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向往成功,成功意味着生活精彩,人生卓越,人人都追求成功,但有人一生孜孜以求却收获甚微,有人却在许多领域均有斩获。看来成功不仅需要我们自身的才智、勤奋和执着,更缺少不了开阔的眼界和前人的宝贵心得。
本书由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作序推荐。循着名人成功的足迹,走向明天的成功。
每一位名人都有不同的成功经历和对成功的独特理解,阅读名人的成功智慧结晶,犹如得到他们的亲自点拨,我们的成功道路就会更顺畅。相信书中总会有一个人抑或一段故事让我们顿悟,也许是一点启发,一点星光,却能使我们受益一生,照亮我们的明天。
本书精选了数十篇中外各界名人的成功心得,精彩的文章,智慧的话语,都是他们历经生活考验、在付出与收获出凝练出来的真知灼见。
来这里寻找名人成功的秘密吧,让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带给我们面对人生和成功的全新思考,并从中得到启示,循着名人的指引,向着自己梦想升起的地方,一路前行,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空。
酸涩少年的收获季节
陈坤 生于重庆。18岁时,从重庆歌舞团到北京报考东方歌舞团,他一考即中;1996年被朋友拉去考电影学院,他又以三试第一的佳绩脱颖而出。出演的影视作品有《国歌》、《云水谣》、《像雾像雨又像风》等。
最大的梦想是“全家住一所大房子”
我出生在重庆市中心对面的阳北城,在河边长大。我最刻骨铭心的是童年的孤独与无助。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人们都说是隔辈亲。外婆很是宠着我和弟弟,纵容我们在她膝下撒娇嬉闹。她一双小脚总颠颠地跟在我们的屁股后面,像老母鸡护着小鸡崽一样为我们挡住朝来雨晚来风。
11岁那年,我回到妈妈身边,可是刚刚开始享受到母爱,我却在学校遭遇更大的心灵创伤。那个时候班里的同学都不愿意和我一起玩,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班上所有的同学只有我来自单亲家庭。童年时听同学们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去郊游,除了陈坤”。每次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开开心心地走远,我就会找个地方窝起来,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喜欢的世界中。
正是这样,使我对母亲的热爱超过任何人家的孩子。早熟的我早早地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甚至尝试用自己赢弱的肩膀去呵护妈妈。有一年妈妈过生日,我拿出攒了一年的压岁钱去菜市场买了个大面包。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西餐,我自己创意,把面包切开,放进整片的西红柿,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妈妈吃着这个特殊的蛋糕,转过身悄悄擦着眼泪。
从小我就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总在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而追求。初中的时候老师让每个人写理想,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当时我最宏伟的目标就是:有一所很大的房子,爸妈和我都住在里面,爸爸妈妈不离婚,我不喜欢的人也不出现。初中毕业后,我很想学一门技能,想尽快地工作挣钱,尽可能地帮家里一把。不久我考上了职高,学计算机。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非常单纯:毕业后学校会介绍到一个事业单位,我可以尽快有一份稳定收入。真的如愿以偿,我被分配到市委机关印刷所当打字员,单位在市中心。还记得第一天上班时,我特别满足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第一次真正地住在市中心。我甚至发出“天啊,市中心原来这么好”的感慨。
难忘歌厅的动荡岁月
从高二开始,我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家歌厅当服务生。或许是注定要经受漂泊,我终于决心舍弃可以转为国家编制职工的机会,完完全全做了歌厅的职业服务生,倒酒端盘子了。这个工作虽然不体面,但是工资待遇挺高。如果服务好有时客人还会给一些小费。当服务生的日子里,我拼命工作,睁开两眼就跑去歌厅,黎明时影子陪我孤独地回家。那些青春的迷茫和梦想没来得及翻开就合上了。
