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养生智慧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王珏//曹军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的身体是承载一切的基础,所以我们的身体需要我们自己做主。而对待身体,我们应该去爱护它,这样身体才能为我们服务。长生不老绝非可能,延年益寿却可追求。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其实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亦是大养生家,《老子》更是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通过阅读本书,掌握《老子》的探导养生智慧,拥有养生的智慧,过上我们需要的生活,远离病痛,延年益寿。这也正是《老子》的真谛所在。

  人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只有研读《老子》,才能读懂自然,只有读懂自然,才能读懂自己,只有读懂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内容推荐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延缓衰老。  

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二要“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目录

第一章 养生有道

一 道可道非常道

二 人是道的产物

三 关于道的产生

四 道究竟在哪里

五 道是什么样子

六 行于大道之上

七 自然是道之母

八 道离我们不远

九 如何掌握养生之道

第二章 圣人之路

一 如何做个圣人

二 防患未然之时

三 祛除主观成见

四 上士勤于行道

五 圣人生命境界

六 修炼精神肉体

 ·小周天法

 ·什么是闭关

七 营造健康的人脉

第三章 生于天地

一 人于天地之位

 ·人体中的三宝

二 生命永不停息

 ·辟谷  

三 不自生故长生

四 道生一一生二

 ·三焦辨证

 ·五脏六腑

五 赤子含德

六 天下之至柔

 ·吐纳之术

七 出生入死

第四章 上善若水

一 利万物而不争

 ·饮水与健康

二 人类的生存现状

 ·污染与养生

三 古之善为道者

 ·道家房中术

四 抱素朴少私欲

 ·炼津法

第五章 行道之德

一 一切自然而然

二 尊道即是道德

三 不出户知天下

四 明深邃之道德

五 药者兵也

六 死而不亡

 ·新陈代谢

七 久病成医

 ·五禽戏

 ·孙思邈养生法

第六章 无为而治

一 无为则是大用

 ·因是子静坐法

二 有不为有所为

三 懂退让能保全

四 动静一而心安

 ·古人睡觉养生十法

五 致虚极守静笃

 ·什么叫静虑

第七章 辨证养生

一 柔弱胜过刚强

二 到底谁重谁轻

三 知其雄守其雌

四 女性养生的优势

五 左右相对大小

六 温度与养生

 ·寒冷与健康

七 从少壮走向衰老

第八章 断除烦恼

一 真善美不真实

二 烦恼即是病因

三 功成身退之智

四 勇敢者的游戏

五 有道者不处危

六 最好的统治者

七 治国如烹小鲜

八 善养生善治世

第九章 天长地久

一 五官养生

 ·五色主病

 ·五音养生

 ·五味命义

二 七窍养生

 ·头部保健

三 贵在相辅相成

 ·营养平衡的方法

试读章节

八 善养生善治世

背后的故事:  

在《老子》一书中,多处谈到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老子极力宣传“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尽管我们探讨的是养生,但人总不能离开社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其实,老子早就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小型的宇宙,一个人的思想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老子说:欲要治理天下而主观施为,我看他是不会达到目的。

天下万物各有其神妙的自然本性,如同那神的器物,不是我们凡夫想怎样就怎样的,也不是凡人之力能强行控制的。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而社会的结构是复杂而庞大的,如果人以弱小的力量去操纵社会这部巨大的机器,不但事业会失败,而且会伤及自身的安全,如同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不但变法失败了,而自己也被砍了头,这是多么惨痛而现实的教训啊!

老子说:主观妄为将会遭败,强行控制将会失去。

因此,人不应主观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行控制,所以不会失去。

世间的事物,有的前行,有的后随有的嘘暖,有的吹凉有的强健,有的赢弱有的安定,有的危殆。

人体的结构也是这样,有些器官在前面,有些在后面,人的气息有的是缓慢欷欺的,有的好像吹风一样急促,人的骨骼是坚强的,而肌肉却是柔软的,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安全的要求,以及危险的可能。

比如眼目在前,虽然有前瞻的作用,但是容易受到外力的打击,出现意外事故骨骼坚硬能支撑肌肉,它的危险就是由于硬碰硬而折断肌肉虽然柔软,却可以对外力实现缓冲而保护骨骼,这又一次说明了柔弱与刚强的互补作用。

因此,善于养生的人,会戒除那些极端的思想和行为,谢绝奢侈的享受,杜绝过分的行为,使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事情不会发生,这样才会有一个安全的人生。

超级访问

编辑问:

人们对待事物发展的态度很容易走向极端,不是过于积极狂妄就是过于消极颓丧。这种极端的行为必然是脱离实际,背道而驰的,自然没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善于守道的智者,会摒弃过度,摒弃极端,摒弃奢侈的贪念。那么,去除贪念的方法是什么呢?

中医专家王珏答:

就是无欲,无知。贪念是有为的产物,而善于守道的智者,他们唯一的欲望,就是去掉心中的欲望,使自己对身外之物不再有贪念。编辑问:

可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很难做到无欲。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中医专家王珏答: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为关键的。

长寿之心人皆有之,养生之术人皆求之。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

养生之道,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法于自然。养生之术,融于日常生活诸多行为中,如吃、喝、拉、撒(尿)、睡、行、动、坐、卧、走等。其实,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规律,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增进健康,减少疾病,达到无病久安,甚至延年益寿的目的。P217-219

序言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从而延缓衰老。

养生一要“养正性”,二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二要“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养生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人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因此,古代许多帝王经常希望找到“长生不老”之术。“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老子的养生观确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

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创始人。《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王室的守藏宝之吏,负责征集、保管和整理周王朝及诸侯典籍。曾收孔子做学生。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对后世医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了。

老子的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所重视。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就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老子在汉代就受到人们的推崇。

老子的养生哲学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清心寡欲

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不知道身体就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还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二)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三)静以养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人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诀窍。

可见,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道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在这方面都有文字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