无忌惮地向各方延伸。 再跨三步,她来到他的桌旁。“布雷尔医生,我是路·莎乐美。可以吗?”她用手指了指座椅。她坐下得如此迅速,以致布雷尔根本来不及向她致上适当的礼节——来不及起身、鞠躬、吻手,更来不及为她拉出座椅。 “服务生!服务生!”布雷尔清脆地弹着他的指头,“为小姐来杯咖啡——拿铁咖啡好吗?”他瞥了一下莎乐美小姐。她点点头、无视于早晨的酷寒,她脱下毛皮外套。 “好的,一杯拿铁。” 布雷尔与他的客人沉默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路·莎乐美直视着他的眼睛,开口说道:“我有一个陷入绝望的朋友,我怕他会在短时间里自我了断。果真如此,我将会陷入莫大的痛苦,还会是重大的个人惨剧,因为我负有部分的责任。虽然我可以忍受并且克服这些痛苦。然而,”她朝他凑过来,放轻了语调对他说,“万一他真的死了,这将不只是我个人的损失而已,他的死亡会有严重后果——对你、对欧洲文化、对我们所有人。相信我。” 布雷尔想说:“小姐,你说得稍嫌夸张了罢!”但他说不出口。她的话语中不见一般年轻女子会有的幼稚夸张,她所表达的是件理当严肃以待的事。让布雷尔难以抗拒的是,她那诚挚恳切的态度以及她那从容不迫的说服力。 “这位男士是谁,你的朋友?我听说过他的名字吗?” “还没!但再过一阵子,你我都将对他耳熟能详。他的名字是弗里德里希·尼采(Frledl4ch Nietzsche)。或许,这封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寄给尼采教授的信,可以让你对他有一点认识。”她从自己的手提袋里抽出一封信来,把它摊开递给布雷尔。“我得向你声明,尼采既不知道我在此地,也不知道我持有这封信。” P1-4 序言 当名医遇见超人 有个嘲笑心理学的老笑话,也可以套用在精神分析或哲学上面:“所谓心理学,就是用艰深晦涩的说法,来解释生活中简单的道理。”本书作者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深谙存在主义哲学的欧文D.亚隆(Irvin D.Yalom)刚好相反,他极力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来说明心理治疗与存在哲学的观念与历程,让人了解原来这些观念和历程都是每个人生命的焦点、生活的重心,是值得关切、追寻的“终身大事”。他传达的方式之一就是写心理治疗小说。 亚隆继承新弗洛伊德学派(neo-freudism)大师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的理论,沙利文提出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亚隆将之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当代权威。亚隆的心理治疗背景还融合了存在心理治疗(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罗洛·梅(Rollo May)是在美国将存在议题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第一人,而存在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之间也有密切的关联。亚隆精于人际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在美国西岸斯坦福大学细心耕耘数十年,早已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著作除了关于团体心理治疗和存在心理治疗的数本经典教科书以外,还写了多本心理治疗小说,将他最关心的存在问题和关系议题融入情节动人的小说,其文风向来着重以平易近人的语言阐释佶屈聱牙的专业观念和用语,就如本书,在曲折的情节和行云如水的对话与反思中,自然地深谈许多“存在”和“关系”的问题,确实令人感受到这些主题在真实人生中的分量。本书也一如作者许多其他著作一样,名列小说畅销书榜。 至于书中主角尼采、布雷尔,配角弗洛伊德、路·莎乐美、安娜·欧(贝莎·帕朋罕)等人物在真实生活中的历史背景,作者在后记中均有注记,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关于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联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疗法”。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奇特的诱饵劝服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自己的“绝望”,于是历经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临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两人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从形式来说,故事在诉说心理治疗(谈话疗法)的源起与形貌,是虚拟的源起加上真实的形貌。