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焦点则是人类普遍的生存境遇,他们试图寻找现代人摆脱普遍的异化或物化的文化困境,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新途径。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相比,这一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视界不再限于无产阶级及其革命运动的范围内,而是拓宽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问题。本书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分阶段揭示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兴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导论
第一章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辩证法思想
一、物化和物化意识
二、总体性原则和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
三、阶级意识与意识革命
第二章 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哲学转折”与总体性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三阶段论
第三章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一、市民社会与西方革命观
二、实践哲学构想
第四章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论和希望哲学
一、人类文化精神的博采与升华
二、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
第五章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批判的社会理论
二、启蒙的辩证法
三、否定的辩证法
第六章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性格结构批判理论
一、技术统治与单向度的人
二、压抑性的心理机制
三、“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四、非生产性(非创造性)的性格结构
五、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二、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三、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维度
第八章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存在哲学的自由理论
二、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
第九章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二、从意识形态到科学: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
三、“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