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让未来记住今天(下写给100年后的人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书为金牌节目《杨澜访谈录》6周年的特辑。分为两本。第一本采访了20位公众人物,第二本18位。本书是第二本。参加访谈的访客,每人写了一篇“让未来记住今天:写给100年后的一封信”的专题,颇有区别于其他访谈录的独到之处。

内容推荐

杨澜策划并主持的“杨澜访谈录”已经成为电视访谈类的金牌节目,开播6年来,所访问的人物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娱乐、科学等诸多领域的数百位公众人物。此书为《杨澜访谈录》6周年纪念特辑。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采访了20位公众人物,下册18位。为配合“杨澜访谈录”开播6周年,召开了主题为“让未来记住今天”的研讨会,参加访谈的访客,每人写了一篇题为“让未来记住今天:写给100年后的一封信”的文章,颇有区别于其他访谈节目的独到之处。

目录

丹·拉瑟 听从新闻良知的呼唤

洪瑛 “做得好的进医院,做得不好进法院”

沈冰 “每一次选择都让我挠头。”

张悦然 “仅仅白头偕老不算幸福。”

黄奇帆 不必人人都有产权房

林怀民 天人合一的安静舞者

任志强 让每个人都有生存的余地

邵忠 挖掘人生故事,又不等同于娱乐八卦

托马斯·米德尔霍夫 “如果不能打败它,就把它买下来吧。”

王海兵 为未来而工作

王全安 女人和电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

王荣轩 “成都老百姓叫我‘王府南’。”

王石 极限运动让我痴迷

武韬 既不结盟也不对抗

王小慧 不做煮熟的青蛙

王侠军 玻璃艺术“风光”无限

徐永光 真诚的使命感为我疗伤

杨紫烨 为了所有被震撼被感动的东西

郑佳明 “是非自己来看,毁誉由别人去说。”

周梁淑怡 香港的“动力女性”

试读章节

杨澜:从我现在所站的这个阳台望下去,正好可以看到世贸中心的原址,六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废墟的清理工作还没有结束,而实际上9·11恐怖袭击事件在美国公众的心理上所造成的巨大冲击还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在9·11之后,有人对美国的媒体提出了这样的质询,那就是媒体为什么没有让公众充分地了解到外界对于美国的仇视,提出这样质询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美国的传媒精英之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首席主播丹‘拉瑟,他有着四五十年的新闻从业经验,曾经因为报道诸多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而引人瞩目,我在CBS纽约的总部采访了他。

杨澜:2002年正好是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30周年纪念。当时,您作为CBS新闻频道驻白宫的通讯记者,跟随总统一起去了中国。后来我读到过一篇文章,文中引用CBS当时的新闻主播华特-克朗凯特先生的话说:“记者们哪儿去了?都观光去了。”您也是其中一员,对吗?

拉瑟:在那次历史性的访问中,我们确实想游览很多地方。坦白地说,当你打算写一篇报道时,你都无法预想它可能会产生什么影响,但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中国之行不同。每个美国人以及全世界的许多人都明白,由于早期历史的原因,那将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访问,因此,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人们没有料到尼克松总统会这么做,这也是使这件事成为特大新闻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意识到这是在创造历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国走下飞机对一个美国通讯记者来说,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个星球,一个遥远的星球,我想所有的通讯记者都想,或者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知道时间将很快流逝,所以在我的双脚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要尽可能地努力工作,尽可能地多获取信息。

杨澜:当时的一切都是新闻对吗?每件事都很新鲜?

