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
做人是人生的根本,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许多智慧。做人智慧犹如前方高悬的明灯,照亮我们未来的路。拥有高超做人智慧的人,他们心胸豁达,思维开阔,广受周围人的欢迎和尊重,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在事业上更容易成功。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作序推荐。青少年学习和借鉴做人智慧的实用宝库。
本书攫取了数十位享誉全球的名人精心总结的做人智慧,阅读这些精彩华章,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博大的心胸,锻造成功的品质,掌握受益一生的做人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名人做人智慧/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谢志强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 做人是人生的根本,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许多智慧。做人智慧犹如前方高悬的明灯,照亮我们未来的路。拥有高超做人智慧的人,他们心胸豁达,思维开阔,广受周围人的欢迎和尊重,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如沐春风,在事业上更容易成功。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作序推荐。青少年学习和借鉴做人智慧的实用宝库。 本书攫取了数十位享誉全球的名人精心总结的做人智慧,阅读这些精彩华章,我们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博大的心胸,锻造成功的品质,掌握受益一生的做人智慧。 内容推荐 本书堪称青少年学习和借鉴做人智慧的实用宝库。数十位名人以充满哲理的语言,把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做人思想融入他们成熟的笔下,浓缩成我们受益一生的人生智慧。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反观内省找到自己的不足;二是改变心态改变人生;三是坚持城市守信的原则;四是保持心灵的洁净和情操的至上;五是自尊、自信、自制、自强地实现生存价值;六是用宽容融化一切矛盾;七是谦虚意味着丰收和成熟;八是投入生活、创造生活。 阅读名人的做人智慧,让我们在精彩的华章里,轻松地感悟人生、滋养心灵,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心智健全的人。 目录 第一辑 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心灵的花园 造心 坐下来,笑一笑自己 八十自省 每天四问 心灵上的舒展 我的20条人际准则 直面自我 心理的调整 我写我 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做人需要注意的五点 第二辑 快乐藏在自己的内心 生活的艺术 转到光明方面去 快乐藏在自己的内心 人生观连接着生活品质 如果我是你 快乐之道 快乐,快乐地生活 最好的还是会来的 生活是美好的 论逸乐 我的球星老爸 笑的价值 第三辑 诚信是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 约定 做人不曲折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 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论诚意 诚信是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 诚信是学生的首要品质 真诚的力量 诚实信用是最好的策略 捡来的东西也不是自己的 第四辑 活出真性情 忠实于自己的做人标准 活出真性情 阿忆家书 “真”亦可“畏” 不负 好好做人 世界不只为你一个人存在 父亲的座右铭 “会做人”使我抓住了成功的机会 不会做人的惊人人缘 做聪明人容易 第五辑 要懂得尊重别人 用爱对待别人 自尊自重 要懂得尊重别人 维护你的尊严 谨慎与自尊 致儿子 美丽的微笑与爱(节选) 给予的富有 处世的魔法 如何博取别人的尊重 第六辑 宽容是一种爱 大度读人 宽容是人生的美德 让我们互相允许 宽容是一种爱 忍耐的奇迹 学会忍耐与克制 忍耐与宽容 推己及人 大师的宽容日记 宽恕,一种至高无上的爱 第七辑 地位越高,越要低着头走路 地位越高,越要低着头走路 谦逊 谦让 懂得谦让 过犹不及 懂事的人一定很谦逊 谦逊是美德 谦卑学习班 谈谦逊 第八辑 敢于做自己最好的伴侣 闲话做人 谈做人 做人的准则 做人的科学 做人是根本 敢于做自己最好的伴侣 为学与做人 谈谈做人 做人的第一步 做人从常识开始 十三条道德准则 半个自己 试读章节 心灵的花园 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小小花园?哪怕是一丈之地呢!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那木栅,我想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的美观。然后在春季撒下花种,或者移栽花秧。于是,企盼着自己喜爱的花儿,日日地生长、吐蕾,在夏季里散紫翻红开成一片。虽在秋季里凋零却并不忧伤。仔细收下了花籽儿,待来年再种,相信花儿能开得更美…… 真的,谁不曾怀有这样的梦想呢? 都市寸土千金,地价炒得越来越高,今后将更高。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 我想,其实谁都有一个小小花园,谁都是有苗圃之地的,这便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人和动物的区别,除了众所周知的诸多方面,恐怕还在于人有内心世界。心不过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是一种景观,它是由外部世界不断地作用于内心渐渐形成的。每个人都无比关注自己及至亲至爱之人心脏的健康,以至于稍有微疾便惶惶不可终日。但并非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及至亲至爱之人的内心世界的阴晴,己所无视,遑论他人? 我常“侍弄”我心灵的苗圃。身已不健,心倘尤秽,又岂能活得好?职业的缘故,使我习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予以研究。结论是——心灵,亦即我所言内心世界,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故保健专家和学者们开口必言的一句话,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身心健康”。 我爱我的儿子梁爽。