在文中,以生动的故事不着痕迹地描述各种心理学派的理念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等,当然了,着墨最多的就是书电配角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与其后衍生发展的动力心理治疗,以及作者专精的存在心理治疗。从书中的论点来看,作者也是一位不囿于特定心理学派,只要是有效的做法,就雍容接纳的实践者,但仍不脱离人本学者的立场,深深质疑行为学派中“人”的观点。 从内容来说,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面很广,你可以看到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话题,以及歇斯底里症、强迫性思想、偏头痛、焦虑等病征的描述。可是,这些话题都不脱离主轴:存在(ex-istencc)的问题,可说是哲学和心理学对存在的探索,亦可说是血肉生活中所需要面对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ultimateconcems):死亡、自由(包括意志的选择和因自由而有的责任)、孤独、人生的意义(或无意义)。书中这四个主题不断浮现,或是在各种身体、心理、人际、环境问题的背后现身,或是隐身在梦境、幻想之中,令人于天地间无所逃遁。文中生活优裕却恐惧年华老去、怀疑整个人生的名医布雷尔,如何从控制不住的色欲幻想和婚姻风暴中走出来呢?拥有卓越理性的超人尼采,身陷激烈的情绪与恶性偏头痛,不得自由,他又如何超越而出,继续走先知的道路呢?读者与其把字字珠玑的对话看成真理的陈述,还不如看成缜密的思辨与人性的探索,可以引发人与自我的对话,一探真实而可贵的自己。 从过程而言,本书呈现出治疗师与被治疗者在心理治疗进行时,彼此的关系对治疗的影响以及自我探索与助人探索的心路历程。在治疗关系中,到底是受病人影响,仍感自我怀疑的治疗师,还是充满真理权威的导师,能有较深刻的治疗呢?治疗师和病人必须“真诚”以对,治疗才能有真实的进展吗?博览理论、娴熟技巧,却不肯、不敢面对自我内在的治疗师,能不能帮助病人探索自我呢?书中的治疗过程,一如真实的人生,呈现出“关系”与“情感转移”的问题在心理治疗与自我探索时的关键角色。布雷尔与贝莎·帕朋罕到底是男女关系、父女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呢?布雷尔与尼采是在什么关系下,才使尼采能勇于面对自己的残缺呢?对“背叛”深恶痛绝,因此不相信人而感到孤独的尼采,又为什么接纳坦然说出自己背叛尼采过程的布雷尔呢?这些耐人寻味的“关系”与“探索”,只有请读者亲自品尝和咀嚼了。 假托历史名人所呈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超越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世间的人性与生活,故事虽然精彩,但不难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主角虽然特别,却不是人性的异数。当名医遇见超人,所发生的事情,和你我这些凡夫俗子相遇所发生的事情,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2000年10月于新店 后记 弗里德里希·尼采与约瑟夫·布雷尔未曾碰过面。因此,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当然不是两人邂逅下的产物。尽管如此,本书主要角色的生活状态系以事实为本,这部小说的基本组成要素——布雷尔精神上的痛苦、尼采的绝望、安娜·欧、路·莎乐美、弗洛伊德与布雷尔的关系、处于酝酿阶段的心理治疗——都发生在1882年。 弗里德里希·尼采在1882年的春天,由保罗·雷介绍给年轻的路·莎乐美,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跟她发展出一段短暂但深刻雅致的爱情。路·莎乐美既是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她同样为人所知的,是她与弗洛伊德亲密的友谊以及她的浪漫韵事,特别是跟德国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的一段情。 尼采与路·莎乐美的关系因保罗·雷的存在而复杂,因为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的从中作梗而悲惨收尾,多年以来,尼采为失去爱情而悲痛,为遭人背叛而耿耿于怀。本书所架设的舞台是在1882年的最后几个月,尼采此时深陷于抑郁的泥淖之中,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倾向。