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话说心情/毕淑敏作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毕淑敏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她出生于新疆,曾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她就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她的作品充满了医生特有的理性,也常常起着疗治人的心理创伤作用。本书是她的其中一部作品,收录了有关描述心情的一些散文。

心情好像一种很柔软的东西,经常因为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或是人世间的阴晴冷暖,剧烈波动着,蛛丝般震颤飘荡,无所依傍……

内容推荐

作为医生和作家双重身份的毕淑敏,作品充满了医生特有的理性,也常常起着疗治人的心理创伤作用。她的散文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本书是她的一部散文集。

目录

锻造心情

九芒星的钥匙

挖掘心灵第一图

心是

让我们倾听

轰毁你心中的魔床

心是一只美丽的小箱子

心境防割

拒绝分裂

呵护心灵

心理拒绝创可贴

疲倦

柔和

研究真诚

你我的记忆

苍蝇向何处飞

流露你的真表情

界限的定律

千头万绪是多少

像烟灰一样松散

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

何时才能外柔内刚

从伊甸园带走的礼物

轻裘缓带

自拔

请您从老板椅上站起来

切开忧郁的洋葱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倾听灰姑娘

拍卖你的生涯

走出黑暗的巷道

孤独是一种兽性

造心

每天都冒一点险

提醒幸福

珍惜愤怒

常常爱惜

忍受快乐

保持惊奇

适度撒谎

寻觅危险

教养的证据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试读章节

一位睿智老人说,在每个人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幅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印象。它储存在脑海的褶皱中,平时被繁杂的信息遮挡着,好像昏睡的幽灵,不理晨昏。但它是无所不在的,笼罩着我们,统领着每个人对世界的基本视点。好像一纸符咒,规定了我们探询世界的角度。

这话挺玄秘的,有点巫术的味道。我不服,挑战地问,可以当场试试吗?

老人很谦和地一笑,说,一家之言。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我说,我恰好知道一个人的心底图像。您若说中了,我就信。

老人淡然回答,行啊。

我说,这个人啊,脑海里留下的最朦胧也就是最原始的印象是——一片无边的荒漠,尘沙漫天,苍黄渺茫。但他周围的小环境不错,好像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有袅袅的香气环绕……

说完,我定定地看着老人,且听他如何分解。

老人缓缓说,他的精神世界对立而单纯,沉重而简明。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充满疑惧,觉得人力无法胜天。宇宙不可知。人是孤独渺小的生物,基调混沌而迷茫。但他还会快乐而努力地活着,时时感受到温情和带着暖意的希望,寻找一个光亮安静芬芳的所在……

说完后,老人问我,他是这样一个人吗?

我抑制住自己的大惊异,说,对与不对,以后我再告您。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您这种分析的基本方法。能教我一些吗?

老人说,少许心得,不值多说。有点占卜的意味,但并不是街头的摆摊算卦。首先,你让被试者静静地躺下,拼命想早先的事。意识好比柳絮,能飞多远飞多远。回忆的触角竭力向脑仁深处钻,最后变得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一片混沌最好。让人由眼前的明明白白,泡入米汤样的童年。到了再也沉不下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会猛地浮出一幅画。让他把这幅画讲给你听,然后……

老人一一道来,我全身心紧急动员,照单接收。老人说,喏,基本思路就这些。剩下的事,看你的悟性了。

我说,您可要传帮带啊。

其后的一段时间,我像个居心叵测的探子,不断启发诱导各色人等,把他们脑海中留下的生命原初印象,挖掘出来,一一告我,由我再转达老人。老人娓娓道出其中蕴涵的深意,好似隔山买牛。至于那人真实生活中的脾气品行,老人完全不感兴趣,也绝不想知道。在他的眼里,每个人的图谱,就是性格之书打开的目录,他不过是读出来而已。

开头不顺利。第一位男人所谈,简陋得像撕下的小人书碎片。

那幅图像吗?好像是一个黑夜,不知是灯灭了,还是眼睛得了病,总之黑暗包绕……完了,就这些。他干巴巴地舔舔嘴唇说。

他那时黑暗,我此时也黑暗。到处像泼了墨汁,如何分析?只好拼命启发他再想深入些。搜肠刮肚半晌,他补充如下:我摸着黑,仿佛找到一碗粥,就把它喝下去了。我妈妈走过来,眼泪洒在我脸上。很凉……喔,就这些,再也没有了。他坚决地结束了回忆。

真是老虎吃天啊。我沮丧地请教老人,老人说,唔,足够了。他是个悲观主义者,一生都在寻找。他对自己终极寻找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本人也闹不清楚。在这寻找的途中,他会得到温暖和利益的回报,他会很珍视亲情。但这些并不能缓解他寻找的焦虑,冲淡他与生俱来的悲哀,稀释充满他周围的茫茫黑色。