他上小学五年级,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也常教他学会如何“侍弄”他那小小心灵的苗圃。“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姑且用之吧!意思无非是——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自己惰于拂拭,是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的。也许有人联系到禅家的一桩“公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之说的“俗”,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说的“彻悟”。 我系俗人,仅能以俗人的观念和方式教子。至于禅家乃至禅祖们的某些玄言,我一向是抱大不恭的轻慢态度的。认为除了诡辩技巧的机智,没什么真的“深奥”。现代人中,我不曾结识过一个内心完全“虚空”的。满口“虚空”,实际上内心物欲充盈、名利不忘的,倒是大有人在。故我对儿子首先的教诲是——人的内心世界,或言人的心灵,大概是最容易招惹尘埃、沾染污垢的,“时时勤拂拭”也无济于事。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好比人的居处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而根本不拂拭,甚至不高兴别人指出尘埃和污垢,则是大不可取的态度,好比病人讳疾忌医。 一次儿子放学回到家里,进屋就说:“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 儿子问答:“犯错误了呗!把老师气坏了!” 那同学是他好朋友,但却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我依稀记得他讲过,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又问:“你高兴?” 他怔怔地瞪着我。 我将他召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他便诚实地回答:“有点儿。” 我说:“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 他说:“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我说:“对。当然,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为什么他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你会高兴呢?让爸爸替你分析分析,你想一想对不对——如果你们老师并不打算在你们俩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拔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你之所以幸灾乐祸,是因为自己感到,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于是你才因为他犯了错误,惹老师生气了而高兴。你觉得,这么一来,他被选拔的可能性缩小,你自己被选拔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你内心这种幸灾乐祸的想法,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幸灾乐祸!” 儿子低下了头。 我接着说:“如果他并没犯错误。而老师最终选拔他当了班干部,你现在的幸灾乐祸,就可能变成一种内心里的愤恨了。那就叫嫉妒的愤恨。人心里一旦怀有这种嫉妒的愤恨,就会进一步干出不计后果、危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事,最后就只有自食恶果。一切怀有嫉妒的愤恨的人,最终只有那样一个下场……”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有两个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的。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中间选一个主角。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她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碎片。另外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另一个是“底座”,也就是将对方托举起来的。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可那个“底座”不知为什么,内心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她觉得不公平。日复一日,那一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嫉妒的愤恨。她总是盼望着她的“尖子”出点儿什么不幸才好。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她的“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最后我对儿子讲,如果那两个因嫉妒而做伤害别人之事的女孩儿,不是小孩儿是大人,那么她们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尤其嫉妒,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甚至会因嫉妒杀人放火。也有因嫉妒太久,又没机会对被嫉妒的人下手而自杀的…… 我说,凡那样的大人,皆因从小的时候开始,就让嫉妒这粒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我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那些比自己幸运或某方面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的人。我说人嫉妒人是没有办法的事。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嫉妒和羡慕还不一样。羡慕一般不产生危害性,而嫉妒是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的。第二,要明白,不可能一切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你自己头上。当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而且,有些事情并不重要。比如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当上当不上班干部,并不能说明什么。好好学习,才是首要的…… 儿子虽然只有11岁,但我经常同他谈心灵。不是什么谈心,而是谈心灵问题。谈嫉妒,谈仇恨,谈自卑,谈虚荣,谈善良,谈友情,谈正直,谈宽容…… 不要以为那都是些大人们的话题。