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社会。信息社会要讲求信息价值。要想获取新的信息就必须经常与人交往,善于运用口才进行交流。如果你掌握一定知识,又能在实际中捕捉灵感的火花,触发某种重要突破,那么,你就能把握机遇,作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否则,即使你是“通今博古”,“满腹经纶”,也只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而已。本书讲述的是说服的艺术、表达的力量和有效的沟通技巧。从如何构建强有力的论点和逻辑,到如何处理棘手的话题,再到如何改变和激励人心。
读了本书后,如果你能照着书中所传授的方法去操作,你就能够轻松地在复杂紧张的局势和场面下如鱼得水;也能助你八面玲珑,织就一张巨大的人际网络,为自己赢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会令你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而又滴水不漏……
伸出你的双手,点燃你的激情,像无数天才演说家一样,让千万双热情的手在你眼前舞动!
本书讲述的是说服的艺术、表达的力量和有效的沟通技巧。从如何构建强有力的论点和逻辑,到如何处理棘手的话题,再到如何改变和激励人心。
无论你是经理人、企业高管、企业主,还是政府官员、教师、职员,你都能从本书中学到所需要的技巧,从而激励你的听众。
技巧4:必须要表现得信心十足
爱默生说:“恐惧较之世界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正因为如此,卡耐基认为消除恐惧和自卑感是人们掌握演讲和谈判技巧的最好方法之一。而在这个过程中,练习在公共场合说话是天然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克服不安,而且有助于建立勇气和自信。因为当众说话可以使人们控制住自己的恐惧。
你知道吗?人们害怕讲话竟然胜过对死亡的恐惧。1993年,布拉斯金—戈德林调查公司做了一项调查,在生活中有30%的人恐惧死亡,却有45%的人害怕当众讲话,如果在当众讲话这一项调查前增加一个定语的话,充满激情的当众讲话,我们有理由相信,数值将不止于45%的人。
人们为什么如此害怕在公众面前释放激情的演讲呢?这都是害羞的心理在作祟。见了生人害羞,置身公众场合害怕讲话,这是任何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必然阶段。不同的是,有些人正视这一阶段,经过科学有效的训练以及不计较当众“出丑”的辛勤尝试,他们最终超越了自我,成为能说善道的“厉害”角色;而有些人却一再暗示自己“真的不会说话”,“不敢上台”,“激情,多么丢人啊”,主动配合外界赋予的“不善言谈”的定位,想方设法避见生人,避开需要当众讲话的交际场合,结果却无论如何摆脱不掉羞怯、恐惧的心理阴影,时不时就要遭遇人生尴尬。
没有人是天生的演讲家。人际交往培训导师戴尔·卡耐基总结自己培训学员的体会时强调:我一生的精力几乎都用在帮助学员克服恐惧、增强勇气和建立信心领域。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谁都无法想象他小时候是一个多么内向而又自卑的人。一次在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对记者说道:
李阳:小时候很内向,有时候还特别自卑。
记者:内向或者自卑到什么程度?
李阳:家里来的电话我从来不敢接,来了客人我肯定跑掉。所以到我读高中时,很多人问我爸爸——你儿子都这么大了?
然而现在的李阳,却自信的充满激情的站在演讲台上,在不同的地方,向无数的听众讲授着他的“疯狂英语”教学方法。是什么改变了他呢,很简单,八个字:不怕出丑,热爱丢脸。
还有谁在为胆怯而苦恼呢?那就是讽刺幽默大师萧伯纳。在他刚到伦敦的时候,有人请他去做客,但是就在他到了人家门口的时候无论如何也鼓不起勇气按门铃,所以就在那家门口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他在做生平第一次讲演的时候,真是大出洋相,让听众就争先恐后回报他以花样迭出的讥笑。
那是在他的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者辩论会,本来他就有些胆小了,可是后来让他讲演,他就揣着一颗活蹦乱跳的心诚惶诚恐站起身来,结果就成了别人的笑料。当时自己辛辛苦苦却当了大家的笑料,他觉得自己蠢极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萧伯纳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绝不承认好口才属于上帝恩赐,所以当时在他体内急速膨胀出来的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求胜欲望,并不是一种失落的感觉。
从那以后,只要是周末他都会积极地去找寻机会当众演讲。他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眼光毫不畏惧,继续他充满个人激情的讲演。而且在他每次演讲过后,他都要回到家中回味并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从而不断的使自己得到提高。无论是在公园、市场还是在码头或是学校……无论是那些挤满成千上万听众的演讲大厅还是在寥寥数人的地下室,他慷慨陈词的身影到处都有。于是一个人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也就会有相应的回报,萧伯纳拥有这样惊人口才的秘诀在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优秀的演讲家,就像我们所举的李阳和萧伯纳的例子一样,有许许多多的名人在拥有出众的口才之前都不具备过人的天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害怕当众讲话,更不用说充满激情的演讲。
英迪拉·甘地夫人。她初次登台时,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发出些什么声音,自己都不清楚。一位听众对此讥讽:“她不是在讲演,而是在喊救命。”
国际工人运动中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她在第一次演讲前,虽然做了精心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就从脑子里逃之天天,大脑一片空白”。
美国总统福特。初入政坛,讲话结结巴巴,人送外号“哑巴运动员”。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他谈起自己的第一次演讲,形容那时嘴里仿佛塞满棉花,脉搏快得像在参加百米比赛。
所以不要再去害十白释放激情,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人类具有主观的能动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在不同的机会中不断地锻炼自我,终有一天可以如同那些我们敬仰的名人一般拥有激动人心的口才,可以激情四射的讲演。P15-17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和交际艺术上也曾具有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水平。历史上,孔子运用口才艺术开展教育;晏子使楚口才不凡: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难怪古人云:“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现了梁启超、孙中山、闻一多、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等许多能言善辩的大师巨擘。可见,口才的兴盛是和文化发展、思想活跃、人才蜂起密切相关、同步一致的。
