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痴心,十年寻访,百折不弃,千载绝唱,万里迢迢……倾心呈现独一无二的中国年画寻踪之旅。
本书是由沈泓编著的《东昌府年画之旅》,为“中国濒危年画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在这本《东昌府年画之旅》中,那些即将逝去的东昌府年画,在民间草根力量的坚守中悄然还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昌府年画之旅/中国濒危年画寻踪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沈泓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颗痴心,十年寻访,百折不弃,千载绝唱,万里迢迢……倾心呈现独一无二的中国年画寻踪之旅。 本书是由沈泓编著的《东昌府年画之旅》,为“中国濒危年画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在这本《东昌府年画之旅》中,那些即将逝去的东昌府年画,在民间草根力量的坚守中悄然还原…… 内容推荐 由沈泓编著的这本《东昌府年画之旅》是《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之一。《东昌府年画之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作者寻找东昌府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东昌府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东昌府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目录 序(英) 第一章 寒夜清冷到水城 第二章 穿越田野进大赵 第三章 寂寞雕版栾喜魁 第四章 年画已绝三担庙 第五章 年画学者张宪昌 第六章 顺着运河探源流 第七章 神像繁多娃娃活 第八章 直线艺术有特色 第九章 五星商场见剪纸 第十章 挖掘抢救重传承 后记 试读章节 勤劳创业育英才 荣维臣正对我介绍他的年画时,荣维臣的父亲荣洪昌插进来骄傲地说: “他印年画是我教会的。我有五个孩子,我都教会了他们印年画。” 不过,一代更比一代强。我问荣维臣有几个孩子,他对我说:“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中科院读计算机硕士,二儿子在南昌大学读电器工程专业。最近他们快放寒假回来了。” 荣维臣比他父亲荣洪昌强的是,他读过四年小学,在苏堤口上初中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当时不上课了,闹革命,初中生都闹革命,我家庭成分不好,是中农。读不成书了。” 其实,很多家庭出身不好的都是勤劳的人,因为勤劳,才能富裕。荣维臣对我说:“我卖过30年年画,都是老客户来买,方圆100里地附近的乡亲都到我这里来买年画,路途远的,供不应求没货时,就住在我家两三天,我管吃管住,印出来再带货走。” 听荣维臣说,他还到过全国很多很多地方,如辽宁、青岛等地。我问他到那些地方干什么,他告诉我,改革开放后,村里办副业,办了一个漆厂,他是漆厂职工,到外地跑业务,不过,后来漆厂垮了。 荣维臣有事出去忙去了。荣洪昌继续对我介绍,他家里不靠年画收入生活,主要是靠养殖业。 “养什么呢?” “养牛。今年养了3头牛,去年有7头。去年年画收入有2000多元,养牛收入4000元。” 我看到院子里的3头牛在安静地吃草。 除了养牛,荣维臣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他承包有10亩地,这里按家庭人口分田,一人2亩,荣维臣一共种有20亩地。除了每人每年交税100元,每年种地的收入大约1万元。 而荣维臣的二儿子读大学每年学费就耍6250元,加上生活费等,一年的费用要1万元;大儿子读研究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也要9000元。 所以,荣维臣必须拼命千活,养牛、种田、印年画…… 不过,从我对荣维臣家中观察来看,他家不穷,除了盖的新屋大院,还有一台机动三轮车,这是他花4500元买来的。 勤劳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荣维臣一家在清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靠微薄的收入,养育了两个大学高材生,令我感慨万千。城里有钱人尽管有钱,却也有很多子女不能考上大学,可见,钱绝不是决定一切的。相反,寒门往往培养出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的下一代,经过寒苦的人往往更有出息。 床底藏有老年画 我问荣维臣有没有老年画,他说有。这让我感到很神奇。 他从床下拖出一个塑料袋,抖开来,只见里面有一卷卷纸质发黄的年画,他一一在地上为我展开。我仔细一看,不过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年画。 