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积淀的形象化表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解茶道,才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之道。
中国人对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也将自己的生命意识灌注到了茶香、茶话、茶情之中。从茶杯中氤氲飘起的水雾,就像中国人轻松自如的处世状态;浸泡在茶壶中的芬芳,就像中国人淡雅闲适的生活情怀。这便是茶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和艺术之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道(中国生活艺术读本)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洪钊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表现,也是生命积淀的形象化表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解茶道,才能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之道。 中国人对茶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也将自己的生命意识灌注到了茶香、茶话、茶情之中。从茶杯中氤氲飘起的水雾,就像中国人轻松自如的处世状态;浸泡在茶壶中的芬芳,就像中国人淡雅闲适的生活情怀。这便是茶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之道和艺术之道。 内容推荐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道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追求的是雅致,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 茶道,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红尘玷污的心灵得以净化。品茶人要心静,各品其中味。 人生如茶道,茶道如人生! 目录 茶源:苦涩里的幽香 生命之树——关于茶树的传说 茶路上的苦乐人生——茶人的足迹和茶马古道 感受皇家生活品位——贡茶的来历 爱你没商量——茶业的兴盛与茶商追溯 名茶与生活的相遇 美丽的错误与历史的机缘——普洱茶 沁人心脾的生命活力——碧螺春 颇具神奇色彩的佳品——乌龙茶 “不知春”里品人——武夷岩茶 茶中人性——铁观音 烟雨朦胧说御茶——西湖龙井 茶道的生活韵味与艺术情趣 杯盏之间多味道——茶具的历史文化特征 看尽人生百态——茶馆里的文化与生活 礼仪与交往的艺术——千古茶礼 水质与茶品——茶水与茶叶的搭配门道 佳品良鉴得真味——鉴茶的学问 茶叶香,壶中滋味长 个性与创造的结晶——器为茶之父 审性情之美——茶壶里的大天地 沉淀的人性艺术——历代制壶大师及其代表作鉴赏 修身养性话品茶 健康人生——饮茶能够带来的益处 养生与保健——以茶养颜 难以多得的益处——剩茶的妙用 堇荼如饴:茶文化的历史扇面 品茗修身——关于《茶经》的故事 “茶禅一味”——茶中的三重境界 歌咏曲折人生——茶诗歌里的意韵 平仄之间的人生哲理——茶对联的逸事 生活的文化——茶歇后语中的智慧 茶中生活——多样的民族茶文化 多样的茶道艺术 艺术茶道之源——中国茶道 风雅与茶仪——日本茶道 谦谦君子之风——韩国茶道 茶解人生 人生何如一盏茶——朱元璋与茶 治国思茶道——孙中山与茶 融入茶情的人性——周恩来与茶 寓于茶事的人品——胡适与茶 茶缘人生——老舍与茶 后记 试读章节 茶路上的苦乐人生——茶人的足迹和茶马古道 茶叶源于山野,需要有人精心培植和采摘,于是便有了茶人,而他们由于远离喧嚣的街市,身上难免笼罩上神秘的光环。 晋武帝时期,安徽宣城人秦精常常深入一座名叫武昌山的大山采茶。有一天,他突然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从山的北面而来,只见这人极高,遍体是毛。秦精很害怕,暗自琢磨,估计自己小命不保了。那人径直向秦精走来,牵着他的手就往山的深处走,等到了一大片茶树林中后,就撒手放开了他,自己独自离开了,也不去伤害他。于是,秦精开始采茶。过了一小会儿,那人又回来了,而且还从怀里掏出20枚又甜又好看的大橘子给秦精。后来,秦精就带着橘子和采来的茶叶回家了。 这个野人也算是中国最早的茶人之一了。其实,这个时候中国各地已经有种植茶树的茶农了,他们采摘茶叶,将其做成成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成果。 茶人要想让人了解自己的产品,必然需要一条途径。于是,茶叶销售渠道产生了。从唐代开始,产生了茶马交易这种渠道。唐代初期,国力强盛,版图辽阔,牧马发展迅速。但经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衰落,牧马监丧失不少。从这时起,朝廷开始与帮助平定安史之乱的西域回纥族“以马易茶”,可以说这是茶马交易的开始。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但这只是偶尔的交易行为,还未形成经常性活动。 进入北宋以后,茶马交易兴盛起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国防力量最弱的时代。这是赵匡胤以皇权为重,杯酒释兵权,强禁军、弱边关,使边将不断轮换,兵无常将,将无常师的结果。 北宋建立之后,在其西部、北部相继兴起了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羌人建立的西夏帝国以及女真人建立的金帝国。这些少数民族帝国不断对宋朝用兵。从宋朝的第二个皇帝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开始,辽与宋朝就不断打仗。宋太宗坐上皇位仅三年就动起兵来,十余年的时间与辽国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战争。等到喜欢风花雪月、花鸟虫鱼的轻佻皇帝宋徽宗上台时,宋王朝在金人的铁骑面前已是风雨飘摇,最后就葬身在金人的铁骑之下。战争,需要军费,需要战马。而北宋捉襟见肘的军费和屈指可数的战马,让北宋政府非常尴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政府想到了茶马交易这条渠道。 他们为什么会想到这条渠道呢?原来,茶叶生产在宋代有了飞跃性的发展,仅四川地区在宋神宗元丰七、八年产茶就约有三千万斤。东南六十州二百四十二县也盛产茶叶。宋朝原先买马主要是用铜钱。由于铜有限,四川就使用铁钱,但少数民族拒绝使用。少数民族到内地买货,则拿马匹搞物物交换。反过来,少数民族大多喝乳食肉,茶叶不可或缺,所谓“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茶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贵重的,而对大宋朝廷来说,茶就是攥在手里最值钱的东西。为了多买好马,朝廷也学聪明了,设立茶马司,用少数民族最需要的茶叶交换自己最需要的战马。这样,茶马交易就逐步确立起来了。 北宋时代,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朝廷曾用唐银10万两在秦州买马,并在秦州、古渭、永宁寨、原州等地设置茶马交易市场。每年要从京城支银4万两,运出绸绢75000匹以充马价,买良马8000匹。可见交易量之大。 当时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取于川蜀。北宋官方明文规定“茶法”和“马政”,并于公元1074年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这是我国第一次设立茶马司。至今,在麦积山石窟东崖26窟左壁留有宋元祜党人开熙河路大将王韶上奏“西人所嗜者惟茶,当以马至边贸易,因置茶马司”的刻画。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由于马为重要军需物资,茶马交易在明清时期又得到发展。