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鼻子情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埃德蒙·罗斯丹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鼻子情圣》的法文原剧名为《西哈诺·德·贝热拉克》,是法国诗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一出五幕诗剧,1897年12月28日该剧在巴黎圣马丁门剧院首次公演,至今仍然是法国乃至欧美各国最常演出和最受人欢迎的戏剧作品之一。

该剧以其无懈可击的戏剧效果,睿智诙谐的诗意语言,诚挚无比的浪漫深情,上演后即被誉为“法国人的骄傲与希望”,迄今仍是剧坛上最光彩夺目的珍宝。这个在法国妇孺皆知的人物曾先后八次被搬上银幕,并作为舞台剧改编电影的经典而载入了电影史册。

内容推荐

大鼻子情圣西哈诺既是一位锐不可当的无敌剑客,又是一位不拘一格的天才诗人,连斗剑时都能配合动作吟出漂亮的诗句。不过,恃才傲物的他却也有软弱的一面——那就是占了整张脸孔四分之三的大鼻子,令他自惭形秽而不敢向暗恋已久的表妹示爱。于是他帮助才华并不出众却英俊潇洒的情敌代写情书,促成表妹的姻缘,自己则始终隐身幕后,直到临终才向表妹吐露真情。

目录

前言

第一幕 在勃艮第公馆剧场内演戏

第二幕 诗人们的糕饼店

第三幕 罗克桑娜之吻

第四幕 加斯科涅的贵族子弟兵

第五幕 西哈诺的新闻报告

试读章节

第一幕 在勃艮第公馆剧场内演戏

布景

台上是一六四。年的勃艮第公馆剧场大厅。它原是一个室内网球场,后经改建装修成演剧的场所。

大厅呈长方形,从台下看是斜的。一个侧面就是戏中舞台的背景,从右侧前方斜向左侧后方,与舞台形成拐角,台下看到的是舞台偶角的斜面。

舞台两侧幕后摆满了软垫长凳。幕是两幅挂毯合成的,檐幕上方缀着王室的徽章。舞台前面有宽阶梯通向台下。阶梯两旁是小提琴师的座位。台前有一排蜡烛做脚灯。

侧面楼座分上下两层,上层隔成包厢。正厅不设座位,本戏就在此上演。正厅尽里面,即右侧前方,有几张长凳排成阶梯座位。一道楼梯通往上层楼座(台下只看得见楼梯口),楼梯下有个食品柜台,上方点着小吊灯,台上摆着一些插满鲜花的花瓶、水晶玻璃杯、盘子盛的糕点、小瓶子等。

剧场入口在后面正中央,包厢楼座下。大门半开着,让观众人场。两扇门扉上、食品柜台上方以及多个角落,张贴着红色海报,上写今天的剧目:《克洛丽思》。

幕启时,大厅里光线黯淡,空无一人。几盏吊灯降落在正厅中央的地上,正待点燃。

第一场

出场人:陆续入场的观众,骑士,市民,仆役,侍童,扒手,守门人,侯爵们,居易齐,布里赛,卖食品女子,小提琴师等。

剧院门外一阵喧哗,一名骑士突然闯了进来。

守门人 (在骑士甲身后追赶)喂!您的十五个铜板呢?

骑士甲 我是免费的!

守门人 为什么?

骑士甲 我是王家轻骑侍卫!

守门人 您呢?(指着刚进来的另一名骑士。)

骑士乙 我不付钱!

守门人 怎么?……

骑士乙 我是御前火枪手。

骑士甲 (对骑士乙)要两点钟才开场呢!正厅里没人,我们来练习比剑吧!

他们用带来的花式剑比了起来。

仆人甲 (人场)喂……弗朗坎!……

仆人乙 (已在场内)是香帕尼吗?……

仆人甲 (从短上衣里取出赌具)纸牌、骰子。(席地而坐)来赌吧!

仆人乙 (也坐在地上)好吧,调皮鬼!

仆人甲 (从口袋里掏出半截蜡烛点燃,粘在地上)这蜡烛头是我从东家那儿偷来的。

一名卫士 (对走过来的卖花女)你真好!还没点灯就来了!(说着伸手搂她的腰。)

比剑者中的一个 (挨了一剑)击中啦!

赌博者中的一个 梅花!

卫士 (纠缠着卖花女)亲一个吧!

卖花女 (挣脱)有人在看呢!……

卫士 (拖她到黑暗的角落)这儿没危险!

一个男人 (和一些带吃食的人坐在地上)早点来,在这儿吃东西倒不错。  一位市民 (领着他的儿子)孩子,咱们就坐这儿吧。

一个赌博者 三张爱司!

