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小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何借助计算机进行解读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本书讨论了以海明威初恋为蓝本的小说《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并通过具体数据说明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会迷失在情节的花园,并且能随着阅读深入形成折返,最终找寻到理解小说的顺畅路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迷失与折返(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杜家利//于屏方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明威小说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如何借助计算机进行解读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本书讨论了以海明威初恋为蓝本的小说《永别了,武器》等作品,并通过具体数据说明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会迷失在情节的花园,并且能随着阅读深入形成折返,最终找寻到理解小说的顺畅路径。 内容推荐 本研究借鉴西方语义理论,结合现代结构语义学模式,萃取心理语言学分析方法,以海明威文本为封闭域,在实践中探寻文本层面的花园路径现象。从第18章开始出现跳跃式变化,特别在第38章和第41章达到文本TIR的高峰,形成花园路径现象的最高峰值。 同时,对文本层面花园路径现象的分析可以从整体论的视角进行推进。本研究中,以《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打不败的人》、《五万元》和《有的和没有的》作为聚合,分析它们在文本层面花园路径现象呈现出的统一模式和系统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利用现代语义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有效尝试。 最后得出结论:海明威艺术特色得益于其文本中花园路径现象的存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海明威简介 第二节 “花园路径现象”及其特点 第三节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四节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小结 独辟蹊径的创新 第二章 国外海明威批评声誉研究 第一节 海明威在世时批评声誉研究(1929—1960) 第二节 海明威谢世后批评声誉研究(1961—2000) 小结 国外海明威批评声誉的特点与趋势 第三章 国内海明威批评声誉研究 第一节 海明威批评声誉的前文本时期(1933—1977) 第二节 海明威批评声誉的文本时期(1978—1993) 第三节 海明威批评声誉的后文本时期(1994—2004) 小结 国内海明威批评声誉的特点与趋势 第四章 文本“花园路径现象” 第一节 句法和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相同点 第二节 句法和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不同点 第三节 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界定 第五章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功能结构观 第一节 语义学对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研究的贡献 第二节 文本功能形成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理论纵轴 第三节 文本结构形成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理论横轴 第四节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理论构建 小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六章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多维性 第一节 海明威文本人物语义场的界定 第二节 海明威文本人物语义场中的多重文位结构 第三节 海明威文本人物语义场的多重文位引发“花园路径现象” 第七章 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的多模式 第一节 流线型结构 第二节 集合型结构 第三节 连藤型结构 第四节 交叉型结构 第五节 发散型结构 第六节 自发型结构 小结 情节变化带来GPP的多模式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 本书涉及海明威部分作品中英文对照 后记 试读章节 1997年有41篇文章发表,女性作者首次过半,达到23篇。 女性研究颇具规模有两层意义,一层是从事海明威研究的女性作者首次超过男性,成为主要的学者群;另一层是指专门研究海明威文本女性的学者形成规模。于冬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谁杀死了弗朗西斯·麦康伯——从男人、女人和菲勒斯文明转向说起》(于冬云,1997),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了《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文章认为,继海德格尔后,解构主义者德里达阐明西方文明是建构在菲勒斯(阳具词语中心)基础上的,西方文明的主体是男人;人文价值只不过是男性价值的代名词,因而有人称西方文明是“公”的。