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颇具思想浓度且充满睿智火花的思辩型文学作品。相对于传统小说创作而言,金河的这部小说选题独到,挖掘很深,率直真诚。初读这部长篇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平淡,而一旦耐着心绪静下来读下去,慢慢就会感觉到其富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也愈来愈能体会出其思想的穿透力。
小说将鲁郁、王群、邹尔康、曾征、东野崇贤等这样一批个性鲜明的高端经济界、学术界、新闻界精英人物,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空里进行刻画,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创作探索。而这些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作品挖掘的社会敏感问题,也是值得读者们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隐者无疆/红树林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金河 |
出版社 |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颇具思想浓度且充满睿智火花的思辩型文学作品。相对于传统小说创作而言,金河的这部小说选题独到,挖掘很深,率直真诚。初读这部长篇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平淡,而一旦耐着心绪静下来读下去,慢慢就会感觉到其富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也愈来愈能体会出其思想的穿透力。 小说将鲁郁、王群、邹尔康、曾征、东野崇贤等这样一批个性鲜明的高端经济界、学术界、新闻界精英人物,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空里进行刻画,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创作探索。而这些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作品挖掘的社会敏感问题,也是值得读者们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的。 内容推荐 小说以经济学界、传媒界一批少壮派精英人物的一段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他们从北京的象牙之塔、从大洋彼岸,到南中国海边那片热土创业的经历。过去,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寻常的经历,但他们没有在历史与现实的隔阂间徘徊,而是大胆地追寻与探索。作品深刻地触及了理论界、传媒界面临的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作者以鲁郁这样一位特殊的思想者为主角,成功地刻画了牛宇飞、曾征、王群、东野崇贤、胡谦训、邹尔康等人物的鲜明形象。特别是主人公鲁郁,在他将要走过自己事业的辉煌顶点之际,却被命运安排到了他不应该去的一个新岗位上,成就了另外一番事业,并感受了新生活和旧体制给他的严峻考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后又不得不以离开的方式选择了躲避,开始了他更深度迷惑、更难以自拔或许也是更有意义的心隐之旅。 小说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题材构思新颖,内容丰富而深刻,为新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目录 远去了时间,远去不了思考 引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试读章节 一九九零年秋天的北京街头上,到处都流行着一首时髦的歌曲:《亚洲雄风》。 虽然唱这首歌的多数是一些年轻人,但许多老年人却非常喜欢听。无论是歌者还是听者,人们都不会再想起一年前发生在这个城市的许许多多的往事。因为,这年头没谁再特别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哪怕是像过去那样关注和关心一个时刻、一件事情、一次牵挂,一些与自己没有多少直接联系的人和事,还有一帮可爱的动物和大片大片的鲜嫩鲜嫩的植物。人类世界就是这样,一天一天慢悠悠的走过,谁的一生都像是上天给普通的生灵早早安排定下的一个不起眼的过路时段,只是走过,没有谁过多的关注这个时段。 但是,对鲁郁不一样,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他在决定着自己一件重要的事情:逃离北京。 离开北京西长安街国家经济研究所大院,直奔在首都国际机场的路上时,他心中充满着一种激荡,流畅而又欢快。按他的生活经历来说,他本不应该再这样,毕竟已过中年,是一个成熟男人了,遇到一些新鲜事儿,不能再还像个孩子似的。 今天更是如此。 到底去不去南方,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迟疑不决的一次选择了。从原来的省城进京,他就开始犹豫。到北京的两个月里,他还是在一直犹豫。直到昨天下午,那个最有可能接替所长职务的常务副所长找他谈话,并一再催他尽快把自己的工作关系、个人档案转过来时,他才彻底醒悟了:自己不能再在这种官僚的机关环境里呆下去了,否则,自己将会真的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会永久后悔下去。 