因为尽职尽责,我很快升成了大堂领班,有时候可以挣到2000块。对于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孩子来说,真是很大一笔收入了。天天泡在灯红酒绿的歌厅,在厌倦与麻木中我慢慢学会用唱歌温暖自己的心灵,同时更羡慕歌手:唱歌那么轻松,挣的钱比我还多。终于有一天,趁着老板高兴我提出了酝酿已久的请求:“老板,可不可以让我唱歌?我不收钱,所有人唱完的时候,我也在上面唱一支歌,工作一定不耽误。”向老板申请了好几次后,老板终于发话了:“只要不收钱,就让你练练吧。”第一次上台我唱的是《新鸳鸯蝴蝶梦》,还没唱完,旁边就有歌手喝倒彩:“真难听,嗓子都快扯破了!”可我一点都不气馁,在客人最少的时候照唱不误。最后,一个比我年长的歌手被我的劲头打动了,就给我出主意,建议我跟着重庆歌剧院的王梅言老师好好学唱歌。
和王老师见而改写了我一生的轨迹。很顺利地跟着老师学唱歌了,可我从来没有梦想过要成为一个红歌星。我只要能应付在夜总会唱歌,比较轻松地挣钱就行,这样我的家人就可以过上比较好的日子了。
跟着王老师学唱了一两年,我终于不用端盘子了,而是加入到唱唱歌就能拿到高工资的行列。一晚上80块钱,好像还有100块钱一晚上的时候。那时和现在跑场子不一样,我必须整夜待在一个歌厅,开场的时候就开始大合唱,中间唱两首歌,下半场再唱两首歌,最后再合唱。有时真的是好倦好倦,不愿再看清红尘中各式的假面,只渴望能醉在悠扬的音乐中,忘却今夕是何年。至今记得拿到第一笔大钱时,第一个念头是给妈妈买些东西,然后自己到饭馆去吃一顿辣子鸡。我真的那么做了,那是我第一次毫无顾忌地买东西孝敬妈妈,也是我第一次请自己吃那么奢侈的饭。
看着我在歌厅唱歌知足常乐的样子,王老师着急上火了:“陈坤,你一定要有自信心,该放远眼光,把你该做的事业做出来。”妈妈也经常鼓励我:“不要为了养家误了自己的前程,要活得有理想。”可即使天天浸泡在她们的劝导与鞭策中,我也是在一两年后才有勇气要寻找自己的事业。当王老师再度提起“你可不可以到东方歌舞团试一试,考一次,哪怕不行,你也算见过世面了”时,我终于决定北上。
其实,当时我决定离开重庆去报考东方歌舞团,实在也是无路可走了。我在夜总会唱歌已经在走下坡路,不断有更多好歌手加入进来,加上我是个不很喜欢闹腾的人,和客人的关系总是处得不太好:自从那个歌厅老板辞退我后,就很久没有找到工作,谋生的艰难已经让我焦头烂额。
人穷志坚“北漂客”
带着一种很现实的悲壮感,18岁的我独自远行,加入“北漂”一族。也许是上苍眷顾,没有专业学历,没有任何背景的我,报考东方歌舞团,竟一考即中,成了一名独唱演员。
因为基础差,我就天天在琴房里练歌。但是我基础差到不会弹钢琴,不识谱。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从最简单的“哆味咪”直到后来识谱甚至自己能填词。从那时起我才发现自己是一个特别缺乏安全感的人,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一定要做到让我自己看得起自己,让我自己不要再害怕后面会有人在质疑我。我现在都为此而骄傲,因为这些不安全感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工作,远离惰性。
1996年3月,我从江苏演出回来,可谓被幸运撞了一下腰。我们团里有个跳舞的同事叫陈畅,他要考电影学院。我当时非常闲散,就答应陪他去壮胆,顺便去看看电影学院究竟是什么样。我陪他去了,结果一个老师问我:“你怎么不报名?”手头拮据的我表示,几十块钱的报名费太贵了,反正考不上,那儿参加考试的人有成百上千。其实我心中的目标就是做歌手,没有想过转行当演员,尽管在做歌手的道路上,每扇门都不曾顺利地为我开启。“我借给你,”陈畅一再鼓动我,“考上了还给我,没考上就别给我了。”结果我是那一届最后一个报名的,却以三试第一的佳绩脱颖而出。
电影学院每年近万元的学费是我最大的负担,家境贫寒的我只能半工半读,白天认认真真做学生,晚上跑到歌厅唱歌赚钱交学费,还要给家里寄些钱。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半。由于我每天凌晨一两点钟回学校,长期睡眠不足,加上省吃俭用营养跟不上,我经常在上课时打瞌睡,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面对这种情况,我明白自己必须作出选择:安心读书,或者放弃。这个时候,过去艰难的一幕幕过电影般在脑海里浮现,我猛然明白,完成学业才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这么宝贵的机会不会重来,我必须将它抓住。