这种一边倒的文明势必造成女人的反征服、反殖民、反控制。本文作者身为女性,坚持认为玛格丽特的悲剧实际上是对社会菲勒斯文明的一种反抗。 《对海明威的女性解读》(于冬云,1997)继续讨论解构主义对文本的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话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文本理解不应该仅局限于文本意义的理解,还应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才能洞悉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这种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强调了男女语体间的不同,例如,男人多用书面语、命令语,发话、转话具有主动性等。文章作者通过剖析海明威的遗作《流动的盛宴》《岛在湾流》和《伊甸园》中的用语,总结认为,海明威文本中心人物都是男性;文本中的女性只有两类,即“魔女”和“女英雄”。 艺术创作研究方面,《海明威、斯坦因、塞尚——探海明威语言艺术的形成》(范革新,1997),以海明威的启蒙老师斯坦因和给他感悟最深的印象画派塞尚为契机展开讨论。文章认为,具有新闻记者经历是海明威“电报式”文体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新闻报道注重通讯性和概念性,文学作品强调表现性和情感性,两者的差异使斯坦因认为新闻记者不适合从事文学写作,所以她劝告海明威如果想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的话最好放弃记者生涯。对此观点,海明威也曾认为“写新闻报道到了一定程度,对于一位严肃的作家来说是一种日常的自我毁灭”。但是,虽然海明威当时暂别了记者生涯,他并没有像斯坦因所说的那样将两者对立,相反,海明威取长补短,利用当记者时学到的简练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电报式”文体,创立了自己的文学风范。塞尚对海明威的影响体现在其画作对海明威的启迪上,主要开拓了海明威视物的视野和角度,懂得了如何将画家的通感运用到写作中。这篇文章具有可读性。 《透过“冰山”分析海明威的创作特色》(王艳字,1997),讨论了海明威语言的简练,并以国内古典名著和名家的简约风格类比海明威,“《左传》《史记》语言精练‘一字不易’;鲁迅、朱自清、叶圣陶、茅盾‘惜墨如金’”。文章认为,古今之大家,简约洗练是文本写作的根本。 《浅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风格》(沈美娟,1997),援引契诃夫的话,“一个人写得越冷静越不露声色,作品产生的感情可能越深刻动人”,探讨了海明威客观冷峻的描写风格,并认为这种绝少主观评论的手法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文本人物的个性,为人物成功塑造打下伏笔。 《略论海明威的“文学革命”》(袁颖,1997),将海明威简略的文体风格视为对传统文学写作的革命,并着重讨论了这种“电报式”描写在文本中的运用。《对话与肖像》(孙绍振,1997),关注海明威擅长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分析了对话在海明威文本中的独特地位。此外,《海明威创作论》(王福和,1997),《从“迷惘的一代”到“硬汉子”——从海明威的人生经历看其主要作品的创作特色》(鲍秀文,1997),《<永别了,武器>艺术探析》(高文丹,1997),《从迷惘到清醒——浅析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孙晓青,1997),《从杰克·巴恩斯的男性意识看“迷惘的一代”》(陈法春,1997),《失落的一代——评<太阳照常升起>的男主人公》(刘小兵,1997),《海明威其人其作及其艺术风格》(刘梅芳,1997),都从各自的视角研究了海明威艺术创造的特点。 文体学研究方面,女性学者曹萍异军突起,尤以量化研究著称。她的《海明威短篇小说<杀人者>的语言风格》(曹萍,1997),通过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量化分析《杀人者》。词汇层面,讨论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所占的比例,其中单双音节占870个左右,而三音节占7个左右;句子层面,列图表示了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百分比,依次为75%、17%和8%。由此可见,海明威文本的确侧重基本词汇和简单句的使用。她的另一篇《浅谈海明威<在异乡>的文体特征》(曹萍,1997),将全文2100个单词细化分析,并着重解释了医院凄凉肃杀的景物描写的蕴涵。文章认为,在这篇短文中海明威倾注了对战争的极大不满。 哲学思想研究方面,《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韩洪举、罗明洲,1997),对比了海明威现实中经历的死亡对文本死亡意识的影响,诸如《永别了,武器》中凯瑟琳的原型,可以在1928年难产并大出血但保全性命的宝琳身上找到。《<老人与海>的悲剧启示》(冷满冰,1997),通过讲述索福克勒斯经典之作、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来类比桑地亚哥悲剧的宿命论。另外,《海明威:死亡意识与个人仪式》(易乐湘,1997),《浅谈海明威的死亡意识及其哲学意味》(王丽霞,1997),《<老人与海>与海明威之死》(徐劲,1997),《谈谈海明威的自戕》(戎林海,1997),《生与死的旋律——论海明威的死亡意识》(莫爱屏、蒋清风,1997),都将死亡列为各自探讨的中心。 对比研究中,《死亡的启示——从<伊凡·伊里奇之死>到<乞力马扎罗的雪>》(刘文荣,1997),文笔流畅、剖析深刻、思路清晰、对比到位,是海明威研究的上乘之作。