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风情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姚博//陈涛
出版社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得大美中华拥有无穷的文化魅力,56个民族的璀璨风情更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热爱我大美的中华,总想尽力去展示它的神韵与魅力;我热爱我淳朴的民族,总想尽力去描绘它的明情与风貌。本书,作者将为您展示这民族风情之精华,历史文化之宝库!

内容推荐

本书将分为大美中华、汉族民族风情、内蒙古民族风情、东三省民族风情、中东南民族风情、西南民族风情等七个部分,为您讲述“中国”一词的含义、华夏与“九州”中的文化,还将为您讲述汉族的形成与发展、内蒙古草原的先民、大西南地理印象等众多内容。

目录

一 大美中华

 1.“中国”一词的含义

 2.中国的地理特点

 3.华夏与“九州”

 4.“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

 5.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二 汉族民族风情

 1.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220~589)

隋唐(589~907)

五代及两宋(907~1279)

元明清(1279~1840)

近现代(1840~1949)

 2.汉族的经济生活

 3.汉族的语言文字

 4.汉族的思想与文化

 5.汉族的风尚习俗

衣食住行

婚姻与家庭

姓氏与名号

传统节日

丧葬与祭祀

三 内蒙古民族风情

 1.游牧文明的短与长

 2.内蒙古草原的先民

匈奴人的兴衰

千百年来的匆匆过客

 3.蒙古族

 4.达斡尔族

 5.鄂温克族

 6.鄂伦春族

四 东三省民族风情

 1.大东北地理印象

 2.东三省的先民

乌桓

鲜卑

契丹

女真

 3.满族

 4.朝鲜族

 5.赫哲族

五 中东南民族风情

 1.中东南地理印象

 2.中东南的先民

百越

苗蛮

氐羌

 3.壮族

 4.仫佬族

 5.毛南族

 6.黎族

 7.京族

 8.瑶族

 9.畲族

 10.土家族

 11.高山族

六 西南民族风情

 1.大西南地理印象

 2.西南的先民

氐羌

百越

百濮

苗瑶

 3.羌族

 4.藏族

 5.彝族

 6.白族

 7.纳西族

 8.哈尼族

 9.傈僳族

 10.阿昌族

 11.拉祜族

 12.怒族

 13.独龙族

 14.景颇族

 15.普米族

 16.门巴族

 17.珞巴族

 18.基诺族

 19.布依族

 20.傣族

 21.水族

 22.侗族

 23.仡佬族

 24.布朗族

 25.德昂族

 26.佤族

 27.苗族

七 西北民族风情

 1.大西北地理印象

 2.西北的先民

西戎

氐羌

鬼方、猃狁

月氏

乌孙

塞人

丁零、铁勒

吐谷浑

突厥

回纥

党项

 3.土族

 4.回族

 5.撒拉族

 6.东乡族

 7.保安族

 8.裕固族

 9.维吾尔族

 10.哈萨克族

 11.乌孜别克族

 12.塔吉克族

 13.塔塔尔族

 14.柯尔克孜族

 15.锡伯族

 16.俄罗斯旅

后记

试读章节

元明清三代,中国大体处于一个统一的状态。至乾隆平定新疆,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

在这一历史时段,汉族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元代统治者有冥想的歧视倾向,把汉族分为汉人和南人,划归到社会的最下层,汉族的人口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几近于止步不前。清兵入关后,早先也搞民族歧视,导致满汉矛盾的尖锐。从康熙皇帝起,在政策上作了很大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府衙署中,官员的安排一般是满汉各半;同时又完善了科举制度,笼络了大批的汉族读书人。在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兴旺、国力强盛的大背景下,全国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增长。康熙朝首次突破了一个亿,至乾隆朝又翻了一番,而到晚清则又超过了四个亿。在这些人口当中,无疑还是汉族的增长幅度最大。另外,大批汉人因从军、屯田、发配和遣散而远徙边陲;至于改土归流的推行,汉族迁入中南、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近现代(1840~1949)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民主自由的政治优势、科技和实业发达的文化与经济优势以及“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打垮了老迈腐朽的清王朝。于国门洞开之际,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的民族矛盾也凸现出来。

