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可忽视财富: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有钱千里通,无钱隔壁聋。
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
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文钱逼死英雄汉。财不归身恰是无。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这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现象:贫穷的人首先考虑的是眼前温饱的生存问题,瘦弱的马由于没有膘壮的体态而显得身上的毛格外长。
穷人没法不志短。腹空脑中只思食,力乏徒有豪侠志。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家中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有了收成就可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非常感激,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要艰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很满足自己的如意算盘。可是等到吃完一只羊之后,剩下的羊迟迟没有生下小羊来,日子又难过了,便忍不住又杀了一只羊吃。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干脆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很欣赏自己的聪明心机。但是鸡并没有立即生蛋。穷人的日子依然艰难。实在熬不下去了。他只好又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转眼间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惊愕地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闷酒,牛早就没了,家中依然一贫如洗。
穷人缺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没有钱,就难有大作为,就只能为温饱生存操心;没有钱,就不敢放弃眼前的咸菜稀饭,去追求更多更好的东西。而不敢作为,不去追求,穷人的人生就注定深陷“穷”字的泥淖中!
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家资富足的人思考的是来年发展,家境贫困的人只思考眼前的生存。
不是灯不明,只因烛光弱。虽然我们世世代代都在倡导“人贫志不短”的精神,但毕竟存在决定意识,富人的思维与穷人的思维必定会有远近之分。富人因为有钱,可以作长线投资而不影响日常的基本生活,他们凭着雄厚的资本、灵通的信息和靠钱疏通的广泛的人脉关系,运筹帷幄地规划未来广进财源的致富方略;而那些捉襟见肘、度日如年的穷人,则迫切考虑的是如何想方设法渡过眼前难关。有一百元钱就只能思考一百元钱用途的事情,有一万元钱就可以思考一万元钱用途的事情,而拥有一个亿、十个亿的资本就会思考常人不敢想的事情。因此,财富的占有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被誉为中国民企造车第一人的“车神”、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当年为了追求自己造车的梦想,买来奔驰、宝马、丰田拆卸研究,人们称他是“汽车疯子”。其实外人并不知道。当时支撑李书福敢于寻“梦”的后盾,是因为他拥有一家每年几个亿产值的镁铝曲面板和铝塑板生产企业,否则光有造车梦想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谁又能经得起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进口高档新车买来拆卸的折腾?
钱多能移山填海,钱少只筑坝开沟。当年张贤亮想在宁夏一个叫“镇北堡”的地方创建西部影视城,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和人生的重大规划,可是在筹建资金上却让他煞费了苦心!
那是一片寓显顽强生命意志力的苍凉荒原。孤寂的两座巨大古堡的废墟,隐含着一种生命经历的悲壮,能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力。张贤亮曾经将这里的景象写进了著名的小说《绿化树》里。由于这里独特的视觉审美意象,1980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电影《一个和八个》在镇北堡选景拍摄。同时也让担纲该片摄影师的张艺谋深刻记住了这块蕴涵不同寻常生命张力的外景地,后来他就将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红高梁》的主要场景放在了这里。1981年,著名导演谢晋将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成电影《牧马人》,第一次将镇北堡搬上了银幕。
要想吸引更多的影视作品到镇北堡拍摄,让自然景象成为一种“资源经济”产业化起来,这就需要花钱改善和建设必要的如交通、水电、住宿、影棚等相关配套设施。但是这钱从哪里来?尽管当时张贤亮有宁夏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协主席的头衔,仍换不来一分钱的其他资金支持。没钱一切都是空想!银行贷款要抵押,张贤亮只好用自己卖外国译本的外汇存单作抵押,贷款78万,终于启动了这个项目。如果当时张贤亮没有这笔几十万元的稿费,今天闻名中外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又怎会不是“一枕黄粱”的命运呢?
还有一个“谭木匠”为钱“招聘银行”的故事:
当今,我国木梳行业的知名品牌“谭木匠”,在当年的创业初期也曾为生产周转资金的难题,发过大愁。
“谭木匠”品牌创始人谭传华。从1993年开始创办木梳厂,在市场上摸索了好几年,最初创立的两个牌子一直打不响,1996年注册“谭木匠”商标后。产品销路终于转衰为盛,为此,谭传华忍痛烧掉了价值30万元的卖不动的老牌子的产品。但是“谭木匠”新牌子产品需要增加资金加大生产量,才能有效占领市场,否则就会被同行竞争对手吃掉!企业危难之时,只有求助银行借贷。
然而,商场游戏规则并不讲慈善人情,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好言说了一大堆,银行就是不愿意贷款给这个靠生产小梳子为生的小企业。谭传华不甘心自己苦心创办的企业刚有了一点好转却又要夭折,万般无奈,便于1997年8月19日,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聘银行!
