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和诗歌一样,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可谓源远流长。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散文名篇佳作出现。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及其他朝代的散文创作都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唐宋两代为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散文大家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本书收录了我国历代散文的经典名篇,并对之作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上下)/古典文学名家名作鉴赏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永田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散文和诗歌一样,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可谓源远流长。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散文名篇佳作出现。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及其他朝代的散文创作都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唐宋两代为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散文大家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本书收录了我国历代散文的经典名篇,并对之作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内容推荐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散文名篇佳作出现。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及其他朝代的散文创作都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唐宋两代为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散文大家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如此浩如烟海的散文作品,从中甄选出适合赏读、广受欢迎的篇章,殊为不易,工作之艰难和繁杂不难想象。我们尽自己所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本好的散文选本,唯学识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目录 先秦散文名篇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曹刿论战 宫之奇谏假道 烛之武退秦师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邹忌讽齐威王纳诔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触龙说赵太后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孟子》 得道多助 鱼我所欲也 《荀子》 劝学篇 《庄子》 逍遥游 庖丁解牛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 秦汉散文名篇 李斯 谏逐客书 贾谊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下) 晁错 论贵粟疏 司马迁 五帝本纪赞 项羽本纪赞 孔子世家赞 鸿门宴 管晏列传 报任少卿书 班固 苏武传 三国两晋南北朝散文名篇 诸葛亮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曹丕 典论·论文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并序) 自祭文 孔稚硅 北山移文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丘迟 与陈伯之书 吴均 与宋元思书 郦道元 三峡 隋唐散文名篇 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王维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李白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元结 右溪记 陆贽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阎伯理 黄鹤楼记 韩愈 原道 原毁 马说 师说 进学解 获麟解 送孟东野序 蓝田县丞厅壁记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董邵南序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封建论 种树郭橐驼传 段太尉逸事状 捕蛇者说 梓人传 三戒(并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坶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小石城山记 白居易 庐山草堂记 杜牧 阿房宫赋 李商隐 祭小侄女寄寄文 孙樵 书褒城驿壁 皮日休 读《司马法》 陆龟蒙 野庙碑 罗隐 英雄之言 宋金元散文名篇 王禹■ 唐河店妪传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欧阳修 伶官传序 朋党论 送杨真序 王彦章画像记 醉翁亭记 《苏氏文集》序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苏舜钦 沧浪亭记 苏洵 六国论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心术 管仲论 周敦颐 爱莲说 曾巩 《战国策目录》序 墨池记 学舍记 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答司马谏议书 兴贤 取材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苏轼 教战守策 留侯论 喜雨亭记 日喻说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贾谊论 方山子传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潮州韩文公庙碑 答谢民师书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武昌九曲亭记 李格非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胡铨 戊午上高宗封事 陆游 跋李庄简公家书 姚平仲小传 朱熹 诗集传序 百丈山记 范成大 峨眉山行纪 洪迈 稼轩记 周密 西湖游赏 观潮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谢翱 登西台恸哭记 元好问 市隐斋记 明代散文名篇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秦士录 阅江楼记 刘基 卖柑者言 司马季主论卜 方孝孺 吴士 马中锡 中山狼传 唐顺之 答茅鹿门知县(二) 归有光 见村楼记 项脊轩志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宗臣 报刘一丈书 李贽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卓吾先生遗言 袁宏道 徐文长传 虎丘记 西湖(二) 钟惺 浣花溪记 徐弘祖 游黄山后记 谭元春 再游乌龙潭记 魏学■ 核舟记 张岱 柳敬亭说书 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 张溥 五人墓碑记 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 清代散文名篇 黄宗羲 原君 李渔 芙蕖 顾炎武 《广宋遗民录》序 廉耻 侯方域 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李姬传 王夫之 桑维翰论 姜宸英 《奇零草》序 唐甄 室语 邵长蘅 阎典史传 戴名世 鸟说 醉乡记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狱中杂记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刘大■ 游三游洞记 袁枚 黄生借书说 游黄山记 钱大昕 弈喻 姚鼐 袁随园君墓志铭 登泰山记 汪中 哀盐船文 洪亮吉 治平篇 梅曾亮 游小盘谷记 龚自珍 病梅馆记 说居庸关 试读章节 取材 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 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文中子曰:“文乎文乎,苟作云平哉?