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语春秋(中国古典人文意象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卫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汉语春秋》,书写汉语散文最美丽的意象,品味风物河山,感悟悲欢人生,解读春秋岁月里的人文具象,追寻往古的传奇情怀,回归天地问的精神牧场,探求心灵哲学与青春思考的完满合一!

《汉语春秋》这本书是体现的是青年散文创作向古代精神空间切入的实验、回归。回归古典精神世界,是寻找我们精神和心灵的古老的脉流,传统。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80年代后青年作家群在散文领域,走出新概念时代之后的一次独立探索。它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的本质是属于青春的激情与梦想的。本书这本书是体现的是青年散文创作向古代精神空间切入的实验、回归。回归古典精神世界,是寻找我们精神和心灵的古老的脉流,传统。

在本书第一部分里,通过文字悉心聆听“风”“鱼”“胡同”“朱颜”“信札”“古汉字”的喘息之声,这些来自远古的光线,或具象或抽象地被赋予新的意象与语义。意象的古雅朴拙,在古代精神世界里有着它们各自深远的意义,它们一一被作者的心灵唤醒,重焕荣光。;第二部分的核心作者落在“水”上,千年前的夜雨降临,润泽万物。雨水、汉字、粟米,在作者的精神谱系里天成一体。作者关于青春时代的精神追溯,已经与万物的存在和源流,在心灵世界里融为一体;第三部分写古歌、麦地、古村落,这些文明的血脉,从物象出发,寻找那些模糊而绵长的孤独感,虚无的延续,意在寻求生命的意义;第四部分写稻花、茉莉花、佛像、黄土,作者从不同年代的地理区域里寻觅这些散落的永恒意象,作者体验到了写作实验时的亢奋感。稻花柔美、茉莉清雅、黄土凝重,佛像与净土的圣洁,这些富足的人文意象在作者的思绪中幻化成柔美而刚毅的天地;第五部分写的是古代的进谏之人、县令、鼓声。我们曾为古人的气节和行动而感动终生,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从更为抽象的“发声”与“言说”出发,这些人物的“声”与“音”构成另一种完整的语境。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古代事物,如建筑、河流、线装书、府衙展开的想象和抒情。

目录

[序:激情与梦想]

[竹书汉简]

 大风起兮

 秀才胡同

 朱颜记

 孔雀东南飞

 汉字的祖先

 书鱼知小

[大地悠悠]

 招魂

 天问

 鬼雨

 粟里乾坤

[明月何年]

 锦瑟无端

 沧浪之水

 南北过客

 庚子年的读书课

[山外青山]

 青青稻香

 茉莉花开

 武周山下

 黄土长河

 鲁迅的十七岁

[归去来兮]

 声声慢

 谏客夜鼓

 读线装书的狐狸精

 一身竹叶青

[后记]

试读章节

东风吹,弓满弦,祁连山雪峰逶迤连绵,黄骠马纵横山谷,军旗飘扬在四野,风从云岭吹下来,马儿长尾激扬,头颈屈伸,栗色的毛发飘逸挺拔。

鱼尾箭是一种响箭,百步之外,有金石之音。秦代崇尚黑色.关中的铁器锻造成犀利的箭镞,秦军的箭雨声响四野,势破云天。在古代的鱼尾箭和竹简上的汉字都是写意的,有着金石的质地,硬朗而沉着的色彩。水墨色的鱼尾箭与青黛色的竹简,有着相同的刚烈性子与血缘。侧耳倾听,响箭的锋利之音如银瓶乍裂、珠玉破碎,你会在秉烛夜读的雨夜与那些一诺千金、快意恩仇的侠义之士相遇。书斋里的士子凝视白羽,丢掉书卷气。遥望破碎的河山密布着幽暗寂静的森林,广袤的四野满地箭石。

