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义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韩非的“叛逆”

韩非主修刑名之学,最终自己却被无情地套上了枷锁,这仿佛是一个魔咒,比如作茧自缚的商鞅,使后来的士子们不得不步履谨慎起来。作为悲剧性的人物,韩非一生钟情的学术主张,如一杯酒,练就了他的人生性格和人生信条,而最终,这杯酒却成了为他壮行的最后晚餐。

韩非子,韩国的贵族,和秦国后来的丞相李斯是同学,师从荀子。按理说,六国多辩士,不说口若悬河,口齿伶俐也是必需的基本功夫,可是我们的韩非却偏偏患有严重的口吃——命运跟韩非开起了玩笑。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秦王赢政只要轻轻推开函谷关,映入眼帘的,便是挡路的韩国,挡住了秦军千万虎狼之师的东进之路。家门口有块石头,换谁都会不爽。于是,秦王的剑锋便直指近邻。

而韩国国内,韩王的做派和大多数国君一样,无非酒池肉林,把一些正直之士当作眼中钉。因此,戏剧性的情况便出现了,当边关吃紧时,韩王才慌忙想起那些大臣大将们都在家抱小孩呢,于是临时征调他们去挡一阵子。要是赢政稍打一个盹,他又温柔富贵乡去了。有这样的国君,可以想见韩国的局面。

韩非要是也跟大多数公子哥似的,没事哼个小曲,遛个鸟,倒也罢了。问题在于,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他自己的主张与抱负。眼见韩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不仅仅是忧虑,而且是忧愤起来。他多次上书韩王出谋献策,洋洋洒洒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诸如《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之类,来阐明他的理想。这样努力的结果是,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听众,可惜这个听众不是韩王,却是作为对手的秦王赢政。

公元前233年,韩王安六年,也就是秦王政十四年,距秦统一中国仅剩12年。韩王被赢政折腾得实在没办法,想起了最后一根稻草,派韩非子去秦国试一试,碰碰运气。可是,这一试,外交努力没试成,韩非的命却试没了。

韩非在秦国是这样开展外交作为的:他对赢政说,只要你赢政听我的,灭不了赵、韩、荆、魏、齐、燕,我就不是人。不但不是人,命也可以任你拿去(“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韩非不愧是法家出身,要多无情就有多无情。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受尽千辛万苦,无非为了骨气,可他倒好,反水还在其次,却要带部队打自己的祖国,难怪后人骂他。

赢政对这个超级宏伟的战略蓝图怦然心动,“悦之”,恨不得明天一步就能封禅泰山,一统山河。于是赢政考虑该给韩非安排什么样的职位,考虑来考虑去,却把对韩非的任用给耽误了。

关于赢政的迟疑,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从史书的记载看,赢政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况且韩非还是他极想见到的人物。《史记》上说,秦王为了尽早见到韩非,甚至命令部队加大攻击力度。可一旦见到神交已久的韩非,赢政却一反常态,举棋不定起来,这事确实颇费思量。我的推测是,秦王从始至终都未见到韩非本人。也就是说,除了外交场合的客套外,他们之间尚缺少一次足以达成共识的深谈。而这次没有兑现的深谈,对双方都是重要之极。秦王可以借此进一步认识韩非,要用其人,总得见见面吧。韩非也可以借此进一步阐明思想,取信于秦王,大而言可以得到富贵,小而言可以保住性命。

什么原因造成秦韩的失之交臂,不得而知,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当是韩非的口吃。韩非深知自己的功力不在嘴皮子上,而在笔底下。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然而,韩非因口吃而丢掉的机会,却给了同学李斯一个可乘之机。西方有个哲学家曾说过一句相当恐怖的话: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用在李斯与韩非身上,真是贴切之极。  楚人李斯,也客卿秦国。所谓客卿,就好像中国留学生取得美国国籍,正准备参加议员选举,还在准备阶段,没想到半路杀出个韩非,对他的竞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结果自然不难想象,这个擅长心计且妒忌心极强的楚国人,不顾同窗之谊,准备干掉他。