我国口才学泰斗邵守义先生曾说过:“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是人才”。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受“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影响,形成了“少说为佳”、缄口藏舌的心态。社会上,习惯看法不是把口才看做是真才实学,所以也就更谈不上把口才和交际能力看做是人生的基本功和必修课。甚至有些人将它误解为是耍嘴。真正的口才与耍嘴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真才实学,一个是不学无术,有口无才。“慧于心而秀于言”,“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内在素养与外部表现的关系,素养是煽动口才的根基。要具备好口才,就要追求真才实学,追求全面发展。这样,在具体交流中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许多人对好口才有模糊的认识,甚至认为那只是摇唇鼓舌、耍嘴,或只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或把好口才与诡辩联系起来。其实好口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具有好口才的人,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地认识事物、准确地反映事物的能力;必须具备辩证的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够全面地分析、准确地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旁征博引,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还必须有良好的应变技巧,词汇丰富,条理清晰,风趣幽默。所以,好口才既是衡量一个人学识的重要尺度,更是衡量一个人实际能力的重要尺度。
的确如此,口才,是一个人能力的象征,在现代社会,口才的作用无不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需要我们说几句适当的话语。但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而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始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有的人磨破嘴皮,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有的人寥寥数语,却能化干戈为玉帛;有的人因话语不周,引来大祸临头,而有人却滔滔雄辩,退却千军万马。演讲时,有人会令听众感到枯燥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有人则使听众聚精会神,能使大家精神振奋。有的人与人谈话使对方觉得“话不投机半句多”,有的人使对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有些话语,不仅需要让人听得懂,还要能帮助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跳”。话语就是这样神奇,既能给人带来沮丧和烦恼,也能给人带来勇气和欢乐。夫妻俩吵了一场,妻子气得声称要回娘家。丈夫一时也没好气:“你走好了,把你的东西全带走,不要再回来!”可是,过了好一阵,丈夫在外屋听出里屋没什么动静,他推开门一看,只见妻子坐在床边抹眼泪,床上铺着一条大包袱皮。丈夫问:“你怎么还不走?”妻子看了一眼丈夫,她哽咽地说:“你躺在包袱皮上吧!”“做什么?”“……我要带走属于我的东西。”这句话说得多么奇妙!两个人噗哧一笑,搂抱在一起。生活又变得和谐而美好了。
据报载,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金鸡奖”与“百花奖”同时在北京揭晓。李雪健因为主演《焦裕禄》的主角焦裕禄,而同获这两项大奖的“最佳男主角”奖。李雪健在颁奖会上致答谢词的时候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李雪健既幽默又得体的话,既歌颂了焦裕禄的高贵品质,又表现了他一个老演员的谦虚品德,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社会。信息社会要讲求信息价值。要想获取新的信息就必须经常与人交往,善于运用口才进行交流。如果你掌握一定知识,又能在实际中捕捉灵感的火花,触发某种重要突破,那么,你就能把握机遇,作出令人瞩目的成绩,否则,即使你是“通今博古”,“满腹经纶”,也只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而已。
人说“机遇可遇而不可求”,这话不无道理,但是机遇一旦来临,你却没有引爆灵感,抓住它而让它白白流失,多可惜。要知道,机会是一个没有屁股的客人,它到处串门,却又不会坐在谁的家里不动,而好口才和交际能力则会帮助你发现和留住这个“坐不住”的客人。
例如,曾国藩有一次与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提到:“彭玉麟、李鸿章都是人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有的幕僚接过话头说:“各有所长,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起;李公精致,人不能欺……”曾国藩便问:“你以为我怎样?”这该怎么说呢?大家一时没词了,只好低头沉思,这时候,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走出来说了句:“曾帅仁慈,人不忍欺。”这一句话使曾国藩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后便对这个有口才的人大加提拔,委以重任。当然,幕僚们对曾国藩大都是奉承讨好,但是以曾与彭、李相比,话该怎么说,这不能不说要看一个人的智慧与才能如何了。曾国藩如此发现人才,认为“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是很有道理的。
读了本书后,如果你能照着书中所传授的方法去操作,你就能够轻松地在复杂紧张的局势和场面下如鱼得水;也能助你八面玲珑,织就一张巨大的人际网络,为自己赢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会令你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而又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