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官道』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入仕』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人生目标。于是,围绕着『入仕』,在中国官场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戏。『忠君、爱国、保民』是很多为官者的『官场理念』,当然这也并不是所有的为官者都能做到的。中国古代的官场,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人性试验场,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官场百态亦是人生百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官道(中国古代官场文化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梁龙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官道』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入仕』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人生目标。于是,围绕着『入仕』,在中国官场的大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戏。『忠君、爱国、保民』是很多为官者的『官场理念』,当然这也并不是所有的为官者都能做到的。中国古代的官场,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人性试验场,是忠是奸,是善是恶,官场百态亦是人生百态。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更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官场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的官场一直就是一个风波不断的地方,即便是承平盛世。自古以来,有清官就有贪官,有循吏就有酷吏,透析和解读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古代官场与官场文化的诸多现象。 目录 为官·从政·做人 为公情结——官员的职性 大道之礼——官场的本性 仁者人心——官场的起点 百姓情结——为官的人性 忠于职业——官员必备的气节 官场生态学 勤政巧干——为官的本分 宽与严都是双刃剑——为官的掌控力度 学会太极拳——官员的行为艺术 防微杜渐——为官的风险意识 为官需要一种境界 中庸不是平庸——官员心中要有杆秤 注意取舍——官场中的进退之道 保持平常心——做官的心灵意境 治大国如烹小鲜——为官的执政艺术 和而不同——为官的最高境界 仕途:向上走和向下走的道路 田会郎、终南捷径和天子堂——鲤鱼跃龙门 扭曲的人生——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从门客到师爷——准官员的官场人生 宠辱不惊——在其位和不在其位的官场气节 历代权相的典型经验 绵里藏针——“摄政王”的进退哲学 以柔术求生存——做个幕后操盘手 赢得生前身后名——以小博大的智慧 耿直更懂进退——官场不倒翁的权谋 忽视细节——就是宰相也会无法自救 不要触及“红线”——宦海沉浮艺术 官场中的制度与规则 血统论当道——血统决定职位 从文武兼备到职责分明——文武分家 正义的眼睛——行政与监察的博弈 完美制度下的噩梦——官制的完备与残酷的惩罚 低薪防腐和高薪养廉——泥饭碗和金饭碗 官声·官望·官誉 权势是一种春药——贪权官吏的时代解读 阁楼人生——追求虚名的宰辅 指头难以一般齐——官吏百态 固守的底线——清官与贪官的言行艺术 制定者与破坏者——无法遵循的游戏规则 性善与性恶——人性之间的抉择 官箴:古代官员的智慧结晶 心中有德——宫箴文化的形成 有规矩的方圆——官箴治吏的妙处 外儒内法——营造有内涵的官箴文化 德礼为本与刑罚为用——官箴法文化的意蕴 胸怀苍生——官箴文化的高潮 以民为本——官箴理念的升华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道之礼——官场的本性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道”是天地问最重要的,道是万物的起源。而与老子同出一门,比老子思想更加激进的庄子则更直截了当地提出:盗亦有道。《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记载:“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全文的意思说:强盗问他的头目,做强盗有道义吗?强盗头子说:“怎么能说没有道义,做强盗首先要估算某处是否有财物,去盗合算不合算,准确不准确,这是圣人也。抢劫时自己领先带头是勇也,偷盗以后自己最后撤退是义也,判断某处可盗不可盗,什么时间盗最合适是智也,偷来东西平均分配是仁也。不具备这五种品质而成为大盗者,天下是没有的。” 从老庄的思想来看,他们希望整个社会井然有序,人类社会之道和自然和谐之道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强权统治和管理权的争夺,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情况,他们只能提出“无为”,存在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结。 无独有偶,开创儒家学派的孔子也强调“道”,不同的是,他是为“道”的缺失而感到忧虑,并且积极主张恢复和创建“大道”。在孔子时代,他就感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时的社会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面对这种“人人为己”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当时的“礼”即约束官和民的规章制度,是在那个现实条件下最好的制度,就是“大道”。实际上孔子主张的“大道”就是依靠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制度,其核心就是“礼”和“仁”。孔子希望用“礼”来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那种“秩序井然”的状态,用“仁者爱人”来实现社会和谐,用“礼”和“仁”来维持官与官之间、官与民之间的关系。 老庄也好,孔子也罢,他们都提倡一个“道”,他们看到社会秩序混乱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只是老庄认为必须效仿自然秩序建立人类社会秩序,以“人道”符合“天道”,人类社会之道符合自然社会之道;而孔子却主张以夏商周杰出统治者的“礼道”,建立一种“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大道”。历史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与轮回,在统一国家逐步形成、中央政权逐步稳定的汉代,终于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建立了“忠君、爱国、保民”的官员“大道”。从此之后,这成为中国官场职业道德、官员人生信条的核心部分,无论是在几个政权逐鹿天下时,还是在与外来敌对势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抗争时,历代忠贞的官员都没有偏离这个“大道”。 黄权,这个人在三国的博弈历史上并不是很出名,但为官的“大道”在他身上体现得很突出。他年轻时做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受了刘备的好处,极力怂恿刘璋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理智的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贬到广汉县弹丸之地当个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而黄权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向刘备降附。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等于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濩、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的计谋。 在这里,黄权是非常理性的,他看到刘备志向不小,入蜀必然危及到刘璋的统治地位,因此极力反对,但对刘璋的昏聩,他心知肚明,因此建议刘璋采取守势,安民保国。当刘备攻城略地,势不可当,其他官吏纷纷投降的时候,他坚守城池,直到自己的“主人”投降,他已经失去了“效忠”的对象,才向刘备投降,实现了“忠君”与“爱民”的两全。在看到刘备的确比刘璋更有能力时,他及时帮助刘备制定策略,尽快实现局部统一,这无疑是“忠君”和“爱国爱民”的具体表现。 