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群众性狂想与幻灭的历史故事集。
它成书于19世纪,在西方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产生重要影响,畅销于西方各国,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了中文译本,初版书名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在书中,我们发现它所记录的那些故事和今天人们的行为何其相似,“密西西比泡沫”和2007年全球股市的狂热如出一辙。恐慌的人们在面对金融危机不知所措时,理性的人们已开始在历史中搜寻问题的答案。本书旨在从危机事件过程和历史教训中,唤醒大众的理性,廓清今天这场金融危机的面目,指导人们今后的行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英)查里斯·麦基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群众性狂想与幻灭的历史故事集。 它成书于19世纪,在西方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产生重要影响,畅销于西方各国,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了中文译本,初版书名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在书中,我们发现它所记录的那些故事和今天人们的行为何其相似,“密西西比泡沫”和2007年全球股市的狂热如出一辙。恐慌的人们在面对金融危机不知所措时,理性的人们已开始在历史中搜寻问题的答案。本书旨在从危机事件过程和历史教训中,唤醒大众的理性,廓清今天这场金融危机的面目,指导人们今后的行为。 内容推荐 本书除了对1636年荷兰的“郁金香疯狂”、1720年英国的“南海泡沫”和1720年法国的“密西西比阴谋”这三次金融投机狂潮的故事作出了生动翔实的记述外,还收集了大量从圣物崇拜、先知预言、炼金术、占卜术、催眠术士、“巫女”迫害、凶宅传言,直到十字军东征这类群众性癫狂从幻想走向幻灭的历史故事。 收入本书的这些历史故事,既可以当作稗官野史、奇闻轶事来读,或聊充茶余饭后谈笑之资,它们的作者却也富有深意,这就是希望大众从中取得教训,不要耽于金钱的、天国的或别的什么幻想,由于这种幻觉必不可免的溃决而使自己落入悲惨的下场。总之,这本书既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教益。 目录 第一章 金钱的疯狂 第二章 南海泡沫 第三章 郁金香热 第四章 圣物崇拜 第五章 近代预言家记事 第六章 大盗的赞歌 第七章 须发荣辱记 第八章 决斗与神裁 第九章 都市流行语 第十章 十字军东征 第十一章 “女巫”奇冤 第十二章 慢性投毒者 第十三章 鬼屋魔影 第十四章 炼金术士 第十五章 占卜术 第十六章 催眠术士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金钱的疯狂 ——密西西比计划始末 有些人私自组成公司,发行新股票来大发其财;他们用虚名诱惑欺骗世人,先树立信用,然后贬值,把吹嘘出来的资产分成股份,让众人争吵不和。 ——笛福 有一个人,他的性格和经历与1719年和1720年的那场大阴谋关系如此密切,以至于我们只能将对其始作俑者约翰·劳一生的简短描述作为密西西比大疯狂的历史的开场白。历史学家们有的认为他是一个骗子,有的说他是个疯子,众说不一。在他的一生中,由于他的计划的不幸后果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人们就用这两个称呼来叫他。但是,后世之人发现如此对待他是不公平的,众所周知,约翰·劳既不是骗子,也不是疯子。与其说他骗人,不如说他是受骗;与其说他是犯罪,不如说他是受害。他对信用的原理和真正原则了如指掌,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熟悉金融问题;他所建立的系统轰然崩溃并不主要是因为他的过失,而是因为他建立这个系统的基础——人们——的不是。他没有料到整个国家贪婪的狂潮;他也不知道,自信,像怀疑一样,可以无限制地增长,并且,希望也可以像恐惧一样四处泛滥。他怎么会预见到法国人会像寓言中的那样,在他们发疯般的渴望中,杀掉给他们下了那么多金蛋蛋的鹅呢?他的命运就像第一个从伊利湖向安大略湖漂流的划船人一样。他出发时,河面上波平如镜,视野宽阔。他的行程既迅捷又愉快。此时来看,有谁能阻挡住他前航的轻舟呢?可是,天哪!眼前就是大瀑布。当他明白时,时间已经太晚了。以前载着他快乐前行的水流如今竞成了他的葬身之地。他试图按原路返回,但是水流太急了,其微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于是,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他离那势如雷霆的瀑布也越来越近。他与水流一起飞越嶙峋的岩石,还有他的小船,也一道落人谷底,被水面撞成了碎片;这个猛烈的冲击使水面溅起了一些水花,但它只是翻滚了几下,冒出几个泡沫就平静下来,像往常一样,继续向前流去。劳和法国人就是这样。劳是划船人,法国人是河水。 约翰·劳1671年生于爱丁堡。他的父亲是法夫郡一个古老家庭中的小儿子,职业是金匠和银行家。他做买卖积攒了一大笔财富,并用它满足了自己的一个希望——这个希望是他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梦想,他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了一个领地的称号。他用这笔钱在罗西安西部和中部交界的佛斯福斯买下了劳里斯顿和兰德尔斯顿两处地产,他被称为劳里斯顿的劳。我们这篇回忆录的主人公是他的大儿子,刚满14岁就被带到会计室中艰苦劳动了三年,他想让儿子早早明白苏格兰这个地方的银行操作原则。约翰·劳对于数字表现出了非常的热情,他在年纪不大时就在算术上显示了不平凡的才能。17岁时,他长得又高又壮,身材健美。他的脸上虽然因出天花而疤痕累累,却依然讨人喜欢,看起来充满了智慧。这时,他开始不务正业,自负虚夸,纵情于穿戴奢华的服饰。他在女人丛中是个宠儿,女人们都叫他“漂亮的劳”。而男人们则对他这个纨绔子弟十分鄙夷,把他称作“浪荡的约翰”。