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的教育随笔有以下一些特点:立意高远又切合现实,入乎其内(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又出乎其外(能站在教育之外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关注教育现状又对其保持清醒认识,文笔凝练,理性而又摇曳多姿。因此备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这是为教师而写的书;这是肖川教授近二十年教育探索的成果;这是送给教师最好的礼物,因为这里有一片广阔、深邃、诗意、温暖的精神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的力量(肖川教育随笔精选) |
分类 | |
作者 | 肖川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川的教育随笔有以下一些特点:立意高远又切合现实,入乎其内(指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又出乎其外(能站在教育之外的高度来审视教育),关注教育现状又对其保持清醒认识,文笔凝练,理性而又摇曳多姿。因此备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这是为教师而写的书;这是肖川教授近二十年教育探索的成果;这是送给教师最好的礼物,因为这里有一片广阔、深邃、诗意、温暖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教育的力量》是肖川教授近20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的精选集。收录在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和教育问题的明睿洞察,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肖川教育随笔”的主线和灵魂,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目录 自序:为教师而写作 一 追问教育 教育的意蕴/1 教育即解放/4 教育是对人的成全/5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9 教育与启蒙/11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12 教育的隐喻/14 教育的精神元素/16 教育与时代精神/19 教育的存在形态/21 教育与信念/23 理解“教育”的关键词/28 教育的社会责任/34 教育的力量/37 教育需要无为而治/39 二 教育的方向 教育的方向与方法/42 人的可教育性/44 “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47 受过教育的人/50 “素质教育”的旨趣/52 质疑“学会做人”/54 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57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60 让教育充满生命情怀/65 美国全球教育的启示/68 从《儿童权利公约》说起/73 正视“超强社会化”/75 由《聪明的麻烦》想到的/77 主体性教育的旨趣/80 情感教育之所以必要/82 三 打造有魅力的学校 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86 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90 充分发掘和彰显学校教育的力量/94 谁可以称作“教育家”/96 教育者与领导者/98 校长的职责与境界/101 假如我能做一个校长/103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旨/107 建构主义对学校德育的启示/109 军营·监狱·医院与学校/113 文化生态视域中的师生关系/116 校本培训的具体路径/119 大学要带给你什么/121 和研究生的谈话/123 大学教育质量何以低劣/125 大学中人的“学”与“行”/127 四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教师的解放/13l 祝福教师/133 名师不可仿/135 教师的五项修炼/136 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137 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138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140 教师成长的策略/142 写作与教学/145 成为有思想的教师/149 懂得尽可能多一点/153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156 给教师的建议/158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161 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163 着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165 五 聚焦课堂 课程与教学/172 多一点学法指导/174 课程改革的意义/177 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179 教学与交往/183 “建构知识”的意含/186 “学贵有疑”的精髓/189 想·思考·研究/192 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194 对历史教学的建议/197 “理解”的前因后果/200 公开课与常规课!/204 解读“朱子读书法”/206 语文教学的目标与策略/208 在历史中感悟永恒/213 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215 六 人文的世界 在语言的背后/219 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221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学/225 宽容/227 “忍”的背后/228 让公正的观念深入人心/230 偏激辩/232 乡村的惆怅/235 片思偶得/236 琐事偶忆/238 词林偶拾/239 文本与阐释/242 学问与人生/244 “真实”遮蔽的真实/245 作家与教授/247 一本让我感到羞愧的书/249 马加爵,我可怜的兄弟/251 诗与诗人/253 茶是最好的饮料/257 微笑是一种力量/260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261 给老年肖川的提醒/264 七 心灵的阳光 人比月光更好/268 成功的诠释/269 幸福的意蕴/270 浪漫就是真心的爱/272 感悟人生/273 杂感/275 幸福人生的有与无/277 身外之物与身内之物/280 歌唱是心灵的阳光/282 细节的记忆/284 给青年学生的忠告/286 个性成就美丽/288 大学真好/291 快乐是一种美德/293 有所执着/295 心存感激/296 闲适/297 八 在路上 捍卫言论自由/298 遏制“能者多捞”/301 “小农意识”与“小民意识”/302 带刺的玫瑰/304 忽然想到/308 名与实/309 忙碌是一种病毒/311 是什么妨碍了我们说真话/313 我们必须面对/316 我庆幸我是一介平民/318 我所期盼的未来/321 以公民的名义/323 片面之辞/325 一声叹息/330 说三道四/332 何以浮躁/334 如何培育民族精神/336 期待官员从学界退场/339 后记/342 附录Ⅰ:肖川著作索引和学术演讲主题/343 附录Ⅱ:特别的普通人——我的导师肖川教授/345 试读章节 一 追问教育 教育的意蕴 人们谈论的“教育”,实际上可区别为这样两个层面:一是作为社会事业、社会过程、社会系统、社会部门的教育;二是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的教育。如果说,第一层次的教育还是可以指认的对象的话,那么,第二层次的教育就基本上只是一种价值活动。(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不仅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较清晰地作出区分,而且,两者也不能截然分开。) 所谓“文化—心理过程”意指:1.文化,作为社会历史遗存,它有先在于个体存在、超个体的一面。2.作为社会历史遗存的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凝聚物,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活的有机体。3.个体现实的心理活动不仅浸淫着文化,而且,受着生存于其间的文化的制导;解释学所谓的“前见”就是最好的例证。4.作为人类世代交替中的个体甚至其心理活动的机能都是人类文化进化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将关注个体生成与发展的教育用“文化一心理”这一术语来指称就是力图表明教育是社会的价值引导与个体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或者说,当我们把“关注个体生成与发展”的教育用“文化一心理过程”来意指时,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它的两个基本点,就标识着教育必然是牵涉于社会文化(传统)与个体精神生活、内心世界之间的一种活动。 “教育”一词,在英语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味,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涵义;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这都是在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的教育这一层面上对“教育”含义的赋予。 