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东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薛家煜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东栅自古为嘉兴城东重镇。连接禾城八大水系的汉塘(平湖塘)和魏塘(嘉善塘)在东栅分流。源源不断的清流,润泽了广袤的水乡大地。这里河流纵横,田园锦绣,稻米飘香,商贸兴旺。世世代代勤劳的东栅人,为嘉兴营造了一方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在本书中,薛家煜先生以散文的笔触将东栅变迁中的事与人一一点染在册,记录了在水一方的历史人文、世象景物和遗址新貌,以个人的视角观照了家乡、寄托了情怀,是一部韵味深长的水乡地方史。

内容推荐

也浒,不久的将来,“东栅”这个地名也会消失。父辈时、祖辈时,还有更早时的家乡是怎么样的呢?闲暇时,不妨翻一翻《寻找东栅》,从它一鳞半爪的记载中,去寻找我们先辈生活的足迹,寻找一个江南水乡变迁的史脉。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开头的话

百年码头水韵浓

东栅哨口卫郡城

清流明溪环东原

双溪夕照绘美景

小镇最美会龙桥

三座石桥一条龙

东栅水会惊四乡

汉塘何处觅春桑

高丰白雀集屯田

征粮就业第一课

会龙山漾鱼菱旺

水上人家风雨路

渔簖幽幽蟹自来

水凳悠悠河埠情

百舸争流闹汉塘

网船汇畔曳渡船

一街分设两龙会

东杨庙和西杨庙

一河清水起风波

何日燕子重归来

平嘉公路东原站

三月初四那一天

劫后余生常丰桥

县府两度驻东栅

公交首通东栅口

红船引得汉塘乐

国家嘉奖水利化

再记图腾会龙桥

明代遗存张家弄

谢家院里看电影

薛家堂楼喜忧录

猪行名号张源盛

名存实亡包公庙

高桥社戏祭施王

残碑显影夫人庙

李家桥畔古墓群

双溪桥南太仆墓

明代太仆谭昌言墓地寻访手记

古邮驿途半墩铺

半墩七夕祭医神

白莲僧寺水中居

刘基渔唱白莲寺

古刹遗址祭忠骨

双溪遗韵常丰塘

烟舞尘飞祈福地

普明寺探盐公堂

寻访建新邱家桥

屠肖里觅读书堆

五千学子第一步

那一年的歌咏赛

激情岁月宣传队

拜年吃碗炒米茶

吃烧卖和看花纸

挑马兰头掘野菜

真想吃片大头菜

臭卤甏里美味多

汉塘弄里菜梗香

螺蛳壳里做道场

十爿茶馆八方客

夫人庙村武举人

外科名医张耀廷

科普学者顾均正

小镇睦邻画坛缘

沈馥岩和郑传钵

魏碑无声字传韵

书法艺人高不危

铁笔方寸展史脉

潘金泉和他的东栅老地名篆刻

围观齐颂笔神通

文化老人钱鼎澄

好香好美一块肉

长天悲歌徐八房

船泊月落水涟涟

备受韩国人关注的船娘朱爱宝在东栅

糕点起家文虎娘

快乐节日每堂课

语文老师魏文瑞

半个世纪的珍藏

许汉水的荣誉证书

农民办厂地换装

走近凯林瑞

萌国是个好民官

阿龙也想有个家

善心支撑长寿路

百岁老人张亚飞

百年女足小脚影

读民国初期东栅老照片

试读章节

汉塘和魏塘古称双溪。两条大河在东栅口分流处的浩渺水域有个气势磅礴的美称——会龙山漾。这里有许多带龙的小地名和龙的传说。把双溪比双龙,先人对这片水的钟爱可谓至深至诚的了。古往今来,汩汩清流滋润了水乡人的生活,也给小镇送来了一方自然秀雅的胜景。“溪分燕尾流,中洲吐龙舌,落日飙彩虹,飞梁影横截,凭栏且迟留,东望待出月”。元代陈铭的《双溪夕照》诗,还有明代沈尧中、夏久安的七绝《双溪夕照》都把暮色中的双溪重笔浓彩地赞叹一番:“日暮归人喧渡口,独留渔夫醉斜阳”;“最是绿阴深处好,鼓声蝉噪夕阳低”。琅琅上口,情景交融的诗句,淋漓尽致地记下了六七百年前会龙山漾夕阳西下时迷人的景色。