我频频点头,最终也没有告诉老人,那是一位苦苦求索的哲学家的心底图像。反正老人并不需要他人的验证。

一个矮小的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说,我的第一图像,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支离破碎。那是我和我弟弟在抢被窝。你知道,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打通腿,就是两人合盖一个被筒。谁都想把自己盖得暖和些,就拼命把被子朝自己身上裹……就这些,整夜抢啊抢的。穷人家的被子,小,遮了这头捂不了那头。我比弟弟个大,总是占上风的时候多些。这就是全部了。

老人分析:这个年轻人竞争性很强,在他的眼里,弱肉强食是生存的基本状态。他信奉实力决定一切。因此他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争夺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和生存空间。但他一般不会害人,不会使用特别凶残的手段。在他的内心里,还残存着普天之下皆兄弟的道义。

实际情况:那年轻人个子不高,说苛刻点几乎要算其貌不扬了,加上家境贫寒,按照常理,该是比较自卑的。但他不,一点都不。整天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上大学,考研究生,什么都不落空。每当竞争的时候,他总是毫不退却,奋勇向前。计谋算不上很光明正大,但手段也并不卑劣,懂得趋利避害,适可而止。也许是天助加上人和,他的运气一直不错。

一位依旧美丽的中年女企业家告诉我,世界在她眼里,是盘根错节的森林,热带雨林,遮天蔽日的。她在摸索着走,有时是爬,到处都有陷阱和叫不出名字的昆虫,很华丽也很狰狞……下着雨,很冷,有大毛虫发育成的极冷艳的蝴蝶在脖子后面盘旋……

我对这幅图像的真实性,抱有深刻的怀疑。她祖籍北方,从未踏到北回归线以南。再说一个幼小婴孩,想象得出热带雨林的具体模样吗?还有,毛虫和蝴蝶,这样复杂重叠的象征物,也是孩童鞭长莫及的。她的叙述,更像一场成人梦境,一个幻觉。

但女企业家谈话时的郑重神态,使我无法贸然认定她在说谎。

老人听完我的转述与疑问,首先说,这是真实的。心灵的真实,不仅仅是亲眼所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浓缩升华后的感受。哪怕你说图像尽头,是一幅外星球人联欢的图画,我也确信无疑。人的感受有一种特质——无比忠诚。出于种种的利害关系,它可以欺骗别人,但它为自己保留下的图谱,却不会是赝品。这位女性对世界的看法,是荒诞奇诡而又不乏夺人心魄的诱惑与美丽,她应该擅长打拼,奋斗出了很好的成就。她好强,勇于挑战。但在不断的挣扎寻觅中,又感到巨大的孤独与人世的险恶。她臆造了一片热带雨林……

我无话可说。老人就像与那女人相识了一百年,用电脑扫描了她的整个人生,留下一纸谶语。

随着积累人们心底第一幅图像数量的增多,我渐渐发觉探索源头的奥秘,对每个人是一次心灵的剖析和飞跃。知道了自己眺望世界的基本视角,便有了揭示自身很多特点的钥匙。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它,却可以因此变得更加理智和从容。

老人有一天对我说,你第一次对我描述的那个人,就是在沙漠中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是谁啊?你还没有告诉我。

我说,那个人就是我。我母亲抱着我,行进在从新疆到北京天地一色的途中。

P11-17

序言

温暖,这词儿,像新棉花絮成的靠垫,让人安适柔软惬意放松怡然舒展。

若干年前,我收到一个厚厚的信封,内装一位中文系教授所写的关于我的作品的研究论文。对于此类文章,我素来有一种敬而远之之感。文中分析的观点都显玄奥,好像深于我写作时的本意,受之有愧。刚开始对此颇困惑,后来想想也就放开了。因为那是人家的工作与口味,如同吃了一条红烧鱼的美食家,说咸道酸,都可理解。和那正在水里游动的鱼群,没有多大关系。

不过,这篇文章中有个说法,让我新奇。教授说把我作品中描绘景物和感觉的词汇,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我对寒冷特别敏感,很喜欢用“温暖”一类的字样。

这倒是我不曾留意过的。

我首先感谢这位教授的细致,而且教授还不厌其烦地为我分析了原因。说大概是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北京到西藏阿里当兵,从海平面一下子升到海拔五千多米,对气候严寒感触深刻,所以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人家西藏当地的作家,就没有这般敏感。

用句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我曾被“冻怕了”。用句学术点的话来说,就是我对寒冷,有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记忆”。总之,毕淑敏于温度的变化特别“锱铢必较”。(这词儿是我自己加的,人家教授说的很客观。)

