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街头百业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作者 李凡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黑白照片和文字介绍互动的形式,记录了游走于街头巷尾的诸从业者。但通过本书,我们不可能了解某一行当的历史,或者从中学会某一行技能,因为,它没有介绍街头从业者所从事行业的来龙去脉,也不介绍街头从业者是如何干那一行的。里面写的只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东西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内容推荐

这本集子取名《街头百业》,但并没有介绍街头从业者所从事行业的来龙去脉,也不介绍街头从业者是如何干那一行的。因此不可能让读者了解某一行当的历史,或者从中学会某一行技能。集子里写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东西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有作者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是为现在还生机勃勃地存在于世的众多行当留下一点影像资料。

目录

扁担

搬家

三轮车夫

板车夫

擦皮鞋

拾荒

回收电器

吹糖人

捏面人

磨刀

篾匠

锁匠

剃头匠

铁匠

洋铁匠

修鞋

修车

修棕床

打棉絮

画像

照相

爆米泡

缝补

卖杆秤

炒货

郎中

按摩

公用电话职守

鼓乐队

换房

兑换货币

卖报

送报

送水

送煤气

外卖

家教

卖彩票

卖瓷器

卖刀片

卖碟片

卖草席

卖扇子

卖风筝

卖气球

卖花

卖旧书刊

卖乐器

卖煤

鱼贩

卖唱艺人

排档

烤红薯

炸臭干子

卖菜

卖冰糖葫芦

卖棉花糖

卖豆腐脑

卖锅盔、烧饼

卖核桃

卖菱角

卖香烟

卖水果

卖饮料

卖蒸糕

烧烤75

卖早点

卖盒饭

卖猪肉

收潲水

卖小鸭

卖扫帚

卖冼把

卖杂货

交通警察

保安

城管

协管员

门前三包

环卫工

大楼清洗

园林工

道口职守

司机

停车收费

邮递员

导游一

街头促销

冼车

打气

装伞架

量体重

杀家禽

射击

耍猴

摆棋摊

弹弹珠

卖鼠药

乞丐

算命

后记

试读章节

扁担

把挑夫称为扁担,是武汉人独有的叫法,这种叫法始于何时,似乎无人考证。就我来看,这种叫法实在是有些聪明。其一,它区分了从事这门行当的职业特点。很久以前,挑夫主要集中在码头,是有帮派、有组织、有地域限制,不是你随便能够插足的。不像现在,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有力气,扛一根扁担、挂一根麻绳,就可以上街找活出力挣口饭吃。今天你走,明天他来,人是流动的,惟有其工具——扁担的功能不变。所以。干脆把挑夫叫做“扁担”。这种叫法,武汉人绝对没有贬损的意思。其二,突出了地域特点。20世纪90年代有一部描写重庆挑夫的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让从事这门行当的变得家喻户晓。但武汉的扁担,对那一根棒棒是不屑一顾的。一根竹棒绑上重物挑在肩上硬邦邦的,不像扁担,有韧性,重物挑在肩上有弹性,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有韵味。不要小看了这晃晃悠悠,正是扁担使重物随着行走的脚步上下起伏,这可比棒棒省了不少力。尤其是换肩时,在扁担上下起伏之间,两手一左一右握住扁担顺势一挪,担子就到了另一肩上。这种省力换肩的妙处,只有扁担才能做到。扁担的种种优点,让它与竹棒甚至木棍划清了界限。当然,重庆坡多、上下阶梯多,棒棒是否更加实用,那只有棒棒自己知道了。

武汉街头到处都可以看到扁担的身影,但扁担相对集中的地方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这可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后,沿人江口一带就开始有人居住,有了码头,有了市场,逐渐形成了汉正街。这是汉口的正街。也是汉口的发端。那时侯南来北往的漕粮、淮盐、棉花、茶叶等各种货物,都在这里汇集。而这一聚,靠的是挑夫一担一担把货物从船中挑上高高的坡岸。商人们在商行、货栈里交易后,又是挑夫一担一担地将货物挑上船,然后再转往全国各地。旧时汉正街、汉口的繁华景象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算在挑夫身上。

好多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扁担在武汉几乎是销声匿迹了。到了1987年,汉正街又名正言顺地逐渐恢复为小商品市场时,扁担又回来了。只不过,随之而来的扁担潮更加汹涌。

走进汉正街,举目四望,到处都是扁担的身影。有三三两两逛悠的,有与货主讨价还价的,有挑着沉重的担子哼哧哼哧疾步行走的。有人形容,站在街头只要随口叫一声扁担,四面八方就会围过来一群扁担。

