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淡宝,出乎意料!“5·12”震出“格老子四川人”:我们四川人,了不起的四川人,为中国人造胃,为世界提供厨房,在挣钱和晒太阳之间保持心态的平衡,为中国贡献人物。小富即安、安逸精致、狡黠假打、盆地意识、敢为天下先……
其实,我们都是四川人。
本书依次对四川人性格、四川人的来历、四川的男人和女人、四川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进行了一番探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格老子四川人(四川人自在生活的底气)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石维//林元亨//马小兵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强大、淡宝,出乎意料!“5·12”震出“格老子四川人”:我们四川人,了不起的四川人,为中国人造胃,为世界提供厨房,在挣钱和晒太阳之间保持心态的平衡,为中国贡献人物。小富即安、安逸精致、狡黠假打、盆地意识、敢为天下先…… 其实,我们都是四川人。 本书依次对四川人性格、四川人的来历、四川的男人和女人、四川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进行了一番探究。 内容推荐 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们生活的地方的痕迹,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刻。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就是四川人几千年来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目录 序言 独一无二的四川人 第一章 从大地震看川人性格 1.了解川人性格的两个时间节点 2.“亦正亦邪”:不守规矩的四川人 3.淡定而强大:生死从来不是一个问题 4.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 5.幽默是川人的一张精神名片 6.川人重塑中国精神 第二章 四川人的来龙去脉 1.从四条江上走来的四个人 2.川人是最早的中国人 3.三星堆、金沙遗址:复活的神秘王国见证蜀人历史 4.曾经两次消亡的四川 5.“不正宗”的四川人:2300年的移民史 第三章 四川为中国贡献人物 1.让世界动容的四川人群像 2.卢作孚:一个人的思想遗产 3.邓小平、巴金:两个说真话的四川人 4.晏阳初:中国乡村教育第一人 5.两个鬼才:魏明伦和李宗吾 6.一长串离经叛道者的名单 7.赵树同、朱成:守护祖先文化的民间收藏家 8.谈玄论道话风水:几个诡异奇绝的怪杰 9.三个国画大师与五个油画家 10.一大批诗人:中国诗歌的半壁江山 第四章 无女不成川,四川女人好霸道 1.四川女人敢作敢当 2.巴寡妇清:秦始皇最敬重的一姐 3.卓文君的私奔惊动了司马迁的一支笔 4.武则天:史上最牛的川妹子 5.不爱红妆爱武装:巾帼英雄秦良玉 6.杨贵妃:让唐玄宗神魂颠倒的胖美人 7.薛涛:阅尽人间风流才子 8.花蕊夫人:因为她,成都有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蓉城 9.刘晓庆: “不好意思,我怎么还这么年轻” 10.杨二车娜姆:和“芙蓉姐姐”有一拼 11.李宇春、张靓颖:两个女人一台戏 12王小丫:请听题!恭喜你答对了 13.翟永明:中国当代第一诗妖 第五章 川人有种 1.关键时刻有惊人的能量 2.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六章 出入四川:在川成虫,出川为龙 1.川人出川惊海内 2.自古文人多入蜀 第七章 蜀中敢为天下先 第八章 四川亡则中国亡——四川为中国提供大后方和避难所 第九章 安逸、舒服、巴适、滋润——四川人的生活智慧 1.一个诱人的安乐窝 2.贵贱同台,平起平坐:四川人的平民生活 3.世界上最会享受的耍家 第十章 四川人典型性病例分析 1.窝里斗:个个都是神枪手 2.川人的死穴:下烂药、专烧熟人 3.好赌成性:打麻将可以一夜不睡 4.假打:吹牛不上税 第十一章 川菜攻占中国人的味蕾 1.当花椒碰到辣椒:一场关于味道的艳遇 2.别拿川菜不当艺术 3.川菜骨子里的平民精神 4.川菜“害人” 附录一 给初到成都旅行者的二十二个忠告 附录二 四川方言小辞典——了解四川从四川方言开始 试读章节 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汶川8级大地震,不仅使8万多四川同胞在顷刻问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更让人感到沉重的是,地震留下的巨大后遗症,将会让数百万人在今后数年或数十年中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于是,心理危机干预在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灾难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重视。 2008年7月,在成都召开的一次地震学术会议上,一位人类学家发出了警告:四川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人格,不研究这种文化人格,就不可能进行创伤心理治疗。他不相信北京、上海、国外的心理学家又唱又跳地能解决多少受灾群众的心理问题。 感谢这位人类学家,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心理学、心理救助的缺陷,而且明确地告诉我们,四川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要认识四川人,必须要认识、了解他们的文化。他的提醒,也为我们重新去认识四川人,打开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大门找到了一把准确的钥匙。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人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得以彰显,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四川人、四川文化的一次契机。 在五千年的巴蜀历史上,有两个时间节点对四川来说至关重要。一是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二是公元1929年春天,广汉农民燕道诚在不经意中一锄挖出来的三星堆。李白和三星堆代表着古蜀文化的最高成就,二者构成人与物的双重见证。 有人说,李白是四川500年才会出现的大家,事实上,对于四川来说,就算1400年来别无他人,李白也足以支撑四川古蜀文化的重要性与高度。 