本书引述了部分尼采写给路·莎乐美的绝望信函,都是尼采亲笔所撰,只是有些仅是草稿,有些在当时已被寄出。出现在第一章中,瓦格纳写给尼采的那封信,同样是真人实事。 1882年,约瑟夫·布雷尔投注心力在化名安娜·欧的贝莎·帕朋罕的治疗上。该年11月,他开始与他年轻的门徒兼朋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讨论这个病例。如本书所述,弗洛伊德是布雷尔家中的常客。12年之后,弗洛伊德与布雷尔的书《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son Hysteria),书中第一个讨论的案例就是安娜·欧,这本书掀起了精神分析的革命。 贝莎·帕朋罕就像路·莎乐美一样,是个杰出的女性。在她被布雷尔治疗多年之后,她成为一个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工作者,她身后,原西德政府在1954年发行纪念邮票向其致敬,以表彰其贡献。然而,她就是安娜·欧的身份,却一直没被公开,直到1953年,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在他所撰写的传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传》(The Life and Work of Sigmund Freud),首次将安娜·欧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世。 真实历史上的约瑟夫·布雷尔,是否沉迷于对贝莎·帕朋罕的情欲之中呢?布雷尔的内心生活鲜为人知,不过,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不排除这项可能。相互抵触的历史记录间仅有的共识是,布雷尔对贝莎·帕朋罕的治疗,对两者都引出了复杂强烈的情感。布雷尔对这位年轻病人的全神贯注,并拨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探访她,以至于他的太太玛蒂尔德的确变得愤慨嫉妒。弗洛伊德曾对其传记作者钟斯直言不讳地谈到过,布雷尔在情感上对他年轻病人的牵扯过深,在他当时写给未婚妻玛莎·伯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曾再三保证,绝不会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精神分析学家乔治·波洛克(George Pollock)曾指出,布雷尔之所以对贝莎有如此强烈的情感,根植于他早年失去了他同样名为贝莎的母亲。 安娜·欧戏剧性的怀孕幻觉、布雷尔的惊慌失措以及其后治疗的突然终止,这是长期流传在精神分析学界的传说。弗洛伊德首度对这件意外的叙述,是在1932年一封写给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信中。钟斯在弗洛伊德传记中提及此事,直到近年,这个故事才受到质疑。艾尔拜罗伊特·希尔施穆勒(Albrecht Hir-schmuller)1990年的弗洛伊德传记中,所提出的说法是,这整个意外事件是弗洛伊德的虚构。布雷尔从未对此事做出澄清,他在1895年出版的个案记录中,极尽所能地吹嘘他的治疗功效,再一次加深了环绕在安娜·欧一案上莫衷一是的迷思。 布雷尔在心理治疗的发展上,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将注意力放在心理学上仅有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医学上对约瑟夫·布雷尔的记述,不仅称道他是呼吸作用与平衡作用的一位重要研究者,同时是一位出色的诊断专家,19世纪末的维也纳,整个时代杰出人物的医生,就是布雷尔。 终其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尼采都为健康所苦。虽然在1889年时,他崩溃并陷入严重局部麻痹痴呆(末期梅毒的一种形态,他于1900年死于这种疾病),然而一般都同意,早年的尼采(我根据茨威格1939年生动的传记概要,来刻画他就医的情境)受苦于严重的偏头痛。为了治病,尼采的求诊记录涵盖了遍布欧洲的多位医生,以此来看,他极可能轻易地就被说服,求治于当时声名显赫的约瑟夫·布雷尔。 依照路·莎乐美的真实性格来看,她不会苦恼地去拜托布雷尔帮助尼采。根据她的传记作者所述,她不是个会为罪恶感所严重烦扰的女性,并且,以她结束绯闻时罕有悔恨而闻名。在大多数事情上,她捍卫着自己的隐私,我所能确定的是,她未曾公开提过与尼采的个人关系。路·莎乐美给尼采的信无一幸存,极可能全数毁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之手,她与路·莎乐美的反目,持续了一辈子。路·莎乐美的确有个弟弟耶拿,于1882年在维也纳读医科。然而,布雷尔极不可能在当年的学生讨论会中,发表安娜·欧的案例。尼采给友人兼编辑彼得·嘉斯特(Peter Gast)的信(列在第十二章末),给伊丽莎白·尼采的信(列在第七章末),劳森医疗中心、费雪曼以及布雷尔的连襟麦克斯,以上皆为虚构。