李斯还真找到了韩非的死穴,他对秦王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韩)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这句话因袭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为秦国谋划的攻防思想。他为秦王谋划说,“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那些名人名士,能拉拢的,不惜一切代价拉拢来,实在拉拢不了的,干脆“利剑刺之”,免得为敌所用,老给我们添麻烦。

赢政怕的就是这个,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派人将韩非逮捕下狱。狱中的韩非要见秦王,李斯不让。要申诉,李斯也不让。不但不让,还擅做主张,派人拿了一杯毒酒,说是御赐的,逼韩非喝下去。而等秦王缓过神来,韩非,这个因为口吃而错过与秦王面谈的人物,早已吃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顿晚餐。

《通鉴》中有两人评论了此事,一是扬雄,一是司马光,二人的论点和李斯一样,关键词只两个字:“人情”。扬子认为,韩非之失在于信口胡话,没有基于“以礼动,以义止,,的操守,口出狂言,不留后路,犯了自大病。司马光认为韩非替秦国谋划,首先一条就想把自己的祖国打倒,太禽兽了,死有余辜。而太史公在《韩非列传》中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说的正是韩非的性格。

韩信的市井之志

韩信不听从武涉、蒯彻的策反,死不背汉,是其性格所致,欲报知遇之恩故也。萧何称之为“国士无双”。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部直取齐地,肥得可以,有了环视群雄的本钱,然后派人对刘邦说:“齐地形势非常复杂,大王就让我代理齐王(假齐王)吧,否则怕镇不住。”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这不明摆着伸手向组织要官么,“他妈的……”。话音刚出口,坐在旁边的张良机警地踢了他一脚。刘邦尽管文化不高,但悟性极好,明白过来这一脚是怎么回事,韩信如果要反水,后果不堪设想。连忙改口说:“他妈的,要做就做真齐王,假齐王是怎么回事。”韩信如愿以偿地当上了齐王。可是,这个轻率的举动,埋下了他日后身首异处的祸根。

当此之时,脑子清浅的项羽得知他的二十万部队连同司令官龙且尽为韩信所灭,汉军对楚军形成了包围之势。这位力能扛鼎的赳赳武夫平生第一次产生了恐惧心理。于是派武涉前去策反韩信,条件是:三分天下,各做地主。而不属于任何派系的汉阳人蒯彻也看出了局势的微妙,也在第一时间赶来凑热闹,让韩信南面称孤,三分天下。三人的谋虑竟惊人的一致,第三人就是张良,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按说武涉替项羽前来游说,情有可原。可蒯彻凑什么热闹,他又无党无派,就不怕被韩信就地正法?我的推测是:韩信的假齐王之事,估计蒯彻也风闻到了,他估摸着韩信随着势力的壮大,可能会不老实,于是想借机捞一杯羹,弄个开国元勋干干。问题出来了,蒯彻这么一个疯疯癫癫的书生都看出了,身为统帅的刘邦能看不出来?就是这个蒯彻,后来见韩信对他的策反无动于衷,于是佯狂为巫,令人惊奇的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刘邦竟赦免了他,也是好命。

平心而论,武涉和蒯彻都独具眼力,对形势的分析,有理有据,入木三分。设若韩信当时脑子一热,雄心一动,三分天下有其一之首谋,不归诸葛武侯明矣。可是韩信一再迁延者,只是心存一个“义”字。他说自己给项王当差的时候,不过是一个执枪站岗的侍卫(郎中),“(在楚)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通鉴》卷十)。时至今日,韩信这一番话在我读来,也看不出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确是肺腑之言。当时形势,韩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当此之时,韩信铁了心追随刘邦,完全符合他的性格,漂母一饭之恩日后不也千金投水相报么。

