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见证(伟大艺术背后的真相)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李予心
出版社 求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往往比其本身更让人着迷!

打开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的隐密之门从新的角度欣赏大师们的传世名作!

本书介绍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维特鲁维人》、《岩窟圣母》;乔尔乔内的《暴风雨》;米开朗基罗的《美弟奇宫雕塑》;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伦勃朗的《夜巡》等。

内容推荐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在一幅幅伟大的艺术作品中,非现实的、理想的和乌托邦的审美世界彻底打碎了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古典艺术。恰如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样,某些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彻底背离和颠覆,熟悉的世界和生活逐渐在艺术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的乌托邦。

本书从新的角度欣赏大师们的传世名作!

目录

拉奥孔

阿格桑德罗斯,葛雷柯

犹大之吻

乔托

阿诺菲尼夫妇像

杨·凡·爱克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

人间乐园

波希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岩窟圣母

达·芬奇

维特鲁维人

达·芬奇

大卫

米开朗基罗、多那太罗

美弟奇宫雕塑

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

暴风雨

乔尔乔内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雅典学院

拉斐尔

法国公使双人像

小荷尔拜因

尼德兰的寓言

老勃鲁盖尔

以马忤斯的晚餐

卡拉瓦乔

爱之园

鲁本斯

泰姬玛哈陵

沙迦罕王

阿卡迪亚的牧人

普桑

圣泰瑞莎的狂喜

贝尼尼、布隆齐诺

镜前的维纳斯

委拉斯开兹

夜巡

伦勃朗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

秋千

弗拉戈纳尔

裸体的马哈

戈雅

马拉之死

大卫

拿破仑一世加冕礼

大卫

安魂曲

莫扎特

献给艾丽斯

贝多芬

暴风雪:驶离港口的汽船

泰纳

浴女

安格尔

安格尔、杜尚

梅杜萨之筏

籍里柯

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

肖邦和他的小说家情人

肖邦

晚钟

米勒

画室

库尔贝

草地上的午餐

马奈

奥林匹亚

马奈

摇篮曲

勃拉姆斯

日出·印象

莫奈

沉思

罗丹

沉思者

罗丹

大溪地的妇女

高更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高更

圣家堂

高迪

唐居老爹的肖像

凡·高

向日葵

凡·高

缠耳的自画像

凡·高

星空

凡·高

黛娜

克林姆

呐喊

蒙克

红、黄、蓝,结构

康定斯基、蒙德里安

莎乐美

莫罗、比亚兹莱

亚维农的少女们

毕加索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意象的不忠

马格利特

记忆的永恒,睡眠

达利

IKB

克莱因

音乐剧《音乐之声》

音乐剧《西贡小姐》

试读章节

《岩窟圣母》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这副画的构图,达·芬奇前后画过两次,色彩与细节略有不同。较早的一幅存放于罗浮宫,后一幅存放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而后者被怀疑曾在16世纪时被人修改过。

画上的情节取自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三章《耶稣受洗》: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到了施洗者圣约翰,要接受他的洗。施洗者圣约翰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为何反而到我这里来呢?”耶稣回答说:“你暂且答应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礼)。”于是施洗者圣约翰答应了他。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看见神灵,仿佛是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天上这时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

按照圣经所述,施洗者圣约翰不应该是个孩子,而应该是个成人。而圣母携子逃亡埃及和以色列的时候,耶稣也仅是刚出生的婴儿,他不可能像画上所表现的那样与圣约翰对话。此外,耶稣受洗的地点是在约旦河边,受洗时也没有圣母在场。那么达·芬奇为何做如此大胆的改变呢?圣经上说,希律王为了除去耶稣以绝后患,派人在耶稣诞生的地区大规模屠杀两岁以下的婴儿。天使启示约瑟,让他带着圣母与耶稣逃出伯利恒,他们刚刚来到约旦河边,便得知施洗者圣约翰在这一带传教,于是相约在附近一个岩洞内会面。达·芬奇把画面人物展现在一个古老的岩洞内,也是合乎情理的。耶稣受洗,在圣经上始终没有讲清年龄关系,此类题材往往随画家构思,各有不同表现。达·芬奇在学徒时期与老师合作一幅《基督受洗》,其中耶稣和施洗者圣约翰的形象显然已是成人了。

两幅《岩窟圣母》的不同在于,后一幅画面上,人物更拉近一些,而且画面右侧天使那只指向圣约翰的右手变得自然了;她的视线也不再朝向观众,而是瞧着两个孩子。从这一点看,后一幅《岩窟圣母》比前一幅的构思更成熟了。但在色彩上,圣母的深青色斗篷被改为深蓝色,天使的红色披风变得更富有暖意。

达·芬奇为何要画两幅并无太大差异的同一题材作品,一度是一个谜。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在对《岩窟圣母》扫描时发现,在这幅图画下面还隐藏着另一层达·芬奇亲笔所画的图画,从此揭开了达·芬奇为什么要创作两幅一模一样作品的谜底。