必也贯乎道。学乎学乎,博诵云乎哉?必也济乎义。”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日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日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 【注释】 1.守文之君:指第二代以下的历代帝王。《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索隐:“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为之主耳。” 2.谬举:指失职的荐举。曹植《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 3.左雄(?~138):字伯豪,东汉南郡涅阳(冶所在今河南邓县东北)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剌史。顺帝时,掌纳言,官尚书。《后汉书·左雄传》称其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汉以后,儒学独尊,故儒生自谓,乃称家),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帝从之。” 4.政体:指施政的纲领。 5.策:策问。汉代皇帝在面试人材时,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应考的人按策上题目对答。 6.诬艳:指文辞华美但缺乏真实性。 7.辟雍明堂: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太学称辟雍。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8.文中子:隋朝王通的私谥。王通(584~618),字仲淹,初唐诗人王勃的祖父。著有《中说》,又称《文中子》。文中所引,见《中说》卷二。 【鉴赏】 本文可看作前面《兴贤》的姊妹篇。它们共同反映了王安石的人才观。但二者在立意上有所不同,《兴贤》从如何选用贤材的角度去论证,而本文却是从如何发现入才,选拔人才的角度去论述。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多以词赋取进士,不注重所选之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往往被冷落,而那些以词赋见长的文人却被选入封建官僚集团,他们当然没有多少政治才干。王安石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在许多文章中提出自己的鲜明观点,而此文正是他革除科举用人弊病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章以工匠精心选材为议论开端,然后转入对人才选用的评论,提出“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的观点,从中让读者体会出入才选拔的重要性,仁人之君应该善于用人,做到“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为得矣”。文章第二段,作者说明作为文吏不光应该“尚文辞”而且还应“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这样方能为国家所用,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抓住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考试的弊病,大胆揭露当今进士只重章句声病,不重“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之能的现状,对整个社会“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的错误做法进行了抨击。在第四段,针对前面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弊病,作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策问进士要以治国大计、政教得失以及安边之策的掌握情况为主,而不应该“以章句声病累其心”。这样才能选取有利于国家强盛的实用人才,这是作者在改革中渴求人才的一种强烈呼声。 深刻的思辨性和对现实的批判性,使文章充满了战斗气息。文章结构精心安排,有条不紊,在议论上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方式,使文章自然顺畅。作者采用古今对比,援古据经的方式,使文章有深厚的理论根据,并且内容更加丰富。文章中作者那种不拘泥于儒家经典,而重实际能力的用人思想,也是王安石在其政论文中鲜明政治勇气的体现。 P281-283 序言 散文和诗歌一样,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可谓源远流长。 现在可见到的最早的散文当是殷商甲骨上断续的卜辞。如同小学生在学写作文之前练习造句,或者是小学生写的一篇篇蹩脚的作文,简短,断续,而不成章法。从这里也可看到散文是以实用而起的。成篇的散文则要追溯到《尚书》。到了东周,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随后,散文绵延发展数千年,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 如前所述,散文刚兴起时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主要是说理和记事。记载诸子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苟子》等。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战国时纵横家夸饰的文风和楚辞的传统相结合,形成了汉赋,到魏晋南北朝逐渐演变成极其盛行的骈体文,讲究对偶和华丽的辞藻。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僵死的骈文,主张解放文体。这种清新的文风一直沿续到宋代,“唐宋八大家”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散文大家。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宋代苏轼的一些短文可以说是晚明小品的滥觞。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写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明清时代,文坛虽然推崇唐宋“古文”,但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古文”染上了许多道学家的气味。这时期较为有活力的就是小品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表现了一些个性思想,而且对“五四”白话散文的出现也产生了影响。 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散文名篇佳作出现。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及其他朝代的散文创作都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唐宋两代为最。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等散文大家被人们称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了我国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如此浩如烟海的散文作品,从中甄选出适合赏读、广受欢迎的篇章,殊为不易,工作之艰难和繁杂不难想象。我们尽自己所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本好的散文选本,唯学识所限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