扁担多了,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汉正街人多,有货主与扁担走散的,也有见有机可乘将货物挑走的。问题反映多了,汉正街有关管理部门便加强了对扁担的管理。最初是收费编号,扁担每月交一定费用,管理人员用油漆在扁担上写上编号,扁担就可以在汉正街揽活了。河边的工贸家电干脆给扁担发一件红背心,以便管理。这样一来,货主在雇佣扁担时,只要记住编号,就不用担心扁担偷偷溜掉了。但是,汉正街实在太大了,扁担又多是在农村种田赚不了钱才来吃这碗苦力饭的,他们当然不想掏那份编号钱。于是管理人员每大都会上街收缴无号扁担。我碰到一位安陆农村小伙子,在被收了3次扁担后,认识了几个人,找到了一条赚钱的门路。他用一块钱的价格买来被收缴的扁担,再分别以3~4元不等的价格卖出去,赚一点差价。这与做扁担相比,竟强了许多。

扁担每天干的是体力活,需要足够的营养,但每天的收入实在太少,好在街头卖盒饭的摊子对吃饭的人添饭没有限制,管饱,这保证了扁担们有充足的体力来维持日复一日的超强劳动。如果累了,在街头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如果闲了,三俩老乡凑在一起坐下来下下棋、斗斗地主,这就算娱乐,也放松了自己。当然,娱乐中的扁担是不会真正放松自己的,还要时刻留意周边的情况。如果看到有人招手,或者听到“扁担”的叫声,他们就会立刻站起,然后急速冲过去,每个人都想在竞争中胜出。如果碰到的不是挑货,而是搬东西,其结果可能是:只要一个人干的活,好几个人一起干,然后每人分一点钱,有“福”同享,大家都乐。

搬家

在一些老房子的楼道里,尤其是即将拆迁的小区内,随处可见的是贴得密密麻麻的搬家小广告。城管人员叫它“牛皮癣”,头痛得很。

不过话说回来,那些搬家小广告对一些人还真起了不少作用,我就靠它搬过好几次家。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单位调房以及自己调动的原因,我竟然连续几年搬家。而每次搬家,我都依楼道里的小广告,打个电话过去,说好搬家地点和楼层,谈好价格,然后在家里给家什打包,静候搬家公司的人到来。

这搬家公司说是公司,其实只是几个人加两部电话。来了搬家的业务一般是先预定搬家的时间,然后租一辆车,再联系几个农民工,就可以上门服务了。

这农民工跟车出来就成了搬家工,正规一点的要穿统一的马甲。搬家时损坏东西要赔偿,当然不是公司赔偿,赔偿额由搬家工平均分摊。每次出车搬家工不能多,人多分钱就少,还要多扛快走,因为可能还有下一家等着。

看着搬家工背上背着个大柜子,两手还要拎着东西时,心里都不免生出一丝担忧。这担忧不知是为搬家工背上的柜子,还是柜子下的搬家工。

三轮车夫

武汉人把三轮车夫叫做麻木,如果是电动三轮,就叫电麻木。人叫麻木,车也叫麻木。

传说。三轮车夫一天下来辛苦至极,又没有精力财力和其他休闲方式放松自己,只能喝点小酒解解乏。久而久之,他们看起来就有了晕晕忽忽的模样,于是这麻木的名声就背上了身,一背数十年。

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麻木,曾经给市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上班、接送小孩上下学、串串门。在街头随便招招手,叫一声麻木,最多三五块钱,他就可以把你送到目的地。

麻木也让管理部门伤透了脑筋。随便穿行,不讲秩序,既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也影响了城市形象。市民微词颇多。

武汉市政府决定取缔麻木。说要取缔谈何容易。

有一年,取缔麻木的通告发出后,我对一名等客的麻木说:马上要取缔麻木,你们踩不了几天了。麻木笑笑:那么多麻木,取缔得了吗?城管来了我走,他走了我再来。我一早一晚出来,专走背街小巷,他怎么管?