在这幅隐藏的作品中,圣母的头部下有一只手,放在她的胸前,图像更清晰地显示,这只手属于另一个圣母玛丽亚,她向下凝视着一些线条,相信这就是画耶稣的草稿。这幅作品看起来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圣母跪在耶稣前,就像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描绘过的那样,崇拜上帝之子。隐藏在后面的人物头部很不寻常,看起来就像达·芬奇另一幅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圣菲利普反转的头部。这层画作并未完工,专家们认为达·芬奇可能还计划在她的前面画上圣子耶稣。

1483年,达·芬奇应米兰一个宗教团体的请求,创作了《岩窟圣母》,用作一间教堂的装饰。作品完成后,达·芬奇非常满意,他提出增加酬劳,但是遭到了该宗教团体的拒绝,一怒之下,达·芬奇便把这幅画卖到别处,也就是目前巴黎罗浮宫收藏的那幅《岩窟圣母》。几年之后,这个宗教团体要求达·芬奇归还这幅作品,达·芬奇本来想重新创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是遭到宗教机构反对,他们坚持要一幅与原作一模一样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现在收藏于英国国立美术馆的这幅“模仿”作品。

隐藏底稿的发现证明第二个作品并不是罗浮宫那件作品的简单复制。画面显示艺术家在细节上做过很多尝试,比如他尝试运用学习到的光线走向和人体解剖学。

《维特鲁维人》——一个裸体的健壮中年男子,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以他的头、脚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可以连接成一个圆形。

事实上,这幅图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意义。维特鲁维是古罗马一位杰出建筑家的名字。这位建筑家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他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技术,也潜心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维特鲁维曾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在他的著作《建筑十章》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维特鲁维说:“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如果人把手脚张开,采取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画出这样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正方形,即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正方形一样。”

达·芬奇读了《建筑十章》,有所领悟,为此书写了一篇评论,并把形体比例与几何学知识串联起来,创作出了具有完美比例的《维特鲁维人》,作为该篇评论的插图。如今,《维特鲁维人》成为现代文化的偶像,在世界各地被频繁使用。

维特鲁维人,是公元一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维。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维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维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 

大卫是《圣经》中的犹太少年英雄。以色列王扫罗在位时,非利士人进攻以色列,其中一位巨人勇士哥利亚所向披靡,无人能敌。然而,当哥利亚在城门外宣战时,从未上过战场的年轻牧童大卫主动要求作战,他仅仅手握一个投石带,用智慧和勇气杀死了这个魔鬼般的人物,并取回了他的头颅。后来大卫成为以色列王。从此以后,这个勇敢又聪明的少年就成为无数雕塑家竭力表现的对象。

1501年,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在一块因为被人损坏而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出了这个永世名作。当时,这块大石被认为毫无用处而遗弃街头,米开朗基罗不动声色地拿着雕刻工具在路边雕凿起来,路人奇怪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在创作”。不久之后,这块本来已经沦为垃圾的石头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大卫。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与健美体魄的英雄形象。米开朗基罗精心刻画了大卫临战前的一刹那:头部微微转向左方,双目紧紧地注视着敌人,左手握着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下垂,略握拳头,表情异常平静。

大卫像高5.5米,原准备作为大教堂的装饰雕像,但由于创作极为成功,通过大卫形象表现的捍卫祖国、力抗强权的英雄意志激励了佛罗伦萨人民士气,共和政府改变原计划,决定将它置于市政厅大门前。P30-37

序言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世界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渲泄情感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通俗地说,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娱乐游戏的一种特殊方式,又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娱乐游戏的文化范畴。

美是艺术的本源,而善则是道德的标准。马克思的艺术观告诉我们:艺术的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塑造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获得解放,构建一种高尚的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即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

托尔斯泰认为,把艺术等同于美是肤浅的,因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生中的作用”。在托尔斯泰看来,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它的道德目的之中,优秀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道德“善”的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善的训诫。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以礼乐正天下”,尽管他重视礼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看到了“乐”在培养人们道德情感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今天值得借鉴的。

一部能够给予观者深刻印象的艺术作品,能向人们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人们在欣赏这幅美妙画卷的同时,会产生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人们在这种共鸣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人生、对未来、对社会的感悟。

《见证——伟大艺术背后的真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鉴赏,我们尝试把“阳春白雪”,下位至“下里巴人”,因为艺术原本就源于生活。我们意图向读者传递这样一种理念:对于艺术的美,没有阶层,无关贫富,它仅关乎人类心灵的走向。我们热爱艺术,是我们热爱生活,对生活怀有无限美好憧憬的最好“见证”。

出版者

2010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他的母亲。

——达·芬奇

人来到世上,不仅仅是为了享受快乐,甚至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诚实。人来到世上,应当为人类做些大事,应当争取崇高,克服粗俗,这种粗俗几乎阻挠着每个人的生存。

——凡·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