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之一。
该书对民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诗文方面卓有贡献的诗人徐志摩进行了文学研究,简述了其生平,选录了其代表作品或作品片断进行赏析,有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且收录了其著述年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徐志摩卷/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王青峰//刘海南//何爱英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之一。 该书对民国时代新兴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诗文方面卓有贡献的诗人徐志摩进行了文学研究,简述了其生平,选录了其代表作品或作品片断进行赏析,有诗歌、散文诗和散文,且收录了其著述年表。 内容推荐 本书是《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之《徐志摩卷》。该书由知名学者作家评点,北大教授权威推荐。本书经典荟萃,速读大师指南;精华浓缩,引领学习创新;点评赏析,聆听智者声音;图文并茂,享受阅读乐趣。 目录 第一章 徐志摩小传 一 艺术人生 1.风华少年 2.欧风美雨 3.学术桥梁 4.激情创作 二 浪漫爱情 1.婚姻围城 2.追寻真爱 3.移情别恋 4.再入围城 三 驾鹤云游 第二章 选文与赏析 一 概论 1.生亦绚烂,死亦壮美 2.复杂而单纯的徐志摩 3.无可取代的徐志摩 4.多副笔墨的徐志摩 二 选文与赏析 (一) 诗歌 1.沙扬娜拉一首 2.我有一个恋爱 3.沪杭车中 4.偶然 5.黄鹂 6.火车擒住轨 7.落叶小唱 8.再别康桥 (二) 散文诗 1.夜 2.想飞 (三) 散文 1.我所知道的康桥 2.翡冷翠山的康桥 3.巴黎的鳞爪 4.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5.曼殊斐尔 6.哀曼殊斐尔 7.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8.自剖 9.我的祖母之死 10.印度洋上的秋思 11.天目山中笔记 12.我的彼得 13.泰戈尔 第三章 方家评说 1.梁实秋:《关于志摩》 2.苏雪林:谈徐志摩人品 3.苏雪要:谈徐志摩的诗 4.冰心谈徐志摩 5.谢冕评徐志摩的散文 第四章 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1.婚姻围城 1915年夏,徐志摩从杭州一中毕业,并考取北京大学预科。而徐志摩在北京大学就读不足三个月,父母就命他回家与张幼仪结婚。 张幼仪的娘家是上海近郊宝山一带的望族,其兄长就是后来成为宪政专家、民社党主席的张君劢。张幼仪是一位漂亮贤淑的女孩子。这门亲事,在亲戚朋友及周围的人看来,张徐二人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双。徐志摩虽年已二十,由于向来生活得安逸和优裕,因而成家、立业的人生大计他还未认真地考虑过。此时父母给他定下了这门亲事,虽然颇觉唐突,但人人都说这门亲事好,加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之事,因此婚姻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1915年10月29日,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礼在硖石商会礼堂隆重举行。婚礼上贵宾如云,整个过程铺张、红火而新奇。证婚人为曾任浙江都督、中国交通总长、有浙江梁启超之称的清末改良派人物汤寿潜。穿西服披白纱的新式的婚礼加之头面人物的主持,此情景此场面,一时在硖石传为奇闻。 但是,天性桀骜不驯的徐志摩内心里看不E这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所以一开始就种下了反叛的种子。 张幼仪1988年在纽约去世。她的侄孙女张邦梅,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一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书中披露了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感隋经历: 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都看不上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他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过去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写了那封乞求父亲的信,现在知道了,这封信多半也是应张君劢之请而写的。分居数年又有了子嗣,当时的情势,没有理由不让张幼仪出国。不是徐志摩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应该履行对家庭的责任。 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惟—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飞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过去说:“你真是个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也不甘示弱,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到英国不久,张幼仪又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疯狂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产后,张幼仪很决从悲痛中振作起来,进^裴斯塔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回国后创办了云裳公司,主政匕海女子储蓄银行,均获得成功。张幼仪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她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徐家认其为养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集的,目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这样的,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隋又如何?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张幼仪在书中自述说: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不是说不定,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张幼仪爱徐志摩,但她却未能赢得徐志摩的爱情。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她应该为徐志摩考虑。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徐志摩的请求。由吴经熊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做证人,他们俩顺利地在柏林离了婚。 离婚后两人仍维持相当好的感隋。1925年,徐志摩访问欧洲,张幼仪还曾陪伴他一起前往意大利旅行。他们取道法国、英国,一路观光、游览,一路交谈,谈彼此,谈各自分手后的经历和感受。张幼仪听徐志摩介绍国内的形势、家乡的变化、亲人的生活和健康、父亲的产业等,徐志摩则听张幼仪谈自己独自在国外生活的感受、思想的变化及学业的进步等。在徐志摩的眼里,张幼仪已不再是以前的张幼仪了,离婚似乎正如徐志摩所预料的给各自带来了真生命、真自由。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说到:“C(编者按:张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 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消息一传到家乡,无异于平静的湖面掀起阵阵波澜。父亲又恼又怒,怨恨徐志摩太不懂事,所作所为毫不顾及社会的影响及家庭的名声,简直是荒唐到了极点!可鞭长莫及,只有怨声和叹气。因而只有将张幼仪认做养女,支持她继续在德国求学,以示对徐张原定婚姻的肯定,对徐志摩离婚的否决,尽量挽回徐家的一点面子,也给张家一个说法。 梁启超出于对弟子的爱护,得知此事后,立刻写信给徐志摩,批评和劝诫他对待婚姻不要过于浪漫、理想化,不要感情事。梁谆谆告诫道: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此时的徐志摩已深深地为情所迷,为情所困,为隋所痴,加之他单纯、激隋和浪漫的理想,他无法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无法接受别人的劝诫,他也不可能承认自己是在以他人的痛苦作为代价来换取幸福。他是这样答复梁启超的: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入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扪心自问自己并没有做错。传统的道德,腐朽的忠孝节义只能扼杀一个人的灵魂和人格。人的高贵就在于瞳得爱,有自由的意志和人格,懂得追求。他要效仿浪漫诗人拜伦、雪莱,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去追求那个爱、美、自由幻化而成的“灵魂之伴侣”,那个美丽典雅的倩影。 P19-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