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科学地研究历次宏观经济波动背后的成因,以及各个因素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的大小,作者对本书的框架结构大致作如下安排:第1章是本书的写作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提出作者研究该问题的理由。第2章是作者所作的文献综述。在第3章,作者运用目前国外公认的比较成熟的几种度量方法,即线性趋势法、H-P滤波法,Band-Pass滤波法以及生产函数法,对我国1952-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在第4章和第5章中,作者对历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分别进行了讨论,探讨了历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成因。作者在第6章使用了直接回归法、固定时间样本长度的滚动时窗法和Panel Data方法,对历年来的所有数据进行统一的回归检验,并通过这三种方法的相互验证,探讨了各个因素对于实际GDP波动的影响程度。在第7章中,作者设立了一个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以此来描述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形成机制,并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第8章是作者的结论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1 引言
1.1 写作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关于宏观经济波动周期如何划分的研究
2.3 不承认我国存在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研究
2.4 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阶段
2.5 宏观建模及定量分析崭露头角的研究阶段
2.6 国际期刊上的一些相关研究
2.7 小结
3 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测度
3.1 引言
3.2 衡量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和方法
3.3 度量实际GDP波动程度的方法
3.4 上述方法测度经济波动周期起止时期的结果的比较分析
3.5 小结
4 历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Ⅰ
4.1 引言
4.2 本书的观点
4.3 模型变量以及数据的选取
4.4 第一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
4.5 第二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
4.6 第三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
5 历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Ⅱ
5.1 引言
5.2 第四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
5.3 第五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成因分析
5.4 五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比较分析
6 历次宏观经济波动周期成因的量化检验
6.1 引言
6.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取值
6.3 回归模型的检验
6.4 固定时间样本长度的滚动时窗法检验
6.5 Panel Data的检验
6.6 小结
7 基于一个模型的扩展
7.1 引言
7.2 一个值得思考的基础模型
7.3 加入我国情况后的模型修正
7.4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
7.5 小结
8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相关的建议
8.3 拉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力
8.4 本书的主要贡献
附录 直接回归法中的各个变量的趋势和波动成分示意图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