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沙喇嘛
民国十六年腊月初八午后,冬日的阳光已偏西。此时,从包头飞驰出来一辆两套马的轿车,向黄河畔奔来。到了黄河岸边,年轻的车倌“吁”的一声,轿车就停了下来。他撩起轿帘,从车里下来一位俏丽的少妇,她身着一件狐皮领玄色西宁皮大衣,下穿海潮蓝裤,头罩红色绒线帽,脚蹬黑色油亮皮鞋,活脱脱的一位贵妇人。此人就是后套大地商王土地之女王云青。
这年冬天来得晚,已近岁暮,还是三九严寒。黄河冰面上从亮眼里溢出的河水在冰面漫流。过河的人们都要在岸边稍作停留,观察选择所行路线,以免湿鞋。王云青下车后习惯地举目望着对岸达拉特旗的九小渡口。如果是夏、秋船渡季节,船主高九小只要嘹见王云青的马车,便会很快划着自家的船过来。王云青会递给他一支洋旱烟,这种洋旱烟市面上很少见到。高九小高兴地接住,总先端详一阵,瞧着那白纸卷成细细的烟棍,里面塞着黄黄的烟丝,不舍得吸,珍惜地夹在耳后,回村后好让大家都欣赏一番。他恭敬地望着王云青憨笑着说:“又让二掌柜破费了。”边说边撑开船缓缓离岸,驶向河心。现在冰封大地,大大小小的船都抬到了干岸上,这样的氛围已不复存在。王云青若有所失地给车倌全新说:“水不深,跟上车渠走吧?”说着正准备翻身上车,却见不远处沙蓬丛里趴着一只兔子。她解开大衣从腰间掏出手枪,举起来瞄了瞄就是“啪”的一枪,可惜打得不准,在兔子后面溅起一朵土花。小东西受此惊吓跳起来飞奔而去。
“能超生,且超生,时近年节,放它一条生路,不失为施主的大恩大德。”不远处传来一男子的声音。王云青回身一瞧,说话者是坐在干船沿上的人。闻此言,她觉得这是个有智慧谋略之人,故收回了枪,就踱步到这人跟前。看时,这是个三十左右的人,头罩旧羊肚手巾,身着灰布棉袄,腰中系一根草绳。看穿着是村里人,但白皙的面孔,皮肤略显细嫩,不像庄户人那般粗糙。
这人见王云青走来,站起来一躬身,说声:“二掌柜您一路辛苦。”这样熟识的寒暄,只有老熟人才会有的。这使王云青很是惊讶,因问道:“你认识我?”他笑道:“古人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绥西黄河两岸,哪有不认识您的?”稍停,便自我介绍道,“我是王爱召村里的,过包头办了点年货。”说着用手指着肩上鼓胀的搭裢。幽默并带揶揄之意的言辞让王云青很觉新鲜,她不由拿眼审视这人,见他脸膛方正,额头高挺,浓眉下是双黑豆眼,炯炯有神,“村里哪会有这样伶牙俐齿的人?”