会龙山漾中分割汉、魏两塘那长长的半岛,古称凤凰洲,乡里人至今仍呼其“龙舌头”或“龙角廊”。宋代张尧同《嘉禾百咏》中有《凤凰洲》诗道其名称由来:“竹秀水色净、忽来双凤凰,岐周昔鸣瑞,今复见文王。”附考记宋隆兴元年(1163),“有五色凤鸣,饮啄其上,故名”。而其《龙舌头》诗中又盛赞此域景色之美:“一吸长川静,烟云忽有无,谁看颔底月,误欲探骊珠。”后人附注称此即“双溪之觜,今名会龙山”。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年间的会龙山寺,就坐落于这片古诗中称为“龙舌”的“中洲”上。与之隔水相望的北岸,便是宋代名刹佛门重地白莲寺。双溪间百舸争流,树阴下梵音回响,会龙山漾伴双溪,十足的水气,旖旎的风光,是可让历代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作诗吟颂的了。

站在小镇中市古藤缠绕、石级墩实的会龙桥上,双溪美景一览无遗。春夏秋冬,它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驻足流连。流水相拥,桥影相伴的我家老宅的水阁,是当年人见人赞的水乡佳居。只要推开这近水楼台的东窗,映入眼帘的双溪犹如一幅巨大的水墨丹青。帆影逐流镜光中,渔网飞撒碧波间,动中有静,似真似幻,总会让我痴痴地呆上几个时辰。后来我读到了清初陆以诚“新样花船蠡壳窗,凤凰洲畔泛晴江,携家汉魏塘边住,门外溪流也作双”的《和鸳鸯湖棹歌》,我想,陆氏一定是曾在双溪畔流连忘返过的。

早年,如果休息日天公为我作美下起雨,我便会倚在“美人靠”、蠡壳窗改修的落地长窗前,笃悠悠地埋进发黑的老藤椅里,拖来一只骨牌凳,摆上一二样诸如盐津豆、灰鸭蛋之类的简单冷菜,斟上一盅从嘉兴秋泾桥头大东丝粉厂开后门买来的精酿糟烧,一边慢慢细酌,一边凝望户外风景,心静极了。远眺,烟雨濛濛的双溪前,轻舟荡漾,出没水帘,时隐时显,多了几层朦胧;近观,雨声沙沙的河埠边,渔舟泊滩,随波逐浪,时荡时止,添了几分动感;眼前,滴水沥沥的河面上,水泡泛动,点缀波澜,时涌时裂,抹了几多潋滟……猛然间,一条晃动的农船飞快地从窗前掠过。头戴竹笠、身披蓑衣的两个农夫,一人推橹把,一人吊橹索,“吱咕吱咕”捷速摇动琵琶橹的身影,转眼融进了双溪的画景中。呵!品赏雨中的双溪,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总爱在黄昏时分散步的我,双溪分流处的龙角廊,是迈步踱量的好去处。徜徉在三面环水荒秃秃的龙角西端沙石滩上,犹如站在一条大船的船头上。过往平湖、嘉善和进城的船只,就在这里或分道或汇合。大马力的拖轮牵引着十多条满载货物的驳船,像一列列火车,从我眼前缓缓驶过。柴油机的隆隆轰鸣,像在水面和四野奏响了欢腾的进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船队的高音喇叭响起了风流倜傥的蒋大卫在198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献给全国人民的新春颂歌。我久久地伫立在水滩,柔和的晚风、悠然的水声、欢快的乐曲,陪伴我在双溪夕照中过足了一把把“独留渔夫醉斜阳”的瘾。