他父亲在1688年死后,他就完全从令人厌烦的事务中脱身出来,带着继承来的劳里斯顿地产的收入,到伦敦闯荡世界。 他当时非常年轻,非常自负,面容讨人喜欢,相当有钱,并且性格桀骜不驯。因此,毫不奇怪,他一到伦敦就大花其钱。他很快成了赌场的常客,靠着他对输赢机会精心的计算,他一直不断地赢钱。所有的赌徒对他的好运十分嫉妒,许多人每天目不转睛地看他赌钱,并把自己的钱押在与他相同的运气上。在讨女人喜欢上,他也同样是个幸运儿。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都亲切地、微笑着看待这位潇洒英俊的苏格兰男子——这个年轻、富裕、聪明又富有魄力的小伙子。可是所有这些成功只是铺平了通向不幸的道路。在处于放荡生活的危险诱惑之中整整九年之后,他成了一名无可救药的赌棍。他对赌博的兴趣猛烈增长,对赌注也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他输得越多,冒的险也就越大。终于在一个不幸的日子,他输掉了一笔很大数目的款子,他只有抵押地产才能付得起,他最后被迫走到了这一步。同时,他与一位名叫维莉尔丝的女士的桃色新闻又招致了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先生的厌恶,后者要求与他进行一场殊死的决斗。他接受了挑战,并当场把对手射死。这个不幸事件使他在当天被逮捕归案,威尔逊先生的亲属以谋杀罪起诉了他。他被判有罪,应处以死刑。但由于是过失杀人罪,判决被减成罚款。但死者的兄弟不服,提出了上诉。他被押到最高法院受审,可是他后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逃脱了法网。法官们受到了斥责,然后他们在加威特报上通缉并悬赏捉拿劳。 在通缉文告中,他被描绘成“约翰·劳上尉,苏格兰人,26岁。长得很高大,肤色黑,身材瘦削。体格适中,大约有六英尺高,大麻坑脸,大鼻子,嗓音响亮。”由于这只是对他漫画式的描写,他在逃跑路上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碍。他成功地到达欧洲大陆,在那里旅行了三年。在所经过的国家中,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货币和金融事务的研究上。他在阿姆斯特丹待了几个月,并且做了几笔金融投机买卖。他每天早上研究金融和贸易的规律,每天傍晚则沉溺于赌场之中。人们大都认为他于1700年返回了爱丁堡。就在这个城市,他发表了《建立一个贸易委员会的提议和理由》。这个小册子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 不久以后,他发表了一个关于建立所谓的土地银行的主张。他主张,这个银行发行的钞票永远不能超过这个国家所有土地的价值——在正常的利率下,或者,可以与土地价值相等。拥有此种钞票者,在特定时间有权被认为拥有土地。这个宏伟计划在苏格兰议会之中激起了长久的讨论。一个名叫骑兵的中立党派还提出动议要求建立这样一个银行。劳对之很感兴趣。议会最后通过决议认为,强迫通过建立任何纸币的信用都将使整个国家陷入不合适的冒险之中。 这个计划失败了。同时,他请求被赦免的努力也落空了。他不得不返回欧洲,重操赌博旧业。他继续在佛兰德斯、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游荡了十四年。他对每个国家的贸易和资源变得异常熟悉,并日益坚定地认为,如果没有纸币,那个国家的经济也不会繁荣。在这十四年中,他的成功看来主要是在赌博方面。在欧洲各国首都的每个有名赌场里他都声名显赫,人们都认为他是当时最精于计算、最能利用错综复杂机会的人。据《世界传记》(Biographie Universelle)记载,他首先被逐出威尼斯,又被赶出热那亚,因为两地的法官都认为他的来访对当地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危险的。在居留巴黎期间,他又招致了警察总长达让松的厌恶,后者命令他离开首都。但是这个命令没有付诸实施,因为他在沙龙中认识了旺多姆公爵、孔蒂王子和奥尔良公爵。最后这一位后来对他的命运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奥尔良公爵对这位苏格兰冒险家的活泼快乐和翩然风度十分赞赏,他保证要做劳的保护者。劳对这位公爵的远见和慈祥感到很高兴,激动得无以复加。他们经常互访,劳抓住每次机会向公爵灌输他的金融主张,因为他知道后者与皇帝十分亲近,并且注定在不久以后将对整个政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路易十四去世前不久,劳向审计长德斯马莱提出了一个财政计划。据说路易曾询问计划的制订者是不是一个天主教徒,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路易拒绝与他进行任何接触。 吃了这次闭门羹之后,他来到意大利。由于心中念念不忘他的财政计划,他前往拜谒萨优伊公爵维克多·阿马德斯,请求他在自己的领地建立土地银行。公爵回答说其狭小的地盘不足以施展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他这个统治者也贫穷得受不了大的打击。但是公爵建议他再到法国国王那里试试看,因为他对法国人的性格很了解,法国人肯定会对这样一个新颖而又动听的计划热烈赞同。 P1-3 序言 金融危机,是2008年最沉重的底色。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人们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太平盛世中一个小小的插曲,然而,几个月后,这个金融体内的“病毒”像瘟疫一样传染全球金融市场,波及之广,程度之深,损失之巨,令人始料未及。 华尔街上一个个金融巨人接连倒下,全球各地的银行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损失和困境,几百家对冲基金倒闭,全球各大股票市场的股指连连下挫……各国政府为缓解危机,使出浑身解数,救市计划争相出台。 中国也在经受严峻的考验。沪指从6000点跌至1600点左右,投资者财富严重缩水,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应对政策纷至沓来,救市计划频见报端。 