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
马修森对雪域风景的文字驾驭是绝妙精湛的,三言两语便跃然纸上,令人宛置尼泊尔的山中,气息纯冽。这风光背后又漫溢着思绪,或沉郁,或轻快,寂慢旅途在起伏磨合之后,竟皆归于静谧通透的修悟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雪豹(心灵朝圣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彼得·马修森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真实记录灵性探索的自然经典,一段远离世俗探寻意义的生命旅程。 马修森对雪域风景的文字驾驭是绝妙精湛的,三言两语便跃然纸上,令人宛置尼泊尔的山中,气息纯冽。这风光背后又漫溢着思绪,或沉郁,或轻快,寂慢旅途在起伏磨合之后,竟皆归于静谧通透的修悟中。 内容推荐 1973年,彼得·马修森和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前往尼泊尔研究喜马拉雅蓝羊,还想一窥稀有、美丽的雪豹。对于研究禅宗佛教的马修森而言,这也是一场灵性的探索。任何行程对旅者的人生都是一场试炼,这一回尤其重要。书中除了描述他们艰深困顿的跋涉,以及细致的动物观察外,也充满他在灵性上的探索所悟出的警言智语。《雪豹》一书,将叙事者和他的世界展露无遗,对这场“心灵朝圣之旅”作出最灿烂动人的描述。 目录 走访喜马拉雅 前言 西行 9月28日/被遗忘的桃花源 9月29日/跛足与壮腿 9月30日/一只紫色的陆蟹 10月1日/重逢矶鹞 10月2日/无私的服务 10月3日/第一次争吵 10月4日/拜拜一百万次 10月5日/三个“我” 10月6日/獒犬来袭 10月7日/相似 10月8日/云端小径孤独行 10月9日/从不止息的初始 北行 10月10日/静默·孤寂·绝灭 10月11日/错过 10月12日/麝香鹿白牙项链 10月13日/疯行者——土克丹 10月14日/以梦为导师 10月15日/蓝羊(I)打盹儿 10月16日/“微笑” 10月17日/为来而来 10月18日/是你的心在动 10月19日/雪人(I)大脚丫 10月20日/别指望什么 10月21日/闯入 10月22日/雪人(Ⅱ)人或兽 10月23日/失望而别 10月24日/抓放之间 10月25日/雪豹(I)粪便与足印 10月26日/红面魔——不可信赖的挑夫 10月27日/善意的等待 10月28日/相对的因子 10月29日/动人的领悟 10月30日/雪原上的苦差事 10月31日/及时一跃 水晶山 11月1日/抵达水晶寺 11月2日/令人兴奋的动物 11月3日/蓝羊(Ⅱ)狼来了 11月4日/“札康”隐庐 11月5日/冒犯特使 11月6日/正确欣赏这个世界 11月7日/蓝羊㈣唏——儿——瑞 11月8日/贵比黄金的牦牛粪 11月9日/雪豹(Ⅱ)一堆排泄物 11月10日/蓝羊(Ⅳ)情投意合 11月11日/另种归乡 11月12日/拜望喇嘛 11月13日/蓝羊(Ⅴ)狂野之舞 11月14日/雪豹㈣了不起的动物 11月15日/一样的永恒 11月16日/快乐即将结束 11月17日/群山尽覆雪,因何此山独秃 归乡路 11月18日/酒酣舞热 11月19日/与微笑擦肩而过 11月20日/乐天的一家人 11月21日/路迢迢 11月22日/担心未来却剥夺了现在 11月23日/“烂眼”夫妇 11月24日/存在于自身中的鸿沟 11月25日/就在此时此刻 11月26日/一个体贴的身影 11月27日/雪人(Ⅲ)咖——咖——咖——凯——唉 谢词 试读章节 9月28日 被遗忘的桃花源 日出时分,小远征军在博克拉城外的一株巨大无花果树下集合——包括两个白人、四个高山向导、十四名挑夫。