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问,则规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秦州设立了茶马司,并加强茶叶经营管理。明代茶官还经常持金牌到各地巡视茶叶采运情况。 清初,在茶叶管理上沿用明律,其中有明令规定:“凡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军巡守,遇有夹带私茶出境者,拿解治罪,番僧亦许沿途官司盘验,如有夹带奸人私茶,则茶货入官,伴送夹带人送官治罪。”康熙以后,管理虽有放松,但也只允许出界人带茶不多于十斤,如驴驮车载,乃按私茶治罪。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制定了茶叶经销试行章程八节,规定茶叶采买均先办引票,待茶叶运兰州检验后方可行销。清代中后期,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135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其实最早的茶马古道应该是秦州茶马古道。它由于南茶北运以及西北各地马匹南行而形成。P13-16 序言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饮茶礼仪之美,可以提升人的气质,规范人的言行举止,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达到美育之目的。茶艺是以茶为载体,经茶人和艺人审美加工,使二者珠联璧合之产物。它以茶音乐、茶诗画、茶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茶对人的思想感情、生活情趣、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一种对人产生精神鼓舞;使人情感愉悦并具审美效应等文化功能的艺术。茶艺之美,美在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听茶歌,观茶画,吟茶诗,品茶味,使人对茶的享受由生理延伸到心理,从而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乐趣无穷。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修身养性、悟道体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亦可为道家之道,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恰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茶道可谓是生活之道,是生活的艺术之道。 品茶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活艺术,人与茶、茶与人的关系历来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故有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佳人佳茗等等之说。 茶道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追求的是雅致,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境。古人云:“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只有茶品人品相得益彰,才能达到茶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品茶,需要用心去感觉,感觉它们的喜怒哀乐,认识它们的不同性格。一杯茶入口,入口是茶香,留齿是甘醇,让陈香的韵味回荡在体内;一支曲,一本书,一壶茶,或许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吧…… 品茶,需要有超凡脱俗的心境,需要用心去感觉。只要你用心去感觉,哪怕一杯最普通的茶,也会感觉得到它的喜怒哀乐,也会看见它情感丰富的内心。某些人为了标榜格调,动辄抛千金以求一饮,实在是暴殄天物。修养和品位,不是用金钱能够买得到的。只要用心去感受,即使是一杯乡间土茶,也会使你有非同寻常的发现。现实世界也是这样,即使一个卑微的人,也有他的丰富情感。 茶道,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品茶,可以使被红尘玷污的心灵得以净化。品茶人要心静,各品其中味。三五朋友围几而坐,茶香和友情缠绕在一起,使茶更香情更浓,若再伴有一轮明月,谁还能记得起今昔是何年。 茶品,汇天下品茗于一体,包容茶的色、香、陈、韵;人品,为茶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立茶存。这虽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却蕴藏着很深的有关人品与茶品的道理。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由此可见:品茶亦品人,茶品见人品。 总而言之,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在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含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在现实生活中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的精神,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清正,倡导清廉俭德,净化社会风气,制止奢侈浪费……诸多益处,均在一杯茶之中,个中滋味,须细细品味才能收获,才能融人身心。 后记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无论是中国茶艺、日本茶道,还是韩国茶礼,无不使人感受到一种魅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公德,陆羽同代人刘贞亮提出“茶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可恶”等。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人士曾说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情怀,但几乎每位爱好茶的东方人都不难体会出从一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茶可独酌,也宜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恼,使人抛掉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像酒会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好友,沏茶小憩,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老舍说:“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泡上一杯茶,品味第一泡的苦涩生硬,第二泡的馥郁芬芳,第三泡的沉重浓烈,第四泡的清冽醇和,还有第五泡的澄净清淡,然后逐渐失去味道。茶如人生,先是苦涩,然后成长,感人生之苦涩,却又能悟出苦中寻乐之趣,待成长之后,苦尽甘来,顿感人生之美好,慨叹前程万里,人生得意,之后壮年拼搏,犹留余香,苦味尽退,待得老年余香袅绕,却渐渐淡然无味,有弃之而去、淡薄归隐之感。台湾作家林清玄说一生的轨迹是青涩的少年,香醇的青年,沉重的中年,回香的壮年以及越走越淡逐渐失去人生之味的老年,然而一杯茶中,唯一不变的是醉人的茶香,在生命中,唯一不变的“茶香”,是生命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 人生如茶道,茶道如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