青铜器时代的刺客多是青灰色的衣服,鱼尾箭的箭头则亦有青灰色。质朴的色彩有一种一去不返的壮烈。过辕门,看画戟。射天狼,传说中的养由基弓激射怒张的瞬间,能发出清晰的鸣叫。古音有宫、商、角、徵、羽,春秋的鱼尾箭离弦时,音促而清。发自肺腑,嗖然飞出,黑铁箭矢,带有一种撕破空气的声音。为商音。箭矢离弦疾飞,其声呼啸,其音绵长,为角音。待到箭锋达到最高速度的瞬间,发出变徵音,音发自心胸,浑厚而雄壮,这就是春秋鱼尾箭的精华。射中金甲的时候,其音则低沉而细,羽音接近喉舌呻吟之声。末了,便是宫音,破阵之后,铁马重甲缓缓而归,其音缓而慢。养由基的飞箭就是他的言语,五音终了。破阵之歌便从大风卷尘的阵地飞出,听到这响箭,这破阵曲,闲言碎语便一扫而光了。

至于鱼尾箭,后人仍然可以在春秋的笔墨中寻觅它的踪迹。可是,古代勇猛的江湖游侠又如何写得繁体方块字,又如何字字情深如海?去博物馆看一下古人竹简上的笔墨,你会深恨自己青春不再,写不来那种斩钉截铁的文字。宛若飞鸟的马儿,纵马长策、血溅三尺的游侠,汉代壮士的诀别只是酒过三巡的寻常菜肴,无聊而惨淡的书信写的不过是钱米三百两。母语的温暖感觉渐渐失去,那种感觉犹如扼腕长叹的侠客,仰天长啸,只是那古汉字的色彩愈加淡薄了。

然而翻捡那古旧的书籍,却还是有着线索可以考证。古代传说中的《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鱼与鸟是其中神秘玄远的两个意象。汉代步兵作战的鱼鳞方阵和白玉鹤羽。来源于鱼形与飞鸟。古隶笔痕神似瘦硬的鱼骨,咸阳少年游侠箭如飞鸟展翅。箭羽逆风而上,雁行阵列的弩兵破祁连,射天山。箭雨稠密的战场,大风卷着尘土,壮士持戟冲锋陷阵,勇敢的汉代士兵将鱼鳞阵、白羽箭的威力发挥到了神奇的境界。狂风中红旗卷动,山岭密布的北方古战场,墨笔勾勒出的袭击路线图,红色描摹的铁骑迂回曲线一笔挥洒。侧翼是青山,腹地是莽原,西北是燕山山脉,群岭逶迤连绵,南望是中原方阵,汉代的疆域版图横跨东北,骑岭断流,兵势如黑色的游龙东到大海。汉代的版图如此广袤,箭矢点缀着白色、紫色或者黑色的翎毛,孔武有力的壮士开强弓,拉硬弩,扬眉引弦,张手飞射,快捷如风。而出塞的军士更是骁勇善射,麾下箭袋里面的箭矢古直苍硬。水墨飞箭。云翎似弯月,羽翼如长蛇,在空气中飞梭着呼啸而过。能够刺穿盔甲,击破前锋,搅乱敌阵,射住阵脚。

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四类,鱼尾与燕翼形似,传说中养由基的鱼尾箭便是由鱼尾和飞鸟两种渊源深远的鱼禽之形构成。鱼儿是青色的,鸟语是细碎的,古人描写传奇故事的笔法和叙述方式也是恍恍惚惚的。箭如鸟羽。无影无踪,不可寻觅,离弦既出,四野茫茫。古人飞马猎鹰,风驰电掣,衣襟飘飘,箭矢如风如闪电,马蹄声如炸雷如战鼓如铜锣。一片云烟。