后来刘备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心切,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彪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敌人的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后吴国将军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腹背受敌,岌岌可危,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P7-10 序言 自古以来,古代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又强调“仕而优则学”,一旦入学或者入仕,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既是古代中国入学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古代中国“官道”文化的核心。 如果追溯古代中国官文化的起源,则可以上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周政权,参酌夏商两朝的礼仪,为新兴的周政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敬天、孝祖、保民”为核心,以礼乐刑政为具体内容的官道文化,礼乐刑政的具体内容就是“礼节民心,乐和民心,政以平之,刑以齐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的完整体系,这就是中国可以确切考证的官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代官道文化与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尽相同,尤其迥异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中国官文化中充满亲情、乡情、师生情,弥散着温情脉脉的人性,实际上是一种社会道德观的浓缩。这是因为,以“礼乐刑政”为核心的官文化最终形成了内容庞大详细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官场道德学、制度学,是中国官文化的精粹。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要从学习、修身和内省做起,所谓“见贤思齐”,“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复礼”,“慎独”,“发乎情,止乎礼”,“诚于内,形于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在此基础上,实践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要忠恕,仁者爱人,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要敏于事而讷于言,达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 在这种官道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官道可以浓缩为“忠君、爱国、保民”。这就使得在任何时候,忠贞的官员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无论是商朝太宰伊尹放逐皇权的继承者太甲,还是宋朝范仲淹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最后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官箴,中国古代的官员始终是以“国家”为重,以为君分忧为己任。 到了明朝,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官员认识到,仅仅“忠君”,局限于一国视野,不是官员的全部天职,从而提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箴言;随着对高度集权皇权的质疑,逐步提出“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虽然古代的贪官污吏不能够有效的杜绝,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臭名昭著的贪官酷吏,但是,清正廉洁的官员在每个朝代都有,他们声名远播,留下了令后人钦佩的业绩。所以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官员始终抱着为国为民的朴素理念,既能够在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气节面前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能够时刻以“仁、义、礼、智、信”自律,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官员职性,又能够在困境面前灵活应变、舍小顾大,做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的官道、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有着独特的中国特色。 后记 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官文化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中国古代的官文化可能比“国文化”的历史还长。因为,虽然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禹之子启就正式建国,但夏朝迄今还无法找到可靠的文字记录,而尚在传说中的尧舜的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了专门管理氏族和部落的机构和人员,也就有了官和官文化。 由于五千年的华夏历史有一半的时间是漫长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因此,对于官,历来颇有非议和诟病,但也有其较为积极的方面。例如,在禅让制度盛行时期建立的官道,在家天下尚未形成时期成形的官制,官的职责就是“牧民”、“为民”,官的本职就是爱国爱民,对于国,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是这种“民本”思想在中国官文化中代代相传,以至于历代清官、谏官层出不穷。从春秋公孙仪相鲁不受国人赠鱼到南宋岳飞的“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再到明朝海瑞仅能以市肉两斤为母亲贺寿,他们的言行举止,足以垂范后世。中国古代的优秀官员的为官之道、为人之道以及他们近乎苛刻地律己律人,使得他们既是官僚群体的楷模,也是社会群体的典范;他们构建的人文素养,既是中国传统官文化的精粹,又是华夏文明的结晶,他们本身也构成中国官文化、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经过历代不断完善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官吏选拔、考核、升迁、黜免和进退制度,更加是中国官文化、制度文化的精粹,其对东亚政治经济体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至今余韵犹存。 不容置疑,漫长的封建专制给官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位于官僚体制顶端的家族式统治,强大的专制制度,使得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官文化都屈从于皇权文化,君主专制使得“国”与“家”不分,使得“君”成为“国”的代名词,使得官的爱国爱民不得不以“忠君”为前提。然而,中国的官僚群体、中国的士大夫到底是一个有着睿智思想、独立思维的群体。从宋代,耿直的官员就直面帝王,“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到了清代,终于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中国的官道重新在思想上回归到“以民为本”、“以公为本”的主流上。 总之,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必然拥有一种浑厚、大气、睿智的文明,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存,才会在重重打击和重压下发展壮大,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而官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是其最强音,这本身就说明真正的官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积极进取、致力向上、以“为民”为核心的进步文化。因此,在研究、批判和反思中国古代官文化的时候,同样要把官文化中的核心内容、进步内容,把官文化的本性表现出来,这才是对文化的贡献,才是我们的责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