海明威曾借助拳击场作比喻有过与屠格涅夫、莫泊桑、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的模拟对峙,并表示其中不敢放肆的只有托尔斯泰。他的敬重体现在对其文本的写作学习上,《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海明威对托氏《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类似模仿,只不过前者以艺术信仰代替了后者的上帝信仰,删除了托氏救赎文学的宗教主题。这种模仿体现在四个方面:文章思路、人物塑造、主题体现和净化灵魂。文章思路方面,都通过一次导致死亡的意外伤害来阐释人物的自我反省,而且两个主人公都是通过肉体的罹患而换来精神的感悟。人物塑造方面,哈里和伊凡都因为贪恋舒适安逸而背弃了自己的理想,都怨恨并未真正爱过的妻子,并将自己的死间接归咎于她们,都在临终前伴随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且都能最终找到精神归宿达到自我救赎。主题体现方面,都有死亡的象征物,海明威以鬣狗的出现预示着哈里的结局,托氏则以黑口袋象征着伊凡难逃厄运;生活的真谛只有受到死亡威胁之际才显示出来,而当人真正领悟之时,生活已近结束,这是两个作者共同的心声。净化灵魂方面,哈里由象征灵魂不灭的猎豹引领到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所以哈里临终见到了飞机的幻影,而且载着他飞越了被马赛人称作“上帝殿堂”的山顶——哈里升上了天堂;而伊凡则在男仆盖拉西姆指引下步人原始基督教的虔诚中,并终能在喻作尘世的黑口袋底部见到象征上帝的灵光——伊凡得到了超度。文章最后以T.S.E1iot《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引文来篇末点题,高度评价海明威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发展。这篇文章的确颇具匠心、予人启迪。P129-133 序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其文学作品展开的评论著述层出不穷,多如繁星,浩如烟海,几乎涉及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有关海明威研究还孕育出许多理论,诸如“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准则英雄”、“负伤理论”、“雌雄同体理论”等等。但是,对海明威的研究并没有止步,研究者们还在不断开辟新的途径,尝试新的探索,提出新的范式,以期为海明威研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引进一股清新的空气。 杜家利和于屏方博士的论著《迷失与折返——海明威文本“花园路径现象”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崭新的尝试。该著述是在杜家利硕士学位论文《海明威文本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语义阐释》基础上经过扩充、修改和完善而成的。 作者科学地借鉴了西方语义理论,并将其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中,切人点新颖,分析深刻系统,较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方法对文本批评过于宏观的局限,同时也避免了过于微观的视角弊端。正如作者所言,“力求将语义理论运用到特定文本中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的系统分析”。 本研究在西方语义学理论指导下,聚焦于海明威小说中的“花园路径现象”(有关“花园路径现象”的论述详见书中,此处从略)。其主要目的是分析、构建海明威文本中“花园路径现象”的内在范式。可以说,作者较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标。本著作所提出的海明威文本中“花园路径现象”具有相当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相信这一研究范式也可适用于其他作家的文本。因此,本研究所进行的探索应该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 该论著中的创新之处,除了较成功地构建了文本“花园路径现象”内在范式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提出并界定了文本分析的一些术语,如文位、文位变体、文素等,并且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文本“花园路径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公式。该研究注重从文体学和认知心理学相融合的角度进行阐释,就笔者管见,这在以往文学研究中是非常少见的。 总而言之,作者在其著述中贯穿着浓厚的、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天道酬勤,经过数不清的迷失与折返,作者最终在海明威文本迷宫般的花园幽径中成功地找到了通达出口的畅路。 张福勇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年9月20日 后记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我从海边散步回来,一封来自北京的特快摆在了桌前。面对加盖红印的出版合同,我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那段刚刚走过的岁月。 生于军营,长于军营的我,生性有军人不服输的骨气。在硕士学位论文《海明威文本中“花园路径现象”的语义阐释》基础上写就的这部拙作,三易其稿,历经四年,始得竣笔。如果没有导师、前辈和家人的帮助,这本书很难奉献给大家。 领我走进文学分析殿堂的是导师张福勇教授。先生学术思想新颖独特、勇于创新,指导学生不厌其烦、谆谆教导。无法忘记先生在济南会议期间那一次次晚至深夜的促膝谈心,也无法忘记先生在我论文里勾画得密密麻麻的红线。