在一个半世纪波澜壮阔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中国境内的各民族休戚与共,同生死,共患难,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始终高扬中华民族这面大旗,这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这些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斗争中,汉族在中国的一切重大活动中始终发挥了主导作用,少数民族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从明清之际以来,汉族又还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开始向欧洲、北美移民,从而使汉族的分布区域更为广阔。目前,国内汉族总人口已超过10亿。

2.汉族的经济生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因为它的主体民族——汉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缘故。在黄河、淮河流域的人们,主要种植粟,后来又种植小麦、玉米和红薯;而在长江、珠江流域以及四川盆地,则主要盛产水稻。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使中国的汉族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民族。

在远古,人们主要使用石器农具,包括石铲、石刀、石镰、石镐、石犁之类,夏商周三代又有了一些青铜农具。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方式大体定型,以后虽屡有改进,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另外,历朝历代十分重视发展水利,又比较讲究耕作技术,从而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能。

关于中国的传统农业,人们有很多形象的说法。有人说是小农经济,有人说是男耕女织,有人说是自给自足,还有人说是“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诗似的生活图景。要是不遇上战争、官府苛索和灾荒年景,人们大体上是无温饱之忧的,还能子孙绕膝,这自然也是大多数人所乐道而知足的。有了更宽松的经济条件,一些好学的后生,在鸡犬之声中还能以数斜阳、读诗书、咏明月、抒志向为乐,乃至追求科考成名而天下知,那就更令人羡慕和向往了。

不过,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到头总是围绕土地忙碌,这就直接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人们很难得离开土地,与外界的接触也就少了,使眼界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人们很难看到变化也很难接受变化,思维世界仿佛也停顿了,落后、保守的观念变得异常顽强;二是汉族的活动范围虽广,但在方圆几里、几十里乃至上百里、几百里的区域内,人们所生产的东西几乎一样,这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和意义了,从而也就很难催生商品经济了。于是,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这样由上一代简单克隆给了下一代……

传统农业使人们难以离开土地,它生养了我们和我们的祖祖辈辈,还要养活我们的子子孙孙,这也使得中国人对于脚下的土地有一种世间少有的情感——这就是“故土难离”。久而久之,又使人萌生了这样的观念和宏愿——活着的时候,“乐土重迁”;而死了呢,要“叶落归根”,要“入土为安”,还要“命归黄泉”。P010-011

后记

谈及这本书的写作,可以说是三个因素促成的——一是因为我热爱我大美的中华,总想尽力去展示它的神韵与魅力;二是因为我热爱我纯朴的民族,总想尽力去描绘它的民情与风貌;三是因为我在民族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学生们的热忱与厚爱对我力图成书又是一个鼓动。

说起来,这部小书篇幅不大,可它也耗时两个春秋,一来是因为这毕竟要描述泱泱大国的56个民族的面貌,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二来是自己过去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对学术通俗化把握起来有些费力;三是自己毕竟愚钝笔拙,没有倚马千言的天分才情……

这些年,大凡写点文字,总爱放在晚间,每每夙寐夜兴,有些阴阳颠倒,多少也伤及身体。虽不敢以圣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训喻来自诩,不过,自己一直殚思凝神于本书的撰述,既把它当成是一次历史的巡礼,又把它当成是一次文化的普及,于是,内心深处充溢了一种持续不绝的自得其乐的情愫。在写作过程中,幸有陈涛女士的倾力协助,这本小书才得以顺利完竣。

这里还想说的是,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皆可写出一部一部的大书来,而自己这本小书的描述,只可说是只鳞片爪、走马观花。不过,我想,这些只鳞片爪的文字、走马观花的引领,对于现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不正是了解我大美中华历史与文化、各个民族风土与人情的一条捷径么?也抑或是出于这样的自我暗示,所以,我们也就全然不顾羞涩而把它恭呈到了大家的面前来。

姚博

2009年夏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