仿佛是上天对我作出正确选择的褒奖,正处困境的我忽然时来运转。1996年后的几个月时间,我陆续接了近十个广告,那时拍一条广告能收入一两千元,顶我在歌厅半个月的收入。我感觉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越发坚信只要自己不认输,生命中总是充满柳暗花明的契机。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的第一部作品是吴子牛执导的《国歌》,那是我在大三时拍的一部实习作业。吴子牛和我是同乡,他给了我很大的表演空间,让我很自然地完成了由书本到表演的过渡。随后是《金粉世家》、《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一直到《粉红女郎》。庆幸的是,这些戏都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电视剧《永不瞑目》投拍之前,我先见到了赵宝刚导演。三次试镜,前两次都挺放松,导演觉得我不错,结果第三次莫名地忐忑不安,表现欠佳。后赵导起用了陆毅,我也觉得顺理成章——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该是你的。本来,叭小到大,有哪样东西本该是属于我的呢?
赵导似乎对放弃我一直过意不去,我终于遇到了《像雾像雨又像风》。有人说这部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甚至出演的角色名字与我的也只有一字之差,叫“陈子坤”。这些虽然对我的表演没有什么意义,却让我突然就产生了一种自信——原来赵导一直知道,陈坤这孩子是可以用的。
演《金粉世家》完全是我的经纪人李晓婉女士和李少红导演促成的。其实很早之前,我就看过这部小说,我很不接受男主角金燕西的懦弱与浮躁,再加上我根本没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一开始根本没想过要去演他。李晓婉一句话点醒了我,她说可不可以试一试,去演一个感觉有隔阂的角色?我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戏来,全力投入到饰演金燕西的挑战中。
我清楚地记得最后一个镜头是金燕西坐在火车上,睁着眼睛沉浸在往事中,一滴泪无声地滑落。我相信大家能够在它折射出的柔光中,理解一个年轻人努力想被生活认可的内心。当时,我感觉自己突然长大了。
现在的我,可以说已经远离了昔日的艰难困苦,这都是靠我自己努力工作得来的。今天,我们全家一起住在一所大房子里,生活平淡而幸福。为了事业更加扎实,我一直都在作准备,每一天都在学习。与此同时,我也在渴望成为一个好儿子、好兄长,以后还会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P2-6
吃饭与读书(序)
人活着都是要吃饭的,不吃饭没法活,这是硬道理,傻子都懂的硬道理。但是,人活着,跟猪狗鸡鸭毕竟不同,光有饭吃还不行。这个世界几十亿人,大概没有多少光喂饭就能满足的,饿的时候都说,给口吃的就行,一旦吃上了这口,别的需求也就来了。要恋爱、结婚,跟人交往、沟通,要交朋友、挣钱、唱歌,一句话:要学习,得有精神生活。即便理想不高,就当个旧时代的农夫,也得有人教你怎样种地,如何喂牛套车,稍微有点精气神,就会想到出门赶集看戏,有的人还自己学着唱上两口。
精神生活,离不开书。
我们这个国家多灾多难,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每天除了吃,不想别的,因为多数时候,吃不饱。那年月,孩子进学校读书,除了课本,家长没钱,也不认为有需要给孩子买点课外的书,甚至孩子看课外书,还会遭到责骂。在家长看来,那些东西没用,上个学,识几个字,会算个账也就行了。在那个时代,众多平民百姓养孩子,跟养猪喂鸡没有多少区别。
后来的中国人,开始有点闲钱了,一对夫妻一个孩儿,宝贝多了,除了把孩子喂得营养过剩之外,也操心孩子的教育。即便如此,过去的思想境界依然左右着他们,家长们宁肯花大价钱,逼着孩子满世界进补习班,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学画画,学书法,学围棋,学一切听说可以提高素质的玩意儿,但就是没时间让孩子老老实实坐下来看本书。跟过去一样,众多的家长认为,课外书没用,耽误孩子学习。
就这样,在课本强化和补习班也强化的双重压力下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独生子女,有一半还没进大学,先折了,什么也考不上,除了打游戏,什么兴趣都没有;另一半考上的,进了大学不少人也开始放羊,加上大学这些年质量也在下降,因此,即便太太平平毕了业,进入社会,感觉身无长技、无所适从者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这是一个没有人看书的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国家每年的出版物,教材要占到60%以上,剩下不足40%的出版物。还要扣除10%左右的教辅读物,也就是说,中国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强迫阅读的,真正属于读者出于自己需求而主动阅读的书,不到整个出版量的20%,跟发达国家相比,正好倒过来。