这个发现,初看有趣,细想有理。

真真是冻怕了。那种冷,痛彻心肺啊。零下40度的严寒,呼出的热气,在第一时间就变成了锋利的冰凌,挂在发丝、眉梢和嘴角的微细汗毛上,豆蔻女生也如同垂垂老翁,须发皆白。手脚先是抹了辣椒水一般的烧灼,马上就进入到僵硬阶段。从这以后,倒并不是特别地难捱了,神经末梢已然麻痹,它们欲哭无泪,索性成了沉默的绝大多数了。如果这个阶段很快结束,重新回到温暖的场所,神经们就会得理不让人,喧闹着返回火烧火燎疼痛的阶段,狠狠地折磨你一顿,之后才是极缓慢的复原。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你是应该由衷庆幸的,因为事情还不算太坏。如果寒冷持续进展,麻木的手脚偃旗息鼓,反倒再也不给你找麻烦了。它们无声无息地变黑,最后焦炭一样干燥地脱落。它们以果决地离开你作为彻底的反抗,这当然是极端情况,不过在阿里高原,也并不罕见。那些因长时间冰冻而截下的肢体,恩断义绝地离开了主人,从此天各一方永无相见。

好了,不说冷的事了,说说温暖吧。

温暖是寒冷的反义词。经历了酷寒的人,格外珍惜温暖。

细细追究起来,温暖两字还是有区别的。我不是文字学家,所以,对这两个字,凭的是直觉,也许不可靠。它们的共同之点——“温”和“暖”都是指让人感觉舒服的温度。不同点——两者的标的物不同。“温”是三点水旁,估计主要是指水温恰到好处吧?我在妇产科当实习医生的时候,老护士问我,你知道给新生的宝宝洗澡要多高的温度吗?我那时二十岁,未婚未育,大大咧咧地说,和体温一样就行了。老护士说,不行。因为水是液体,它对体温的传导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水盆很容易变凉,所以宝宝的洗澡水以比体温略高为宜,大约是40-42度,并且一直要保持这个温度,万万马虎不得。太热了,会烫伤宝宝。太凉了,宝宝会感冒,病重了就会转成肺炎,死亡率很高的。试水温的时候,不要用手指,因为有的人手指肚上有糨子,感觉不灵敏。也不要用手心,因为成人的手心常常有汗,会让水稀释,测得的温度就不可靠。

我吐吐舌头说,难道要用嘴巴尝尝洗澡水吗?

老护士说,用手背。适宜温度的水淋在手背上,有一点点温烫的感觉……记住了吗?  年轻的实习医生大声回答,记住啦!

“暖”,是个日字边,说的应该是和太阳有关的事。想那早期的原始人,没有防寒服,没有火把,没有房屋……最本初的和煦感受,只有来自天上的太阳。它是一丛永远燃烧的干柴,不知道从哪里长出来的,也看不到丝毫灰烬,周而复始,满腔热情尽职尽责。面对着如此慷慨的馈赠,原始人只有充满感激之情地顶礼膜拜,尊为神圣。所以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光焰万丈灿烂辉煌的太阳神,比如中国的“金乌”,外国的阿波罗。在汉语中,也为它量身度作一个美妙的词儿,叫作“暖”。盯着这个字看上一会儿,我想你的鼻子就开始发痒,想打喷嚏了,浑身的汗毛也暖洋洋的反射出金光。这是人看到太阳时的正常反应,暖字让我们安宁。

如果无色无香的文字,让人有周身温煦的感觉,我想,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期待自己笔下的文字,先能暖一暖自己日渐僵硬的手脚,再次是暖一暖自己迟钝的内心。最后,是暖暖自己淡漠冰冷的额头。

人生是需要温暖的。当我们诞生的时候,那震耳欲聋的哭声,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脱离了母腹的保护,更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寒凉。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失去了维持一生的体温,身体无可挽回地变作钟乳石般冷硬。生命和温暖息息相关,有温暖存在的地方,就有活力。

面粉在温暖的地方才能膨胀,我们方有馒头吃。种子在温暖的地方才能发芽,我们才能看见绿茵。冰冷可能适宜保存原态,但是不利于成长。

为了传达彼此间的善意,我们需要传递温度。为了抵御孤独,我们需要彼此结成一体面对辽阔宇宙。

于是多年以来,我力争让写下的文字,能将暖意放大,好像一个暗红色的煤球。收入这套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已经被反复地印刷过,我很不好意思。以前多是按年代或主题分集,这一次,从温暖的角度出发,做了调整。还包括了我在2007-2008年写的一些短小篇章,(这两年,我主要在写小说,散文作品不多,非常抱歉。)算是有一点点新意。

这些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细小的文字,被我的手心焐热过,我不知道这温度是否仍在?它们如今又一次被放飞,是否能透过纸张将依稀存在的暖意传到你的手中?如果是那样,就好比咱们在风中,轻轻地碰了碰手指,如同两只蝴蝶的翅膀在飞翔中相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