这个成熟想法决定下来后的第二天早晨,他就立即订了当日晚上去海门的机票。 此时此刻,他多么想与他所热爱的这座城市来分享这个决定:新的生活开始了。但他同时又希望今晚最好没有任何人关注他,让自己一人悄悄地来,再静静地走。从前,每一次到北京也是这样,匆匆来,又匆匆走。这一次最好也如同往常一样,只不过是他没有直接返回原址,他过去生活过的省城,而是要直接飞向南方的海门市。 在首都机场安检大厅的门前,鲁郁还是遇上了一个曾经是他最熟悉的女人:泉城大学的那个女同学林亚妮。 林亚妮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已经二十多年了。刚分配时先是到了一家文艺类报社,后来又调到全国最大的通讯社当行业记者。几年过后,她成了她报道的那个领域中小有名气的学者型新闻从业人员。后来,根据她的专业特长又被社会科学院二十世纪财经研究所看中,但是,那个热切地希望着她能去的所长先生费尽心机却也一直没有把她给挖走。在她的心灵深处,她是仍然惦念着鲁郁的那种不轻易忘情的女人,从离开学校到现在,她一直在心中衷情于他。 两个月前,她从泉城来的熟人那里听说鲁郁要调到北京来,特别是去中央经济研所工作,心灵深处就不平静起来。那时,两人虽然还没见上面,但她还是为他的到来暗暗高兴了几天。上午,她打电话到研究所里主动问寻他的情况时,才突然知道鲁郁今天晚上就要离开北京。而且,可能是一次真正的永远的离开这里。这个信息让她半信半疑,有些不解,也感到吃惊。 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就这样匆匆地做出这种决定? 又打电话过去寻根问底地查清他的航班后,在离飞机起飞前还有一个多小时,她就来到机场,早早地在机场安检大厅门前等他。她知道这是他的必经之地。当鲁郁发现她时,目光猛一睖睁,但马上就又平静了下来。那一刻,两人没有必要说什么样的心里话,眼神里已充盈着柔和的甜蜜的爱意。 “您真的要走吗?” 林亚妮迎着他稍稍有些吃惊的眼神,首先打破了尴尬,问他。 “真的要走了。” 他诚然地告诉她。 “不过,我肯定还会再来。今后无论到了哪里,都会同这里保存着联系。” 他本该想说,他现在研究的现代银行利率论这类课题,在北京的学术界,在银行高层里有很多的人开始很感兴趣,也很关心他的研究成果。但是,他没有按这样的思路直接讲出来。他知道林亚妮现在主攻的学术课题,离他研究的领域并不太遥远。而且,从掌握到的同行们的最新信息方面来讲,林亚妮肯定多多少少已经知道圈子里的不少领军人物都希望鲁郁能到北京来的一些情况。不容置疑,这个领域里需要有新的更多的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 她直言不讳地问他: “你真的舍得离开这里的学术环境?” “不存在舍得不舍得,我一直在追寻这样的工作氛围,但又一直没拥有过这样的环境。”他也回答得非常干脆。 “研究所的大门并不是向所有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敞开的。您只有在这里,才是您发挥作用的理想之地。” 她想婉转地挽留他,或者说是直接安慰安慰他,因为他可能对这类环境里的各式各样的人为因素了解的不够。所以,她委婉地挽留他,是想请他重新考虑一下目前的这种选择。 “在这里,我担心自己会走向另外一个歧途。” “歧途,什么样的歧途?不会是因为我吧?” 她半开玩笑地笑着问他,她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这样问他。 “对不起,不是因为您。而是一个曾经竭力要求我来,可又让我必须远离开他的人。” “谁?”她真的疑惑了。 “我们大学时的那位教授。” “您是说曹明远教授?对了,他可是您想要去的那个研究所的大红人,是一个往上能通天的人物。他现在该是副所长了吧?” “是的。他从我们泉城大学调来后,很受赏识,现在是分管利率课题研究的常务副所长。以后,他可能会很快接替所长的职位。” “那不更好吗?师徒一起做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未必。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术官僚,这一点,我早在泉城大学就熟悉他的情况了。” “如果您真的离去,北京会有许多人为留不住您而感到惋惜的。” “我还不至于那么招人喜欢吧。南方有更自由的空间。我不需要一个虚有的名望。海门市有比产生经济学家更宝贵的社会土壤。” P7-9 序言 远去了时间,远去不了思考 侯军 一 金河能写,他有一支生动灵刺之笔。他这支笔能写新闻,能写评论,能写深度报道,能写研究论文。他的这些文体的作品我都读过。不过,当他告诉我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时,我还是感到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喜——这是他进入文学领域后的又一次跨越,是他从学者型记者转向作家型记者的一个标志。 金河喜欢思考,我与他共事时日虽然不长,但深知他的这一特性。你可以让他去做任何事情,但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总在按照自己特有的逻辑去思考;你也可以不让他去做任何事情,但惟独不能让他停止思考。过去读他的新闻作品,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思辩型的记者,今天读他的小说,你也会发现这是一部颇具思想浓度且充满睿智火花的思辩型文学作品。 这是金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创作而言,与其说金河在写法上完全是不拘成法、一反常态,倒不如说是一如既往地在延续着他的新闻写作的风格:“选题独到,视野宽阔、挖掘很深、率直真诚”(《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先生评金河《回眸十年》语)。