他瞧着王云青疑虑之色,觉得刚才“施主”的称谓说漏了嘴,于是说了实话:“对不起您,我说了谎话。我是王爱召庙上的喇嘛,名叫沙木特。一早过包头给一施主办了些年货。做这些事,着喇嘛装是不方便,可是穿便装出门又不合教规。因此我怕碰到熟人,就站在离渡口稍远些的地方,等人少了再过河。却有幸碰到了大施主,请您谅察。”说着谦逊地欠欠身。
王爱召庙在达拉特旗境内,是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藏传佛教最大的召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成吉思汗十五代孙巴图孟克达颜汗主持建造。建庙的目的之一是陈列成吉思汗的灵柩。朝廷赐名广慧寺。占地五十多亩,庙内有汉宫式正殿四十九间,五色琉璃瓦盖顶。经堂大厅巨柱用五色盘龙栽绒毯缠裹,气势宏伟。墙外有九间大的坟庙,内供鄂尔多斯部的祖宗坟塔十三个。召庙内有喇嘛三百多人,他们除了念经修炼外,还需要解决自己每日的饮食,这就只有向牧民们讨要,或出去走蒙古包化缘求布施,或等牧民家中有事,如生病或丢了牲畜等,来庙上卜卦。也有请喇嘛到家里念经消灾弭患,他们便能收取一定的费用,支撑日常的开销。这便是喇嘛们的生活。
此时王云青眼睛一亮,欣赏地说道:“前年我还去你们庙上布施过一次,好像没看见你?”“那么多喇嘛在念经,您不会注意到每个人;可您高贵的形象,慷慨的施舍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喇嘛兴致很高地说。王云青说的是其父去世后不久,她为超度亡灵走进了王爱召庙大殿,那时经堂里的早课诵经未散,喇嘛们嗡嗡的诵经声在大殿上空缭绕。她叩了三个头后,在功德箱上放下一摞二十块现洋作布施。有如此阔绰的施主,诵经的喇嘛们也只能稍作凝视,显示诵经场面的庄重肃穆。一个管事喇嘛觑着眼向王云青轻声问道:“施主有何赐教,请明示?”王云青说:“家父云世,烦劳师父们超度。”喇嘛颔首道,“明白,请施主放心,这就超度。”
P5-7
奇·朝鲁
武贵华同志是我所熟识的一位老同志。我知道他曾在盟旗两级基层领导岗位上工作多年,又大多从事文秘之类写写画画的事情,尤其对伊盟农村牧区基层情况和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相当熟悉。他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我读过他参与或主笔撰写的老领导的回忆录传记等。他一直在辛勤发挥正能量,为社会做贡献。他给我来电话说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是对“王爱召、喇嘛哥哥、二妹子”传说的一种新演绎,要让我给写个序。我说,这种民歌体裁的小说我没接触过,怕写不好。更何况你写的是一部长篇小说。他又说,你不是研究鄂尔多斯学嘛,民俗民歌不也是属于你那个“学”研究的嘛……我觉得他的话也在理,只好答应看看书稿再说吧。于是我成了他的《王爱召之歌》的第一读者,先睹为快了。
作者以上世纪20年代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即达拉特旗开始流行的“上房嘹一嘹,嘹见王爱召”的这首民歌为主线,设计了王云青、贾芬、沙木特等几个主要角色和可王、尼王等诸多人物形象,围绕这首民歌展开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构思了这部真实反映当年社会历史背景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清朝后期国库空虚,便放垦蒙地,以卖地增加国库收入。于是晋、陕、冀的农民便从“西口”走来,开启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又一次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清朝尊奉喇嘛教,使伊盟境内大大小小的喇嘛庙达到近300座,让蒙古人家两个儿子一个喇嘛或三个儿子两个喇嘛,通过喇嘛教来控制蒙古民族。民国年间乱象丛生,军阀混战,地方割据,盗匪猖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后套土地开发商在达拉滩包租大量土地也是困难重重,难成气候。王爱召庙仓地卖给喇嘛,喇嘛再将地转租出去以谋生。这些都为民间故事化民歌的出现构筑了时代背景。鄂尔多斯东部区产生了大量有蒙汉文化杂交优势的“蒙汉调”品种。“上房嘹一嘹,嘹见王爱召”正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产物,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
“嘹见王爱召”这首民歌的作者是谁?所唱的人物究竟是谁?关于这两个问题,民间自有许多不同说法,自然也成了文人墨客编故事的缘由素材。本书作者下乡偶得一沓“写满字的黄旧麻纸”,原来是一位老喇嘛的“回忆录”,成了这部小说的“历史证据”。
王云青在路上跟沙木特喇嘛同车长谈,被喇嘛的料事如神所折服,从内心产生了对喇嘛的爱慕,想跟他组建家庭。可喇嘛知道这女人非一般人物,她只是权贵们的禁脔,谁敢贪吃?只能敬而远之。
武贵华同志退休前任伊盟农业局局长。有多年的农村牧区工作经历。他长年深入农村牧区基层,与农牧民群众打交道,能跟老乡们谈得来,交真心。这也为他自己积累了丰厚的有关伊盟历史文化以及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方面的知识。他在小说中再现了民国二三十年代鄂尔多斯尤其是达、准两旗的人生百态,方言土语、民情风俗。对乡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以及衣食住行的描写亦真亦幻,栩栩如生。对民间甘苦,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对世事时弊和达、准王府官场腐恶的描写,振聋发聩,鞭辟入里,深恶痛绝。表述语言生动,运用文字流畅。令我对贵华老兄的历史知识、文学才华,钦佩有加。