教育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两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 所谓“引导”就意味着: 1.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解决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而设定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凝聚着一定社会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生的追求。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好受教育;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 3.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引导”区别于“宰制”、“驱使”、“奴役”和“愚弄”。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而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 价值引导体现着社会的意志,在阶级社会中,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着教育的性质;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致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而所谓“自主建构”即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和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模塑而成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或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着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是基于学生智慧发展水平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人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否认“价值引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内发论”的教育观;没有价值引导的自主建构,就不成其为教育过程,就必然缺乏超越性向度和足够的发展性;而不承认矛盾的另一面,即学生的“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就有可能蜕化为强制、外铄、粗暴灌输;就是“外铄论”的教育观,就是把学生当成没有生命的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 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P1-3 序言 为教师而写作 在今天的华夏神州,有一千四百万教师,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为他们而写作,是我今后治学为文的一个重要的追求。我有许许多多的朋友,是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城市,教着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尽相同的境遇却有着共同的追求。我的著作和文章的读者,基本上也都是教师。 学校应该是语言的世界,文字的世界,书籍的世界,因而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理所当然的场所。教师作为精神的启蒙者,他们理应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读书人。书生,不同于官员、不同于商贾、不同于匠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或戏曲中,书生的形象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秀外慧中。书生的举止言谈充满了书卷气,文质彬彬,谦恭有礼,信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的训诫,力行“居仁由义,体用已全”(《孟子》)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他们既没有太多的奢望以至为富不仁、唯利是图,也不会自我膨胀因而盛气凌人、专横跋扈;既不轻率冒进,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伟人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大气磅礴的诗句,更是一扫旧时书生过于文弱、有点迂腐的积弊,赋予书生英姿飒爽、伟岸挺拔的风姿。 语言是心灵的使者,是文字赋予了读书人独特的气象。教师大多有着读书人的那份细腻和敏感,敏感于细节的真实。他们向往光明,他们相信美好,他们虔敬神圣。 也许你不难发现,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时,就会看到和听到没有个性、千篇一律的表达和表述。这些言语就是我们从小沿用下来的、装饰过分的、拖泥带水的套话。这些文字充满了令人厌恶的情感夸张却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不停地强调什么却让人在麻木中忽略了它的本意。如果我们能根除这样的语言恶习,就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并重视我们的每一次讲话、每一行文字。这要求首先是真诚,我将以最大的真诚面对教师。 当你的写作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群体时,你关注问题的视角,你的叙事方式,你的语言的气息就会形成一种风格。当你将教师作为一个阅读群体来写作时,语言就可以是弥漫着、荡漾着书卷气的、文人气质的、人情味的。它散淡而又清新,它轻盈而又凝重,它稚拙而又老道,一如老师的立身行事。而风格即思想,这其中渗透着你的立场,你的主张、你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旨趣——从具体的事件中抽象出普通的义理,将为人处世的道义和良知融渗于日常的生活;在理想的光辉里触摸真相,在眺望的瞳孔中考量现实;把寻常的道理烹制成可口的美味佳肴,将习以为常的生活点缀出诗意的灿烂。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沧海如何变桑田,人性始终在黑暗与光明之间徘徊。为教师而写作,更多地彰显人性的光明,更多地倡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更多地关注人的成长那充满曲折和艰辛然而令人心动的历程。那炽热如夏阳、清丽如秋月的文字温润心灵、滋养生命,使教师这个平凡而神圣的职业变得温暖、温馨、温情脉脉,美丽动人。人类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教育因而永恒,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因此而永存。这可能的读者就远远不仅仅是一千四百万。缘此,为教师而写作,也就可以成为融入人类追求正义与光明、自由与解放的永恒的事业之中。 后记 花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四卷本的教育随笔的写作,总共差不多400篇。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国内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杨新援教授一再建议我出版我的教育随笔精选本,这样可以给读者多一种选择,以便更好地和教育界的同仁分享我对教育、社会和人生的诠释和追求。想一想杨先生说的也不无道理,尽管我知道现在就出版随笔的精选本有点为时过早。于是我着手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情趣与艺术》(长沙:岳麓书社)四本书中选取一百来篇编成本书。编完此书,竟然有点自鸣得意,大概是敝帚自珍的“人性的弱点”在作祟吧。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我的所有文字中,魂牵梦萦的问题就是如何营造幸福人生和建设自由社会以及教育如何在其中发挥好自己的积极作用。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三者交结在一起就更加繁复了。思想者总存在着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两种貌似矛盾的偏好。思想者用头脑和心灵关照世界。在文字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二者之间,他或许更在意前者,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常常奢望有哪怕一两篇文章能够传诸后世,并一直在努力着,可这事也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的,还是寻常日子寻常过,但愿文章老更成。 在这里,我要特别地感谢我的教育界的朋友。是他们真城的鼓励和鞭策,使我保持着旺盛的写作冲动并且一直笔耕不辍。如果要列出他们的名字,又惟恐有所疏漏。好在朋友相知,心有灵犀,一切尽在不言中。 肖川 2008年4月6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