另一个男人 (从外套里取出一瓶酒,也坐下来)酒鬼就该在勃艮第公馆剧场……喝他的勃艮第酒!(边说边喝)

市民 (对儿子)这儿好像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吧?(用手杖指着醉汉)酒鬼……(话未说完,被比剑的碰了一下)剑客!(这时他跌倒在赌博者中问)赌鬼!……

卫士 (在市民身后,继续纠缠着卖花女)亲一个吧!

市民 (立刻拖着儿子走开)碰着鬼了!孩子,在这种地方竞演过洛特鲁的戏!

年轻人 还演过高乃依的呢!

一群侍童 (手牵手入场,边唱边跳着法兰多拉舞)忒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拉来……

守门人 (疾言厉色对侍童们)诸位,可不要胡闹啊!

侍童甲 (尊严受辱状)啊唷,先生,这么不放心我们!(守门人刚一转身,他便忙问侍童乙)你有没有绳子?

侍童乙 还连着一个吊钩呢。

侍童甲 那我们可以在楼上钓假发喽。

P1-3

序言

《大鼻子情圣》的法文原剧名为《西哈诺·德·贝热拉克》,是法国诗人、剧作家埃德蒙·罗斯丹的一出五幕诗剧,1897年12月28日该剧在巴黎圣马丁门剧院首次公演,至今仍然是法国乃至欧美各国最常演出和最受人欢迎的戏剧作品之一。

1868年4月1日埃德蒙·罗斯丹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赛,生长在一个文艺气息浓厚的商人之家,因为家道殷实,他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十六岁那年,他到巴黎名校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就读高中,毕业后遵从父母的意愿攻读法律。他虽登记做了律师,但从未开业,因为他的志趣在于写作,而且很快便展露出这方面的才华。早在上学期间他就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诗作,1890年自费出版诗集《闲情》五百册,但只售出三十册,反响平平。同年,罗斯丹与女诗人罗丝蒙德·热纳尔结婚。

他的戏剧创作始于1888年的《红手套》,这是一出闹剧,没有引起任何反响。1891年他写的独幕诗剧《两个皮埃尔》也未被法兰西喜剧院接受。但三年过后,他的三幕喜剧《浪漫情侣》在该剧院上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该剧描写一对青年男女自以为他们的爱情受到双方家长的阻挠,其实他们的父亲是好友,利用儿女的浪漫心理,故意装成死对头,促使他俩成婚。真相揭晓后,两人一度非常失望,后经生活的教训,才领悟到真正的爱情无需人为设计便能产生,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和彼此忠贞不渝。

罗斯丹声誉日隆,并受到了法国著名女演员萨拉·伯恩哈特(1844—1923)的赏识,她曾在雨果的《爱尔那尼》中塑造多娜·索尔一角而令伟大的作家潸然泪下。罗斯丹为她接连创作了两个剧本:诗剧《远方公主》(1895)和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诗剧《撒马利亚女子》(1897)。《远方公主》讲述的是十二世纪的一个爱情故事。行吟诗人吕代尔根据传闻爱上了的黎波里公主梅丽森德。他和好友贝特朗一同参加了十字军东征。抵达的黎波里时,病危的吕代尔无法下船,托朋友向公主转达他临死前想见她一面的愿望。哪知贝特朗和梅丽森德一见钟情,但两人及时克制了自己。公主上船与诗人举行了婚礼,使他在幸福中撒手人寰。贝特朗奔赴为基督教而战的战场,梅丽森德则弃绝红尘,进了修道院。友谊和爱情,两个心灵纯洁的男人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个剧情可以说已具备了《西哈诺》的雏形,克己的理想主义爱情观也初见端倪。

1897年12月27日,《西哈诺》在巴黎的圣马丁门剧院举行彩排,获得空前的好评。巴黎社交界、艺术界、政界人士悉数到场。剧终时,观众全体起立,掌声雷动,喝彩声不绝于耳,演员谢幕达四十次,剧作家也被请上舞台,接受众人的欢呼和拥抱。到凌晨两点钟,观众仍不愿离开剧场。次日的首演依然获得了巨大成功。报刊上好评如潮。连写三十三年剧评的弗朗西斯科·萨尔赛在当年影响力极大的《时代》上发表了一篇诗意盎然的文章:“多么幸福,多么幸福啊!我们终于就要摆脱斯堪的纳维亚的浓雾、过细的心理分析和写实主义戏剧的粗野了。在漫漫长夜之后,古高卢的欢乐的太阳又从地平线上升起。”同一天,《辩论报》登载的一篇文章预言道:“一位伟大的诗人现身了,对他绝对可以寄予一切希望,年仅二十九岁的他,正以光彩夺目的方式打开二十世纪的大门。”法国著名作家儒尔·列纳尔(1864—1910)在给剧作家的妻子罗丝蒙德的信中写道:“世上又多了一部杰作。”公演的第五天,即翌年元月一日,罗斯丹获颁荣誉勋章。第十天,当时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费立克斯·富尔携家人观看了演出,为《西哈诺》的成功锦上添花。