追随进城的船队移动目光,向西眺望,越过“骊珠”——小岛龙珠,一片金色的太阳余晖笼罩着小镇,映衬着河面万千潋滟玉花般的波光。易地重建的会龙桥、依水而筑的老宅群,还有更远处工厂中鹤立鸡群的高烟囱,全都涂上了黄灿灿的绚丽轮廓。古诗中“落日飙彩虹”的美丽,早已从古刹帆樯上消失,但它却又周而复始地眷顾在了不断变迁的小镇上空。虽然,“堤柳参差岸芷香”、“绿云低护古时塘”的明清嘉禾胜迹之雅之清纯已成历史,但它却不失现代双溪夕照之秀之浓艳。

P10-12

序言

东栅自古为嘉兴城东重镇。连接禾城八大水系的汉塘(平湖塘)和魏塘(嘉善塘)在东栅分流。源源不断的清流,润泽了广袤的水乡大地。这里河流纵横,田园锦绣,稻米飘香,商贸兴旺。世世代代勤劳的东栅人,为嘉兴营造了一方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

这些年,在嘉兴的报纸上陆续刊载了一些描写东栅乡土民风、人文典故的文章。从这一篇篇朴素的小品文中,读者们在知道了东栅一些故事的同时,也知道了这些文章是由一个名叫薛家煜的人所写。

薛家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栅人。他的家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迁到了嘉兴城。但他仍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时不时地出没在东栅的街头小弄、村庄田间,访老人,寻遗存,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这个人就是有成就的人。薛家煜几年来一直在写有关东栅的文章,现在,他又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就是在用心做一件好事。这不仅是作者多年来追踪东栅心血的结晶,也是地方文化活动中的一个成果。

进入21世纪后,东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老街拆迁了,村庄拆除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社区相继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街区正迎面向我们走来。昔日小桥流水、商埠农耕的东栅已远离我们而去。人们在拥抱新东栅的同时,也留恋那逝去的东栅。而薛家煜的这本《寻找东栅》,正是为我们留住了东栅一方水土的文源和史脉。田野、水车、桑园、菱荡、旧宅、老店、名人、市井、糕点、土菜……一则则故事,吸引我们去寻找家乡的传统民风。双溪、石桥、敌楼、驿站、屯田、盐埠、渔舟、水会、寺庙、龙房……一段段传说,带领我们去寻找家乡的历史足迹。

《寻找东栅》中配有作者收集和拍摄的不少照片。和它们相配的文章一样,在文化人眼里,这些也许都缺乏艺术水准和文学火候。但旧照遗影,记录乡情,包罗万象。作为一种记忆符号,它们所保留的已经或正在消失的场景,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味。

嘉兴这个地方,七千多年以前就有先民活动,战国末年就设了县,历史可谓悠久。但水乡泽国,地下文物很难保存完整和久远,加上战争祸害,地上古迹也都已难觅原貌。所以,了解嘉兴历史,更多要靠文字。因此,嘉兴人对用文字记录下嘉兴历史的人都心存感激。我想,因为这本《寻找东栅》,薛家煜也将成为嘉兴人特别是东栅人心存感激的人。

城市化进程正如火如茶。时代赋予了我们改变家园面貌、建设新东栅的职责。那么,就让我们同心协力,在嘉兴、在东栅这片土地上绘制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吧。让我们创造出我们的先人从未有过的业绩,把《寻找东栅》的故事不断地延续下去。

