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家方方的旅游行记,“客观”取意“一个过客的观望”。一个过客的观望,见识多半是浅浅的,但感受却一定是鲜活的,知道得太多,常常无从说起,而一知半解者,却因为无知和好奇常会引发出无限之联想及其感慨。全书分“印度”和“埃及”两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客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方方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家方方的旅游行记,“客观”取意“一个过客的观望”。一个过客的观望,见识多半是浅浅的,但感受却一定是鲜活的,知道得太多,常常无从说起,而一知半解者,却因为无知和好奇常会引发出无限之联想及其感慨。全书分“印度”和“埃及”两部分。 内容推荐 这本书只是一个旅行者的观感,它大概也适合其他旅行者阅读。当你去印度和埃及时,坐在飞机上,呷着茶翻看这本书,想必从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甚至站在古特伯高塔下或是窄在卡纳克的柱厅里,拿着这本书与之两相对照,也一定会另有一种乐趣! 目录 序 客观印度 01 进入印度有如进入人的森林 02 我行我索之印度 03 夕照中的古特伯高塔 04 印度的上海:孟买 05 荒野地理的电影之都——宝莱坞 06 海上的象岛 07 不放弃自己的东西 08 伟大的圣雅甘地 09 新德里的胡马庸墓 10 绝代风华泰姬陵 11 阿格拉的红堡 客观埃及(上篇) 01 终于要去埃及了 02 完美的吉萨高地金字塔 03 让人震撼的埃及博物馆 04 安宁所需的代价 05 纳赛尔湖上的菲莱岛 06 在尼罗河上的植物园里消闲 07 库姆温布神庙和伊德富神庙 08 卢克索的帝王谷 09 雄浑大气的女王陵 10 卡纳克神庙令人叹为观止 客观埃及(下篇) 11 重返埃及 12 开罗的脏乱 13 再到卢克索 14 继续女王陵 15 帝乇谷的圈坦卡蒙墓 16 再看卡纳克依然激动不已 17 最美的卢克索神庙 18 卢克索神庙的柱子和浮雕 试读章节 1 进入印度有如进入人的森林 中午,乘TG681次航班离开西贡飞赴曼谷。曼谷机场是一个巨大的中转站,亚洲大多国际航班都得在这里转机,然后再继续往前走。到印度如此,到埃及也是如此。 曼谷国际机场庞大而复杂,幸亏我不需动脑子,只需要跟着自己人走就行。但跟着跟着也会出现问题。因为对曼谷机场玻璃外复杂无比的钢结构产生兴趣,我情不自禁站下来拍了几张照片,结果便与大队人马走失。四处找寻不见,只好用手机发短信给同行者,询问他们在哪里。而这时领导们也才发现我居然被丢失,于是指明方向。还好,脱离组织不过十几分钟,很快就归队。 再转TG315次航班飞往印度。约四个小时后,在当地时间晚上10点,抵达新德里。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人口数量的国家,现已有了十亿层人。但它的面积却比中国小得多。有本书上说,进入印度,就等于进入了人的森林。听起来很吓人,可是一出机场你便能感觉真是名不虚传。密密麻麻到处是人是车,墙根靠的,地上躺的,没事闲逛的,疾步穿行的,混乱而无次序,想避都避不开。 大使馆有人在机场迎接。在杨参赞的率领下,我们一路吆喝着穿越人海,七推八搡问,总算顺利上了车。坐在车上,看到从机场人群中走出几个着一身白袍的印度人。行动优雅,风度翩然,模样很酷,像极了泰戈尔。一望而知是婆罗门人——印度的贵族。泰戈尔也是婆罗门人。对于印度,我们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泰戈尔。他是我见过的长得最有型的诗人。自从见到他的照片后,觉得诗人最应该长成他这个样子,凸凹有致,鹤发长髯,双眼炯炯发光,诗情诗意全从眼睛里放射出来。可惜,泰戈尔只有一个。 印度这个国家,等级森严得说起来都让人紧张。他们按社会分工把人分为四大种姓,最上等人是负责祭祀的婆罗门人,其次是属于武士阶层的刹帝利人,第三等级的是从商的吠舍人,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便只能从事卑微的工作。在此四种人外,还有一种人是贱民。在印度,贱民是世代相传的,他们只能做最低贱的事情。他们无权受教育。就算走在路上,遇到比他们等级高的人,也得避让。他连你的影子都不能碰着。你若想跟他握手,他也是断断不敢的。贱民的女儿假若想攀高枝改变命运,那是做梦。