按理说,知恩图报,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提倡的人文精神,刘邦后来不该那样对他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可是韩信的结局,却又是意料之中,刘邦并没有负他。司马光好意地说:“假如韩信能谦虚一点,不那么居功自傲,他也能永享子孙后代的供奉。”司马先生是希望韩信能学道张良,功成身退。问题是,韩信打小受穷,不比张良的富贵出身,以致后来见着什么都想抓住。三年大饥荒的过来人,都有一副馋相,即是此理。《资治通鉴》载:“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通鉴》卷九)后来武功发达了,钱也有了,便伸手向刘邦要“假齐王”,刘邦在张良一脚的提醒之下封给真齐王。人生的因果至此上演。

愚私下揣摩韩信的前言后语,他韩信终究不过是要荣华富贵罢了,正如梦中的阿Q,参加革命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娶老婆,还嫌吴妈的脚太长。而刘邦是个老辣的政治家,想的却是汉家天下。人心难测,欲壑难填啊,这小子手里有兵,功劳又大,三大战役他打了一个半,现在要齐王,保不准将来要……刘邦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想都不敢往下想。因而就睡不着觉,史家笔法是“心御之”。打仗我不行,阴谋你不行,韩信这位“沙场秋点兵”的老将,最终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保住,遑论其他。

司马迁说:“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韩)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司马迁看人入木三分,这话值得再三玩味。

P3-9

书评(媒体评论)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胡三省

《资治通鉴》与其说是帝王的镜子,毋宁说是人民的镜子。透过《资治通鉴》,可以看出我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面对的福祸命运,也可看出统治阶层的心态和行事轨迹,用来作为对他们的评鉴标准。

——柏杨

目录

第一章 百年皆客

 1.韩非的“叛逆”

 2.韩信的市井之志

 3.李广难封

 4.刘邦与刘秀

 5.文翁开蜀

 6.老实人卓茂

 7.王莽的因果

 8.逸民(一)

 9.逸民(二)

 10.张俭及其他

 11.说曹操

 12.刘备托孤

 13.累死诸葛亮

 14.意气相期

 15.王溶楼船

 16.小生何晏

 17.张宾张子房

 18.青衣行酒

 19.谢安的闲暇

 20.王猛身后

 21.文帝腹心殷景仁

 22.梁帝讲经同泰寺

 23.刘义康在安成读书

 24.刘裕放弃中原

 25.杨广的教训

 26.柳宗元的政治冒险

 27.三垂冈

 28.文胆

第二章 治乱因缘

 1.政治广告

 2.始皇刻石

 3.嬖幸近臣

 4.秦亡论

 5.托孤事大

 6.君臣之间

 7.汉朝的性格:亦儒亦法

 8.此地旧长安

 9.论养士

 10.骑兵兵种

 11.京都与王化

 12.东汉风俗

 13.成事的气量

 14.守望麦田

 15.盗亦有道

 16.选人的分寸

 17.奉天子以令不臣

 18.坐谈客

 19.所谓南北

 20.诸葛亮为何六出祁山

 21.避祸

 22.干宝论西晋之亡

 23.绅士政治(一)

 24.绅士政治(二)

 25.英雄泪

 26.要塞鬼兵

 27.咳唾为恩

 28.寒人掌权

 29.大臣之体

 30.谏的分寸

 31.赌徒种种

 32.是非如麻

 33.文可安邦

 34.云梦之竹

 35.谏臣的担当

 36.一君之身

 37.不战而屈人之兵

 38.儿子得道

 39.毛泽东的手笔

第三章 文成经纬

 1.关于“挟书律”

 2.学者之担当

 3.立言之体

 4.官员的读书

 5.卜筮之道

 6.来点精致

 7.鱼片汤

 8.读史的态度

 9.另解陶渊明

 10.开馆授徒

 11.鸠摩罗什法师

 12.魏晋小战国

 13.北魏重儒

 14.书生之见

 15.清雅之士

 16.魏收撰“秽史”

