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故事拉开帷幕,两个年轻演员在地方轮演中邂逅。像所有的浪漫故事一样,他们坠人爱河,女方很快就怀孕了。一个女婴降生了,年轻的夫妇喜忧参半。忧的是,他们没有舒适的住所,没有足够的金钱,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生活太吃力了。女婴才6周大,他们就把她送到利物浦的奶奶家,然后去大城市寻出路了。
那一年是1954年,那个女婴就是我。长大后,我总是听奶奶不厌其烦地讲父母如何相遇、如何度过各自的童年,还有我为什么叫切丽。
爸爸托尼·布斯去当演员纯属意外。他在服兵役时曾长期追求一位上校的妻子。她对业余演出非常着迷,他想,去当演员兴许就能追上她。于是他把自己的一辈子都交给舞台了。虽然他经常抱怨剧院满是男同性恋者,但当演员还是有很多艳遇机会。
妈妈乔伊斯·史密斯的演艺生涯比爸爸正规得多,她是科班出身,比爸爸小一岁,在诺丁汉西边的一个小矿村伊肯斯顿长大。
外婆汉纳·迷尔有几分神秘,她的娘家姓与众不同。她是当地的大美女,一头秀发乌黑亮泽,我知道的只有这些了。外公杰克·史密斯是个非凡的男人,完全是自学成才。他14岁就下矿工作,很快由普通工升为放炮工,冲在队伍最前面,只背一盏矿灯自保,他的任务就是放炮。最后他当上了煤矿经理。
有时我们会去伊肯斯顿看望外公,我记得他脸上的蓝色大伤疤把我吓得不轻。他后来解释说,如果在矿里受了伤,即使小心翼翼,伤口也会沾着煤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蓝色。还有一件趣事,他洗澡时喜欢用很多很多水。那时他已经不在矿里工作了,没必要那么浪费水,真是积习难改。他还住在我妈妈小时候住的那个房间里。浴室还在楼下。以前外婆会在那为他搓背,厕纸还是零零碎碎的报纸,挂在一个钩子上。
外公本来想当医生,但作为11个孩子中的老大,这是不可能的。最像医生的一次是加入圣约翰救伤队营救受伤的矿工。后来他给别人讲急救课,还拿我妈妈做试验,她很不乐意。外公精力充沛,活跃于工党和救世军。他还会写诗,晚年获得了开放大学颁发的一个学位。他一直工作到80岁,退休后还去当守夜人。
如果这还不够,那我告诉你,外公还是个足球裁判,办过青年社和授球社,妈妈总是被迫参加,心里讨厌得很,但她很喜欢外公在一战期间开的那个青年社。外公还很有音乐才华,没有他不会的乐器,他曾经训练过一些少男少女,带他们去老人家里或医院里义务演出,每次都是妈妈用钢琴、长笛或小提琴伴奏。
妈妈受过一段非凡的教育,曾在迈克尔书院读书,它是首批鲁道夫·史代纳学校之一,如今在希普利乡村公园边上仍十分吃香,教育理念非常前卫。妈妈是1936年入学的,那时她才三岁半。音乐和运动,也叫韵律运动,是迈克尔书院的核心教育理念,它甚至有自己的剧场,一开始妈妈就经常在那演出。
但是悲剧来袭。一战结束不久,我未曾谋面的外婆去世了,年仅42岁。她娘家人就在当地,但不怎么往来,所以她死后,姐妹们并未伸出援手。14岁的妈妈既要上学,又要做家务、照顾她10岁的弟弟,还要服侍外公。外公早上很早就去矿上,出门前会点上壁炉,仅此而已,剩下的家务都落在妈妈身上:买菜做饭、洗洗涮涮、熨烫衣服、打扫屋子,外公晚上从矿上归来,妈妈还要帮他搓背。她聪明能干,外公打算一直让她上学,等到18岁考上大学,前途就一片光明了。尽管妈妈努力做到学习和家务两不误,但一年后迈克尔书院还是将她劝退了。
其间,妈妈认识了贝里尔·约翰,贝里尔曾是演员,因为被疾病中断了演艺事业,就开了一所业余戏剧学校,私下授课。妈妈想去学,也不知外公是怎么交得起那笔学费的。妈妈学得不错,但有一天外公突然宣布要再婚,妈妈从没见过继母,只知道她叫梅布尔。并非无理取闹,但妈妈还是把所有的不快都撒在继母身上,婚礼那天,她收拾行李离家出走了。继母前脚进门,她就后脚出门,一去不回。在贝里尔阿姨(后来我这样叫她)的鼓励下,妈妈成功申读当时就赫赫有名的皇家戏剧学院,然后向德比郡议会申请助学金,却惨遭拒绝,本科生助学金50年代就有,但戏剧学生深受歧视。最后还是外公出手相助。妈妈认为他不是出于理智,而是因为愧疚。
在皇家戏剧学院学习一年后,暑假到了,妈妈需要赚钱,更需要梦寐以求的舞台经验,于是她欣然接受了一份暑期轮演工作。她工作的阿姆斯壮伯爵轮演剧团是一对夫妇执掌的“临时”剧团,总部设在约克郡。
排练一周后,剧团起程去威尔士演出,妈妈有了一个艺名,叫盖尔·霍华德,和贝里尔阿姨的原艺名盖伊·霍华德差不多。妈妈很快和一名年轻男演员做搭档,上演一幕幕浪漫的爱情故事。他来自利物浦,没学过表演,但魅力超凡。事实证明,他们通过了严峻的考验。妈妈回忆道,有一次,他们连续有30场演出,但一切都要自己动手:缝戏服、卖戏票、搭戏台、换场景。表演本身只是锦上添花的最后一笔。新剧总在加演,要是缺演员,他们总能不花钱就在当地找到很多热衷于演戏的业余演员。
几周过后,两个年轻演员的舞台之吻渐渐变成了现实之恋。9月来得实在太快,皇家戏剧学院要开学了。在戏剧学院学表演固然不错,但专业演员都会告诉你,学表演比不上真实的爱情,所以妈妈没回学院。她留在了威尔士,辗转更多城镇进行演出,其中一个镇历史上没有记载,我猜可能是拉亚德,离威尔士中部的兰德林多德威尔斯不远,这样想就明白了。戏台隔壁有家咖啡店,演员们经常光顾那里,店主是一个母亲,带着一个8岁小女孩,她是个小戏迷,每天晚上她都从一楼卧室的窗子爬出来,溜到后台入口,央求守门的人让她进去看戏。那时托尼21岁,盖尔20岁,自己差不多还算是孩子,但每次演出结束后,他们都会送小女孩回家,把她从窗口递回去。他们觉得她冰雪聪明,所以非常喜欢她。那年圣诞节,他们又回到拉亚德演了3个哑剧和1个圣诞剧。圣诞剧的名字随时间的流逝已遗忘了,妈妈只记得演员表里有两只狗叫笨笨和混混。3个哑剧分别是《灰姑娘》、《公主和猪倌》、《林中的两个小孩》,妈妈分别扮演灰姑娘、公主和其中一个小孩,另一个小孩的扮演者就是咖啡店里那个聪明的小女孩,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虽然一句台词也没有。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