没想到这一招,竟将了银行一军,并救了“谭木匠”一命。在当时的中国。民营企业招聘银行是一件国内外轰动的稀奇事。全国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谭木匠招聘银行现象”。并由此在金融界、企业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随之在全国大大提升。
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梳业第一品牌的“谭木匠”不再为生产周转资金发愁了,但如果没有当年的“招聘银行”换来的资金支撑。“谭木匠”小梳子厂恐怕早已偃旗息鼓了。
前些年有人曾大肆鼓吹“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精神主义。其实那是违背“物质第一性”的客观规律的梦呓。离开了物质任何思想都是虚无的。试想,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人,能凭着自己的白日梦去开宝马娶章子怡吗?尤其在资本话语权的当代经济社会里。离开了财富资本。再超人的思想无论如何也是走不了多远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是到不了共产主义的。 在过去的空想主义时代,中华大地“赶超英美”的激情口号曾一度响彻云霄,结果是越喊越穷。是后来的改革开放,理直气壮地喊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财富口号,才有了中华国力日益强盛,才有了财富资本去驱动“神五”、“神六”载人飞船相继上天,才有了“神七”中国航天员的太空自豪行走。才有了“嫦娥一号”卫星的月球成功探测。才有了盛大空前、“无与伦比”、令世界赞叹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
……
P1-8
“第二传播"与《贤文生财》
自笔者首创传播学新论“第二传播”观点,并出版《第二传播——广告策划与实施的再传播策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专著以来,便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是第二传播”的问题。于是我回答:凡是将曾经传播过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并赋予了新的心智思考,且能产生新的价值的再度传播行为,就是“第二传播”。
“第二传播”在传播学术体系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运作认知。它内涵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持续”,二是“创新”。
“第二传播”一方面可以理解成持续地“再传播”。就是将某一信息源的初始传播(或日“第一传播”)。进行延展性地传播。这是基于人们对信息接受的心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强化式的传播行为。因为“传播”只是引起“注意”,而不断地“再传播”才会形成“注意力”,某一信息的传播要想达到深入人心,必须要经过反复和持续传播才能获得实效。
“第二传播”另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对初始传播(或日“第一传播”)信息重新演绎和包装的创新传播,就是将初始传播过的有价值的信息,用新的思考和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再度传播。从而使曾经传播过的有价值的信息再创新价值。这是基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多元性现实而采取的智慧性的劳动。因为“老生常谈”的单调重复总会令人厌烦;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层面的受众也胃口不一;只有从思考上和表现形式上赋予了初始信息新的元素,这个信息就会以新的色彩生动地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应该说,在“第二传播”的表现形态中,“持续”是特征。“创新”是灵魂。
“传播”有始,“再传播”无终。通观天下传播现象,大凡有价值的信息总是在无限地变化着各式新的花样在延续传播。~部《红楼梦》,万千“红学家”。围绕《红楼梦》的故事蓝本,仅续书种类就高达百余种,而“红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和书籍更是多不胜数。还有戏曲、影视和民间的评书、故事等等多元形式的另类演绎,让“红楼”的文化生命得到了新生和永生!
