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是张仲景“气化理论”和“致中和思想”的体现和运用,是张仲景“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实施者。桂枝的本草变迁印证了中医的发展,其配伍运用代表了一类方剂的配伍规律,桂枝折射出了医药共荣和方药共荣现象。桂枝为“百药之长”,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发病观的具体实施。
本书对经方主药——桂枝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希望能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书中围绕桂枝展开全方位讨论,论及桂枝的各个方面,而本书的重心放在桂枝的配伍环境研究,对所搜集的历代各时期的上千首方剂,用历史比较和历史循证的方法,归纳配伍环境,以及剂量、剂型、用药部位、炮制、煎服法和产地品种等诸因素对桂枝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本书是一部论述桂枝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桂枝与经方、古代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中篇论述桂枝的本草沿革、功效运用沿革;下篇以桂枝功效为线索,以翔实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着重阐述桂枝的配伍研究和影响桂枝功效发挥方向的其他因素,并引用古今医论和医案作为例证。
本书以桂枝性能为纲,一贯始终,通过配伍则尽展其“主百病”之能事。本书适合于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的中医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院校的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上篇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经方与桂枝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
第三节 中医学的气论
第四节 中国文化与桂枝
中篇
第二章 桂枝本草沿革
第一节 桂枝实名考证
第二节 桂枝本草考证
一、桂枝去皮说
二、北宋前,桂枝、肉桂、桂心异名同物
三、宋金元时期,桂枝用药部位分化
四、明清以来,桂枝为枝、皮混用
五、20世纪50年代后期,桂枝统一为嫩枝条,肉桂统一为皮
第三节 桂枝、肉桂分化原因探析
一、学风学派的影响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体质因素的影响
四、气候变动
五、疾病谱变化
六、地质环境破坏
七、药材匮乏
第四节 桂枝功效的分化与医药共荣、方药共荣
第五节 桂枝功效发微
一、散寒解表
二、调和营卫
三、温通经脉
四、温助阳气
五、利肝肺气
六、平冲降逆
第六节 桂枝助一身之气用
第三章 桂枝功效运用沿革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
第四节 明清时期
第五节 近现代
下篇
第四章 桂枝的配伍研究
第一节 桂枝方剂的配伍药类
第二节 桂枝配伍的高频次药类
第三节 桂枝常见配伍组合
一、散寒解表组合
二、调和营卫组合
三、温通经脉组合
四、温助阳气组合
五、利肝肺气组合
六、平冲降逆组合
七、寒热并用组合
第四节 配伍对桂枝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影响
一、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统一
二、方剂组方的基本结构和药物配伍技巧
三、桂枝配伍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配伍举要
一、散寒解表配伍
桂枝 麻黄
桂枝 防风
桂枝 荆芥 防风
二、调和营卫配伍
桂枝 芍药
三、温通经脉配伍
温通宣痹,散寒止痛
桂枝 附子
桂枝 细辛
温经活血,化瘀消瘢
桂枝 芍药 当归
桂枝 桃仁
桂枝 川芎
桂枝 丹参
疏通血脉,托毒外出
桂枝 黄芪
桂枝 丁香
四、温助阳气配伍
温阳化气,行水利湿
桂枝 茯苓 白术
桂枝 泽泻
温中健脾,理气散寒
桂枝 干姜
桂枝 干姜 附子
桂枝 人参
桂枝 黄芪 芍药
桂枝 厚朴 橘皮 诸香(木香、砂仁、蔻仁等)
温阳益肾,固摄止遗
桂枝 附子
桂枝 龙骨 牡蛎
桂枝 杜仲
温通心阳,宽胸通痹
桂枝 薤白 瓜蒌
桂枝 炙甘草
温化痰饮,止咳平喘
桂枝 干姜 细辛(五味子)
桂枝 半夏
温肝散寒,行气散结
桂枝 吴茱萸
桂枝 小茴香
五、利肝肺气配伍
桂枝 枳壳
桂枝 芍药
桂枝 杏仁
六、平冲降逆配伍
桂枝 茯苓
七、桂枝寒热并用配伍举要
桂枝 柴胡
桂枝 葛根
桂技 石膏
桂枝 大黄
桂枝 黄连
桂枝 知母 黄柏
附:桂枝及其配伍的现代研究
第五章 影响桂枝功效发挥方向的其他因素
第一节 用量剂量
第二节 用药部位
第三节 炮制
第四节 剂型
第五节 煎服法
第六节 产地品种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