因为她若找了高等级的人结婚,那个男人只能降为贱民。——从这点上看,印度真有点可怕——尤其你不幸出生在贱民家的话。 马克思说“印度人没有历史”。大概意思是指印度人基本不用文字记载自己的历史。印度人身上那种对大小事都一副无所谓的架势,那种漫不经心的气质真很了得。现在人们所能查到的资料,大多来自外来侵略者的记录。我们的唐僧西游了一趟印度,也替印度人记录了不少当年,否则印度的这一段历史想必也是空白。唉,说来印度也不幸,这个国家长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估计它的历史也是不太好写。 缺少历史的印度有无数的神话,这些虚渺的神话跟真实的历史}昆杂在了一起,经常让人恍惚,不知何为神话何为史实。印度叫得出名字的神以成千上万而计,而且那些名字都古怪拗口,没法让人记得住。这些神们出没在印度各式各样的宗教仪式和经典读本中,他们的光芒或是阴影笼罩在印度的上空,给予印度人以战胜一切(包括强大的全世界人都抵挡不了的物质欲望)的力量——这种力量比一个巨人身体的力量要大得多。 如果说到神,这话题就太长,不说了。 这天我们到酒店已经是半夜。几乎在酒店的大堂坐了近一小时,才被安排到房间——印度人的动作慢呀,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似的。酒店的名字叫“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个伟大的国王。我曾经在家里看过一部专门写他的电影《阿育王》,所以看到酒店,心里便有些亲切,觉得好像住到了一个熟人家里。 02 我行我素之印度 出国前已经听说许多关于印度的事。印度在国内的描述中比较可怕,比如,印度流行登革热(所以我们带了一堆熏蚊器、防蚊药水和清凉油)。比如印度街头的东西绝对不能吃,印度的水也不能喝,就是瓶装的矿泉水也不见得就卫生,必须烧开。印度没有公厕,出门一定要在酒店里解决所有出恭事宜。还有,印度人随地大小便,尤其大便过后揩屁股不用纸,只是用左手一抹,再用水冲冲左手就完事——这一条让我牢牢记住了:跟印度人打交道,绝对不能碰他的左手。 结果因为大家警惕性太高了,吃住都只在大酒店内,行程安排几乎不进老城区(这个很遗憾呀,这等于没有见到最真实的印度),以致传闻中的所有事几乎都没有遇到。所有防蚊的用具全部没有派上用场。不过,随地撒尿,在印度倒是很容易看到。乘大客车穿行在印度的马路上,我都看到过好几回。有一个段子说,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他硬是不相信中国人不在街上大小便,表示一定要找到一个。结果他跑了许多城市,却真的连一个都没见到。最后上飞机走人了,飞机在机场绕行时,他终于发现一个人站在机场的墙根处撒尿。尼赫鲁高兴地叫了起来: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等他刚叫完,那人转过身,尼赫鲁却发现这个随地撒尿的人正是印度驻中国的大使。这个段子是我国驻印度的孙玉玺大使请我们吃饭时当笑话讲的,当即让我们笑喷。 虽然这么笑印度,但印度的文化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却十分令我景仰。印度人喜欢说,我们不靠武力去征服世界,而是靠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精神征服世界。这话说得真好。印度人性情温和,诸事能忍而不争,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不无关系。所以,“非暴力”这样的概念,只会由印度人提出。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提法。印度的圣雄甘地也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关于甘地,我后面会专门为他写一篇。 印度穷,印度脏,印度乱,差不多全世界去过印度的人都会这么说。但印度人无所谓。印度人从来就我行我素。比如乞讨,在中国已是很丢人了,但在印度,却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也没什么人轻视他们。印度的耆那教徒中,常常会有人抛下万贯家财,净身出门行乞,以此加强内心的修炼,他们甚至是印度人非常尊敬的乞丐。 印度人知道,他们的理想与这些外来者们完全不同,他们的人生观也与全世界不相同。