从古至今,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第二传播”文化价值的范例无处不在,比如,本书所研究的国学精粹《增广贤文》。就是一本典型的“第二传播”文本。
《贤文》中的文字内容并非出自某一朝代某一个文人之手,它融汇了散见于古籍的经典佳句和散见于民间的精彩谚语,然后几经历代先贤数版的扩充修订,最后形成了今人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它既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播,同时也融进了汇编者的“成书思考”,先贤们是要用《贤文》的读本形式,系统地集约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来教诲人们正确做人做事,以求人生幸福安宁。虽然流传于当今的《贤文》仍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各有异同。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其主要精华部分的了解和传诵。这样看。《贤文》的“第二传播”文本形式无疑为弘扬和传承中华国学文化,创造了其个性化的独特价值。
《贤文生财》则又是继续对《贤文》文本内容的一次“第二传播”。通俗地说,就是以“品贤文”或日“贤文心得”的方式,对“贤文”价值的再度张扬。
它是将《贤文》中的相关内容,按照现代的财富观念和笔者个人的心智思考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并进行新的整合和富有新意的演绎,力求古为今用,准确地说是为当今的财富社会寻找一种民族文化力的支撑。为了印证对“贤文”内涵意蕴理解的诠释,笔者搜集了大量有据可考的发生在中华大地的古今故事与案例,旨在证明《贤文》智慧光芒的不朽,同时也借以丰富本书的多维视角,增强可读性。
文化力是用来推动生产力的。财富的创造需要精神的源泉,中华先贤的智慧是一座取之不尽的财富金矿,但它需要用新的眼光去发现它,用新的思考去开掘它,用新的热情去拥抱它。
“第二传播”理论观点的创新思考,并不是为了刻意杜撰一个传播学术新名词或者故意作秀设计一个文字游戏,笔者对“第二传播”的概念定位是“能够创造和产生新的价值的再传播行为”(这在已出版的《第二传播——广告策划与实施的再传播策略》一书中有更详细阐述与案例印证)。故此,以“第二传播”学术眼光和“第二传播”心智思考去发现和开掘《贤文》中蕴涵的财富因子,也应该说是对中华国学文化传播弘扬的一次新的价值再造。
一种创新的学术理论观点的提出,需要用运作实践来检验。如果说这册《贤文生财》作为商业文化演绎的“财富蒙学”读物,能够为当今读者在各自的创业和财富积累实践中带来些许的助益,那么它就不仅仅是“第二传播”的新文本形式所带来的现实价值,而更是中华国学文化所与生俱来的恒久魅力。
与其说是“第二传播”学术实践催生了《贤文生财》,不如说是《贤文生财》为“第二传播”学术实践带来了新的感动,因为它的价值已超越了文本作品的本身,而有可能成为一种深深镌刻着中华文明烙印的财富文化,影响更多的中华子民。
至此,《贤文生财》书稿即将最后搁笔了,但此时书中所收录的故事依然一一鲜活在笔者的眼前。是这些故事。将“理性”的《贤文》“感性”了起来,从而让《贤文生财》文本内容也生动活泛了起来。如果说《贤文生财》的可读,那是因了中华文化故事的丰盛;如果说《贤文生财》的可品,那是因了华商财富故事的有益。
本书首印之后,笔者将继续认真搜集并诚向读者广泛征集,具有启迪教益意义的华商财富故事和案例,以求在今后的修订本中做到内容更丰富、开卷有更多收获。在此,笔者向所有热情关心和关注本书的朋友,以及本书所收录的所有资料的“第一传播”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周涧
2009年5月于武汉
作者电子邮箱:d2cb@163.com
第二传播资讯网站:www.2cb.cn
导语 书中自有黄金屋贤文字中财道生
第一章 不可忽视财富: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第二章 财富积累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第三章 财富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四章 财富进取意识:一生之计在于勤
第五章 财富学习意识: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第六章 财富合作意识: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
第七章 财富关系意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第八章 财富沟通意识: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第九章 财富审慎意识: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第十章 财富感恩意识:他时饱满谢苍天
第十一章 财富分配意识:达则兼济天下
第十二章 财富机会意识: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第十三章 财富远见意识: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后记 中华国学文化是世界的东方经典
跋 “第二传播”与《贤文生财》
书中自有黄金屋贤文字中财道生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警世贤文》。简称《贤文》,它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国文珍品。其将深刻的为人处世之教义,用韵文的形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故深受国人喜爱,代代流传。
《增广贤文》的内容源自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和典籍中的名言佳句,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形成现在这个模样,被称为《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应该说是民间智者贤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犹如一部民俗化的哲理韵文长歌,在这寥寥数干字的行文中,浓缩了礼义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等社会万象,并涵盖了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观念,为典型的中华文化启蒙教本。因此,民间便有“《贤文》贤人编,熟读教人贤”、“学了《增广》走天下,读了《贤文》会说话”、“读了《四书》知礼义,学了《贤文》会做人”等口头禅。