继《西哈诺》之后,罗斯丹于1900年推出六幕历史剧《雏鹰》。此剧描写拿破仑之子无法再造父亲的光荣事迹,含恨去世的故事,由萨拉·伯恩哈特反串拿破仑之子赖希施塔特公爵。这是萨拉继小仲马的《茶花女》与萨尔杜的《托斯卡》之后最成功、最令人难忘的演出(首演之日,萨拉谢幕二十回),但是比不上《西哈诺》风靡全国的盛况。

1901年,罗斯丹应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这时他已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了,备受尊敬,动见观瞻。这对他个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幸事。半个多世纪以后,他的儿子让·罗斯丹接受《文学新闻周刊》访问,谈到他当时的处境:“环绕着他的名字与作品的殊荣,迫使他(至少他自己觉得如此)要做得更好。但是可能吗?那样的荣耀,在今天是找不到相同的例子的。至少在文学界找不到。也许在体育界或歌坛上有可能。但还是不同。因此,可以想象他的困扰,他对失败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所引起的身心交瘁……”

《雏鹰》公演那年,罗斯丹开始罹患肺疾与神经衰弱症,他远离巴黎,移居比利牛斯山区的小镇康博休养。同年,他动笔创作四幕寓言剧《雄鸡》,他不断地删修涂改,难以定稿。这个剧本一直到1910年才在千呼万唤中上演,结果却令热烈期待它的观众大失所望。后来,罗斯丹考虑过以圣女贞德、浮士德、唐璜为题材。但是他在1918年病逝时,只留下一部未完成的《唐璜的最后一夜》。《唐璜的最后一夜》于1921年出版,未引起任何注意。

可以说,《西哈诺》把罗斯丹推上了一生事业的巅峰。罗斯丹生前,《西哈诺》在巴黎就上演了大约一千四百场。其后,它受欢迎的程度不减。一百多年来,这出剧风靡全球,常演不衰,并多次被改编成歌剧、舞剧和电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如此成功的原因何在?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罗斯丹创作此剧时,法国剧坛上盛行的是灰暗的北欧剧、心理分析剧、社会问题剧和晦涩的象征主义戏剧。而《西哈诺》演绎的是发生在法国十七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凄婉感人的爱情故事,罗斯丹笔下的西哈诺是个色彩鲜明的法国式浪漫人物,所以观众看后顿觉耳目一新。剧作家本人在生前接受一次采访时曾谈到创作此剧的时代背景:“我写《西哈诺·德·贝热拉克》当然是出于爱好,出于兴趣,但确实也有反时代潮流而动的念头。那些潮流使我厌烦,令我反感。”此剧一问世,许多人都认为浪漫诗剧复苏了,称罗斯丹是继雨果之后最伟大的浪漫诗剧作家。事实上,《西哈诺》以其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激情四溢的人物对白、想象力丰富和手法夸张的形象塑造,堪称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最后一个范例。

第二,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爱的却是另一个男人,这样的剧情似乎脱胎于拉辛式古典主义的结构模式,也隐约带有三角恋的俗套。但《西哈诺》情节设置奇巧,一波三折,引人人胜,戏剧冲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暗恋表妹罗克桑娜的西哈诺才气横溢却相貌丑陋,有个奇大的鼻子;同时爱上罗克桑娜的克里斯蒂安年轻英俊却才智平平,拙于言辞。感情细腻、妩媚动人的罗克桑娜心目中的理想爱人必须兼具才智和美貌。于是,两个男人订立盟约,为打动美人芳心,西哈诺用生花妙笔以克里斯蒂安的名义给她写信,及至第三幕第七场当面陈情:西哈诺先给克里斯蒂安提词,继而亲自上阵,在黑夜的掩护下,向站在阳台上的罗克桑娜倾诉衷肠。三个角色各怀不同动机,他们的互动关系只有台下的观众知晓,真可谓神来之笔。罗克桑娜为真挚痴狂的情话所感动,允许克里斯蒂安爬上阳台给她一吻。她以为自己爱的是克里斯蒂安,并略施巧计,与他成了婚。但在第四幕,她因为那些字字流露真情的信,不顾安危跑到前线看望丈夫,当她说现在她崇拜的是他内心的东西时,一句“即便你变丑”如当头棒喝,使克里斯蒂安终于明白她实际上爱的是西哈诺的灵魂,他痛苦之极,只得以求死来解决问题。在最后一幕,当遭人暗算,头部受了重伤的西哈诺来修道院探望罗克桑娜,在浓浓夜色中读她一直挂在胸口的丈夫的最后一封信时,始终蒙在鼓里的她才识破了高尚的骗局,西哈诺也在临终一刻吐露了真情。但一切都已太迟。罗克桑娜说:“我只爱过一个人,却两度失去了他!”这是一个悲惨而无奈的结局。是啊,世上有多少人能兼备精神和肉体的长处呢?人生之难不过如此。这三个人的命运,怎不让人感慨系之,唏嘘不已?