尽管这些不能算是老年画,但在没有老年画的情况下,这些有约20年历史的年画倒是也能给我带来惊喜。 他对我说:“有些大学生和大学老师来我这里,专门要买我的这些老年画呢。” 我正欣赏着这些年画的时候,一个高个子长着长胡子的老人走了过来,他打开手里的一张年画,对我说:“我这里有老年画,你要不要?” 我一看,确实是一张荣维臣这里没有的年画样。这张年画使我眼前一亮,不是因为他老,而是因为稀缺。这张年画不过10多年20年的历史,但我没有看到过这张图样。 稀少决定珍贵,我当即按照他出的价格购买下来了。 高个子老人戴耳罩,咖啡色的棉袄外面套一件蓝色中山装。他叫赵玉銮,1930年生,曾经是年画艺人,现在不印画了。赵玉銮显然经常和外来游客打交道,知道收藏者的需要。大概是我买了他送来的年画,激发了他的成就感,赵玉銮对我说: “我还能找到老年画,你要不要?” 我说:“要。” 于是,赵玉銮快乐地出去找老年画去了。不过,赵玉銮回来的时候手里没有拿老年画,而是拿了两个葫芦和一块小小的冥钞老雕版。 葫芦是都市人新兴起的收藏爱好,但我没有此癖,我倒是对他手中小小的冥钞老雕版感兴趣,一看就是清代之物。也许赵玉銮看出了我的兴趣所在,对这块小小的老雕版报价不菲,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只得放弃了收藏的念头。 买了一卷荣维臣的年画,天已经渐渐暗下来了。我知道在这个村子里应该还有一家年画艺人在印年画,但时间已经不容许我在此久杲。荣维臣也说:“如果你今天要赶回聊城,现在就要快点到路上等车,再晚了恐怕就没有车了。” 于是,我和这家人告辞。荣维臣将我买的画放在一辆自行车尾部,对我热诚地说:“我送你到路上等车。” 荣维臣推着车,匆匆地从一条小路朝村外走去,我快步跟着他。 小巷发明老艺人 走过一条小巷时,看到一个老太太正站在大门口对我微笑。我心有所动,对她问道:“您家里有年画吗?” 她说:“有啊!进来看看吧?” 尽管荣维臣在前面匆匆走路,我还是毫不犹豫地跟这位老太太走进了她的院子。 这个院子比荣维臣的院子更为古朴,里面没有牛,但有一只白色的羊,一只白色的猫,都很漂亮。 我走进老太太家中。因暮色降临,她家大堂很昏暗,一个戴着一顶蓝帽子的老人正坐在家里的凳子上。他就是我在大赵村见到的另外一个年画老艺人,年岁最大,虽然家里还存有少量以前印制的年画,但他已经不再印年画,身体也不能印年画了。 知道我是来寻找年画的,他拿出一个纸箱,里面是一卷年画。老人珍惜地告诉我:“这些年画都是几年前或十年前没有卖完的,是老年画,前不久还有大学老师专门到我这里来买,说他们就是要老年画。” 老人的年画比荣维臣的年画颜色显得沉着,线条也更有刀味。 这时,荣维臣走了进来,他一定是发现我走丢了,很准确地找到这个院子。时间紧迫,两个老人匆匆为我清点了一批他们多年前印的年画,我照了几张照片,付给年画款,就匆匆和他们告辞了。 P34-36 序言 这些年,我走遍了中国除台湾的各省市地区,寻访中国古代的各大年画产地,行程不亚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次走出了一条中国年画之旅。对于自由行的爱好者,这是一条全新的人文之旅。 年画之旅的结果,是这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的诞生。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我寻找各地年画的行程,包括在田野和深山的跋涉,对各地民间年画艺人的叩访,以及各地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 我的年画之旅中,最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很多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年画生产鼎盛一时的产地,如红船口、夹江、扬州、滕州、柳州、黄陂、北京、无锡、磁县、樟树等地,已经找不到一个民间木版年画艺人了! 现存的年画产地也仅十多处,其中大部分地区仅一两个老艺人在印制年画,如南通、凤翔、聊城等地。老艺人一走,年画就会断流,即使是现在宣传较热闹的绵竹年画、武强年画、开封年画、朱仙镇年画、平度年画,民间也只有两三家艺人在做年画。传统的年画艺术正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在现代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民间木版年画已成为濒危艺术。在笔者开始寻访民间年画的十年间,很多年画产地第一次去的时候,尚能见到年画和艺人,第二次去,已物是人非。年画和艺人都已随风飘逝,渺无踪迹。那时尚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如今,民间木版年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间年画的工程已在各主要年画产地启动,关注和传承民间年画艺术就是弘扬传统文化,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自命清高的人是不会喜欢民间年画的,他们会说它匠气和俗气。