一时间,人们陷入了茫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然而,历史像未卜先知的智者,淡然一笑。他对这一切了如指掌。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人们对今天的事态不断反思之际,历史已为我们演示了这场危机完整的脉络。作为编者,我们有一份责任感,将那些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给读者。 一本成书于19世纪的志书在西方经济学界和金融界产生重要影响,畅销于西方各国,中国金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了中文译本,初版书名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在书中,我们发现它所记录的那些故事和今天人们的行为何其相似,“密西西比泡沫”和2007年全球股市的狂热如出一辙。恐慌的人们在面对金融危机不知所措时,理性的人们已开始在历史中搜寻问题的答案。 今天,中国金融出版社重印再版此书,书名定为《幻想与癫狂——金融危机经典案例》。虽然这不是一部全部介绍金融危机本末的著作,但是其中对金融泡沫的介绍,一直被学界奉为经典的教辅读物。期望读者通过重温这本书,尤其是其中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历史教训,唤醒大众的理性,廓清今天这场金融危机的面目,指导人们今后的行为。 后记 1995年12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从伦敦访问回国,带回了英国作家查里斯·麦基一个多世纪前写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发生在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的一些无比荒谬却又绝对真实的故事,其中也包括证券市场历史中有名的密西西比和南海泡沫事件。这一桩桩令人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的事实,深刻地展示出了人类本性的另一个侧面: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原始冲动,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挣脱理性的缰绳,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此时,人类的愚昧、轻信、狂热、贪婪、恐惧,无限地滋长起来和蔓延开来,祸及一个群体,一个市场,一个社会,和每一个参与者。在欧美诸国,即使经过了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数百年的洗礼,那种“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还是时时出现。证券市场中反复发生的股灾,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密西西比和南海泡沫破灭以后,1873年,美国爆发铁路股票风潮,造成大批公司破产,经济衰退一直持续到1897年。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暴跌,一场股市风暴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世界性的大萧条。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再次发生暴跌,波及全球,人们又一次体验到天崩地裂般的恐惧感。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战后的经济奇迹即告终结,全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泥潭,虽经十年努力,未见起色。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一个保持了二十多年增长、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和自信的经济区,霎时陷入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之中。总之,自股市诞生以来,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股灾,史不绝书。 几乎每次股灾过后,人们都会领悟和反省自身的愚昧和疯狂。而每当经济持续繁荣、前景广阔诱人的时候,愚昧和疯狂往往又会悄悄地再次降临。因此,本书的翻译对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今日中国,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自有其现实意义。 根据吴敬琏教授的建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导报》编辑部组织下,本书的翻译工作于1996年开始着手进行。由于书中涉及大量中世纪的历史知识,许多事件及其历史背景在国内还鲜为人知,因此给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虽然译者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译稿也经过多人反复审校,但是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和谅解。 本书的出版,首先应当感谢吴敬琏教授。他不仅最早提出把本书介绍给国内的读者,而且一直关心本书的翻译工作,并欣然为之作序。本书在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金融出版社王璐、成景阳等同志的大力支持。罗来武、李绍光、魏加宁、赖德胜先生具体组织了翻译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证券市场导报》编辑部 2000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