(不过,真实世界的布雷尔的确热衷于西洋棋。)除了两个尼采的梦之外:他的父亲从坟墓中起来以及老人濒临死亡时的咕噜声,其他在本书中出现的梦,皆为虚构。 1882年,心理治疗尚未诞生,尼采当然不曾正式把他的注意力转到那个方向。然而,我在阅读尼采的过程中发现,他深切并大量地关注于自我认知与个人变迁。为了年代先后的一致性起见,我约束自己只撷取尼采在1882年之前的作品,主要是《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All Too Human)、《不合时宜的沉思》(Untimely Medila-tions)、《曙光》(Dawn)与《快乐的科学》(The Gay Science)。1882年告终之后的数个月,尼采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然而,我在小说里假设,该书的伟大思想,在小说背景的1882年,已经在尼采的心智中酝酿。 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教授冯·哈维(Van Harvey),允许我旁听他卓越的尼采课程,并且接纳我参加长时间的学院讨论会,同时对我的手稿有着批判性的阅读,我从哈维教授处受惠甚深。我的哲学系同仁们,尤其是Eckaa,Forster。及Dagfinn Follesdal,容许我出席德国哲学与现象学的相关课程,为此,我深切感激。许多人对这份原稿给予了建议,我在此致上谢忱:Morton Rose、Herbert Kotz、David Spiegel、Ger-trud and George Blau、Kurf Steiner、Isabel Davis、Ben Yalom、JosephFrank以及Barbara Babcock与Diane Middlebrook指导的斯坦福传记文学讲座。斯坦福大学医学史图书馆馆员Betty Vadeboncoeur,对于我的研究提供了无价的帮助。书中所引用的尼采写给路·莎乐美的信,是由Timothy K.Donahue-Bombosch翻译的。著书过程中,许多人提供了编辑上的指导与协助:Alan Rinzler、Sara Blackburn、Richard Ellman以及Leslie Becker。Basic Books的工作人员,尤其是Jo Ann Miller,提供了无比的支持;如同他对先前书籍的帮助,Phobe Hoss对此书也做出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指点。内人玛丽琳一直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彻底无情的书评家,对本书从初稿到最终定稿,她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但提供了延绵不断的批评,并且建议了本书的书名。 书评(媒体评论) 来自:cici 亚隆总是很有创意、很绝妙地将一系列问题轻松解决。在不经意间贯穿他的治疗理念:适度的真诚、开诚布公是治疗关系的核心,而治疗关系又是治疗效果的核心。亚隆的小说.总有绝处逢生、峰回路转的一剁,这一刹,很温暖~ 来自:conge 我很高兴读了这本书,它使我着迷。我从书中了解了很多事情,关于谈话治疗,关于生命的感悟,关于尼采的永劫回归,关于人的宿命……我不能一一列举。找到它,打开它,阅读它吧。虽然这是一部小说,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是它精彩,充满有益的谈话而不枯燥。你需要运用你的心智,参与到他们的谈话中去,说不定你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来自:山坡羊 两个重量级人物各怀目的的谈话,是文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其中精彩之处,我难以表述.可见亚隆确实是顶级的心理学家。 来自:鲁西西 承认我们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们的历史,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正如布雷尔医生不能像尼采那样四海为家,尼采也不可能像布雷尔医生那样有稳定的家庭、朋友。结局证明,亚隆的才华、经验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当得起这个高难度的挑战。医生和病人,或者不如套用亚隆的语言,作为旅途的伙伴,在这段同行的道路上双双获得了救赎。书中对咨访关系和治疗过程中改变性的力量与关键时刻的描写清晰而有说服力,堪称一本经典的教科书。 来自:王小平 一次心灵苦旅,回首却发觉自我的某个部分已经得到滋养和修补,于是有了苦后甘甜的喜悦。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总是这样,让我震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