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系统的研究思路,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作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要素,以促进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宗旨,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书首先论证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制造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进行了国内外综述,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本书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联因素、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系统构建、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的仿真、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模型的比较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本书提出了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对策,从而系统、完整、全面地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如何“做大做强”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本书正是以此为切入点,从技术创新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入手,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制造业氽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关联因素分析、制造业氽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系统构建、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仿真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博弈分析、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构建、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对策研究等。目的就是促进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同发展,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本书是与制造业和技术创新研究领域相关或对此感兴趣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分类
2.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理论研究
2.3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2.4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2.5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趋势
2.6 小结
第3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3.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含义
3.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界定
3.3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方法
3.4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原则
3.5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研究难点
3.6 小结
第4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关联因素分析
4.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关联因素及测度指标
4.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关联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系统构建
5.1 系统要素
5.2 系统结构
5.3 系统功能
5.4 外部环境
5.5 小结
第6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仿真研究
6.1 系统动力学分析
6.2 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构
6.3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仿真模型的建立.
6.4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仿真模拟及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模型比较与改进研究
7.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博弈模型分析
7.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模型的比较分析
7.3 基于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模型的改进
7.4 小结
第8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分析
8.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8.2 内部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分析
8.3 外部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博弈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研究
9.1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构建
9.2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案例分析
9.3 小结
第10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政府行为研究
10.1 协同创新财税政策体系的完善
——政策导向中的政府行为
10.2 培养协同创新复合型人才
——社会化服务中的政府行为
10.3 加快政府协同创新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10.4 转变政府协同创新管理职能
——宏观管理中的政府行为
10.5 小结
第11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11.1 研究模型的设立
11.2 序参量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11.3 实证分析
11.4 小结
第12章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12.1 微观层面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对策
12.2 宏观层面的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对策
12.3 小结
第13章 结论与展望
13.1 主要结论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