第三,本剧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西哈诺尤其是个感人至深、多姿多彩的戏剧角色。他不畏权贵,不为名利钻营;他口若悬河,剑术高明;他勇敢,善良,慷慨,忠诚,为钟爱的女子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他“无所不能,却一事无成”。“别人爬上去采撷荣耀之吻,我却待在下面的黑影里。”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但他并不后悔,因为罗克桑娜,他“生命中闪过一位女子的倩影”。其实历史上西哈诺实有其人,他原籍巴黎,而非罗斯丹剧中所说的加斯科涅,全名埃克托·萨维尼安一西哈诺·德·贝热拉克,1619年1月6日生于巴黎一个新近获得贵族头衔的家庭。他在巴黎博韦中学读书,后自愿从军,作为贵族子弟兵连的一员参加了1640年的阿拉斯围城之战。因在战斗中负伤,他翌年退役,随哲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伽桑狄(1592—1655)学习,同时成为青年莫里哀(1622—1673)的弟子。放荡的生活很快耗尽了微薄的家产,他一度被迫寄居于音乐家兼诗人达素西(1605—1677)门下。1648年,贵族反抗红衣主教和当朝宰相马萨林的投石党运动爆发。西哈诺写了许多言辞犀利的攻击马萨林的小册子,后来又转而为马萨林辩护。1654.年,他创作的悲剧《阿格丽品娜之死》在勃艮第公馆剧场演出,其反宗教的思想引起轩然大波。同年,他讽刺博韦中学校长的喜剧《被耍的学究》,在盛行古典主义的十七世纪备受鄙视,但它的活泼生动受到莫里哀的赏识,其剧作《斯卡潘的诡计》有两场即脱胎于此剧。在这一时期,西哈诺还写了抨击同时代小说家兼诗人斯卡隆、名演员蒙弗勒里以及达素西等人的讽刺书简,同时着手创作科幻作品《另一个世界》,针砭以人和地球为创造中心的宗教思想和天文观念。1655年7月28日西哈诺在巴黎辞世后,他的友人勒布雷根据此书的手稿,分别于1657和1662年发表了《月亮世界的故事》和《太阳世界的故事》。从历史人物的生平可以看出,剧作家把许多真人真事融入剧中,以高超的技巧做了艺术加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魅力无穷的大鼻子情圣的文学形象。

第四,《西哈诺》是一出诗剧,用两千六百余行诗写成,绝大多数为亚历山大体,即每行诗十二个音节,中间有一停顿。全剧每两行一韵。既有长篇大论、侃侃而谈的大段台词,也有两三个角色的台词凑成一行的超短台词。句中文字偶尔有迁就音节数目或韵脚的痕迹,但总体上流畅自如,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时而慷慨激昂,回肠荡气;时而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时而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字里行间充满奇思妙想,并不乏文字游戏。精彩的段落俯拾即是,比如第一幕第四场西哈诺以各种风格对自己鼻子的描绘令人忍俊不禁。又如第三幕第十三场,为拖住德·吉什公爵,使一对年轻人得以成婚,西哈诺佯装从月亮上坠落,滔滔不绝地向公爵讲述登月之法,不仅激起了公爵的好奇心,恐怕连台下的观众也被牢牢吸引,为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击节叹赏。

用韵文翻译诗剧,想必更能传达出原著的韵味,但本人难以胜任,故选择用散文来译。不过,必须以诗的形式出现的段落一定采用韵文。比如第一幕第四场西哈诺的《德·贝热拉克先生与一名无赖在勃艮第公馆剧场决斗谣曲!》,第二幕烤肉兼糕饼师傅拉格诺向众诗人朗诵的食谱诗《怎样做杏仁小塔饼》,以及西哈诺对德·吉什公爵做的关于加斯科涅贵族子弟兵的韵文介绍等等。水平有限,尽力为之,不妥之处,还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王文融

2008年8月于承泽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