鄂尔多斯民间故事和民歌,是鄂尔多斯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都是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特产。它是在鄂尔多斯社会发展进程中,蒙汉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相交相融中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武贵华同志的《王爱召之歌》也可以说是鄂尔多斯民间故事的集萃。他以传唱了近一个世纪的一首民歌为线索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记述了一段社会变革的历史故事。为什么这样一些民歌故事,能以那样一种方式流传下来,乃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尽管历经政治运动,以其为“毒草”“糟粕”而大张挞伐仍不绝如缕。真是令人思绪万千。作者围绕“上房嘹见王爱召”这首民歌,演绎了“喇嘛哥哥”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缠绵纠葛,悲欢离合。其实,正是通过这样的故事,照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达官贵人凡夫俗子的生活花絮。不记得哪位高人说过,大意是看《红楼梦》就是读历史识文化的话。以此类推,可不可以说,阅读《王爱召之歌》就是认识伊盟达旗那段历史。它让我们从蒙汉人民唱了近一个世纪的一首民歌故事中,看到那个时代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的历史片断,知道那个年代民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懂得理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谈到王家的衰败,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始,王云青还想开创像其父在后套那样的业绩,却事与愿违。王府租税的增加,土匪的抢劫使广大租户们一贫如洗,很难缴清欠租。王云青只能以色相在王府周旋。事业难成,婚姻失败,在这双重打击下,她只有跟沙喇嘛出家去寻求一种新的解脱。作者还刻画了社会最底层的几个女性,如贾芬、谷三老婆等。贾芬妄想洁身自好,但是在那个社会是痴心妄想。谷三老婆的命运读来让人唏嘘,还有像秀秀、掌柜家、阿肯、毛小家等。掌柜家口无遮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了叫人捧腹。阿肯是个悲剧人物,身为王爷福晋(妻子)想和王爷睡觉,竟求助于王爷的姘妇等等。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十多年来,一直把鄂尔多斯民间文学和民歌,作为鄂尔多斯民俗文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一个故事一首民歌就是窥视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我们的专家学者就此写过不少论文,都曾刊登在我会的刊物上,也为此出版过一些作者的专著,但像武贵华同志这样写成小说的还未曾有过。他让我给他的书写序的一个理由也在这一点上。当然,这也是他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及我本人的信任和希冀,权且为序。 公元2015年4月20日于东胜
《王爱召之歌》作者武贵华以上世纪20年代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开始流行的“上房嘹一嘹,嘹见王爱召”的这首民歌为主线,设计了王云青、贾芬、沙木特等几个主要角色和可王、尼王等诸多人物形象,围绕这首民歌展开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构思了一部真实反映当年社会历史背景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武贵华以内蒙古西部地区民国年间的一些大事和《上房瞭见王爱召》民歌为基础创作了长篇小说《王爱召之歌》。
可以说,阅读《王爱召之歌》就是认识伊盟达旗那段历史。它让我们从蒙汉人民唱了近一个世纪的那么一首民歌故事中,看到那个时代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的历史片断,知道那个年代民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懂得理智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清朝后期国库空虚,便放垦蒙地,以卖地增加国库收入。于是晋、陕、冀的农民便从“西口”走来,开启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又一次的碰撞、交流、融合、发展。清朝尊奉喇嘛教,使伊盟境内大大小小的喇嘛庙达到近300座,让蒙古人家两个儿子一个喇嘛或三个儿子两个喇嘛,通过喇嘛教来控制蒙古民族。民国年间乱象丛生,军阀混战,地方割据,盗匪猖獗,官场腐败,民不聊生。后套土地开发商在达拉滩包租大量土地也是困难重重,难成气候。王爱召庙仓地卖给喇嘛,喇嘛再将地转租出去以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