李白是古蜀文化培育出来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伟大诗人。他是古蜀文化最完整的承载者,他的诗歌见证着巴蜀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李白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四川人的特征。 要了解四川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李白是最具有解剖价值的“麻雀”。 李白这个集四川文化的大成者,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读懂过他,因而,他不幸成了遮蔽四川真相的最重要的人物。 李白号称“诗仙”,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诗歌,都散发着一种浓厚的神秘的仙道之气。这种神仙气,直接来源于他对道教的信仰,对神仙的信仰。 据说,少年李白常去戴天山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竞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据李白研究者介绍,20岁以前李白还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读的很多是道书。除了读道书,他还访问道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把李白对道士住所的清新幽静的向往和不遇道士而犯愁倚靠松树时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20岁以后,李白开始热衷于登峨眉山等名山,求仙访道。25岁以后,他更是历访名山,拜道观。在游览东岳时,他写了六首诗,反映了他求仙访道的心愿。在以后的17年间,关于李白的道教活动,很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道士元丹丘及其老师胡紫阳、女道士玄宗之胞妹玉真公主的交往。 道家主张“无为而不为”,它首先是一种个人情怀,一种对待生命与生活的态度。其次,它也是一种以无为之道治人与治理社会之道——汉初就曾一度运用黄老之学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历史与现实中,信奉道家道教的大多是不仕的隐士逸人,虽然李白没有学他们遁迹山林,逍遥自在,他的逍遥与洒脱,却无一不烙上道家的印记,充分完整地凸显出志气、豪气、骨气的人格魅力来。 康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评价李白说,李白思想里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那就是人格的独立。如果有任何的一种羁绊,任何的一种约束,对他在人格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立独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他绝对是不妥协的。这正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人格独立是四川文化在四川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质。这也是汶川大地震后,人类学家的提醒所包含的内容之一。 这种特质从何而来?在一次采访中,学者谭继和对笔者说:它源于巴蜀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代表中原文化的殷墟出土文物以礼器为主,而三星堆、金沙则以人物造型为主即是最重要的证据。他还举了了四川人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巴蜀人的方位观念就与北方和中原不同。远在古代,中原人是东、南、西、北的观念顺序,而蜀人所著《山海经》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其方位顺序观念则是南、西、北、东,这充分表明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直到现在,成都人与北方人的方位观念也有明显差别。北方人的习惯用语是向南向东指示方向,这是以地理为坐标体系,人是服从于这个坐标体系的,所以用东南西北的地域坐标来指示方向。成都人用口语“倒左手、倒右手、端端走、抵拢倒拐”等话来表示方向,这是以人的身体中心,人是坐标体系的主人,所以用人的身体的前进方向来指示道路。 正是因为四川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四川人那么多举重若轻、飘逸洒脱、生死不离、充满人性与希望的震撼心灵的故事。 从1929年开始发现的三星堆遗址,以遗世独立的姿态横空出世,给世界考古学界与世界文明史带来极大的冲击。它神秘、诡异、夸张的形态,曾经让人惊骇为外星文明。事实上,三星堆与金沙不仅是四川土生土长的文明形态,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物,可能只是它应有的冰山一角。 四川学者谭继和曾经指出过,三星堆、金沙文物形象的神秘、诡异、夸张与浪漫,正是道教文化的源头,神仙观念的起点。正是它们形成了今日四川人身上独有的飘逸、淡定、自由、富于想象与创造的独特个性。 P11-15 序言 在巨大天灾突然降临时,没有设防的人类只能被动承受。但同时也可以选择面对灾难的态度。“5·12汶川大地震”这场人类罕见的巨灾使得近7万人遇难,近两万人失踪,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家园俱毁。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的人也会记得那些令人揪心的电视画面,但经历劫难的四川人让外界看到的不只是泪水和伤痛,还有他们的幽默——在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四川人的幽默,四川人在语言上的天赋,立刻让所有关注灾区的人眼睛为之一亮。用《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的话来说,“四川人的心弦不知被何方神灵拨动了一下”,“源源不断的幽默犹如天外来客,创造了一个想必是任何人类自然灾害史都没有记录过的奇异景象”。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去的幽默短信、段子成了四川人精神的象征。 四川人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幽默、豁达、包容、坚韧、乐观,以及强大的自我修复、再生能力,赢得了中国和世界的尊重和惊讶。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四川人在如此逆境中还能泰然自若?