11岁的孩子能懂这些方面的道理了,该懂了。而且,就我儿子而言,我认为,他也很希望懂。我认为,这一切和人的内心世界有关的现象,将来也必和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有关。我愿我的儿子将来幸福,所以我提前告诉他这些…… 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同学们跟他也都很友好,觉得和他在一起高兴、愉快。 我因此而高兴而愉快。 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 P2-6 序言 吃饭与读书(序) 人活着都是要吃饭的,不吃饭没法活,这是硬道理,傻子都懂的硬道理。但是,人活着,跟猪狗鸡鸭毕竟不同,光有饭吃还不行。这个世界几十亿人,大概没有多少光喂饭就能满足的,饿的时候都说,给口吃的就行,一旦吃上了这口,别的需求也就来了。要恋爱、结婚,跟人交往、沟通,要交朋友、挣钱、唱歌,一句话:要学习,得有精神生活。即便理想不高,就当个旧时代的农夫,也得有人教你怎样种地,如何喂牛套车,稍微有点精气神,就会想到出门赶集看戏,有的人还自己学着唱上两口。 精神生活,离不开书。 我们这个国家多灾多难,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每天除了吃,不想别的,因为多数时候,吃不饱。那年月,孩子进学校读书,除了课本,家长没钱,也不认为有需要给孩子买点课外的书,甚至孩子看课外书,还会遭到责骂。在家长看来,那些东西没用,上个学,识几个字,会算个账也就行了。在那个时代,众多平民百姓养孩子,跟养猪喂鸡没有多少区别。 后来的中国人,开始有点闲钱了,一对夫妻一个孩儿,宝贝多了,除了把孩子喂得营养过剩之外,也操心孩子的教育。即便如此,过去的思想境界依然左右着他们,家长们宁肯花大价钱,逼着孩子满世界进补习班,学钢琴,学奥数,学英语,学画画,学书法,学围棋,学一切听说可以提高素质的玩意儿,但就是没时间让孩子老老实实坐下来看本书。跟过去一样,众多的家长认为,课外书没用,耽误孩子学习。 就这样,在课本强化和补习班也强化的双重压力下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独生子女,有一半还没进大学,先折了,什么也考不上,除了打游戏,什么兴趣都没有;另一半考上的,进了大学不少人也开始放羊,加上大学这些年质量也在下降,因此,即便太太平平毕了业,进入社会,感觉身无长技、无所适从者至少要占一半以上。 这是一个没有人看书的时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们国家每年的出版物,教材要占到60%以上,剩下不足40%的出版物。还要扣除10%左右的教辅读物,也就是说,中国的书,绝大多数都是强迫阅读的,真正属于读者出于自己需求而主动阅读的书,不到整个出版量的20%,跟发达国家相比,正好倒过来。 现在国人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素质”,但恰恰国人的素质,不敢恭维,一代代越来越不喜欢读书的后辈,素质更是每况愈下。 课本,给不了人素质,课外补习,也给不了人素质,素质的养成,要靠书,课外书。人生在世,不是活在真空里,什么事儿都可能碰上,要学会跟人打交道,更要学会跟自己打交道。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友待客,如何跟人沟通、开展讨论,如何说服别人;进而如何开阔心胸、拓展视野、修炼心性、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尤其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再进一步,如何看待友谊,看待背叛,如何面对恋情,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财富,以及失去的财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学,但是课本教不了你。课本里,有知识,有技能,但唯独难以陶冶你的性情,锻造你的心性。素质是一种软实力,一种可以凭借知识和技能无限放大的能量;如果一个人只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缺乏相应的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尽管性能良好,但缺乏必要的软件,也一样等于废物。 本人从教30多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但从来没有见过哪怕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日后有出息的。人的所有,差不多都是学来的,家庭可以教你,社会也可以教你,但一个有出息的人从中获益最多的,还是书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了读书,就有了一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能为了吃饭。一个人想要活得好,活得有滋有味,那么,就得把书当粮食来看。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书就是韶乐,只有肉,没有书,肉也不香。不能说这样的人都有出息,但至少,这样的人才可能有点出息。 现在,许多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贵族。当然,我想这些家长们,不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住进欧洲的城堡,天天穿着燕尾服,只是希望孩子能有贵族的气质和教养。欧洲太远了,中国自宋代以后就没了贵族,但自古就有书香门第。一个家族,只要几代都有读书人,家藏有几柜子的书,就是读书人家,缙绅人家,这样的人家,教养、品位、知书达礼,所有的一切,不是血统的遗传,而是从世代的书香里来的。 读书要读好书,读能跟那些绝代的成功者、大师们对话的书。世界上存在过那么多杰出人士,他们的成功为世人仰慕,各有各的理由,个中道理,在他们的文章中有,但要靠仔细读了之后自己悟。没有机会追随大师的左右,经大师亲授,但只要读他们的文字,也可以升堂入室。众多的成功者、大师汇聚起来,变成一本不厚的书,摆在我们的眼前,《“读·品·悟”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励志书系》就是这样的一套好书。古人云:开卷有益。 张 鸣 2008年6月6日 张鸣,1957年生,浙江上虞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武夫当权——军阀集团的游戏规则》、《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再说戊戌变法》、《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近代史上的鸡零狗碎》、《大历史的边角料》多部学术著作出版;另有《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历史空白处》等历史文化随笔陆续问世,引起巨大反响,其中《历史的坏脾气》荣登近几年畅销书排行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