后记

《寻找东栅》终于结集成册了。然而,我心里却如“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草根小文,竟然要出版了,这实在不是我当初写这些有关东栅文字的初衷。我怕这些小文成书,会亵渎了出版社的名声,会有负阅读者的期望。回顾几年来自己寻访、查阅、撰写、投稿的过程,我只是从东栅无数的人文故事中享受到了一种知识积累的快慰。特别是每当稿子见报后,一些偏爱地方文史的读报人和我聊起水乡的往事,那说古道今的交流、品头论足的点评,真有一种如三杯酒下肚、心花怒放的感觉。

记得早在2003年8月8日,我在嘉兴图书馆遇到一位地方文史学者。他对我说,不要小看你写东栅的那些一段段小故事,嘉兴的历史文化就是在一个个小镇演变的故事中形成的。一桥一船,一人一事,都会引起嘉兴许多乡镇人的共鸣。记录它,就是在为地方文化做件有益的好事,将来还可把文章汇编成册。说句心里话,乍闻此言时,我断无“成册”的奢望,只是把这些话当成这位先生对我的一种勉励。还有一位嘉兴一中的资深语文教师,每次看到我的东栅文章,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讲:“东栅的故事蛮引人入胜,读着它,就像随导游走进水乡的历史长河,枯燥的史志知识也变得鲜活起来。我爱看,你要多写。”《夫人庙村武举人》见报后,2006年12月3日,新塍一位姓张的老人专程赶到嘉兴,几经周折找到我家。张老汉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我一定要当面谢谢你,这位武举人张紫绶是我祖父,你把他的故事写出来,真让我们晚辈开心啊。”……终于,在众多朋友一次次的鼓动下,我心中那道不想“成书”的堤坝慢慢溃坍。“六十岁学吹打”的我,摆弄起电脑,试着在键盘上,鸡啄米似地一字一句将东栅的故事重写了一遍。

其实,我根本不懂写作知识和技巧。用词牵强、语法错误、段落混乱等等,毛病太多。在对这些小文统一编辑时,既要保持我的所谓“风格”,又要让稿子有点章法,这给陈家骥老师出了个难题,让他花费了异常的心血。如果说水乡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促使我提笔写下这些东栅的故事,那么,从《南湖晚报》上的“东栅忆旧”到眼前的《寻找东栅》,是陈家骥老师自始至终对这些小文的厚爱。我从心底里感谢陈老师,感谢他对一个普通学习写稿人的长期指导和帮助,感谢他对水乡文化始终如一的关注和支持。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本《寻找东栅》时,请不要忘了一位编辑人的良苦用心。

对东栅故事最感兴趣的当然还是东栅人。长期免费为我扫描有关东栅照片的东栅群艺照相馆的主人说:看你写的东栅故事,特别亲切,也因此更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这次我整理《寻找东栅》配图时,他们随时帮我扫描,不厌其烦。一个开店营生的商人,如此助人为乐,我内心的感激,真是难以言表。更要感谢东栅街道的历任领导,他们对《寻找东栅》的出版,给了大力支持。街道办事处主任唐奇峰还为它写了序言。当然,我还要由衷地感谢凯林瑞制衣、文虎酱鸭、悦泰西服等东栅企业界的几位老总,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寻找东栅》才得以顺利面世。

也许,不久的将来,“东栅”这个地名也会消失。父辈时、祖辈时,还有更早时的家乡是怎么样的呢?闲暇时,不妨翻一翻《寻找东栅》,从它一鳞半爪的记载中,去寻找我们先辈生活的足迹,寻找一个江南水乡变迁的史脉。

最后,我要提醒花费时间读《寻找东栅》的人:小时候,我常听人说起一则“吃青橄榄”的故事。它讲的是,有个第一次吃青橄榄的人,咬一口,觉得苦涩难受,便把它扔到草棚顶上。不久,忽觉清香溢满口中,越回味,越觉甘芳怡人。于是,这个人连忙爬上草棚,翻起草苫,寻找那枚青橄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看了《寻找东栅》后,觉得写法乏味,那么,请你走进东栅去,去体会水乡故事本身的韵味吧。

薛家煜  2008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