为什么先人将其书名称作“贤文”?是因为在中国汉语词义中“贤”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或指有道德的、有才能的人。“贤文”就是教诲人们如何修养道德、如何锻炼才能以及如何努力去做一个有道德的、有才能的人的文化教本。
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启益心智的经典教本多不胜数。但能够像《贤文》这样广泛传诵、尽人熟说的文化现象并不多见。这是因为,《贤文》是用最浅显的道理、最通俗的语言、最凝练的表述、最爽口的句子、最丰富的人生智慧集汇而成。《贤文》中的精彩佳句既来自典籍更来自民间。是中华先人的人生历程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并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和做人指南。因此。我国历代先人通常是将《贤文》作为对幼童和少年进行“人生教育”的必修读物。
作为一本开卷有益的启蒙教本。《贤文》的核心是宣传怎样以良好的心态正确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为人”为什么?“处世”又为什么?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体的人来说。为人处世的根本目的还是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否则便枉为人世走一遭。而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便要积极追求财富,要有积极的财富思想。有许多人曾片面地认为《贤文》是鄙夷财富的,理由是:《贤文》有语“钱财如粪土”。然而,大家应知道这句话是与后一句的“仁义值千金”相反衬的,是指在仁德和道义的价值天平上,钱财的砝码是难以承重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道义规则最高,一旦钱财与仁德道义发生冲突,则“道义规则”压倒“金钱规则”。
《贤文》并不鄙夷财富,而是客观地看待财富和现实地理解财富。比如教人诚信取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比如教人勤奋取财: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比如教人求学取财:积金干两,不如明解经书;比如教人自立取财: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比如教人节俭取财: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比如教人创大业取财: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比如教人莫盲目取财:隔行休贪利,无水不行船;比如教人靠和谐取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教人在发现中取财: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比如教人在坚韧求索中取财: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许多人常自问:“我怎样才会拥有财富?”“我拥有的财富怎样才会长久?”其实在《贤文》里这些答案都能找到。
“书中自有黄金屋”。实际上,《增广贤文》中的财富思想和财富道理随处可见,只要用财富的眼光去品读。我们就会发现在其字里行间蕴涵着许多生财创富的哲理智慧。可以这样说,如果熟读《贤文》,人们对财富的理解会更客观,对追求财富的行为会更理性,财富积累也会更顺畅,财富资产的拥有也会更持久。
《贤文》作为中华国文珍品,它的价值魅力在于其通俗生动地揭示了人生本质现象,它是你、我、他身边周遭每天都在亲力亲为、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的客观生态现象的反映。因此,它无法回避人们赖以生存和保障生命延续的财富思考;因此,它的许多哲言智语是为财富而说;因此,它既是做人哲学,同时也是财富哲学;因此,它既具有做人指南价值,同时也具有财富指南价值。
当今,在以发展经济为主旨的创富时代,我们要鼓励国民积极追求财富,因为国力的强盛取决于国民的富有,国家和国民的财富是世界民族间经济竞争的核武器。
从某种意义上讲。鼓励国民创富更成为当今时代的紧迫使命。这是因为:第一,所有的国家财富都是由民众创造;第二,如果民众贫穷就无法拉动社会消费,反过来也就无法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强盛也就成了空谈。
民富才能国强,民富才能国安,民富才能社会和谐,民富才能民族兴盛。这是最浅显的道理。促进民富的有效途径,就是积极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国民参与到创业创富时代大潮中来,用创业创富的实际行动催化自我与社会的财富增长。而在成功的创业创富要素中,既需要财力、物力和眼力,同时也需要知识力、智慧力和文化力;因此在国民创业创富的商海行程中。财富知识的传教、财富智慧的传播、财富文化的宣扬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正是基于这个意义,《贤文生财》刻意对“贤文”意蕴的“财富观”的梳理和发掘。便有其独特的启心益智价值。
与市面上的多种少儿蒙学版本《增广贤文》不同,这是一本更适合成年人闲时阅读的关于创富意识与商道财略的商学读本。本书是从财富思考和创富心理的角度,摘选《增广贤文》中富有积极意义的哲言智语,结合我国古今民间典故、寓言、笑话以及华商典型人物创富史话,进行商业文化新的诠释,力图使广大读者从中感悟出有助于自我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并通过“贤文”与财富思考的对接,重新唤起国人对“贤文”经典的记忆与温习,让中华国学精粹以“财富脱口秀”的新的流传形式,在当今的财富时代重耀中华文化魅力光芒,更让中华国学成为永续的文化流行!
这是一本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闲阅并品味财富人生的故事精粹;这是一门可以检测你财富因缘并指点你财富前程的通俗商学;这是一支可以点燃你剑富激情并耀亮你剑富思路的精神烛火;这是一次可以让你的钱袋鼓起来且能永久饱满的财富思想洗礼。——谁读谁知道。
这是一本适合成年人闲时阅读的关于创富意识与商道财略的商学读本。本书从财富思考和创富心理的角度,摘选《增广贤文》中富有积极意义的哲言智语,结合我国古今民间典故、寓言、笑话以及华商典型人物创富史话,进行商业文化新的诠释,力图使广大读者从中感悟出有助于自我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正确思路和有效方法,并通过“贤文”与财富思考的对接,重新唤起国人对“贤文”经典的记忆与温习,让中华国学精粹以“财富脱口秀”的新的流传形式,在当今的财富时代重耀中华文化魅力光芒,更让中华国学成为永续的文化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