高山向导来自尼泊尔东北部南奇市集附近著名的山地部落夏尔巴族,他们常陪伴登山队攀登大雪峰;他们是最近几个世纪由西藏东部下来的佛教徒牧人——夏尔巴在藏语中是“东部人”的意思——他们的语言、文化、外貌和西藏的一脉相承。挑夫中有一位也是夏尔巴人,有两位是藏人,其他都是雅利安人和蒙古族的混血。挑夫们大抵赤足,穿着破破烂烂的短裤或者大裤裆、马裤腿的印度长裤,裹着各种旧背心、披肩和头巾,正对着高高的篓子挑三拣四。除了自己的食物和毛毯,他们必须背负重达八十磅的担子,用一根绳子套在额头上,然后吊挂在佝偻的背上。各种登山行程起步前,总有人一再拿起行李掂掂重量,指责负担过重之类,并且尖声讨价还价。挑夫们大多是职业不固定、习性也不太稳定的当地人,以惹麻烦出名。但他们的工作确实很辛苦,酬劳也少得可怜——每天一美元左右。他们陪伴远征,通常离家不超过一星期,再下去就得换人,估量行李和嫌东嫌西的过程又将重演一次。今天将近两个钟头过去了,直到乌云密布,十四名挑夫才全部安抚妥当,一支溃不成军的队伍往西前进。 我们很高兴动身出发。博克拉的外缘地带简直就像所有热带的郊区——小破寮摇摇欲坠,到处是瓦砾、泥巴、杂草、臭水沟、恶心的香味、鲜艳的破塑胶片、等待猪来吃的脏果皮堆,乱糟糟的;加上小孩无精打采,大人心不在焉,狗垂丧着头,鸡只剩皮包骨。猪狗因为没有更好的东西吃,只好吃散落在路边的人粪。天气好的时候,这种情形还能忍受。在雨季的末尾,这些卑微的小人物每天早晨蹲在雨洼中抹肥皂洗身子、拧衣服,人生的泥淖活像溶进他们发黄的皮肤里了。 我们走过时,一双双棕色的眸子盯着我们瞧。面对亚洲的苦难,我们不敢正视却也无法挪开眼睛。在印度,人们普遍都很可怜,所以我们只注意到个别的情况:有人瘸了一条腿,有人瞎了一只眼睛,一只生病的印度野犬正在啃枯草,一位干瘪的老妇人掀起莎丽在路边大便。但瓦拉纳西却有加尔各答等都市已放弃的人生希望,加尔各答对沟渠中的死人和垂死者好像已安之若素了。破坏之神“湿婆”在辛辣的食物中,在蜂拥的脚踏车喜滋滋的铃声中,在愤怒的公车喇叭声中,在寺庙猴子的唧唧喳喳中,甚至在河边火葬场烧焦的人肉气味中疯狂跳舞。人们满面笑容——这是最大的奇迹。瓦拉纳西酷热难当,臭气冲天,吵闹声尖得刺耳。火红的日出时分,燕子像亡灵飞越浩瀚沉默的河面,但我们看到一个被人牵着走的盲女却笑容可掬;戴白头巾的印度绅士蔼然含笑望着骂他的公车司机;吹笛子的乞童笑眯眯的;一个行动迟缓的老太婆将河流中掬来的圣水浇在一尊涂红的石象身上,她也是笑眯眯的。我们好喜欢他们的笑容。 在火葬场附近,有座河边宫殿画了几只带有红白条纹的巨虎。 博克拉郊区有位老印度教徒撑坐在篓子里,由四名仆人用竹竿抬着,他一定是要去瓦拉纳西——看来像是最后一次到恒河“圣母”那儿,最后一次到火葬场四周的黑暗庙宇,到那些招待所去,等着加入河边白衣尸体的行列,等着被放在柴堆上烧:服务人员会把这一只黄黄的脚、那一只干缩的手肘推回火里,然后将遗体耙下火烧台,铲进流水中。剩下的肉层仍足以养活出没在灰烬边的长头食尸犬,而闷不吭声的白色大圣牛则把担架上捆扎遗体的草绳吃得一丝不剩。 老人的内部早已被吞噬了。