确实有点难,几次说要取缔,最后都不了了之。

200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禁止营运人力三轮车上路行驶的通告》。《通告》规定,从当年7月4日起,武汉市江岸、江汉、研口、汉阳、武昌、洪山、青山区以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市道路上禁止营运人力三轮车行驶。

麻木还是取缔了,这得益于政府取缔麻木时所贯彻的以人为本的操作思路。

回收麻木,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数量的金额补贴。对于车主,或安排工作或申请低保,不让他们断了生活来源。同时,政府降低出租车起步价,将原来8块钱3公里起步价改为起步价3块钱4块钱1公里。方便市民出行。

取缔麻木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好评。看来,只要从市民的角度看问题,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再兼顾各方利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板车夫

闻名遐迩的武汉市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白天的货物搬运主要靠扁担,晚上则是板车的天下。白天几乎看不到板车夫,因为他们在睡觉在休息,在蓄精养锐,这是为晚上的多拉快跑。当然,汉正街的白天实在拥挤,好多地方也容不下板车。再说,老板们白天得照顾门点做生意,而大宗的进出货物一般放在了晚上。

先一天晚上下了一场雪。上午,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雪还积在被子上,辛苦了一晚上的板车夫大多还在睡梦中。几个早起的无所事事,天寒地冻不便外出活动,也不可能有什么活动,只好偎依着棉被打起扑克牌。打牌带彩,彩头不大,谈不上输赢,但看得出来车夫还是很认真的。这想必是他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可以让他们挨过白天的时光。

这是一群来自湖北汉川的农民,一个村的。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汉正街,农忙回乡几天。年关也是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回乡,而正月初七、初八就会回到汉正街,像上班的人。他们平常都是早上五六点钟睡觉,当然并不是每天晚上一直在干活,有时整晚上都在等待顾主的到来。

晚上有活干,有顾主到来的期望,这帮已经习惯了夜晚劳作的农民最难挨的是漫长的白天。遇到下雨,他们说会在录像厅里待上一整天。

……

P5-10

序言

我17岁以前生活的县城,是茶圣陆羽的故乡,一个古老的小镇,南北朝时就称作竟陵,一直到现在,有1000多年历史了。印象中小时候的县城街道不多,也不宽,一辆装满稻草的板车从街上走过,两边的行人还要稍微让一让。就是这么一座小城,却有着高大的城墙,街道的路面是大块的青石板铺就。路两旁一家挨一家的门面和住家装的都是可以拆卸的杉木门板,间或有一些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门前立着石狮石鼓,很是威严。我们家有几年住在曾任过山西巡抚的胡聘之老宅里,在老宅的花园楼阁天井回廊问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县城的街道两旁有许多铺子,戴着高倍放大镜的钟表修理工,叮当作响的铁匠铺,药味浓厚的中药店,精敲细打的金银首饰匠人……走在街上,你可能随时与挑着担子的锁匠、补碗匠擦身而过。茶馆里,说书人那令人振奋的醒木拍打声,皮影馆里上下翻腾的影人、急切的锣鼓和悠长的渔鼓腔调,总是让我们驻足流连。走到街的尽头,可以看见高大的柳树下,钉马掌的师傅扎着围裙抱着马腿当当地钉着马掌。而在这钉马掌的周围,我们总能找到长长的马鬃,这马鬃是我们套知了的好材料。

不经意间,竞陵的城墙消失了,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可以拆卸的门板换成了铁栅门,家里摔碎的破碗不再需要补碗匠,塑料桶代替了木桶,马车也远离了城区。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好多东西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消失了的或者是即将消失的许多东西。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因为有更多更好的东西在现代科技的创造下拥满了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再满足以前小农经济下的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不再依靠那些手工年代的小挑子和作坊里做出来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在我们需要传承的传统文化中,我们要给它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能在它就要消失的时…候,而我们却无所作为。

近20多年来,国内许多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关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关注在这一伟大历史变革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以纪实的手法纪录下了发展中的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也出版了许多纪实作品图书。不过,在众多纪实摄影作品集里,我还没有看到一本是反映当代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

近几年来,国内有民俗学者与画家合作,从图书馆、私人藏家手中收集了一些描绘各行当的月份牌、烟标、竹枝词等资料,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版了一些有关“三百六十行”的专著,为中华民俗文化留下了较为翔实的文献资料,也为民俗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遗憾的是,这些著作采用的基本为绘画作品,照片极少,还不能客观地反映各行各业的真实面貌。而且,也没有当代社会的描写。

为各行当留影,出一本书是我很早就有的一个想法,也一直留心在做。这多年来照片拍了不少,但真要出一个“三百六十行”的集子,还是无能为力,因为行业过于庞杂。将镜头对准那些没有固定经营门点。游走于街头巷尾的从业者,这相对容易操作一些,但对于我来说,仍然力不从心。