他们不为现世而活,现世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过渡。世界也只是一个虚幻的场景。既如此,脏乱也好,贫穷也好,散漫也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印度人的精神里有他终其一生崇尚和追寻的东西,那就是来世。他们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在这个混乱的过渡中,修炼自己的内心——以一种克己的苦行僧的方式。世俗的物质生活与纯粹的精神追求相比,那是何等之等而下的东西,为印度人所不屑。 正因为印度人有着与全世界人不相同的终极目标,所以他们不为强大的物欲所动摇,不为世人讥讽的目光所动摇。他们始终按自己的生活方式过,按自己的行动轨迹走,按自己的内心需求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于是,她的文化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采,那是独属于印度人的风采。 这次的印度之行,我想它对我的人生对我的世界观会产生一些影响。因为我从印度人身上明白:人生的向往不一定就是富足的生活,清贫也是一种追求;人的目光也不一定非要追随强大者,收回来看看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境界。 泰戈尔临死前,要求人们在他的葬礼上唱颂他自己写的这首诗: 自由的付与者,你的饶恕,你的仁慈 在这永远的旅程上 将要是无尽的财富。 让尘世的牵累消灭吧, 让广大的宇宙把他抱在臂问, 让他在无畏的心中, 认识到这伟大的无名作者吧。 ——泰戈尔《诗选·130》 P3-10 序言 我将这本书取名为“客观”,其实取意为“一个过客的观望”。 因有机会去了印度和埃及。这两个国家都是我多年的梦之地。它们的古老和神秘,一直对我充满着吸引力。以致在整个行走途中,我都满是亢奋和好奇。不停地观看,不停地拍照,不停地询问导游,不停地四下奔走。旅行同伴中,我几乎是年龄最大的一个,但精神和体力状态却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差。 回家后,依然兴奋不已,便在博客上将旅途的见闻以及我自己的观感一篇一篇地写了出来。我写了题名为《我行我素之印度》和《高山仰止之埃及》两组博客。我一天写一点,不觉间便写了二十多篇。初始,我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的行走,并未准备发表,亦并未打算出书。写作时,完全当是自己写着好玩,所以写作过程十分松弛,拉家常似的,随意而闲散。文中甚至还跟来看博客的网友调侃几句。网友们一天天地跟着这些文章看,纷纷留言说好看,喜欢这种闲扯的方式,且极力鼓动我结集出书。也有一些报纸编辑,看到也说有意思,让我整理出来,拿去开专栏。 一两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动手,总觉得自己对这些国家历史了解得不深,而旅行待的时间也不长,真正的认知又有多少呢?再说得坦白点,我还有点不敢发表。怕历史学者或是专业的玩家看了笑掉他们的大牙。 但是有几个网友一直坚持着,他们觉得结集出书后一定有许多人像他们一样喜欢看。因为他们的坚持,更兼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昕看了我贴的图片,便有了让我给旅游者写一本书的建议。他的建议我先是将信将疑,后则是大喜过望。一则我自己是三联书籍的爱好者,二则我亦知三联的书大多出得很漂亮。于是我响应了李昕的建议,将这些博客文章进行调整,又花了数日时间,把我一路拍摄的照片编号,以方便配文。于是,就有了你手上拿着的这本书。 一个过客的观望,见识多半是浅浅的,而感受却一定是鲜活的。倘若真在那些地方住上十年八载,或许认知是深深的,感受却不及这乍一眼的观望。人就是这样,知道得太多,常常会无从说起。而一知半解者,却因为无知和好奇而会引发出无限之联想及其感慨。 这本书只是一个旅行者的观感,它大概也适合其他旅行者阅读。当你去印度和埃及时,坐在飞机上,呷着茶翻看这本书,想必从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甚至站在古特伯高塔下或是穿行在卡纳克的柱厅里,拿着这本书与之两相对照,也一定会另有一种乐趣。如果真能这样,我就很开心了。 就这样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