汉代的风是归燕,是鹤翼,阳春三月,少年郎趁着东风骑弄竹马,佩戴紫玉,嬉戏玩耍。囊中的羽箭古朴圆润,声声呼啸,呼之欲出。

听听那四野茫茫的大风歌,看看那九重云霄的鱼尾白翎箭,驷马难追的鱼形箭矢,凝聚了骨力与风姿的弓弩。西风吹。出阳关,吹过秦岭和长安。风如鱼尾白羽,风如翎箭铜镞,刚上路,风就又吹过来了,细细的,痒痒的。风儿是惹人的,娇气的,那是宋代人生活的江浙。风儿是缠绵的,绮丽的,唐朝长安城的小家碧玉,那刺绣手绢悠悠地摆动着,是在向你招手么?风儿是伶俐的。敏捷的,那是雪晴之后,天朗气清的日子,古人呼朋引伴、宴乐山水、运笔如飞的时刻。那笔墨线条是舞动的,跳跃的,喜气洋洋的。风儿是粗厉的,呜咽的,画卷展开,那是汉代的大青山、乌云岭的古战场,那是飞沙走石的汉代边塞。传说中的古战场从乌鞘岭开始,向东北方向延伸,顺着黄河和内陆水系的分水岭,祁连山以南青草郁郁,箭矢满地。身披紫金袍的将军,脚蹬青云靴,策马扬鞭,剑指西北。红色的旌旗摇,锵锵的钟鼓鸣,风声、鸣沙声、马蹄声浩浩荡荡地穿过山谷,越过秦岭。车马如激流,横贯云岭。衣袍如羽翼,烈风鼓荡、飞沙走石的边塞,林中响箭疾如飞梭.倏然直插黄金甲。这风儿是箭羽的鸣叫,是汉家游侠少年长矛划破空气的吼声。P005-008

序言

序:激情与梦想

唐朝晖

从大写意水墨线条的角度审视五千年文明的叠加和传承,从《周易》到《红楼梦》,其实路途短暂而简单,没有想象中的遥不可及。但其思想的深邃和对其的继承和发扬,被我们一次次忽略。近半个世纪,我们正在偏离发展轨迹,所有动作都落在“物质”经济含金量上,每一次“物质”的落定,对于精神就是一次远离和施暴,偶尔有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也是如此的矫情和浮躁。

看到刘卫东这部《汉语春秋》,没有意外感,我相信他迟早会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他也必然会关注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只是选取不同的点面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作品我关注了很多年,在策划出版他的第一部散文著作《指尖流水》之初,我就认定他是当代青年中较为纯粹的作家之一。而这本《汉语春秋》,则是从意象角度出发,抛弃一些喧嚣、玄想,以饱含深情的笔法切人古代的精神空间。

近五年来,文坛对当代中国青春文学的关注,被市场化的非文学因素所迷惑,误把杂草、枝蔓当成文学。

刘卫东曾经写道:“我的抒写从来不需要酒精、糖、性以及自杀和频繁的艳遇、冷漠的地铁或者星巴克咖啡。我需要的是敬惜字纸、激情。”这些文字与我的立场不谋而合。2009年,我在《青年文学》杂志上倡导“激情与梦想”。没有激情和梦想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激情与梦想,这样两种因素对于一个书写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的“敬惜”、“激情”、“梦想”、“字”和“纸”,我欣然接受了为刘卫东写这篇序言的任务。

《汉语春秋》断断续续读过不少,这次系统地读,感受颇多。这本书是从青春的时间向度追溯古代世界里的空潆、新奇、安宁、自然的精神元素。青春与古代,它们之间看似毫无联系,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世界里,却有了新颖的解释。

《汉语春秋》这本书体现的是青年散文创作向古代精神空间切入的写作实验。回归古典精神世界,是寻找我们精神和心灵的古老脉流。

刘卫东像个学习中的孩子,干净的思维应合着千年文化所散发出的神秘信息,他蓬勃的朝气清洗着时间的尘埃,思想进入光亮、澄净的世界,沉醉于文化符号后面所承载的具象的历史之境。

在《汉语春秋》第一部分里,他通过文字悉心聆听“风”、“鱼”、“胡同”、“朱颜”、“信札”、“古汉字”的喘息之声,这些来自远古的光线,或具象或抽象地被刘卫东赋予新的意象与语义。古雅朴拙的意象,在古代精神世界里有着它们各自深远的意义,它们一一被作者的心灵唤醒,重焕荣光。

第二部分的核心作者落在“水”上,千年前的夜雨降临。润泽万物。“雨水”、“汉字”、“粟米”,在作者的精神谱系里天成一体。作者关于青春时代的精神追溯,已经与万物的存在和源流.在心灵世界里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写“古歌”、“琴声”、“古村落”,这些文明的血脉。从物象出发,寻找那些模糊而绵长的孤独感,意在寻求生命的意义。