现在国人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素质”,但恰恰国人的素质,不敢恭维,一代代越来越不喜欢读书的后辈,素质更是每况愈下。
课本,给不了人素质,课外补习,也给不了人素质,素质的养成,要靠书,课外书。人生在世,不是活在真空里,什么事儿都可能碰上,要学会跟人打交道,更要学会跟自己打交道。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友待客,如何跟人沟通、开展讨论,如何说服别人;进而如何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修炼心性、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尤其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再进一步,如何看待友谊,看待背叛,如何面对恋情,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财富,以及失去的财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但是课本教不了你。课本里,有知识,有技能,但唯独难以陶冶你的性情,锻造你的心性。素质是一种软实力,一种可以凭借知识和技能无限放大的能量;如果一个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乏相应的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尽管性能良好,但缺乏必要的软件,也一样等于废物。
本人从教3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日后有出息的。人的所有,差不多都是学来的,家庭可以教你,社会也可以教你,但一个有出息的人从中获益最多的,还是书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了读书,就有了一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能为了吃饭。一个人想要活得好,活得有滋有味,那么,就得把书当粮食来看。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书就是韶乐,只有肉,没有书,肉也不香。不能说这样的人都有出息,但至少,这样的人才可能有点出息。
现在,许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贵族。当然,我想这些家长们,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住进欧洲的城堡,天天穿着燕尾服,只是希望孩子能有贵族的气质和教养。欧洲太远了,中国自宋代以后就没了贵族,但自古就有书香门第。一个家族,只要几代都有读书人,家藏有几柜子的书,就是读书人家,缙绅人家,这样的人家,教养、品位、知书达礼,所有的一切,不是血统的遗传,而是从世代的书香里来的。
读书要读好书,读能跟那些绝代的成功者、大师们对话的书。世界上存在过那么多杰出人士,他们的成功为世人仰慕,各有各的理由,个中道理,在他们的文章中有,但要靠仔细读了之后自己悟。没有机会追随大师的左右,经大师亲授,但只要读他们的文字,也可以升堂入室。众多的成功者、大师汇聚起来,变成一本不厚的书,摆在我们的眼前,《“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就是这样的一套好书。古人云:开卷有益。
张 鸣
2008年6月6日
张鸣,1957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再说戊戌变法》、《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多部学术著作出版;另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等历史文化随笔陆续问世,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历史的坏脾气》荣登近几年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