 17.当年讲坛

 18.文人病

 19.以指指月

 20.沈约撰《宋书》

 21.寻找雅乐

 22.王通讲学河汾之间

 23.书房里的机关

 24.文士与儒士

 25.旧唐密码诗

 26.经尘一骑

 27.史上第一家书院

 28.国人对知识的尊重

 29.朋友讲习

 30.私塾教育

第四章 渔樵评弹

 1.不君不臣

 2.富贵之志

 3.陈婴母与王陵母

 4.“刑不上大夫”论

 5.关于无为

 6.所谓陶染

 7.婚姻自由

 8.东汉的反季节蔬菜

 9.我的自留地

 10.看菜吃饭

 11.限年取士论

 12.文明岂可恃乎

 13.小人不可得罪

 14.天造草创

 15.发现母亲

 16.谁动了我的凤凰池

 17.此山此水

 18.黄金与土同价

 19.如此执法

 20.言与行

 21.幸福指数

 22.关于精英教育

 23.入乡问俗

 24.妇德

 25.文辞欺人

 26.寥落古戏台

 27.东风西风

序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此联出自明人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我很是喜欢。熙宁元年(1068),《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请辞“翰林学士”一职,对宋神宗说:“臣讲读经史,粗有所采,而应对宾客,实非所长。”不佞不敢与温公比,但“讲读经史”的性情却是相近。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祖籍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世称涑水先生。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河南光山县,其父司马池时任光山县令,便以“光”命名。公元1086年,司马光病卒,年六十八,死后追赠太师、温国公,故后人又称司马温公。司马光一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目为“旧党”、“保守党”,此又另当别论。

司马光编撰《通鉴》是花了大心血的,前后总共花去19年时间,这还不包括他写《通志》的时间。治平三年,司马光向宋英宗进呈《通志》八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鉴》周纪5卷、秦纪3卷。司马光编撰《通志》的缘起,是鉴于前代史籍太多,一般士子读来已是不易,更何况政务缠身的皇帝,于是立志要编一部简明扼要的通史,叙历代王朝兴衰,让本朝皇帝有所借鉴。这个想法得到宋英宗的支持。治平三年(1066)夏四月,英宗命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实”,同时授权他在崇文院组建书局,自己决定人选,允许借阅龙图阁、天章阁、三馆、秘阁藏书。治平四年(1067),英宗崩,神宗即位,给这部书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写了一篇“序”。这个序言后来威力大了去了。绍圣四年(1097),蔡京的哥哥蔡汴授意一个叫林自的人,上书宋哲宗请求将《通鉴》刻板毁去,太常博士陈罐便祭出神宗的“序”,言下之意是说,你们敢毁去神宗钦定的书?蔡汴一流也担心被扣上“诬毁先帝”的罪名,只得手软,偷偷将刻板收起来,不让再版就是,复不敢议毁版事。

司马光的助手主要有三人: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后来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书局,负责文字检校,《通鉴》成稿之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加入文字校对。对于书局三人的分工,历来意见纷纭,我认同如下说法:刘恕负责五代,刘攽负责两汉至隋,范祖禹负责唐代。刘恕还是全局的副手,司马光经常与他讨论一些重要的体例问题。司马光编书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从治平三年四月至熙宁三年(1070)九月,为在朝编撰时期;从熙宁三年九月至熙宁四年(1071)三月,为出知永兴军编撰时期;从熙宁四年三月至元丰七年(1084)书成,为卜居洛阳编撰时期。