第四部分写“稻花”、“茉莉花”、“佛像”、“黄土”,作者从不同年代的地理区域里寻觅这些散落的永恒意象,作者体验到了写作实验时的亢奋感。稻花柔美、茉莉清雅、佛像圣洁、黄土凝重.这些富足的人文意象在作者的思绪中幻化成柔美而刚毅的天地。

第五部分写的是古代的“谏客”、“县令”、“鼓声”。我们曾为古人的气节和行动而感动终生,作者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从更为抽象的“发声”与“言说”出发,这些人物的“声”与“音”构成另一种完整的语境。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古代事物,如建筑、河流、线装书、府衙展开的想象和抒情。刘卫东漫行在辽阔的大地之上,各种古典意象可爱而明净。虽然明确的具象少了些,虽然专致深入的力量轻了些,但副题的“意象”、“随笔”等关键词已经告诉我,一切在继续,一切在往正常轨迹上走。

青春没有尽头,我们不需要穿越时空,我们已临身于此。只需回望与学习。书中所写的诸多意象,似乎都属于古代,其实都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精神的归宿和起航,也是对我们疯狂奔跑的一种提醒。

我相信:静生万物。

(作者系《青年文学》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在写作的时候我时常觉得自己是走在古代的青山下,比如会稽山、终南山。甚至是更久远传说中的那些山脉,比如不周山、须弥山。我就在这样的路上向前走着,想抵达古代的大河流域。这些河流也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上的寻觅和探险,而我是向着古代的精神和古人的生活气息出发的。

这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贯穿的主题就是关于古代的“现象”与“本质”,以及从史料中了解古人生活、古代社会,怎样去表现它的问题。客观与主观事物在这里是历史存在、个人想象与文化沉淀的问题。与古代的苍穹下,如果遇到雨季,人们乘着马车往来于九州的大地上.这个图景常会在我深夜阅读的时候浮现。

古代的历史之久,并非没有悲剧、荒诞、虚构的存在,但是我在这里要抵达的是从现代角度回望古代所产生的发自内心和心灵深处的渴望,它接近原始,又是经过文化洗礼的。我是想以一个东方文明单纯的孩子的身份,站在这个时代的地平线上遥望大海与黄土,觉察到心里涌动的海浪般的力量。我所写的古代的黄土、雨季、山河、竹简、地图、寺院、官衙。它们并不是作为普通的名词和自然建筑物存在,而是在白话文散文只有百余年历史的今天,穿透这些存在,寻求我们内心所经历的个人的,以及历史的绵延不断的生命力量。我关注的就是这种思索古代的意识本身,尤其是意向性,指向茫茫苍老古代的意向性。或者说,最为具体的便是在我们知识结构和心理活动之中存在的“乡愁”,面向古代的乡愁。

所以,在这个角度我写的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化散文。而是源自我们内心,在现实与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样一种心灵的力量。你在古代并不能寻找到它,只能在时代与时代的交汇,关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之中才能定位它,归纳它。很久以来,我是把自己的写作与文化散文区别开来的。它来自于生活,而非单纯的虚构与想象。我想知道,古人是怎样思考,怎样的喜悦和悲痛,怎样的洒脱与自然,怎样的孤单与淡然。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古代人,内心有无法言喻的皈依感。这种感觉潜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观念。古代是彼岸,现代则是此岸,我们在这个时空之中把握着自己的思考和心灵前行的方向。而我的写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我关注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古代的“声音与现象”以及记忆的问题,虽然“记忆”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尚没有展开。我在意的是如何“面对事实本身”,如在《大风起兮》、《孔雀东南飞》中,我想摈弃一贯的文化中的赋予这些意象的附加成分,将这个意象重新释放出来。这个不是一种心理体验,而是视线从现代文化的意义中跳跃出来,回归遥远的心灵家园。在这个时候,你是一个行动者,就像很久前那些向着古都出发求学的人们一样,身体力行。

时光是一条河流,我们沿着河道行走。世界上所有的喜悦与悲伤都是相关的,它们与我们是一体相融的。我们一起互相陪伴,回到古代看山高水长,这大约便是今生今世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刘卫东

2009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9: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