还能谈笑风生?其实这是四川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自然、向人类表态。这种表态是血液中的,命定的,如同所有发生过的大灾难,依然不可逆。如此应对灾难,堪称独一无二。 无论怎样表达我们对四川人在极端时刻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的赞叹,都欠准确。我们只能用嗜好语言的四川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普及程度最宽,出现场合最广的一句表达感叹的“口头禅”来感慨伟大的四川人:“格老子”,“格老子的四川人”,太强大,太淡定,太幽默了。 5·12汶川大地震让四川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得以彰显,也是重新认识四川人、四川文化的一次契机。 在互联网上搜索“四川人”一词,毁誉参半,全都说不准确,道不透彻。一些社会学者将四川人与北方人和南方人作了一番比较后,干脆下了一个更让人找不着北的定义:不南不北四川人。 四川人实际上是亦正亦邪构成的特殊材料。自古正邪不两立,四川人的“邪”,是一个只有四川人才能领会的词。中性偏褒,并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所解释的“邪恶”“罪恶”。它含有不按常规出牌,但又没有多大过错,狡猾、小聪明等含义。 四川人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概念。人格独立、自成一体是四川文化在四川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这也是汶川大地震后,文化人类学家提醒前去参加心理干预和援助的有关专家注意的内容之一。一个群体永远保留着他生活的地方的痕迹,他在最自由和最危急的两种极端时候,其文化的特性总是表露无遗。四川人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达观、幽默,对个体生命的仰视与尊重,是四川人几千年养成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人格的外化。 这种精神特质从何而来?事实上,四川人的精神平台就是世俗、文化和自由,而道家精神则贯彻始终。可以说,正是道家精神形成了四川人的文化人格。道教诞生在四川,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是道教的精神源头。作为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已然浸入四川人的骨髓,并不知不觉地落实在行动和语言上。“顺其自然”是大多数四川人在遭遇困难时常会说的一句话,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川人的道家气质积淀在生活中,自在和逍遥的人生理想,写在每一个四川人的脸上。在物质上,四川人不是最富有的,但在精神上,四川人也许是全世界最会享乐的人群。活得有盐有味,活得自由自在,从来都是四川人的最低、也是最高的人生理想。 老子说:“君子不器”。四川人从来是“不成器”的。自古以来,礼教的约束在这里最弱,逍遥的理想从胃口一直延伸到头脑,立功、立言、立德、扬名的事,不如一盘回锅肉。所以,尽管四川自古多才子,但绝不出圣人,它出产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鬼才、怪杰和异端。 天性爱自由,反感不自在。平常再穷困,也要想尽办法活得闲适、舒服,能忍则忍。但四川人的忍,最终是要爆发的,在不自由的时代,四川人就显得爱走极端,敢为天下先。一旦刚烈起来,不会输于任何群体。四川保路运动就是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一次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出场。 四川历史上多次移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省份。移民在这口巨大的川味“火锅”中变得川味十足的同时,也把他们从原籍带来的原汁原味的地域文化加入到川味“火锅”当中,从而使川味汇集了全国各地之精华,变得愈发醇厚、丰关、厚重,这就形成了川人性格中的又一特征:非常具有包容性。“格老子”这一口头语,就是移居四川的外省移民,与保留中古遗风的四川土著共同创造出来的。即是在湖南人、闽粤客家人使用的物主代词“我格”的基础上,加上四川人爱说的“老子”一词构成的。在四川方言里,一向有以“天王老子”来比喻极有权威的人的习惯,似乎可以把“格老子”理解为“我的天王老子”的省略句式。红遍全国的川菜其实也是移民文化的结果。 因为包容和开放,热爱游戏和崇尚自由,四川人凭着自己的盐和自己的嘴,硬是把这块盆地变成了中国的泡菜坛子和中国的味蕾,四川人为中国人造胃,为世界提供厨房。 看一个人是不是四川人,可以从他的行为方式、禀赋甚至口音,乃至他的生活态度方面做一个综合判断,而这往往源于道家文化和移民文化这两个背景。四川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反省自身生活态度的视角。 四川盆地、天府之国、道家文化、移民文化——环境与文化有没有关联,有怎样的关联?循着这一思路,我们对四川人这一群体的文化性格、精神气质作了一次整体性的观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定准确,但肯定有它的基本道理。借助这一视角,本书依次对四川人性格、四川人的来历、四川的男人和女人、四川的历史和文化等等进行了一番探究。希望多少告诉读者一些关于“独一无二的四川人”的真相。 策划多时的《格老子四川人》一书,终于在纪念地震一周年前夕与读者见面了。谨以此书献给在5·12大地震中承受了太多伤痛和苦难的四川人民,以表达我们对他们在巨灾面前表现出的从容和坚韧的崇高敬意。 书评(媒体评论) 幽默段子对四川人来说,是一副心理疗伤的特殊的药,“调侃了它,你就站得比它还高了,你就压倒它了”。四川人一直用这种姿态面对着古往今来的天灾人祸,那里面隐含的态度是:无论什么灾难,可以压垮四川人的肉体,但无法击垮他们的精神。 ——《新世纪周刊》 在那乱糟糟的生活漩涡里,突然走到这里(四川),我满心满身地感到一种安逸、舒静,似乎有些悠悠超尘了。 ——贾平凹 民谚有云:“吃在广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死在柳州”,这些好处成都都有,却无其不足。成都地方比苏州大,气候比杭州好,好玩的地方比广州多,好吃的东西比柳州多,何况素产蜀锦、号称“锦城”,还怕没有好衣服穿?吃好了,穿好了,玩好了,便是死在成都,也是“快活死”、“安乐死”,是“死得其所”吧? ——易中天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成都武侯祠楹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