熙宁四年四月,司马光判西京留司御史台,随即卜居洛阳。他在洛阳修建了一个占地二十亩的园子,名“独乐园”,中有“读书堂”,藏书五千卷,司马光便“穷巷昼扃户,闲轩卧读书”,过起15年读书著述的闲隐生活。司马光编书是相当辛苦的,卷帙浩繁且不说,还要对各家的选本进行比勘,从中爬理出合理的脉络。温公自课每三天删改《通鉴》一卷,偶因事耽误,隔天一定补上。仅“唐纪”初稿,他就费时四年多,这不过是粗稿,还要进一步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通鉴》一书修成,司马光已是老眼昏花,牙齿没剩几颗,精力大不济,其言:“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通鉴》成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终后周显德六年(959),凡1362年的历史。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合起来是354卷。《通鉴》一问世,就备受瞩目,神宗皇帝推许此书为前代所未有。清人曾国藩尤重此书,说:“六经之外有七书能通其一,即为成学。”七书者,《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说文》及《通鉴》。毛泽东一生通读此书达17遍之多。1954年冬,毛泽东对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的这个评价就说出了《通鉴》一书的价值所在。所谓“叙事有法”,是说司马光师承《左传》的叙事风格,将历史事件的原委叙述得条理分明,而又简明扼要。但司马光不用“春秋笔法”,不在行文中随便评价人物,这和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不一样。有感而发的时候,司马光通常以“臣光日”来发表见解,《通鉴》一书“臣光日”多达一百多篇。《通鉴》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开篇,司马光写了第一篇“臣光日”,毛泽东评论说:“选择这一年的这件事为《通鉴》的首篇,这是开宗明义,与《资治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司马光的用意也在里面了。

《通鉴》一书不特纪治乱之迹,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也有相当详细的记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鉴》善写战争,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其写三国赤壁之战,有别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多着墨于战前的运筹帷幄,堪称经典。

司马光的文风师承西汉,这也是促成《通鉴》一书之所以“粉丝”如云的重要原因。尽管书局三人各有分工,但最后的定稿一出司马光的手笔。因此,《通鉴》一书最能代表司马光的文笔风格。王安石说:“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朱熹也说:“温公之言,如桑麻谷粟。”米饭天天吃,没有腻烦的时候,缘于它接受阳光雨露的自然。以故后来的学子们不但读其中的故事,而且把有些章节当经典名篇来背诵。曾国藩编《经史百家杂钞》,仅《通鉴》一书就选了11篇。

中国人之所以有皇皇二十五史,是因为中国人知道借鉴往事以知照当下。姑且不论周作人的是非,仅就其说历史的一段话就相当有见识,他说:“我始终相信二十四史是一部好书,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历史所告诉我们的在表面的确只是过去,但现在与将来也就在这里面了。正史好似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点,从这上面却总还看得出子孙的面影,至于野史等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的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苦口甘口》)周作人推介《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总须要有一书经目,于己也有好处。司马光编著《通鉴》的用意也本于此。他在《通鉴》卷69刘备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处,写下一则800余字的“臣光日”,其中自言写此书的目的时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所以是书除写帝王将相外,还写了很多高风亮节的人物,又详写许多名公臣卿所以兴亡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因此,曾国藩说:“实六经以外不刊之典也。”

不佞一介布衣亦喜史书,以《通鉴》为甚,除读书之趣外,也是想开开蒙,拓展视野。胡三省建议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余便是这样的“饮河之鼠”,一路读来,有感于心便发而为言,得读书笔记274张,随后的日子便将之一一厘为心得,几番作过修订,终成此卷,“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司马光《进通鉴表》),还望方家教正。

刘义光

己丑年春三月于中和居

内容推荐

中国人之所以钟情历史,是因为过去曾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要如此,借鉴往事以知照当下,方能做到出言适要、行事得宜。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如此,欲使读者在历史的兴亡与荣辱中,“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资治通鉴》纪兴乱、论成败、志卓行、述得失,评注者甚众,各家皆能体贴出不同道理。本书从平民百姓的视角,读史论世,品评人物,自成风格。作者解说古人谋国谋身之道,非纠缠于一般为人津津乐道的权谋、诈术,而是特别强调儒家的“大德敦化”、文治教化在历史中的作用,于闲情雅趣中透视历史的性格。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之书,其对老百姓之大用却少有人解说,本书从一介布衣之视角,将《通鉴》中那些精彩的人与事,一一说与你听,对照当世见闻,在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中,似看一场大戏,如逆旅千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