拉瑟:是的,每件事都很新鲜。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时候,我是消息源记者小组的成员,代表其他记者在杭州等候总统的到来。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先生也在那里迎接他,而我碰巧就站在他旁边。当时我并不认识他,只是远远地见过他。就在我们等候尼克松总统的时候,我们无意中聊起了中国的教育问题,聊起了他对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梦想以及他对尼克松访华将在短期内产生的效果的看法。这次交谈极大地改变了我对周恩来的看法,我以前从没意识到——也许我应该意识到,他的学识是那么渊博,他对学校和教育问题是那么热衷。那时候人人都知道毛泽东很睿智,但是周恩来的名声还没那么响,那次交谈不仅改变了我对周恩来的看法,在某些重要方面也改变了我对中国的看法。

杨澜:1997年您乘火车周游了中国,其中包括中国的内陆地区,有些地方很多美国人都没去过对吗,那次旅行您有什么新发现吗?

拉瑟:那次旅行太棒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次旅行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正在和时间赛跑,他们要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到内地,这一点和我们美国的历史有些相似。有一段时间我们也曾试图开发内部地区,试图将它们带入工业革命和农业进步的新经济时代。因此在那次旅行中,我意识到中国正在和时间赛跑,而且有一些积极的因素表明,中国会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但是同时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表明,在人口超过十三亿的中国这个任务是多么的艰巨。

杨澜:是的,昨天我住的饭店酒吧的服务员得知我是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他靠过来充满同情而又认真地说:“哦,那里的政治局势有多差!”这实际上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个普遍看法,在美国只要一提起中国,媒体的报道总是集中在政治报道上,而且大多都是负面报道,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对于这个国家的总体看法就会失衡。

拉瑟:你的问题包含了很多内容,我尽量简单作答吧。第一,总的说来,美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这其中有一部分责任在于报界、媒体,这一点我是不会为自己推脱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是一个情况十分复杂的国家,当然你可以说每个国家都很复杂,但是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中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说得没错,美国的确对中国有成见,但是我去中国的时候,我说这话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从1972年起我就打算尽量每年去一次的,虽然我后来并没有做到,我发现中国对美国也有成见。那时候我真想告诉每个人说,他们的看法是不对的,当然我们现在谈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成见,而不是中国对美国的成见。这些观点和我们这些新闻界的从业人员,也不无关系,那么如何来消除这些成见呢?例如不要对问题过度概括。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大国里,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中国,中国和美国一样,也有地区差异,它每天、每星期、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我不想离题太远,但是我也不能不提这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从我对中国的访问中,我知道中国有些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非常清楚中国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他们担心的是,中美之间的确存在的那些问题,例如我们在价值观、社会道德观方面的不同,美国人民总的来说,在这些问题上至少和中国政府持不同观点。我想说明的是:美国对中国的成见有一部分是由于一些的确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我们记者在世界各地采访时必须注意自己在报道中,不要带有任何成见,那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了。

丹·拉瑟相信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曾不顾生命危险在越南和阿富汗的战场进行现场报道。他性格中有非常强硬的一面,敢于挑战权威。他曾经顶着巨大压力,报道过“水门事件”;又曾经分别与尼克松和老布什总统在公开场合发生交锋,对于外界的各种批评,他从不忍气吞声。P4-7

书评(媒体评论)

我也在欧洲生活了多年,开始回上海时也处处不习惯,但时间久了倒见怪不怪了。我想到一个生物实验:当你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中,它会条件反射一跃而出;但如你把它放到一盆温水中加热,它不会跳出来,反会逐渐熟悉这个温度,直至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但愿我们不做被慢慢煮熟的青蛙,也希望一百年后的人们不再会有被慢慢煮熟的焦虑。

——王小慧

当今中国的纪录片人,收入不多,付出不少;生活条件不优越,还要耐得住寂寞。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你们。因为,每一个纪录片人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为后人留下一笔财富。

一群人走过了,也留下了。

走过的是一个时代的纷乱,留下的是纪录片人眼中的沉淀。

一百年后要想知道“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去看纪录片吧。

——王海兵

可持续性也是世界目前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童工和新兴市场中残酷的工作条件,到防止自然灾害以及环境污染。世界范围内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空气污染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气候问题也将成为这一个一百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于我而言,整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亲密,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环境,每天都酝酿着新的挑战。

——托马斯·米德尔霍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