它真的俗气简单吗?在民间年画中,耐人寻味的寓意表象随处可见,每一幅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有意味的形式、象征、隐喻、谐音、寓意,这些西方现代绘画中的核心元素,我们朝圣般虔诚膜拜的元素,我们苦苦跋涉了~圈也只抓到皮毛的东西,重新回到中国民间年画中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元素原来早已存在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年画中,遗憾的是我们却视而不见! 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这难道不是巨大的隐喻和象征吗?西方人对此感到神奇而神秘。神往不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抛弃自己的博大神奇而求索别人表象的神秘呢? 正如在中国年画最初级最原始形态的纸马收藏中,不断有人惊呼“我发现了毕加索”“我又发现了凡·高”一样,在民间年画这一最成熟的中国民间美术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师的完美,还有灵感的源泉。因为它原本就源自泥土啊!而任何大师都离不开泥土!现代人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泥土。最简单的,才是最丰富的;最俗气的,或许是最典雅的;同一个圆上,终点就是起点。 那么,让我们顺着圆的轨迹,循着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精髓,终结我们每日每时此时此刻各种徒劳无益的疲于奔命,回归起点,背起行囊,去寻找散落在各地的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吧! 沈泓 后记 民间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年话”,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祝福“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出门见喜大发财”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找到。 年话年复一年地繁衍在新年的见面问候中,在邮递的信函中,在电话里,在手机短信上,在电子邮件里,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年画——却渐渐消逝。 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在武强年画产地,一个老艺人对我讲述“关帝赐画”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武强城南宋家村有个叫宋良的穷书生,家贫如洗,却心地善良,助人为乐,获得关帝赐画,治好了老母亲的病。从此,就有了“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花开落谁家”的传说。如今,武强年画和其他年画一样上了邮票,《鹤鹿同春》《五福临门》《步步吉祥》《吉庆有余》《五路进财》等都是吉利的年画。 在杨柳青也有年画年年鼓,一年鼓一张的说法,还有“金驹送宝”“黑驴拉磨”“美人就亲”“春牛耕作”等年画传说。如最常见的年画《莲年有鱼》,就有一个故事: 清乾隆年间,河北胜芳镇有个叫薛富贵的财主,他从卫里(天津市里)回来,船过杨柳青,他登岸游画乡,买了一幅神笔妙手白俊英的《莲年有鱼》。 这张年画往家里一贴,就见那画上的胖小子跳了下来,说:“想吃鱼,您老拿个木盆来。”薛富贵心里一亮,赶忙找来一大木盆。第二天早上,木盆里果真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大鲤鱼,天天这样。薛富贵天天卖鱼,赚的钱越多越贪婪,掐着指头盘算整个胜芳都要姓薛了。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可抬头一看,那张画变成了一张纸。他“啊”的一声,活活气死了。那画上的大胖小儿怕被钱玷污了自己的灵性,张起荷叶帆,架起莲花船,抱着大鲤鱼,沿着大清河,又回到了杨柳青。 《莲年有鱼》的谐音“年年有余”,年话寓意为生活富裕美好。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为劳动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可以说,在没有电视和报刊的古代,民间年画是传播最广的寓教于乐的媒体,是儿童成长的教材,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每当春节将至,在我们给亲朋好友互相拜年说年话的时候,何不送上一幅民间木版年画?体味传统文化意蕴的同时,最丰富最深情的新年祝福也尽在年画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