街头的职业也实在太多。

就说卖吃的小贩,有卖水果、卖干货、卖盒饭、烤红薯、做蒸糕、炒板栗、油炸臭干子、冰糖葫芦串,提起来就是一串串。而其中卖水果的,又有卖西瓜、卖苹果、卖葡萄、卖樱桃,卖本地产、外地产、进口的,可以做好几个集子。经营者有的单做某一行,有的又互相交叉,有的只是旺季来了临时倒腾几次。根本无法给他定位。当然,统称小贩是不为错的,但其中的差异还是太大。

无奈。只好立足于武汉,选出部分作品,加上少量在外地拍摄的街头从业者,做一本《街头百业》。  这本集子取名《街头百业》,但并没有介绍街头从业者所从事行业的来龙去脉,也不介绍街头从业者是如何干那一行的。因此不可能让读者了解某一行当的历史,或者从中学会某一行技能。集子里写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很多东西是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是为现在还生机勃勃地存在于世的众多行当留下一点影像资料。

严格地讲,《街头百业》里的人物并不都是某一行业的从业者。如大学生勤工俭学,老太太老爷子临时摆个打气筒补贴一下家用或者纯粹是找点事打发时光,如一段时期交通协管员本身只是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不得不拿把小旗上街协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司机。我还碰到一位男子代替违章的司机儿子,在烈日下摇着小旗临时充当交通协管员,提醒路人不要横穿马路。但这些人所做的事情是可以算作某一行当的。

行当,是旧时的说法,现在叫做职业。

职业,可以称作行业,也可以简称业。我们常说的“搞哪一行的”,“从事什么职业”,“在哪一行业做事”,或者“业内人士”,其中的行、业、职业、行业都是一个意思,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其实,职业的说法还是太粗,并不能说明某人具体干的什么活。一个职业里面可以划分出很多种类来,其中任何一种就可以称作一种行当,又可以叫做某一工种。如工人就有电工、钳工、木工、锻工、钢筋工、环卫工、售货员等等。行当有多少,国家没有全部细分。报载:截~2007年8月,我国的职业总数为1989个。其实,这是没有包括街头巷尾、民间的众多谋生行当的。究竟有多少行当,研究民俗的大概可以一一数来。

上网搜索,在唐代,我国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到南宋末期又发展到了“三百六十行”。“三百六十行”只是概说,形容行业多而已。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社会发展有差异,行业也不尽相同。而且行中有行,业中有业。同一行不同地区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留存下来的老行当,它必定带着岁月的痕迹、延续着当地的乡土文化,也承载着某种民间风情。它曾经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却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也时时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

某个时期,有的行业消失了,出现了一些新的行业;消失了的行当,若干年后又可能重新出现;此地没有了。彼处却还保留着。生生灭灭,变化似乎永无止境。好在照相机现在已经普及,我们都可以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做一点事情。

如果这本集子能为那些日后关注这一行,研究这一行的人留点资料,作点参考,我也就欣慰了。

后记

20多年来,自己也像游走于街头巷尾的一名从业者,于行走中拍摄了大量的胶卷,虽有出版集子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底片一直束之高阁,家里甚至鲜有照片。

2004年,一位朋友鼓动我,拍了那么多年片子应该出一本集子。

出集子的决心有了,什么时候出却没给自己定下时间表。一是觉得真要出集子,片子还是少了些差了些。二是自己天性洒脱也爱玩,这一拖就拖到了2008年。

2008年的家事国事,出了太多的事。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发生不久,始终支持我坚持摄影的父亲离我们而去。五月的悲伤,一直笼罩在我的心头。2008年又是中国奥运年,在人心振奋举国欢腾的八月,我却难得地拥有了一段闲暇时光,这得以让我坐下来完成这本《街头百业》。

拍摄这部集子所用相机,有用胶卷的傻瓜、单反,也有精度不等的数码,平时外出碰到感兴趣的题材,手头有什么机器随手也就拍了下来,用光、构图也没多大讲究。所用胶卷有彩色、黑白,有专业片,也有自己卷的盘片。受条件限制,自己冲洗的底片有厚也有薄。如此下来,虽然片子积累了不少,但部分质量却不是很好,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本《街头百业》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望读者能予体谅,并请来邮Ifphotos@163.com一一指正。

在此,还要感谢那些落落大方地出现在我镜头前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为谋生在街头辛勤劳作的人们,真诚地谢谢他们。

2008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7: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