正是先生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拙作精益求精。 使我视野开阔、触摸语言真谛的是肖德法教授。肖教授从美国带回了具有理论前沿的教学思路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虽肩负院长一职却丝毫未放松对研究生的学术启迪。正是肖教授不断倡导的学科交叉的科研意识才使这部融合文本分析、语义学和语言心理学的著作找到了行进的方向。 让我体会到和风细雨的是李洁平教授和王菊丽博士,研究生时期,她们给我教导和鞭策;留校任教后,她们不仅引导我如何从学生向教师转型,而且仔细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给我思想熏陶和方法指引的是张志毅教授。张教授是国内词汇语义学界的泰斗,但对后生没有丝毫懈怠。在跟从先生研学其著作、全国研究生教材《词汇语义学》的一年中,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总是作出非常详细的书面回答,而且对提交给他的论文仔细审阅、反复修改,终于使我能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而且帮助确定了将现代语义学和文学分析相结合的思路。 令我感奋不止,助我扬鞭策马的是张绍麒教授。张教授是全国优秀教师,也是妻的硕士导师。每每遇到学术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迷惘时,张老师和师母都给予无私的帮助,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来自长辈的关心和爱护。 给我鼓励、坚定我信心和勇气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逢振教授。在2004年10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时,我有幸将开题报告递交给这位素昧平生的学术前辈。没有想到的是,王教授不仅在会议空暇审阅了论文,而且还专门在电梯间等着告诉我:这个课题很有意思,值得研究。正是他的鼓励坚定了我将这个课题研究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用高尚人格滋养和感召我的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肖明翰教授。我曾写信给素不相识的肖教授求教,他在从美国回国的当天就写了回信,而且在后来的日子里,通过电话和Email多次关心我的成长。其崇高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不已。 给我热情鼓励和中肯建议的是答辩委员会专家、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郭继德教授和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高继海教授。他们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批评指正为我后期的修改指明了方向。 令我感恩不止的还有在思想上对我教诲培养的毕崇涛书记,在应用语言学方面给我学术启迪的留英博士修旭东教授,在系统论方面给我学术指导的贾正传教授,在哥本哈根理论学派方面给我学术启蒙的丁信善教授。他们独具的长者风范和渊博的学识,令人钦佩景仰。 让我无法忘记的还有2004年通过学术活动拜识的各位学术前辈:刘海平教授、程朝翔教授、吴冰教授、常耀信教授、赵一凡教授、程锡麟教授、张子清教授,他们严谨的学术思想和崇高的治学作风令后生肃然起敬,他们的鼓励鞭策之言,我会铭记在心。 我非常幸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么多提携晚辈、奖掖后学的导师和学术前辈,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与妻子于屏方非但没有在近几年孝敬老人,反倒将一双襁褓婴儿留下,双双异地求学。如今孪生姐弟已经可以在幼儿园里嬉戏玩耍了。我们对两家父母的感恩之情没齿难忘。在此感谢父亲杜振璞,这位1970年2月曾指挥打下美军侦察机的国家功臣;感谢母亲韩明香,这位任劳任怨的伟大母亲;感谢岳父于潮嘉,这位曾在军营摸爬滚打多年的退伍军人;感谢岳母于维叶,这位心地宽广的不屈女性。今年适值父亲古稀高寿和岳父花甲大寿,恭祝老人们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另外,感谢我们两家的兄弟姐妹,他们在我们十分困顿窘迫的日子里伸出慷慨援助之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一家四口很难走出那一段艰难岁月。 本书从选题到最后定稿,得到了许多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帮助,这里只能挂一漏万地表示谢意。感谢鲁东大学研究生处曾给予的资助,使我能多次参加全国会议和异地查阅资料。感谢本书中所引用、参考的国内外有关论著的作者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本书的存在。 跋言至此,喜悦之情徒增不减。不仅因为收到出版合同的今天是我们锡婚纪念日,而且还因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是妻博士论文《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的出版单位。天道酬勤,能在令我们自豪的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各自论文,也算对三年来不够孝敬父母、无暇照顾儿女有了一个交代。 书中的瞽言刍议是我们管窥所及,虽根据各专家意见进行了一些修改,但可能还有偏颇、粗疏、顾此失彼乃至自相矛盾之处,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杜家利于烟台芝罘 2007年3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