初读这部长篇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平淡,而一旦耐着心绪静下来读下去,慢慢就会感觉到其富有独立思考的个性,也愈来愈能体会出其思想的穿透力。 小说将鲁郁、王群、邹尔康、曾征、东野崇贤等这样一批个性鲜明的高端经济界、学术界、新闻界精英人物,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空里进行刻画,的确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创作探索。或许,在长篇小说结构的组织调度上,会河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却是用足了心力,使他们各自成为社会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他们也许并不都很可爱,也难说都很完美,但却有血有肉有思想。他们是金河用心奉献给大家的。金河说,他们是他采访过的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这些人物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陌生。 二 我从初识金河到与他在一个报社共事,一直觉得他是一块做新闻的料。从山东到广东,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五年来,他一直在媒体采编和经营管理的一线岗位上苦旅,他的新闻作品也曾多次获得各种奖励。他曾担任过广东《华商时报》编委、社长助理、国内部主任,《金融早报》编委、经管中心主任(总经理),后来又来到深圳报业集团,与我成为同事。带着媒体人士的这种特殊经历,他在新闻与文学创作的边缘跋涉着、探索着,一路风尘,逶迤而来,先后出版了《中国经济方位》、《回眸十年》、《圣地人大写意》、《圣地新潮》等作品集。每部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不大不小的社会反响。回顾诸多名家对他和他的作品的评价,或许会让读者朋友更真切地了解金河的其人其文: “金河作为一个正直、有热诚心的青年记者,他所表现的都是改革开放的主题,读起来有鲜明的时代感。”(原《晾望》杂志社党委书记杨步胜) “他是从山东走出来的思考型记者,是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中国经济方位》这种融科学理论和正确舆论先导为一体的作品,是对改革开放最好最有力的支持。”(原广东省特区办主任、深圳市委秘书长、广东省战略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长丁励松) “他讲话不多,句句都是惊人之语,对某些堂而皇之的现象和形象批刺得近乎亵渎。他的思想,往往出奇制胜,咄咄逼人。他的视角,喜欢独辟蹊径、只身探路……他的文章,是一位青年记者为国为民的坦直热情、痛快淋漓的鼓与呼。”(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小说家李贯通) “他一直孜孜以求,永不懈怠,用心拼搏。”(新闻界重走长征路第一人罗开富) 三 人品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不必书写的作品。金河出生于“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生活在微山湖畔、京杭大运河西岸的山东鱼台。那里因鲁隐公钓鱼而得名,是陈胜、吴广起义后占领的第一个县城(古称湖菱),还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从小卖狗肉的地方(鱼台,沛县相邻)。三十年前的鱼台曾一度暴得大名,是全国排名第二的大寨县,但随着全国学大寨风潮的降温,鱼台也迅速褪却了光环。不过,这块美丽的土地却也因祸得福,在十年九不收的湖滨涝洼盐碱地上,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稻米种植基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金河生于兹长于兹,耳闻目睹了家乡在剧烈政治风潮中的起伏跌宕和生活中的世态炎凉,这对他日后形成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多少有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后来,他去了济宁日报,再后来他又走出了济宁,走出了山东,南下广东,从广州转到深圳。特殊的媒体生涯给了他不竭的创作源泉,也给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可以说,他亲历了中国社会经济大转型的许多重要关口,也接触到很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这些鲜活的素材,经过他的思维过滤和构思整合,就变成了如今读者手中的这一本沉甸甸的小说。我相信,读者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同我一样,感受到作者思考的厚重和对人物形象及其时代内涵开掘的深度和广度。这种阅读的感受,与时下流行的所谓“轻松阅读”的时尚风气迥然不同。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久违的深度阅读的享受,毕竟,我们这个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并不都是轻松的。 是为序。 2008年8月于深圳寄荃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