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流派的总称。诸子百家学术观点纷呈,其思想在当时来说非常激进,是我国哲学思想的宝库。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们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对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的理解和阐述,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备受人们推崇,已成为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人类经典。书中大量的圣人先贤们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更是其思想精华中的精华,是人类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瑰宝。然而,“诸子百家”之著述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去其杂芜,取其精华,选取这些经典中的名句精华,并加以注释和鉴赏,汇集成《诸子百家名句鉴赏》,奉献给读者。
该书选取名句本着以下原则进行取舍:一、体现原书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的关键性的句子;二、为今天人们所广为引用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三、富含人生、社会哲理的句子。总之,尽量选取典型的且对今人的人生和事业有警醒意义的名句。
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们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对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的理解和阐述,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备受人们推崇,已成为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人类经典。书中大量的圣人先贤们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更是其思想精华中的精华,是人类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瑰宝。然而,“诸子百家”之著述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去其杂芜,取其精华,选取这些经典中的名句精华,并加以注释和鉴赏,汇集成《诸子百家名句鉴赏》,奉献给读者。这样读者便可轻松地明白这些经典名句的微言大意,同时对各家主张有一大致了解。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的编纂者是三国时魏国的王肃。王肃字子雍,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做过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常侍领秘书监崇文观祭酒、广平太守,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封邑2200户。
王肃的生年不详,死于256年较确切。他继承家学,对儒家经典《尚书》、《诗经》、《论语》、《春秋左氏传》、《易》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孔子家语》是王肃不满于经学大师郑玄对孔子的论述而假托孔子第22世孙孔猛所传家书而作。此书是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春秋左氏传》、《国语》、《荀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大戴礼记》、《史记》、《说苑》、《新序》等有关孔子的记载,此书“杂取各家之书,分析而自为篇目”。
《孔子家语》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尽管过去长期以来被视为伪书而不予重视。这部著作对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具有重要的意义。王肃把那些散见的资料搜集在一起,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在加工的过程中,王肃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移花接木,甚至有不少杜撰的内容,但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可靠的。通过《孔子家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不仅崇尚仁义道德,而且有着复杂的思想和多种性格特点,是圣人与凡人的统一体。孔子对自己的才学和信念充满自信,但却时时流露出英雄失落的悲哀;执著于理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摇,严肃地对待人生又流露出睿智的天才般的幽默;阐述政治理想的同时又流露出书生的迂腐与天真;兼济天下的同时也独善其身,显示出无私与自私的杂糅;虽对世态有清醒的认识,但并未给自己找到一条游刃有余的穿行之路。对我们了解孔子凡人的一面有重要意义。
《孔子家语》有极强的叙事特征,搜集了很多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有一定的情节,而且人物性格鲜明,细节描写栩栩如生,读后兴味无穷。
书中有关孔子的故事和充满哲理的语言对后人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孔子对政治、道德、伦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确表现了一个哲人、圣人的顿悟能力。
路无拾遗。
【注释】《相鲁第一》。遗失在道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而据为己有。
【鉴赏】这是社会状态的一种理想境界。是对孔子做地方官之后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的赞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直都是儒家推崇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状况。只有圣人治天下,天下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要想做到路不拾遗,不光要国家富裕,老百姓安居乐业,还要求老百姓都懂礼法,这说明社会治理得相当好。这也是孔子王道、仁政思想的体现。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注释】《相鲁第一》。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装力量作为其后盾;而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在宣传、思想、策略方面作准备。
【鉴赏】和平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的。如若没有厚实而坚强的国防军事力量是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的,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自古而然。同时,如果不得已卷入战争,使用武力,那么一定不能单纯靠武力取胜,一定要作武力之外的准备。这是外交上的一条重要原则。这里孔子实际是强调文武并用的思想方法。治国必须文武兼备。可见,孔子并不愚腐,其权变思想于此可见一斑。
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注释】《相鲁第一》。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丈为一雉。卿大夫的家中不能私藏兵器铠甲,封地里不能建筑一百雉规模的都城。 【鉴赏】臣下私家地位的上升必然危及国君的地位,可见孔子有见微知著的政治家的洞察力。我国唐代的藩镇割据就属于这种情况,形成尾大不掉,国君无法控制的政治局面。国君害怕诸侯、臣下实力强大,给国家造成危害,因此有这样的要求。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注释】《始诛第二》。