由他那失明又贪婪的目光、凹陷的眼睛、颤动的嘴巴,可以看出现在进驻他体内的是谁,往外瞪视的又是谁。 我路过时向“死神”颔首,耳中听见自己踩在路上的足音。老人已消失在鬼魅世界,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灰色的河滨道路,灰色的天空,一只杂色鹡鸰从一块岩石轻轻飞到湍流中的溪石上。 有人徒步旅行:一位纤柔的妇人背着一大篓小银鱼;另一位背着一篮石头,弯腰驼背,使我的轻便背包相形见绌。她的石头将由其他的博克拉妇女捶成石砾,无数双褐色的手同心操劳,要开出一条南行到印度的新路。 一群戴大红披肩的马嘉妇人在阳光下移动,左鼻孔戴着重重的黄铜饰品。旭日初升,一只红冠公鸡快速爬上路边一栋村舍的茅草屋顶;有个小女孩开始断断续续唱歌。在东西绵延一千八百里的大堡垒,亦即“雪之家”喜马拉雅山脉中,光线顺着天空一路照射下来,照亮了雪白的安纳普尔纳群峰。 芙蓉、鸡蛋花、九重葛,这些热带花朵在雪峰下露面,变成了壮烈的山水之花。猕猴在青草地来回奔跑,一只青绿色金丝雀在金色阳光下翻飞。卷尾鸟、金丝雀、拟啄木鸟和埃及白兀鹫都是常见的鸟类,我和夏勒在东非初识,而这些鸟在东非都有近亲。鸵鸟也是“洪积世”亚洲常见的鸟类,他很想知道埃及白兀鹫遇到鸵鸟蛋会有什么反应。在非洲,埃及白兀鹫被认为是会使用工具的物种,因为它善用尖喙衔石头将鸵鸟蛋砸破。 P3-6 序言 1973年9月底,我和夏勒动身前往“水晶山”,沿着安纳普尔纳山脚往西走,再顺着卡利甘达基河北行,然后往西又往北,绕过道拉吉里山脉,越过坎吉罗巴山,走了两百五十多里路,到达了青藏高原的多尔帕地区。 乔治·夏勒是一位野生动物学家。1969年我去东非的塞伦盖蒂平原,他正在从事狮子研究,因此认识。1972年春天我在纽约再见到他时,他已开始考察绵羊和山羊,以及它们的近亲斑羚。他问我次年愿不愿意跟他远征尼泊尔西北部靠近中国西藏边界的地方,去研究喜马拉雅蓝绵羊。他觉得这种生长在遥远山脊的怪“绵羊”其实不算绵羊,而比较接近山羊,说不定是两者的原祖,他希望加以证实。由于蓝羊在其他时节的活动,几乎找不出进化和行为比较的线索,我们打算秋天去观察它们发情期的情况。舍伊寺(水晶寺)的佛教喇嘛禁止民众干扰附近的喜马拉雅蓝羊,那一带的蓝羊据说数目很多,而且很容易观察。而蓝羊众多的地方,注定会出现猫科巨兽中最珍贵美丽的雪豹。夏勒知道过去二十五年间只有两个西方人见过喜马拉雅雪豹——他是其中之一。光是有希望瞥见这种雪山神秘动物,此行的理由已够充分了。 我十二年前到尼泊尔,曾见过北面那些惊人的雪峰,如今要千里迢迢走近前去,一步一步横越世界上最大的山脊,到达名叫“水晶山”的地方,真的是“香旅”,是一段心灵朝圣的旅程。西方人至今几乎还一无所知的多尔帕地区,据说是世上仅存的纯藏文化净土,而藏文化又是“当今全人类一切渴望”的最后堡垒,“也许因为已经失去或尚未实现,也许因为可能从人类视野消失,显得岌岌可危,才令人渴念更深:人类渴望一种不仅根植于过去的历史或文化,也根植于人心最深处的传统,能永久不变……”十七年前一位西藏宗教学者抵达“水晶寺”的时候,多尔帕“上师”中最受敬重的舍伊寺活佛幽居未出。相比之下,我们的运气确实好多了。 前往尼泊尔的途中,我在恒河边的圣城瓦拉纳西逗留,参观了菩提伽耶和沙那(古鹿野苑)两地的佛寺。九月中旬的季风时节,印度黄浊浊的热浪简直吓人,我在恒河平原待了几天。很高兴北飞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绿丘环绕的加德满都。