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本书意在秉承四库之精神,发挥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希望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艺苑,增加我们对国学的信仰,让读国学之人自信、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库全书(精) |
分类 |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
作者 | 张金华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本书意在秉承四库之精神,发挥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希望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艺苑,增加我们对国学的信仰,让读国学之人自信、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 内容推荐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又因经史子集四部基本涵盖厂占代所有的图书,故称“全书”。 本书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希望尽展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风景线,在保留四库的韵致、韵味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为塑造具备国学精神的人格起到导航作用。 目录 经部 易类 《周易》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书类 《尚书》 中国占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诗类 《诗经》 响彻干年的木铎金声 礼类 《周礼》 以人法天的理想纲领 《仪礼》 贯穿生死的人生礼仪 《礼记》 古代记录典章制度的重要书籍 春秋类 《左传》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公羊传》 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 大力阐述《春秋》的经义 孝经类 《孝经》 中国伦理思想的奠基之作 四书类 《论语》 响彻千年的千古圣人之语录 《孟子》 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大学》 初学入德之门 《中庸》 天人合一的理论论著 小学类 《尔雅》 中国最早的训解词义的书 《说文解字》 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史部 正史类 《史记》 纵横古今数千年的经典巨著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三国志》 难得的历史珍贵文献 《晋书》 “铨次旧文,裁成义类” 《宋书》 “式规万叶,作鉴于后” 《南齐书》 “类叙得法,有补益于世” 《梁书》 “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陈书》 短命王朝的短章书 《魏书》 “包举一代始终,颇为详悉” 《北齐书》 “下笔不苟,以史为鉴” 《周书》 “旁征简牍,意在摭拾” 《隋书》 修史与求治的结合 《南史》 以叙事之简劲矗立于史林 《北史》 堪称“近代之佳史” 《旧唐书》 “新旧合璧,备一代之典” 《新唐书》 记叙历史,文采斐然 《旧五代史》 分裂混乱时期的领军之作 《新五代史》 “综事迹之备,追《史记》之文” 《宋史》 “天水一朝的辉煌” 《辽史》 穹庐里的春秋 《金史》 草原与田园的交响诗 《元史》 “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 《明史》 记叙了一代王朝的兴衰始末 编年类 《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杂史类 《国语》 最早的国别史 《战国策》 “长短纵横之术” 《贞观政要》 “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词,义在惩劝” 传记类 《晏子春秋》 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史评类 《史通》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地理类 《水经注》 宇宙未有之奇书 《徐霞客游记》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子部 儒家类 《荀子》 以儒家为本,兼采诸家之长 兵家类 《孙子兵法》 武学之圣典,兵家之绝唱 法家类 《管子》 天道之数,人心之变 《韩非子》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汇严峻治国之权术 农家类 《齐民要术》 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 医家类 《黄帝内经》 第一部以先祖“黄帝”冠名的传世巨著 天文算法类 《九章算术》 算经之首 艺术类 《古画品录》 “六法”之标准,为后世之典范 谱录类 《茶经》 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 杂家类 《墨子》 占代劳力者之哲学 《鬼谷子》 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意 《吕氏春秋》 “大出诸子之右”的杂家之作 《淮南子》 崇尚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摭谈 《论衡》 疾虚妄古之实论,讥世俗汉之异书 《梦溪笔谈》 笔记文学体裁写成的传世之作 小说家类 《世说新语》 清言之渊薮 《山海经》 早期百科全书 《搜神记》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神灵怪异之作 《太平广记》 中国最大的小说集 道家类 《老子》 用韵文挥就的道家哲学著作 《庄子》 满溢想象和讽刺 《列子》 善用寓言,寓道于事 集部 楚辞类 《楚辞》 神奇而瑰丽的骚体之祖 别集类 《曹子建集》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嵇中散集》 轻贱唐虞而笑大禹 《陶渊明集》 清新自然的田园唱响 《李太白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工部集》 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 《王右丞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柳河东集》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白氏长庆集》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李义山诗集》 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 《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的忧国爱民之作 《临川集》 雄健简练,奇崛峭拔 《剑南诗稿》 既沉郁悲壮,又踔厉风发 总集类 《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乐府诗集》 搜罗广博,兼收并载 《古文观止》 一部细致独到的准文学史 《文心雕龙》 空前绝后的文艺理论巨著 《二十四诗品》 文学批评史上的高峰 《六一诗话》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话 词曲类 《乐章集》 多为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的唱和之作 《珠玉词》 晏殊在情感宣泄之余坚守理性思索 《东坡词》 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立豪迈豁达之风 《淮海词》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漱玉词》 李清照的万古愁心 《稼轩词》 笔势纵横,雄健豪放,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白石道人歌曲》 空灵含蓄的低迷唱晚 试读章节 《周礼》 [成书过程] 《周礼》为何人所作,历来是有争议的。古文经学家认为,它是周公旦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它出于战国。有人认为,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的。还有人认为,《周礼》成书于汉初。 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作者佚名。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周礼注》。至此,《周礼》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 [典籍简介] 《周礼》亦称《周官》、《周官经》,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是记载我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经删改增减而成的汇编,共记载了周王室大小官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由于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进入了奴隶社会,而周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代,所以《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官制记录。 《周礼》全书共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其中,《冬官司空》早佚,到汉时补以《考工记》。 有关《周礼》的著述,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正义》以及清代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这些著作为我们研究《周礼》提供了依据。 [阅读指导] 《周礼》实际上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倡导以道德伦理规范为治国的准则。