【鉴赏】君子重内心的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常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成熟地应付着繁复的社会人生。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样喜怒不形于色。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个性的成熟有待于生活的磨炼。
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注释】《大婚解第四》。信:讲信义。庶物:一般的事情。夫妇之间讲尊卑,男女之间讲亲情,君臣之间讲信义,这三件事情做好了,那么其他许多事就做好了。
【鉴赏】孔子的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他把人际关系的处理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之上。认为君臣、夫妇、男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其他的事便很容易处理了。然而他对夫妇关系尊卑的界定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甚为消积的影响,男尊女卑的不合理观念深入到国人的血液里。直至后世,人们依然重视男性公民的发展权,认为男性在干事业中有突出的优势,而过分张扬女性的局限性。这是其负面的作用。
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亲。
【注释】《大婚解第四》。仁人不能逾越事物的自然规律,孝子不能逾越血缘亲情的秩序。
【鉴赏】顺物是道家老庄学派的观点,在这里孔子也极为推崇,足以说明此条规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人在规律面前都不能逞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圣人也不例外。“孝”是孔子之“礼”中一项重要内容,以至于后来“孝”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注释】《儒行解第五》。夙:早晨。儒者如席上的珍品以等待别人的聘用,不分昼夜努力学习以等待别人的请教,心怀忠诚信义以等待别人的举荐,勤劳做事以等待别人的重用。
【鉴赏】儒士应以积极入世的姿态面对社会。他们为自己兼济天下作了充分的准备:加强学识,躬行仁义,竭心尽力为天下苍生谋。在孔子的时代就给他们规定了基本的规范,一直影响到后代的知识分子。儒士把兼济天下作为毕生的理想加以追求。正因为此,当理想不能实现之时,他们便痛感岁月蹉跎,功业无成。屈原、李白、杜甫、自居易、陆游、辛弃疾……大抵都是如此。
同己不与,异己不非。
【注释】《(儒行解第五》。与自己观点相同也不结为帮派,与自己观点不合也不加以诋毁。
【鉴赏】大多数的人愿意与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靠近,而不愿意与和自己观点不合的人交往,这叫做“道不同则不相与谋”。这本很正常,但不要做得过分。那就是孔子所反对的结成帮派,或加以诋毁,这两种行为都不是正人君子所为的。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
【注释】《五仪解第七》。益:增加。
【鉴赏】在儒家看来,真正的士人君子,富贵不能给他增加什么,贫贱也不能减少什么。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们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他们以自己完满的高洁人格,特立独行地处于社会纷争之中,称得上是社会的政治精英。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注释】《五仪解第七》。
【鉴赏】君与民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水可以用来载舟,亦可以使舟覆没于水中。这是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逐渐证明了的真理。任何君主若一意孤行,不考虑民生疾苦,不考虑民生意愿,那么人民把他推翻也是理所应当的。秦始皇幻想自己的王朝可以千万世地继续下去,所以他倾尽民力大兴土木,以至民不聊生,仅二世之后便宣告亡国。隋炀帝奢侈腐化,率领群臣长途旅游,所过之地,耗尽民力,因而隋王朝短命而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后人当记取。
P2-5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流派的总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于争霸和生存的需要,极力网罗人才,寻找富国强兵的良方。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许多学术流派。各家都著书立说,招徒授道,宣讲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游说于诸侯列国之间,并着力去影响政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主要的学术流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等。《诸子略》一书著录各家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百家学术观点纷呈,其思想在当时来说非常激进,是我国哲学思想的宝库。在中国思想史上,像先秦“百家争鸣”这样的文化奇观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以至于后世数千年人们只能去研究诸子、运用诸子,却无法超越他们。直到今天,诸子的思想仍然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先贤圣哲们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世界的深刻认识,对治理国家的独到见解,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的理解和阐述,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备受人们推崇,已成为历数千年而不衰的人类经典。书中大量的圣人先贤们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更是其思想精华中的精华,是人类思想、文化与智慧的瑰宝。然而,“诸子百家”之著述浩如烟海,且良莠不齐,文字艰深,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去其杂芜,取其精华,选取这些经典中的名句精华,并加以注释和鉴赏,汇集成《诸子百家名句鉴赏》,奉献给读者。这样读者便可轻松地明白这些经典名句的微言大意,同时对各家主张有一大致了解。
学术上所讲的“诸子百家”一般都是指先秦时期和汉初出现的学术流派及其著作,所以我们只收录西汉以前的诸子及其作品。有的诸子著作作者有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后人之假托;然而,原作者所著也好,假托也好,这些作品却都是经过时间检验、被大家公认的传世之作。因此,我们暂存异议,一律以《百子全书》所题作者所处时代为准,只要是西汉之前的作品(包括部分西汉的作品)就收入。
依据《百子全书》,未收儒家的《论语》和《孟子》。另外我们依据《百子全书》收录了《孔子家语》和《孔子集语》,这两部书收录了孔子等的名言,有关孔孟的思想精华也就都包括在其中了。
该书选取名句本着以下原则进行取舍:一、体现原书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的关键性的句子;二、为今天人们所广为引用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三、富含人生、社会哲理的句子。总之,尽量选取典型的且对今人的人生和事业有警醒意义的名句。
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名句,我们在鉴赏名句之前,对原书都加了介绍文字。
所选的名句以其所出自之原书来分类。这样分类的原因:一是因为每一种书所言内容相对独立,以书分类就等于是按内容给这些名句归了类,便于读者查找学习;二是将每本书的精华名句抽取出来,放在一起,更集中地体现了原书的内容,有利于读者了解原书的概貌,有利于系统了解原作者的思想。
每一名句都分原句、注释和鉴赏三部分。“注释”的最前边指出该名句所出篇章,然后是难字注解以及原句释义。对简单易懂的句子只指明出处,不作注解和释义。鉴赏是编撰者个人对原句的理解,仅供读者阅读时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编写中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与疏漏之处,恳请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