那天天气晴朗,寺庙尖顶和多层宝塔巍巍耸立,黑色和红色的风筝在其间随风飞舞。饱尝过印度湿热之苦,海拔四千尺的干爽空气叫人心旷神怡。但北面的山峰被密密的季风云遮住了,傍晚更下起雨来。 我在旅馆找到夏勒。我们已一年多没见面,上回通信是在仲夏。他看我顺利出现,舒了一口气。我们畅谈了两个钟头,后来我简直怀疑往后几个月还有没有话可谈。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可做伴,而我们彼此并不熟。早先我曾如此描述夏勒:“他一心一意,不容易了解。”“他是个严厉的实用主义者,对不科学的态度毫不容情;总以严厉的目光看待每一件事。”又形容他是个“瘦削、专心的年轻人”。这回我发现他瘦削依旧,专心依旧。 我们在加德满都的最后三天阴雨不断。夏勒急着要上路,不只因为他讨厌所有的城市,也因为喜马拉雅山冬天来得早,这阵子下季风雨,我们前往目的地必须经过的高山隘道会有雪水(我们后来听说十月雨量创下空前的纪录)。几个月前他就申请进入多尔帕,到最后一天才获得许可。我们把该写的信件都写好寄出,因为往后去的地方没有邮政。一切多余的装备和衣物都舍弃了。山区居民不收大钞,因此旅行支票都被换成脏兮兮的一捆捆小额卢比钞票。我们跟夏尔巴族营地助手一起打包帐篷和炊具,在阿山市集东方人的吵嚷声中讨价还价买最后的补给品。1961年我曾在那儿买过一具老得泛青的铜质小佛像,当时我和妻子正要学禅;去年冬天妻子黛博拉因癌症死在纽约一家医院,我特地选这尊在加德满都买的青铜佛像,摆在她病房的一座小圣龛里。 9月26日清晨下着大雨,我们带着一名司机、两名夏尔巴人和所有的远征装备,登上“陆地海盗船”汽车,打算驶往博克拉。次日另有两位夏尔巴向导和五位塔芒族挑夫搭公车过去,以赶上28日从博克拉动身远征。能不能准时到达和出发,谁也不敢说。雨已经毫不留情下了三十个钟头了,天气极惨,此行渐渐失去了真实感,而旅社柜台边有位漂亮的观光客笑得好甜,使我浮躁不安。我自以为要去哪里,目标何处,理由又何在呢? 从加德满都有一条路穿过廓尔喀乡到中央山麓矮丘间的博克拉,再往西就没有正规的道路了。那条路蜿蜒经过现在十分湍急的翠苏里河陡峭的峡谷,急流中满是污浊的浪花;溪壁每隔一会儿就轰隆轰隆滚下一堆崩塌的土石,使褐色的洪流更加浑浊。岩石一再掉到路上,司机总要等崩塌渐缓,才在石砾堆中蛇行而过,此时所有的脑袋都伸出来探看悬在头顶的大鹅卵石。下雨的山间,有一群穿着丧服的人抬着棺材经过,这样的画面给人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 中午过后,雨小了,“陆地海盗船”在风雨的亮光中驶进博克拉。次日,太阳出来了,阳光带着水汽。南面的天空风云变幻,但是北面的喜马拉雅不见踪影,只剩一团团深灰色在空中打转。薄暮时分,白鹭啪啪地飞越因下雨而转黑的低垂云层;黑暗降临大地了。这时候,在低地泥泞街道上空四英里高的地方,忽然泛出一团亮亮的白,宛如悬在头顶上空——是雪光!冰河在深灰、浅灰中朦胧浮现又消失,天空裂开了,迈克普奇尔雪峰像天国的尖塔闪闪发亮。 夜里星星群集,虽然没有月亮,迈克普奇尔鱼尾峰的巨大幽灵却泛着清光。我们寄宿在一家客栈后面的棚子里,睡觉的地方有蚊虫。我的朋友正在做梦,鼾眠中大叫大嚷。我坐立不安,破晓时分走出去,看见安纳普尔纳山的三座山峰高耸在低低软软的云层上空。这一天我们要动身往西北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