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开封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沈泓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一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跟随沈泓的《开封年画之旅》去寻找开封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内容推荐

这些年,作者沈泓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开封年画之旅》将带大家认识夹江年画。

《开封年画之旅》中的年画全部为作者本人收藏的年画原作。

目录

序(英)

第一章 将生命融进年画

第二章 痴心不改任鹤林

第三章 名称之辩起波浪

第四章 鲁迅与开封年画

第五章 刻版艺人四头牛

第六章 云记艺人郭太运

第七章 封丘寻访张幼心

第八章 追溯开封新年画

第九章 寻幽探胜访古游

第十章 惊艳山陕甘会馆

第十一章 年画邮票之遗憾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第一次交谈中,我注意到了,任鹤林谈当地年画时,不时蹦出“开封年画”这个字眼,偶而提及朱仙镇的年画,也是提出一大堆问题。

我问他:“开封年画和朱仙镇年画有什么区别?”

“在过去没有什么区别,‘在今天区别可大了。”任鹤林说:“其实朱仙镇年画就是开封年画,开封年画就是朱仙镇年画。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并不知晓“朱仙镇年画”一词产生的过程和年代,仅从字面上理解,把朱仙镇年画误认为朱仙镇产的年画,进而把它认定为农民的艺术。如此一来不仅误导了受众,也纵容了‘中草药熬色’之类的虚假宣传。王树村、薄松年及国内最权威的年画研究专家均在所出版的专著中多称‘开封年画’。它发端于都市开封,明代纸马铺遍及开封城区,关于这一点,有当时的《如梦录》为证。清末及民国时期朱仙镇几乎所有店铺作坊都在开封经营,也就是说开封木版年画一直没有间断。以产地说,就应称‘开封年画’嘛。”

“为何现在朱仙镇年画更有名,而开封年画无名呢?”我问道。

“这涉及到后来的政治需求和一些意外事件。”任鹤林说:“要解开这个谜,你应该来一趟开封,我带你看一些地方,见一些年画老艺人,你眼见为实,应该再写一本《开封年画之旅》。”

这是我们第一次涉及到这一选题。当时,我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已经写了一本《朱仙镇年画之旅》。同一个地方,写两本年画之旅是不恰当的。

而任鹤林则说:“写《开封年画之旅》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是两本完全不同的年画之旅。你和王树村先生多次合作,王树村和我多次提出过开封年画的概念,木版年画之源开封你不写,这套丛书不是缺撼吗?”

到底有没有必要,后来的发展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唐吉珂德式的人物

第一次接到任鹤林电话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到他的一两次电话,有时一周就要接到他的数次电话。听他谈开封年画,谈全国年画动态,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知。

任鹤林的资讯丰富,他和中国最著名的年画专家王树村、薄松年、张道一等长期保持密切联系,哪里有什么年画活动,年画界又出现什么争鸣和动向,谁又发表什么观点,他都一清二楚。而他谈得最多的,则是他对开封年画困境的忧虑,和对朱仙镇年画现状的评论。

第二次来电话,谈到朱仙镇年画,任鹤林激动地说:“现在有把年画神话的倾向。我们不要神话,不要传奇。年画不是神话,年画是无数代艺匠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年画也不是原子弹,不神秘,制作并不难,但需要专业技能。不能因为现在流失了,就把它神化,夸大其辞加以炒作。对这种炒作,人们既显得很无奈,似乎又给予见怪不怪的宽容,这种善良的宽容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任鹤林刚刚应邀到德国举办开封年画展。“德国人看了我印年画的演示,惊奇地说中国木版年画是一千年前的海德堡。这就是说,我们的木版年画印制工艺就是彩色印刷机的祖先,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虽然现在落后了,但雕版水印仍然具有现代印刷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正因为落后了,这一古代最畅销的纸质媒体衰落了,正在消失,又正因为它曾经的辉煌,任鹤林要保留和恢复它昔日的辉煌。

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无异于唐吉珂德与风车作战。后来,任鹤林对我讲述了一个故事。1987年秋,河南省举行了一个抢救民间年画的会议,会上人人都献计献策,大谈如何抢救,如何保护,唯有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杨先让说:“木版年画本身就是消失的艺术,必然消失的东西,无论如何抢救,都是不可能救活的。”

当时任鹤林还刚刚新任开封朱仙镇年画社副社长,决心为抢救这一传统艺术大干一场。杨先让的话无异是一瓢冷水。任鹤林虽然难以接受,但他善于思考,从此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1990年由于种种原因朱仙镇年画社被撤销,随后木版年画研究又一次陷入低谷。

任鹤林不愿意看到他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开封年画走向没落,他选择了一条与风车作战的道路。P006-007

序言

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的诞生。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我的年画之旅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如红船口、夹江、扬州、滕州、柳州、黄陂、北京、无锡、磁县、樟树等地,已经找不到一个民间木版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也仅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南通、凤翔、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热闹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开封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民间也只有两三家艺人在做年画。传统的年画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已成为濒危艺术。在笔者开始寻访民间年画的十年间,很多年画产地第一次去的时候,尚能见到年画和艺人,第二次去,已物是人非。年画和艺人都已随风飘逝,渺无踪迹。那时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如今,民间木版年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注和传承民间年画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一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中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初级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又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一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啊!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散落在各地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沈泓

注:本书中的年画全部为作者本人收藏的年画原作。摄影照片均为作者本人摄。书中未注明产地的年画均为夹江年画。

后记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祝福“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里,在手机短信上,在电子邮件里,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家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画。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

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活活气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儿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架起莲花船,抱着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劳动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给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何不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也尽在年画中。

注:作者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和同好交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