对于制度的安排,《周礼》认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刑者禁之已然之后”,“四曰儒,以道得民”。 以人法天是《周礼》的思想内核,作者试图通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因此全书的谋篇布局,也受此影响。 全书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即古人所说的“宇宙”。六官即六卿,具体分工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作者的安排,这六卿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而三百六十恰好是周天的度数。 《周礼》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既有国家大典,如祭祀、封国、丧葬等,也有具体规制,如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还有关于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例如《周礼·大宗伯》云:“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曰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讲述了国家的行政规划原则,即国都地点的选择要通过“上圭”来确定。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六部”的设置,就是对《周礼》的“六官”的继承。唐代的吏、户、礼、兵、刑、工,也是对《周礼》六部的沿用。 [典籍精选] 酒正(《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原文] 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为公酒者,亦如之。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及后、世子之饮与其酒。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凡王之燕饮酒,共其计,酒正奉之。凡飨士、庶子,飨耆老、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掌酒之赐颁,皆有法以行之。凡有秩酒者,以书契授之。 酒正之出,日人其成,月人其要,小宰听之。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饮酒不会。以酒式诛赏。 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以役世妇。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凡事,共酒而人于酒府。凡祭祀,共酒以往。宾客之陈酒,亦如之。 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共宾客之稍礼,共夫人致饮于宾客之礼,清醴医酏糟,而奉之。凡饮共之。 [译文] 酒正掌管有关酒的政令,按照法式授给制酒人造酒的材料。凡为公事酿造酒的,也按法式授给造酒的材料。辨别未经过滤的薄酒:一是泛齐,二是醴齐,三是盎齐,四是缇齐,五是沈齐。辨别三种过滤去糟的酒类:一是事酒,二是昔酒,二是清酒。辨别四种饮品的种类:一是清,二是医,三是浆,四是酏。负责辨别它们的厚薄程度,以供王所需用的四种饮品和三种酒的陈设,以及供给王后、太子以饮品和酒。祭祀之时,要供应五齐、三酒,用以盛满八个酒樽。大祭祀要添加三次,中祭祀添加两次,小祭祀添加一次,都有一定的勺数规定。只有齐酒不添加,注入樽中有一定的数量。供应君主用来送给宾客的酒,和供应王后送给宾客的饮品,即未经过滤的医和酏,都是派士送去。凡君王举行宴饮酒礼,供给预计所当用的酒,酒正亲自送去。凡用飨礼款待士、庶子,款待老人、孤子,都按需要供给酒,没有勺数限制。用来供应君主赏赐臣下的酒,都按照一定的制度。那些依常制应当供应酒的,就依照符券账册授予。 酒正支出的造酒材料和酒,由酒人每日记载数量,每隔十天就将会计文书上报给酒正,酒正将会计文书按月上报给小宰,由小宰审核,年终时把全年的会计文书一起上报给大宰,由大宰加以审核。其中,君王和王后饮用的酒不结算。按照造酒的法式和酒人造酒的好坏来决定赏罚。 酒人负责酿造五齐、三酒,祭祀时供给所需用的酒,并命前往送酒的女奚听从世妇的命令。把供应宾客所需的礼酒和饮酒,送到酒正那里。凡君王有宴饮的事,就把供应的酒送到酒正的酒府。凡有小祭祀,就派人送酒前往。馈赠宾客的酒也派人送去。 浆人掌管供应君王的六种饮品有:水、浆、醴、凉、医、酏,送到酒正的酒府。用来供给宾客的饮酒、供给夫人向宾客行致饮礼所需的饮酒,不管是经过过滤的,还是未经过滤的醴、医、酏,都送到酒正的酒府里。用来供给所有的饮酒。P14-16 序言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则可以称之为中华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又因经史子集四部基本涵盖厂占代所有的图书,故称“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专门建造了南北七阁分贮藏书。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告竣,贮藏于紫禁城内文渊阁,是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此后的第二、三、四份《四库全书》,分藏于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是为“北四阁《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乾隆谕令“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著交四库馆再缮写全书三分,安置各该处。”于此产生了“南三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区分类聚,部次群籍,把历代文献井然汇聚于一堂,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部位列四部之首,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以及历代注经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云:“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史部收录了有关历史、地理、职官、政事、人物传记等方面的著述。子部书籍,渊源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如《四库全书总目》云:“儒家之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集部则主要收录历代文学家的总集、别集以及诗文评一类的著述。 《四库全书》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记录了文、史、哲、理、工、医等各学科的原本,基本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并为它们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因此,《四库全书》素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誉。 由于历史的局限,《四库全书》于佛、道两家典籍,意存轩轾,摒除殆尽,实为一大缺憾;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却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整理和总结。可以说,《四库全书》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的圭臬,并被奉为“传国之宝”。 令人叹惋的是,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朝廷寓禁于征,大兴文字狱,这不得不说是一场文化浩劫。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挖改之处。但就整体而言,作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大型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修撰应当是功大于过的。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集大成的目录著作,在《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中应运而生。《总目》依赖《四库全书》而成为中国古代内容最宏富、体例最完善、编制最严密的目录著作。二者相辅相成,对清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进行了系统整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全面总结,不仅鲜明地反映出18世纪知识界的学术特征和思想观念,在文献学和目录学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也是《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分列了《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各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用木活字印成,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本书意在秉承四库之精神,发挥国学的经世致用性,对传统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希望通过呈现这样一个异彩纷呈的文化艺苑,增加我们对国学的信仰,让读国学之人自信、自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 本书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希望尽展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风景线,在保留四库的韵致、韵味的基础上,注重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为塑造具备国学精神的人格起到导航作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