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元前339-前280?)
引言
屈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的楚国,离开我们有两千三百年了。他好比遥远的天空里的一颗巨星,放射出神奇灿烂的、永恒的光辉,光亮了祖国的诗坛。
在屈原以前,我们还有诗的更早的传统。《诗经》是一部无可比价的古代诗歌的宝库,收集了从公元前一千年到六百年左右的周文化全盛时期的诗。那里面有宗教祭歌,有情歌,有政治诗,有农民、战士的歌唱,内容异常的丰富。祖国文化的悠久,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热爱。可是几乎全部都没有作者姓名。在那个时期,诗是社会的、公共的产物,还没有个别的大作家兴起。
从春秋到战国,周文化衰落了,结合着礼教和音乐而歌唱的诗也消沉了。在北方中原各国发达了散文。唯独在原先是文化落后的楚国,突然有几位诗人起来,他们传递了诗歌的火焰。他们都是个别的作家,他们所写的是长篇巨制称为“赋”或“楚辞”的东西,其实就是楚声楚调的长诗。其中屈原是开创者,也是最杰出的诗人。
汉水、长江流域的优秀民歌启发了诗人的创作。楚国特有的宗教、古代神话、神仙传说、历史传说都做了诗人的题材。屈原曾经向中原的经典学习,获得了运用文字的熟练的技巧,组织进南国的方言,改革了《诗经》的体制,扩大了诗的语汇。他博学多能,有进步的政治观和历史观,有哲学思想,他从楚国原有的宗教诗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发展了政治诗和抒情诗。向来不曾为周民族所征服的荆楚民族,自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到这时找到了他的代表诗人来宣泄它的文化蓄积。屈原是楚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他是楚民族的灵魂。
他不但是诗人而且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生在楚国由极强大走向衰亡的历史的转折点上;为着民族的存亡,他的一生和贵族党人做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他被迫害,被放逐而自杀。他的坚贞不屈的人格贯注在诗篇里,使人兴奋,使人嗟叹,使人景仰。我们在两千三百年以前,有像屈原那样的一位诗人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为历史材料所限制,对于这位诗人的一生,我们也只能知道个大略。后面的叙述是依据司马迁《史记》里的《屈原传》,参照楚国的史料和屈原的可信的诗篇整理出来的。学者们意见纷歧不曾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所写大概按照笔者自己的研究和推测,不可避免地有些是主观的判断,留待学者们的指正的。
屈原姓屈,名平,字原。照古人的习惯,名和字是相应的,高的平地叫做原,所以他名平而字原。《史记》上说,他是楚王的同姓;楚王姓熊,他姓屈,怎样说是同姓呢?原来屈氏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或者侄儿),称为莫敖王子的,他有一块封地在屈,屈本来是地名,后来便作为这一支王族分支的姓氏了。在古代,姓和氏是有分别的,严格说来,屈是氏而不是姓,熊也是氏而不是姓,论姓,他们都姓芈(音米)。
史书上说,楚是芈姓之国,意思是统治楚国人民的王族姓芈。历代相传的楚王都称熊氏,熊是王室的氏。在王室周围有许多王族的分支,对王室有或近或远的血缘关系,叫做公族,屈氏是楚国公族之一。
据古史传说,芈姓是祝融氏部落的八姓之一,他们的老根据地在河南郑地,所以原来也是中原的一个氏族。远在西周以前,这氏族被迫南徙,沿着汉水,到了湖北,他们开发了蛮夷之区,在生活上也同化于蛮夷。这一带的蛮夷,周人称之为荆蛮。楚的开国主熊绎就是荆蛮中间的芈姓君长,据说他曾经受过周成王的册封,在名义上承认了周的宗主权,其实是独立的。当初周人灭商,也只统一了北方中原之地,对于汉水、长江流域,力量有所不及。到周昭王起了侵略野心,大举南征,曾经引起了荆蛮、徐夷、淮夷这几个民族的联合反抗,昭王兵败,死在汉水。熊绎的后代熊渠,当周夷王时,吞并了江汉间的许多小国,占有今湖北全省之地。周宣王命召虎南征,楚国又被压迫;到周室东迁,楚又强大。在春秋初年,楚主熊通称王,就是楚武王,统治荆蛮民族的全部,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从春秋到战国,楚愈来愈强大,消灭了周人在南方所建立的许多国家的统治政权,统一了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南方唯一的大国。到屈原时代,楚国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
莫敖王子死后,历代的楚王就屈氏门中立一人做莫敖,继承爵位。打开楚国历史来看,屈姓的名人很多,如屈重、屈完、屈建、屈荡、屈巫等,或为莫敖,或为大夫,都在春秋时代。直到战国,屈氏的子孙兴盛,和昭氏、景氏并称公族中的三大姓。
P3-6